应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定势训练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要两手抓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要两手抓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要两手抓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低年级的写话明显降低了难度,强调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个性化的感悟体验,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写话中语言本体方面的要求采取了模糊处理的策略,除了运用词语、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外,对诸如语句完整、通顺、连贯等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均未明确提及,这就给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具体操作上带来一定的困惑,如处理不好,很可能给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
事实上,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存在个两难问题: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强调兴趣,降低语言表达的质量要求,又会影响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段随意写话中形成的不良言语习惯很可能制约后续的写作教学。
综合考虑小学作文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低段写话教学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既要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写话的内容,珍视童真童趣,又要用发展和关怀的价值观重视学生写话中的语言质量问题,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
前者,在新课程理念呼唤下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本文主要就尚待重视的后者作一粗浅探索。
一、低段写话教学的目标功能定位问题低段写话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开展低段写话教学必须首先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领域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作文教学(包括写话)就是为了使学生完成一篇篇作文,即以成段成篇的作文成品为终极目标,而对作文成品的评价,又主要看其思想内容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完整、巧妙,至于语言文字方面,则属于可以技术处理的范畴。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六种思维训练

’ V 0 r 1 . 2 7 № 2
雅 安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O I 瓜NA I . O F YA A N VOC Ar I ON AL C O L L EG E
2 0 1 3年 6月
J u n e 201 3
在 作 文 教 学 中加 强 六 种 思 维 训 练
学 习的本领。记 单词是学好英语 的前提 ,因此 ,要 建
提 出孟母 的做法并不利 于培养和锻炼孩子真正的社会
生活能力 的观点 。 经过多次 的求异思维训练 , 在 以“ 雪”
为题的写作练 习中, 有学 生写出了雪的 “ 可恶 ” 。他认 为, 雪掩 盖了世 间的丑恶与陷阱 , 给人 以美好 的感 觉 ,
的思考能 冲破思维定势 ,文章 的内容 才可 能给人耳 目
所在。 在作文训 练中 , 往往有部分学生审题立意失误 , “ 下 笔千言 , 离题万里 ” , 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片面 、 静
图出发 ,将之分为普遍的、 浅层的和独特的、深层的
两类 ,从 而找到最佳立意。 由此可见 ,求异思维 能开
启思 路 ,克服思路闭塞 、思路狭 窄 的弊病 ;求 同思维 能调整思路 、优化思路 ,避免 思路粘连 。求异思维追
J O U A L O F YA AN VOC A T I ONA I . C OL 】 一 . E G E
2 0 1 3 年 6月
J u n e 2 01 3
以在教学 中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 ,以教材所提供 的语
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 具体情况下的最佳
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 ,那 么他 的教 学技巧与技能就表 现得越娴熟 、越新颖 ,课堂 气氛就越活跃 ,教学效果 也就越显著 。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重庆市育才中学朱永忠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者需要对学生在思维品质上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帮助学生克服传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里,笔者对此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什么是思维定势?“定势”是由人们以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当前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有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环境境发生变化,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如知觉定势,就是先前的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比如小学生进行四则运算作业时,如果前面运算的作业题都是加法题,在计算加法题后再做乘法题时,容易把乘号看成加号,从而使计算出现错误。
思维定势,是先前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也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学生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常采取自己已经掌握的解决同类事物的方法,这样可以极大地加速问题的解决。
但是当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如果采用已经掌握的、非常熟悉的老的方法,就会很难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这种使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就叫思维定势。
二、何为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地反映。
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更深入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
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缺乏创造性,是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比如,学生在学过了某个数学公式后,用这个公式解答同一类数学应用题,这就属于常规思维。
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它是多种思维的结合,特别是聚合式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
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1教 师 要 形成 个 性 化 作 文教 学 风 格 。 . 教 师 在 个 性 化 作 文 教 学 中 的 作 用 至 关 重 要 ,教 师 的 作
文 教 学 理 念 、作 文 能 力 及 作 文 教 学 能 力 等 , 都 直 接 影 响 着
《 酱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实验 ) 》 明确 指 出 : “ 写 作 文 教 学 的 效 果 。那 么 教 师 如 何 才 能 形 成 个 性 化 作 文 教 学 作 是 运 用 语 言 文 字 进 行 书 面 表 达 和 交 流 的 重 要 方 式 ,是 认 风 格 呢 ? 笔 者 认 为 , 最 重 要 的 是 教 师 要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写
粉 奉献 ”之 类 的 常规 思 维 ,最 终 出 r属 J 要 联 想 和想 象 足 创 作 思 维 的两 翼 , 引 导 学 生通 过 丰 富 的 烛 ” 、 “ 笔 = 己 的 “ 言 ” : 生 活 如 镜 子 , 你 笑 它 也 笑 ,你 哭 它 也哭 、 名
联想 和 想 象 进 行 写 作是 作 文 教 学不 呵或 缺 的 环
等方面讨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 的一般规律,通过训 丽 的花 来 。
练 与 写 作 实 践 ,提 高学 生 的 作 文 水平 。作 文 教 学 历 来 是 中 学
逆向思维——从反面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逆 向思维 ,顾名 思 义 ,就 是把 问题倒 过 来想 一 想 ,
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实,只要把握写作规律,写篇好
你觉得水有 什么样 的精神等等 。这些 问题 提 出来 后 ,学 生
创 造性思维—— 动用联想和 想象 ,培养学生思维 的开
作文教学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嚣 C R嚣 C 疆{ {E EA 《 { U l{ M - S 嚣 I { ;
馆寞敏掌应重瓴 鼹j 角 办蚺臻
囊 誊 蠹 - 薯 萋 譬 l :
。 ∞¨ 爱叠_ ≮ ¨ 冀 基点
◇ 河 北 威 县 常 屯 中 学 张 君 秋
新 语 文课标 强调创 新 精神 和创 新 能力 的培 养 。 创新能力包括 创新思维 和创新 实践能力 ,其 中创新
发散形式 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 的活力 ,从正反 、 上下 、内外 、前后 等多方 面去 思考 问题 ,寻 求解答
问题的答案 。
当前 ,高考 、中考都趋 向话题 作 文 ,话题 作文
的优势 在于给 予学生 充分 自由的空 间 ,如果 长期 的 进 行话题 作文写 作 和考试 ,学生 也会形 成一 种思维 定势 。平 时写 文章 或应试 文章 ,只要 能写三 五几篇 较好 的记 叙 文 、散文 或 小小 说 ,什 么考 试都 不 怕 , 以不变应万变 ,写 出来 的文章势必局 限于旧路老套 , 千篇 一律 ,千人 一 面 ,使 学 生 的思维 僵 化 。 因此 , 非常有必 要培养 学生 纵横 驰骋 多思遐想 的习惯 ,让 其 思绪在 广 阔的天地 里遨 游 ,写 出奇 、新 、美 的境
生 的兴 趣 。 与 此 同时 ,还 需 要 教 师 教 会 学 生 学 习 方 法 。俗 话 说 : “ 人 以 鱼 ,只 供 一 饭 之 需 ,教 人 以 授 渔 ,终 身 受 用 无 穷 。 可 见 方法 教 学 是 重 要 ,学 习 的 ”
引导 学生进行逻辑 思维活动 ,逐步 培养学生 凡事有 自己的思维和探 索创新 的能力 ,掌 握科学 的学习方 法 。从而提高学 生的观察 、实验 、理解 、运 用的能 力 。这必然有利 于提高学 生现在 和未来 的素质 ,促 进学生健康发展 。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一
思考问题和解决 问题 。首先 , 以针对 同 可
个 作 文 材 料 让 学 生 以 不 同 的 角 度 立 意
为: 人要 有主 见 , 自己 的路 让别 人去说 走 吧; 不要活在别 人舆论 中等 等。但若有学 生 提 出“ 负责 任 的众说纷 纭 , 不 也会 弄得 他人无所适 从 , 不堪言” 样一 个观点 , 苦 这 那 么立 意就显得更新颖 更深刻 , 这个立 意 确实 是 高屋建瓴 , 令人 耳 目一 新 , 才是 这 思维素质的真正飞跃。多进行类似这种形 式 的审 题 立 意 训 练 , 生 在 写 作 中很 容 易 学
语汇 , 读优 美文段 及 文章 , 样 可以培 熟 这
养学生敏锐 的语感 ,熟 练地遣 词造句 , 构 思 篇 章 ,扩 大 书 面语 方 在 生 活 中 的 运 用 。 让学 生掌握语 句 、 片断 、 章 的主要 方法 篇 是训 练学生 的复述能力 。读一遍 复述一遍 交替进行 。这其实也是采用记忆结合 的记
形 成 创 新 思 维 的 习惯 , 而 在行 文 中能 做 从 到 文 思 敏 捷 , 意新 颖 。 立 语言 表达 训 练也要 求达 到求 优 的 目
力 的磨练 和开发。例如 , 当你 掌握并运用 “ 洁 ” 词 时 , 时 会想 到 “ 洁 ” 月 皎 一 有 皎 的 光 , 时还 引发~ 系列 的联 想 , 到许 多 有 想 与月亮有关 的诗 句 ,诸如 :明月几 时有 , “
立 意 , 让 学 生 思 考 、 论 。然 后 教 师 提 问 先 计 归 纳 。立 意 角 度 是 多 方 面 的 : 要 防 微 杜 ①
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
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
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
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
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
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
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
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
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
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定势训练
螺阳巫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第11条说:“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中“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里,第三条中说:“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
这些要求似乎都很反对“定势”的做法。
那么,什么是“定势”呢?
科学家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作文是思维活动,作文的定势训练,势必产生思维的“定势”,而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以及思维的方式、程序、模式。
如今的事实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整个的作文过程,缺乏清晰的、有条理的认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方式、程序、模式”。
畏作文如虎。
经常是拿到作文题后,不知从何做起,一直到时间将尽,才匆匆忙忙地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不交。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整个中学阶段,应充分重视作文教学的定势训练。
要知道,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把握作文过程,较为扎实的掌握一些作文的相关知识,并训练学生努力将这些化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做到应付裕如,从而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
当然,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
因此,在我们已经充分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就要谋求创造性的发展,打破“定势”,走进崭新的境界。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哪些方面应进行“定势”训练,又如何进行“定势”训练呢?我认为,在中学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必要进行“定势”训练。
要让学生在中学阶段,都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写作方式、写作程序、写作模式。
让他们不再害怕作文,让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无论拿到什么题目,都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的、有用的文章来。
让写作,真正成为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
中,得心应手的“工具”。
作文过程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写作中一环扣一环的多阶段性。
前一环是后一环的必要前提,后一环是前一环的合理发展。
这个特点,决定了作文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因此,作文中的“每一环”,都是我们训练的重点,“每一环”都要让学生形成较为科学的“定势”。
一、作文前的训练指导
作文前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这次写作的成败。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写出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来,就是因为“写作前的准备”这一环没有练好。
“作文前”实际上是指真正的动笔写之前。
这个时候主要就是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等,是“构思”阶段。
这是学生思考的紧张阶段,是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老师指导的时候。
抓住这个时机,强化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使之成为“定势”。
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就是文章的立意,是阐释写作的用意所在,自然是最关重要。
要让学生明白,写任何文章都要有用,至少对自己也要有意义。
不能颓丧,灰色,更不能反动。
不能低级趣味。
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向上,都要健康。
写什么的问题,多半是学习写作的重要一关,是普遍感到不易跨越的一关。
有时学生不知怎么写,其实也多半还是由于不知写什么。
因此,可以说,指导写什么,是“写作前的准备”这一环中的重点。
指导好这一环节,也就走出了切实的一步。
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展开联想,重视记忆和扩展思考。
怎么写的问题,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步。
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就自然地成了主要矛盾,老师指导的焦点也就应该集中到怎么写上面了。
让学生明白“写自己熟悉的,最有话说的内容”,是选材的关键。
展开联想,把立意与自己熟悉的材料建立起关系,是必须经常训练的,要让学生经常整理自己的记忆,有条理的建立起“记忆的仓库”。
包括材料,也包括语言。
让学生有意识的练习自己喜欢的文章体裁。
在学会各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突出一种文体,谋篇,布局,练到得心应手。
这样,怎么写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
二、作文中的训练指导
在作文过程中,指导什么,可以提出什么要求?我以为,除可继续就立意、选材、构思、文体等方面给以指导外,同时也有必要就书写格式等问题给以指导。
在写作过程中就要注意养成好的书写态度和写作习惯。
“定势”就是形成习惯。
这一阶段的指导内容,还应包括指导学生自行修改草稿。
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阶段,任何人写作都不可少,学生作文应重视这一个环节,应该形成修改的“定势”。
指导学生修改草稿的训练,有这么一些好处:第一,文不厌改,越改越提高,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草稿,其提高效果可能不比写草稿小;第二,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甘苦,并体会到修改的方法;第三,可以培养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克服敷衍了事的作风。
学生的修改,是不是改一次而止?自然可以改一次。
但作文可以重做,修改也可
以多次,直至学生自己无可修改而后止。
学生的修改包括改正文字、标点符号和书写格式的错误,修改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以及内容的不足和重复多余等。
修改可以包括大修改,也可以指导重作。
把一个文题只作一次的既有模式,发展为一个文题多次作,既能显著提高作文质量,又能显著提高批改效率,是很有价值的方法。
指导学生动手修改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学生写出草稿后,首先让他们重读自己的作文,接着标上各种标记,作为改正的目标。
再就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改正文章,和在同学中交换作文,互提改正意见。
最后,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推敲一篇作文。
这样的指导法,既可使学生获得作文要领,又可获得修改作文的要领。
三、作文后的训练指导
作文后这个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整个写作过程,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写,而且还要知道不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到提高。
养成作文后再思考的“定势”。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后的训练指导富有成效呢?
一是对学生已经写出的作文,给予必要的批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做出应有的评价,让学生真正得到作文的要领。
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再思考,再创作。
事实上,这个环节已经可以跟“创新”联系起来了,对一些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冲破“定势”的束缚,走进“创新”的境界。
二是要热情鼓励学生,使学生喜欢写作,力争上进。
作文,是学生的世界观、品格、生活经历,和语文能力的全面的自我表现。
热情鼓励,就可能促使学生积极上进;冷漠批评,就可能促使学生消极后退。
因此,我们的立脚点,自然要放在鼓励积极上进上。
而这又主要体现在老师的评语和评分上。
学生对老师的改动可能不大留意,但却重视评语。
他们重视老师对作文的评价,更重视从评语中反映出来的老师对本人的态度。
为了多鼓励,老师要善于沙里捡金,发现哪怕是一点点的长处,加以鼓励。
当然,肯定和鼓励,都要合乎实际,肯定的程度,鼓励的分寸,都要和客观相一致。
即使批评,也要立足于鼓励,批评中包含热情。
这样,在完成整个作文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强化了学生对作文的关注,为下一次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为学生尽快地完成“定势”训练,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总之,我们一定要明确,中学的作文教学过程既是变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
作文教学过程的变的一面,表现为实际进程中的差异性。
每次作文的题目不同,要求不同,学生写作不同文题的认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不同,每次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就应该不尽相同。
但是,作文教学过程又是规律性的运动,具有“不变”的一面。
不管每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有何不同,学生的认识和生活有何不同,它总是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循
着一条能够达到目的的途径,经历一个个阶段向前推进。
有了这一面,它才成为有规律可以遵循的过程。
我们的任务,就是依据它的一般规律,捕捉相对稳定的状态,以充分发挥每一阶段的教育作用。
因此,我们重视“定势”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尽快地拥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为学习和工作服务。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在拥有绝大部分“合格”的写作人才的基础上,去拥有“有个性”、“有创意”的,超凡脱俗的写作人才,去开创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