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是一种对友谊深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的赞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了解到一种珍贵的人类情感——友谊。
本篇文章将深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同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探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感人至深,描写的是刘和珍两人朴实、无私碰撞出的真挚友谊。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视听资料等方式对文章展开探索,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的。
让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中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力量,激发他们去思考、感悟,并将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情感积淀下来。
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手法、经验教训即物即情的唯美诗化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扩展教育,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传记阅读感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生平传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撰写一篇感悟文章。
- 评论文章:要求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 对比分析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在表达烈士纪念时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并尝试撰写阅读心得或感悟。
- 建议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传记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探讨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陌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鲁迅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阅读活动,以提高他们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我也会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以下检测题目:
(1)简答题:
- 请简要描述《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结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纪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2. 对课文中所表达的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纪念历史人物的话。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价值观,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纪念之情。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3)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2)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 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对刘和珍有什么了解?她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2)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阐述她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阐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尊重和纪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如:“课文中的刘和珍君是谁?作者对她的评价是什么?”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排比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如“纪念意义”,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
(2)学生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研究和展示。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概括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钓鱼岛局势紧张的今天,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启发点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归纳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课前检查(2分钟):
1、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一、互动式导语(3分钟):
1、出示幻灯1:鲁迅的画像
2、第一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请补充有关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
(目的是让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幻灯1中的《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自题小像》,再让学生一起朗读,重点强调“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以期掀起爱国激情的一个小高潮,由此进入新课。
4、展示课题:出示幻灯2
二、展示本文的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第二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教师展示幻灯4、5进行补充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双色笔做好问题记录,为下节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朗读。
4、分组比赛朗读,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教师评出优劣。
5、第三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其他同学做好补充准备。
四、研习课文(2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展示、评价
1、教师出示幻灯片6:各组讨论课题
四组:整理出本文的结构图,并为每一小节拟写一个小标题。
五组:贯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
六组: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作者笔下所涉及的人物,有几类,作者的感情态度各是什么?
七组:刘和珍之所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写的?
八组:找出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先在组上讨论,如果讨论没有结果,再交给班上讨论解决。
九组:归纳作者在本文记叙级人物描写时所运用的一些手法技巧。
一组、二组、三组:请你写一副挽联送给我们不幸遇难的刘和珍君。
(教师巡视,注意课堂纪律,或参与学生讨论,或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和点拨)2、课堂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适当做出补充,并对展示做出评价,
五、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课堂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式或明确性的总结,并出示相应的幻灯片若干7-20。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鉴赏文段,学习在记叙中融入记叙、议论、抒情三位一体的叙事手法;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
一、品味鉴赏(10分钟)
出示幻灯21-23:刘和珍君画像游行画面
1、集体朗读课文第五节
2、各组分别讨论:
A、运用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运用得最恰当的字词,并加以赏析。
B、作者是如何记叙的,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C、请你用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形式改写本节内容。
(至少200字)
并比较人称变换的优劣。
3、教师巡视,做一个忠实的旁观者。
4、各组学情展示,教师对各组展示评出优劣,并评出展示最佳的同学,给予表扬。
5、教师总结:
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这是议论。
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二、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10分钟)
1、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抢答并展示。
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把作者的情感落实到句子及词语上。
2、教师出示幻灯24明确
三、拓展延伸(20分钟)
1、出示幻灯片25-30(有关钓鱼岛的游行示威图片)
2、出示资料:韩国慰安妇在日本使馆前停止抗议,为地震海啸遇难者守夜。
韩国慰安妇在日本使馆前停止抗议为地震遇难者守夜
2019年04月01日 13:48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3月31日报道,在过去20年间,一些曾在二战中被日军当作慰安妇的韩国女性,每周都要到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抗议。
但是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过后,她们停止了抗议,转而为日本遇难者守夜,以示对日本遇难者的悼念和对灾民的支持。
报道称,在过去20年间的每个星期三,这些曾被日军当作营妓的女性就会聚集在日本驻首尔大使馆外面,谴责日军对她们犯下的罪行,几乎从不间断。
但是在日本遭地震和海啸袭击后的第一个星期三,这些女性停止了抗议,转而为日本遇难者守夜,并将装有现金的信封投入捐款箱中。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这些女性20年来第二次停止抗议。
前一次是在2019年,当时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导致6000多人遇难。
这些韩国女性称,她们为遇难者和灾民祈祷是为了向日本民众展示同情之意,她们将区别看待日本民众与66年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
这些慰安妇年龄都很大,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少。
据悉,二战期间,亚洲大约有20万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多数为韩国人或中国人。
1992年,大约200名韩国“慰安妇”发起行动,要向日本寻求正义和赔偿。
(李金良)
相关专题: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3、合作讨论:在钓鱼岛被日本窃夺的今天,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激情?
4、各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言行,并对学生的展示做出相应的评价。
5、教师总结:
人类总是喜欢站在对立面来看待自己的同伴甚至“敌人”,有了这种对立面,一切的仁爱,一切的怜悯,一切的爱都将荡然无存。
我们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而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更要和谐相处,大家亲如兄弟。
正像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的:“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
愿我们携起手来,亲如兄弟;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
三、课堂总结
对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习展示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四、课堂检测(以资料形式下发,及时检测,即时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