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一培优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培优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培优教案课题:一次函数教学目标:1. 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根据给定的一次函数求出其函数图像、斜率和截距;3. 能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一次函数的函数图像;3. 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

教学难点:1.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一次函数;2. 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2. 工具:教学PPT、教学板书、习题集;3. 准备实际问题解决一次函数的例题。

教学步骤:一、引入概念(10分钟)1. 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通过实例解释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

二、探究一次函数的函数图像(15分钟)1. 讲解一次函数的函数图像的形状;2. 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绘制一次函数的函数图像。

三、探讨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15分钟)1. 讲解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的定义;2. 通过例题让学生计算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

四、应用实际问题解决一次函数(15分钟)1. 解释如何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总结与讨论(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 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实际问题,利用一次函数进行分析和解决。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通过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下一节课将继续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并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

高中必修第一册《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一册《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1.1 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一》(人教A版)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本节课是第1课时。

函数的基本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初中和高中数学.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函数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但是,由于局限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又善未学习集合的概念,只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定义函数,通过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的学习来理解函数的意义,对于函数的概念理解并不深刻.
高一学生学习集合的概念之后,进一步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突出了函数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领会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和模型思想。

所以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函数的概念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引出函数的定义,懂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函数三要素剖析,进一步理解充实函数的内涵。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了不同问题来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函数图象的特征、两个相同函数的条件等问题.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实际问题要符合实际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所以在教学中进一步强调定义域的集合表示.
A.通过丰富的买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B.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
C.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
D.会求函数的定义域。

1.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2.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 f x 的理解。

多媒体。

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表示法教案-人教版数学高一上必修1第一章1.2.1-1.2.2

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表示法教案-人教版数学高一上必修1第一章1.2.1-1.2.2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2 函数及其表示1.2.1 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表示法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2]会判断给出的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3]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数集.[4]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5]通过实例体会分段函数的概念.[6]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会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1.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函数的概念和函数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通过观察、画图等具体动手,体会分段函数的概念。

[3]通过具体习题,了解映射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以及相关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2]通过细致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图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分段函数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1]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2]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专家建议此节为高中数学函数的第一节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函数的概念,结合具体习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4 教学方法实例探究——归纳总结,提炼概念——补充讲解——练习提高5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直尺、三角板。

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

初中的时候我们就接触过函数,并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进一步学习和函数有关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2 函数及其表示6.2 新知介绍[1]函数的概念【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三个实例,看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板演/PPT】PPT演示三个实例。

【师】那我们现在可以发现不同点是三个实例分别用解析式,图像和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同点是都有两个非空数集,并且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质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质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质教案教材分析课本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形与数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研究函数时,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在研究图象时,又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课本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与传统的处理方式有了逻辑顺序上的变化.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较好地衔接初中的学习,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教学目标与素养课程目标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函数解析法及能由条件求出解析式;2.逻辑推理:由条件求函数解析式;3.数学运算:由函数解析式求值及函数解析式的计算;4.数据分析:利用图像表示函数;5.数学建模:由实际问题构建合理的函数模型。

重难点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课前准备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中已经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那么这三种表示法定义是?优缺点是?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67-68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2.函数的各种表示法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一个还是几个函数?4.怎样求分段函数的值?如何画分段函数的图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1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案(知识点+例题+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1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案(知识点+例题+练习)

学员姓名年级高一辅导科目数学课程类型1对1任课老师班组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课型□预习课□同步课□复习课□习题课课次11 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标重难点重点:难点:教学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内容【基础知识网络总结与巩固】本节考点:考点回顾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上节知识回顾】【本节知识要点】1.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y=a x(a>0,且a≠1)图象0<a<1a>1图象特征在x轴上方,过定点(0,1)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函数值变化规律R(0,+∞)减函数增函数当x=0时,y=1当x<0时,y>1;当x>0时,0<y<1当x<0时,0<y<1;当x>0时,y>1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y =log a xa >10<a <1图象性质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x =1时,y =0当x >1时,y >0 当0<x <1时,y <0 当x >1时,y <0 当0<x <1时,y >0 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3.求解与指数函数、对数有关的复合函数问题,首先要熟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相关性质,其次要明确复合函数的构成,涉及值域、单调区间、最值等问题时,都要借助“同增异减”这一性质分析判断,最终将问题归纳为内层函数相关的问题加以解决.【重难点例题启发与方法总结】典型例题剖析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 (x )=1-2log 6x ; (2)y =32x -1-19.【解析】(1)由1-2log 6x ≥0,解得log 6x ≤12⇒0<x ≤6,故所求定义域为(0, 6 ].(2)由32x -1-19≥0,得32x -1≥19=3-2,∵y =3x 为增函数,∴2x -1≥-2,即x ≥-12,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2,+∞. 变式训练 函数f (x )=4-x 2+log 2(x -1)的定义域是( ) A .(1,2] B .[1,2] C .(1,+∞) D .[2,+∞)【答案】A【解析】要使函数有意义,则⎩⎨⎧4-x 2≥0x -1>0,即⎩⎪⎨⎪⎧-2≤x ≤2x >1,∴1<x ≤2,即函数的定义域为(1,2], 故选A.例2 (1)已知函数f (x )=(23)|x |-a ,则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________,单调递减区间为________.2.(2018·湖南衡阳期末)已知集合A ={x |log 12x >-1},B ={x |2x >2},则A ∪B =( )A.⎝⎛⎭⎫12,2B.⎝⎛⎭⎫12,+∞ C .(0,+∞) D .(0,2) 答案:C解析:由A ={x |log 12x >-1}={x |0<x <2},B ={x |2x >2}=⎩⎨⎧⎭⎬⎫x ⎪⎪x >12,则A ∪B =(0,+∞).故选C. 3.(2018·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期中)已知函数f (x )=(m 2-m -1)x -5m -3是幂函数,且f (x )是(0,+∞)上的增函数,则m 的值为( )A .2B .-1C .-1或2D .0 答案:B解析:因为函数f (x )=(m 2-m -1)x -5m -3是幂函数,所以m 2-m -1=1,即m 2-m -2=0,解得m =2或m=-1.又因为幂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所以-5m -3>0,即m <-35,所以m =-1,故选B.方法点拨:求有关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即设出解析式后,利用已知条件,求出待定系数.注意幂函数中自变量的系数为1.4.(2018·重庆第一中学一诊模拟)设a =213,b =log 43,c =log 85,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 A .a >b >c B .a >c >b [来源:学科网]C .b >c >aD .c >b >a [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A解析:由指数函数的性质知a >1,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得0<b <1,0<c <1.c 可化为log 235;b 可化为log 23,∵(35)6<(3)6,∴b >c ,∴a >b >c ,故选A.5.函数f (x )=a x -1a(a >0,a ≠1)的图象可能是( )答案:D解析:当a >1时,将y =a x 的图象向下平移1a 个单位长度得f (x )=a x -1a的图象,A ,B 都不符合;当0<a <1时,将y =a x 的图象向下平移1a 个单位长度得f (x )=a x -1a 的图象,而1a大于1,故选D.6.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2,4],则y =f (log 12x )的定义域是( )A.⎣⎡⎦⎤12,1 B .[4,16] C.⎣⎡⎦⎤116,14 D .[2,4] 答案:C解析:令log 12x =t ,则y =f (log 12x )=f (t ),因为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2,4],所以y =f (t )的定义域是[2,4],即2≤t ≤4,所以2≤log 12x ≤4,解得116≤x ≤14,所以y =f (log 12x )的定义域是⎣⎡⎦⎤116,14. 7.(2018·武汉二模)设函数f (x )=⎩⎪⎨⎪⎧⎝⎛⎭⎫12x -7,x <0,x ,x ≥0,若f (a )<1,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3)B .(1,+∞)C .(-3,1)D .(-∞,-3)∪(1,+∞) 答案:C解析:通解 当a <0时,不等式f (a )<1为⎝⎛⎭⎫12a-7<1,即⎝⎛⎭⎫12a <8,即⎝⎛⎭⎫12a <⎝⎛⎭⎫12-3,因为0<12<1,所以a >-3,此时-3<a <0;当a ≥0时,不等式f (a )<1为a <1,所以0≤a <1.故a 的取值范围是(-3,1),故选C.优解 取a =0,f (0)=0<1,符合题意,排除A ,B ,D.8.(2018·怀化二模)已知函数f (n )=log n +1(n +2)(n ∈N *),定义使f (1)·f (2)·f (3)·…·f (k )为整数的k (k ∈N *)叫做企盼数,则在区间[1,2 016]内的企盼数的个数是( )A .8B .9C .10D .11 答案:B解析:因为函数f (n )=log n +1(n +2)(n ∈N *),所以f (1)=log 23,f (2)=log 34,…,f (k )=log k +1(k +2),所以f (1)·f (2)·f (3)·…·f (k )=log 23·log 34·…·log k +1(k +2)=log 2(k +2),若f (1)·f (2)·f (3)·…·f (k )为整数,则k +2=2m ,m ∈Z ,又k ∈[1,2 016],所以k ∈{2,6,14,30,62,126,254,510,1 022},故在区间[1,2 016]内的企盼的个数是9.二、填空题[来源:学科网]9.log 327-log 33+(5-1)0-⎝⎛⎭⎫9412+cos 4π3=________. 答案:0解析:原式=log 3(27÷3)+1-32-12=1+1-32-12=0.10.(2018·江西自主招生)方程log 3(1+2·3x)=x +1的解为________. 答案:0解析:由方程log 3(1+2·3x )=x +1可得1+2·3x =3x +1,化简可得3x =1,故x =0.11.(2018·山西一模,13)已知函数f (x )=x 2-m 是定义在区间[-3-m ,m 2-m ]上的奇函数,则f (m )=________. 答案:-1解析:由题意得m 2-m =3+m ,即m 2-2m -3=0,∴m =3或m =-1.当m =3时,f (x )=x -1,[-3-m ,m 2-m ]为[-6,6],f (x )在x =0处无意义,故舍去.[来源:学科网] 三、解答题12.已知函数f (x )=log 3mx 2+8x +nx 2+1的定义域为R ,值域为[]0,2,求m ,n 的值.解析:由y =f (x )=log 3mx 2+8x +n x 2+1,得3y =mx 2+8x +nx 2+1,即()3y -m ·x2-8x +3y -n =0[来源:学.科.网Z.X.X.K] ∵x ∈R ,∴Δ=64-4(3y -m )(3y -n )≥0,即32y -(m +n )·3y +mn -16≤0由0≤y ≤2,得1≤3y≤9,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m +n =1+9mn -16=1×9,解得m =n =5.【课后强化巩固练习与方法总结】1.已知集合M ={}x |y =x -1,N ={x |y =log 2(2-x )},则∁R (M ∩N )等于( ) A .[1,2) B .(-∞,1)∪[2,+∞) C .[0,1] D .(-∞,0)∪[2,+∞)2.已知a =23log 4.1,b =23log 2.7,c =⎝⎛⎭⎫123log 0.1,则( ) A .a >b >c B .b >a >c C .a >c >bD .c >a >b3.函数y =log 12(x 2-3x +2)的递增区间是( )A .(-∞,1)B .(2,+∞)C .(-∞,32)D .(32,+∞)学管签字:学管主任签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第一单元函数与方程
课时1 了解函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函数的定义,掌
握函数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函数的分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等
3.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图像、函数表达式
教学步骤:
1. 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不同类型的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并让学生
掌握其特点和表示方法。

3. 通过实例演示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函数图像和函数表达式。

4. 练题,巩固学生对函数的理解。

课时2 解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学会解一次方程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 一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 解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一次方程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例子,让学生理解一次方程的定义和
特点。

2. 介绍解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包括化简、移项等步骤。

3. 通过实例演示解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思路。

4. 练题,巩固学生对解一次方程的掌握。

...... (按照教案的顺序继续添加后续课时的内容)
总结
通过本套教案的研究,学生将全面了解函数与方程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内容和步
骤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的简要内容,详细内容
请参考教材或教案原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解析式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解析式教案

§2.2.2 函数(二)--函数的解析式[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函数所具有的某些性质或它所满足的一些关系,求出它的解析式,并掌握解析式的一些形式的变换.[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⒈用映射刻划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哪些?答: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A到B的特殊映射f:x→y=f(x),x∈R,y∈C⊆B;定义域A、值域C和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f称为函数的三要素;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不是f与x的乘积;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而中学阶段所研究的函数主要是能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⒉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常见方法.二、学习、讲解新课我们知道,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就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说明求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常用方法例1⑴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x+1)-2f(x-1)=2x+17,求f(x);⑵已知f(x+1)=x+2x,求f(x+1);⑶已知f(x)满足2f(x)+f(1/x)=3x,求f(x);⑷设二次函数f(x)满足f(x+2)=f(2-x)且f(x)=0的两实根平方和为10,图象过点(0,3),求f(x)的解析式.解:⑴设f(x)=ax+b,则3f(x+1)-2f(x-1)=3[a(x+1)+b]-2[a(x-1)+b]=ax+(5a+b)=2x+17,比较系数得a=2且5a+b=17, ∴a=2,b=7,∴f(x)=2x+7.⑵设u=x+1≥1,则x=u-1,x=(u-1)2,于是f(u)=(u-1)2+2(u-1)=u2-1(u≥1),即f(u)=u2-1(u≥1), ∴f(x+1)=(x+1)2-1=x2+2x(x+1≥1),即f(x+1)=x2+2x(x≥0).⑶∵已知2f(x)+f(1/x)=3x ---①,将①中x换成1/x得2f(1/x)+f(x)=3/x ---②,①×2-②得3f(x)=6x-3/x,∴f(x)=2x-1/x.⑷设f(x)的解析式是f(x)=ax2+bx+c(a≠0), ∵图象过点(0,3),∴有f(0)=c=3,故c=3;又∵f(x)满足f(x+2)=f(2-x)且f(x)=0的两实根平方和为10,∴得对称轴x=2且x12+x22=(x1+x2)2-2x1x2=10,即(-b/2a)=2且(b2/a2)-(6/a)=10,∴a=1,b=-4,∴f(x)=x2-4x+3.说明:求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如⑴⑷)、换元法(如⑵)、构造方程法(如⑶)等.例2 高为h ,底面半径为r 的圆柱形容器内,以单位时间内体积为a 的速度充水,试求出水面高y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提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解:由题意有at=πr 2y ,即y=(a/πr 2)t,∵0≤y ≤h,即0≤(a/πr 2)≤h, ∴0≤t ≤πr 2h/a ,即定义域是[0,πr 2h/a]. 说明:这是函数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其定义域是由实际问题所决定的.练习:⑴若f(1/x)=1/(1+x),则f(x)= ;⑵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满足f(0)=1,f(x+1)-f(x)=2x ,则f(x)= ;⑶已知g(x)=1-2x ,f[g(x)]=(1-x 2)/x 2(x ≠0),则f(1/2)= ; ⑷将长为a 的铁丝折成矩形,面积y 关于边长x 的函数关系是 ,其定义域是 ; ⑸已知f(x)=⎩⎨⎧>-≤+)0(2)0(12x x x x ,若f(x)=10,则x= ;⑹已知函数f(x)满足f(ab)=f(a)+f(b)且f(2)=p ,f(3)=q ,则f(36)= .解:⑴令u=1/x ,则x=1/u ,f(u)=u/(1+u),∴f(x)=x/(1+x);⑵设f(x)=ax 2+bx+c(a ≠0),∵f(0)=1,∴c=1,又f(x+1)-f(x)=2x , ∴a(x+1)2+b(x+1)+1-ax 2-ba-1=2x ,即2ax+a+b=2x ,比较系数得2a=2且a+b=0,∴a=1,b=-1,∴f(x)=x 2-x+1.⑶由g(x)=1-2x=1/2,得x=1/4,∴f(1/2)=[1-(1/4)2]/(1/4)2=15.⑷设矩形的长为x ,则宽为(a-2x)/2,∴y=x[(a-2x)/2]=ax/2-x 2,定义域是(0,a/2). ⑸由已知-2x<0,∴f(x)=x 2+1=10,即x=±3,又x ≤0,∴x=-3. ⑹f(36)=f(6×6)=f(6)+f(6)=2f(6)=2f(2×3)=2[f(2)+f(3)]=2(p+q).三、小 结⒈解析式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⒉解析式只表示一种对应关系,与所取的字母无关,如y=2x-1与u=2t-1是同一个函数; ⒊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一般有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若已知函数的构造模式,可用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复合函数f[f(x)]的表达式来求f(x),常用换元法;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甚至可直接用凑合法求解.⒋用赋值法(特殊值法)求函数式中的参数,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⒌根据实际问题求函数的表达式,是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设定或选定自变量后去寻找等量关系,以求得表达式,要注意函数定义域应由实际问题确定.四、布置作业(一)复习:课本和课堂上的有关内容.(二)书面:⒈填空:⑴若f(x)=2x+1,则f[f(2)]= ;f(-x)= ;f[f(x)]= .⑵若f(x+1)=x2-2x+5,则f(x)= .⑶若f(x)=2x+3,g(x+2)=f(x),则g(x)= .⑷若3f(x)+2f(1/x)=4x ,则f(x)= .⑸若f(x)=x2-mx+n ,f(n)=m ,f(1)=-1,则f(-5)= .⒉设函数f(x)=x2-4x-4的定义域为[t-2,t-1],对任意t ∈R ,求函数f(x)的最小值ϕ(t)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练习册P26B 组第2题)答案与提示:⒈⑴f[f(2)]=f(5)=11,f(-x)=-2x+1,f[f(x)]=2f(x)+1=4x+3;⑵f(x)=x 2-4x+8;⑶g(x)=2x-1;⑷f(x)=(12x 2-8)/5x(x ≠0);⑸将f(n)=m 与f(1)=-1并成方程组,解得m=1,n=-1,可知f(x)=x 2-x-1,∴f(-5)=29. ⒉由f(x)=x 2-4x-4=(x-2)2-8知,对称轴为x=2,若t-1<2即t<3时,ϕ(t)=f min (x)=(t-1-2)2-8=t 2-6t+1;若t-2≤2≤t-1即3≤t ≤4时,ϕ(t)=f min (x)=-8;若t-2>2即t>4时,ϕ(t)=f min (x)=(t-2-2)2-8=t 2-8t+8;∴⎪⎩⎪⎨⎧>+-≤≤-<+-=)4(88)43(8)3(16)(22t t t t t t t x ϕ.(三)思考题:(四)预习:课本P 53-552.2区间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设计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数:1课时
课题:函数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掌握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图像。

教学难点:
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不同函数类型的性质和图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函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并简单介绍函数的分类。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常见函数类型: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 分别讲解每种函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对应的图像。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可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流解题方法。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牢固掌握函数的定义和常见函数类型的性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讲解常见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并进行实际练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函数及其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图表等形式来展示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教案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一、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1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 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 乘x . 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判断下列函数f (x )与g (x )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1)f ( x ) = (x -1) 0;g ( x ) = 1 (2)f ( x ) = x ; g ( x ) = 2x (3)f ( x ) = x 2;f ( x ) = (x + 1) 2 (4)f ( x ) = | x | ;g ( x ) = 2x(二)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x |x 1)x (f -=(2)x111)x (f +=(3)5x 4x )x (f 2+--=(4)1x x 4)x (f 2--=(5)10x 6x )x (f 2+-=(6)13x x 1)x (f -++-=(三)函数的复合型设y是u的函数y=f(u),而u又是x的函数u=g(x),设M表示u=g(x)的值域,N是函数y=f(u)的定义域,当M⊆N,则y成为x的函数,记为y=f[g(x)].这个函数叫做由y=f(u)及u=g(x)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u叫做中间变量,f称为外层函数,g称为内层函数.二、函数的表达方式函数的表达方式: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一)解决函数问题【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例2】将长为a的铁丝折成矩形,求矩形面积y关于一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定义域和值域,作出函数的图象.【例3】向高为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例4】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x2-2x(-1≤x≤2);(2)y=x4+1.注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三、函数的映射1.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2.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3.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4.函数的概念.新课教学1、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的对应就叫映射.2、什么叫做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注意:(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f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汉字叙述.(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例题分析:下列哪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1)A={P | P是数轴上的点},B=R,对应关系f: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应;(2)A={ P | P是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B={(x,y)| x∈R,y∈R},对应关系f: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3)A={三角形},B={x | x是圆},对应关系f: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圆;四、函数的单调性教学目的: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一、引入课题1.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1 随x 的增大,y 的值有什么变化? ○2 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3 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二、新课教学(一)函数单调性定义1.增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 ,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思考: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 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必须是对于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x 2时,总有f(x 1)<f(x 2) . 2.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f(x)的单调区间: 3.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 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1 任取x 1,x 2∈D ,且x 1<x 2; ○2 作差f(x 1)-f(x 2); ○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 定号(即判断差f(x 1)-f(x 2)的正负); ○5 下结论(即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 上的单调性). 提高作业:设f(x)是定义在R 上的增函数,f(xy)=f(x)+f(y),○1 求f(0)、f(1)的值; ○2 若f(3)=1,求不等式f(x)+f(x-2)>1的解集. 五、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3)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一、新课教学(一)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图象关于y 轴对称的函数即是偶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即是奇函数.y x 1 -11 -1 y x 1 -1 1 -1 y x 1 -1 1 -11.偶函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则-x 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二)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三)典型例题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 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3.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例1.已知f(x)是奇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f(x)在(-∞,0)上也是增函数 规律: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作业: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 122)(2++=x x x x f ;○2 x x x f 2)(3-=;○3 a x f =)( (R x ∈) ○4 ⎩⎨⎧+-=)1()1()(x x x x x f .0,0<≥x x思考:已知)(x f 是定义在R 上的函数, 设2)()()(x f x f x g -+=,2)()()(x f x f x h --=○1 试判断)()(x h x g 与的奇偶性; ○2 试判断)()(),(x f x h x g 与的关系; ○3 由此你能猜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六、函数的最值问题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函数的最值问题 一、新课教学(一)函数最大(小)值定义1.最大值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 (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x)≤M ; (2)存在x 0∈I ,使得f(x 0) = M 那么,称M 是函数y=f(x)的最大值. 注意:○1 函数最大(小)首先应该是某一个函数值,即存在x 0∈I ,使得f(x 0) = M ;○2 函数最大(小)应该是所有函数值中最大(小)的,即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x)≤M (f(x)≥M ). 2.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方法○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小值f(b);(二)典型例题求函数12-=x y 在区间[2,6]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七、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①方程x 2-2x-3=0的解为 ,函数y=x 2-2x-3的图象与x 轴有 个交点,坐标为 .②方程x 2-2x+1=0的解为 ,函数y=x 2-2x+1的图象与x 轴有 个交点,坐标为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到: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 .若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则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无交点.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 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x f y =的零点:○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1)△>0,方程02=++c bx ax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02=++c bx ax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02=++c bx ax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1.利用函数图象判断下列方程有没有根,有几个根:(1)0532=++-x x ;(2)3)2(2-=-x x ;(3)442-=x x ;(4)532522+=+x x x . 2.利用函数的图象,指出下列函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1)53)(3+--=x x x f ;(2)3)2ln(2)(--=x x x f ;(3)44)(1-+=-x e x f x ;(4) x x x x x f ++-+=)4)(3)(2(3)(3. 当R a ∈时,函数)(x f 的零点是怎样分布的? (1)研究c bx ax y ++=2,02=++c bx ax ,(2)02>++c bx ax ,02<++c bx ax 的相互关系,以零点作为研究出发点,并将研究结果尝试用一种系统的、简洁的方式总结表达.函数二分法及步骤: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满足)(a f ·)(b f 0<的函数)(x f y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x f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给定精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x f 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 1.确定区间a [,]b ,验证)(a f ·)(b f 0<,给定精度ε; 2.求区间a (,)b 的中点1x ; 3.计算)(1x f : 二分法的一般步骤:○1 若)(1x f =0,则1x 就是函数的零点; ○2 若)(a f ·)(1x f <0,则令b =1x (此时零点),(10x a x ∈); ○3 若)(1x f ·)(b f <0,则令a =1x (此时零点),(10b x x ∈); 4.判断是否达到精度ε;即若ε<-||b a ,则得到零点零点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4.八、指数函数1.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nn n mn n m n m n m b a ab a a a a a ===⋅+)()(2. 根式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式子n a 叫做根式,这里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a 的正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n a (a >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结论:当n 是奇数时,a a nn=当n 是偶数时,⎩⎨⎧<≥-==)0()0(||a a a a a a n n2.分数指数幂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1,,,0(*>∈>=n N n m a a an m nm)1,,,0(11*>∈>==-n N n m a a aanmnm nm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r a ·sr r a a +=),,0(Q s r a ∈>;(2)rss r a a =)( ),,0(Q s r a ∈>; (3)srra a ab =)(),0,0(Q r b a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一)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a ,0a (a y x≠>=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一般性质图象特征函数性质1a > 1a 0<< 1a > 1a 0<<向x 、y 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 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函数图象都在x 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1a 0=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1a ,0x x >> 1a ,0x x <>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1a ,0x x <<1a ,0x x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九、对数函数(一)对数函数性质和运算(1)对数的定义:b N N a a b=⇔=log ;(2)对数恒等式:b a N ab a Na ==log ,log ;1.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2 =NMalog M a log -N a log ; ○3 na M log n =M alog )(R n ∈. 2. 换底公式ab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 3.对数函数一般变形 (1)b mnb a n a m log log =;(2)a b b a log 1log =. 思考题:设正整数a 、b 、c (a ≤b ≤c )和实数x 、y 、z 、ω满足:ω30===z y x c b a ,ω1111=++z y x , 求a 、b 、c 的值.(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1) x y 2log = (2) x y 21log =(3) x y 3log = (4) x y 31log =(2)对数函数的性质如下表格:图象特征函数性质1a > 1a 0<< 1a > 1a 0<<函数图象都在y 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图象关于原点和y 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 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11=α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减函数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0log ,1>>x x a 0log ,10><<x x a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0log ,10<<<x x a0log ,1<>x x a作业练习:(1)已知函数xxx x f -+-=11log 1)(2,求函数)(x f 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2)求函数)54(log )(22.0++-=x x y x f 的单调区间十、幂函数.一般地,形如αx y =)(R a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α为常数.(1)x y =; (2)21x y =;(3)2x y =; (4)1-=x y ;(5)3x y =.幂函数性质归纳.(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2)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1>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10<<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3)0<α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 轴正半轴,当x 趋于∞+时,图象在x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 轴正半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