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乃我所需的一种态度”

合集下载

古希腊西西弗斯的故事

古希腊西西弗斯的故事

古希腊西西弗斯的故事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人物,他的命运就像一场无尽的噩梦,却又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就是西西弗斯。

我常常想象西西弗斯的样子,他一定有着强壮的体魄,那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锻炼出来的。

他的眼神呢,也许充满了疲惫,可在疲惫之下,又有着一种执拗。

他居住在科林斯这个地方,本来也算是一方的王,可是啊,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众神,被惩罚去做一件看似毫无意义又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

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那巨石啊,又大又重,就像一座小山似的。

每一次,他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双手紧紧地抠住巨石粗糙的表面,双脚用力地蹬着地面,那肌肉紧绷得就像拉满的弓弦。

他一步一步地朝着山顶挪去,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声。

你能想象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的艰辛吗?那可不是简单的体力活。

就好比你扛着一座房子前行,每走一步,房子的重量都在压着你,想要把你碾碎。

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嘲笑他,那呼啸而过的风声,就像是在说:“西西弗斯,你这个可怜虫,你是永远也推不上去的。

”可是西西弗斯呢?他没有放弃。

他心里肯定在想:“我就不信这个邪,我一定要把这块石头推到山顶。

”当他好不容易快要接近山顶的时候,那是他最充满希望的时候啊。

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山顶,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他可能加快了脚步,嘴里甚至还喊着号子,给自己鼓劲。

然而,就在石头快要到达山顶的那一刻,那巨石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突然又滚回了山脚。

所有的努力,在那一瞬间化为乌有。

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整年的庄稼,眼看到了收获的时候,一场洪水把一切都冲走了。

西西弗斯站在山顶,眼睁睁地看着巨石滚下去,他的心里该有多绝望啊!他可能会大喊:“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众神啊,你们为何如此残忍!”可是,他没有时间去过多地抱怨。

他只能默默地走下山脚,再次来到巨石旁边,重新开始推。

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

他的生命就在这无尽的推石头的过程中消耗着。

这时候,他的朋友可能会来看他,劝他说:“西西弗斯啊,你这是何苦呢?既然知道这是没有结果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坚持呢?”西西弗斯可能会回答:“我要是放弃了,那我就真的被众神打败了。

西西弗斯_精品文档

西西弗斯_精品文档

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他的著名著作《西西弗斯神话》中所讲述的主角。

西西弗斯是一个受到众神惩罚的人,在一个无意义且毫无希望的任务中被迫重复着同样的努力,从而成为了无尽劳动的象征。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思考。

传说中,西西弗斯曾是一位聪明、勇敢的国王,但他却对神的威严不敬,因此被众神惩罚。

他的惩罚是被迫推着一块巨石上山,直到巨石滚落到山下,然后再从头开始。

他将永远重复这个过程,毫无希望地重复推石头的努力。

西西弗斯面对这个无尽的任务,虽然感到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于命运,他坚持自己选择并接受了这个苦役。

加缪认为,西西弗斯的努力代表了人类生活中的无意义和无望。

推石头的过程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因为无论他再怎样努力,巨石最终都会重新滚下山。

这种毫无回报的努力成为了他生命的唯一意义,而他的命运被定义为无尽的重复劳动。

然而,尽管西西弗斯的任务看似无望,他却试图通过不断努力来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

他选择了接受任务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这个任务乏味且无法完成,但他仍然尽心尽力地去做。

西西弗斯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

尽管他被迫接受了这个无意义的任务,但他依然保留了他自己的选择权。

他可以选择抗拒、放弃,或者选择接受并努力。

而他选择了后者,这代表了他对待自己命运的一种态度。

西西弗斯的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反思和启示。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毫无目标和意义,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

然而,我们可以从西西弗斯的故事中学到一些重要的教训。

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面对自己的命运,即使它似乎毫无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努力来赋予生活意义,就像西西弗斯一样。

西西弗斯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许多人可能会感到迷失和无望。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以西西弗斯的精神,坚持自己选择并努力奋斗,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西西弗斯的哲学意义

西西弗斯的哲学意义

西西弗斯的哲学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希腊哲学家尼采所提出的悲剧式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西西弗斯被神罚被迫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每当他快要推到山顶时,巨石就会滚下来,他再次得重新推上去,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尽。

这个故事寓意深远,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的思考,反映了人生苦难与无常的本质,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西西弗斯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矛盾与无常。

我们经常会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辛苦劳作,但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成功与失败之间常常只有一线之隔。

正如西西弗斯每次都要重新推巨石上山顶一样,人生中的挑战也往往是无休止的。

这种无休止的循环让人感到绝望和苦恼,甚至引发对生命的怀疑和否定。

然而,尽管西西弗斯的命运看似悲惨,但他却在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挣扎中找到了快乐和满足。

尼采认为,西西弗斯推石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因为他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毅力,体验到了挑战与克服的乐趣。

在这种绝望的情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价值感。

正如尼采所说:“唯有忍受不幸才会使我们从中汲取到幸福的味道。

”西西弗斯的故事也启示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沦为绝望和逃避,而应该坚定信念,勇敢面对。

西西弗斯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超越自我,实现精神上的高度。

把每一次推石头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体验,把挑战和困难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和成熟。

西西弗斯的形象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性和不确定性。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无法完全预料未来的走向。

就像西西弗斯每次推石头都无法确定最终成功的结果一样,我们也无法预测人生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转折。

这种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恐惧和焦虑,甚至让人感到茫然无措。

然而,正是这种不可知的未来让人生充满了意义和乐趣,因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人类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让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西西弗斯》读后感

《西西弗斯》读后感

《西西弗斯》读后感《西西弗斯》是法国哲学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希腊神话中的传说人物西西弗斯为主角,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由意志和命运等深刻哲学问题,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西西弗斯》中,加缪通过描绘西西弗斯永无休止地推着一块巨石上山的场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意义。

西西弗斯的命运就像是人生的缩影,他的劳动永远得不到结果,无论他如何努力,巨石最终都会滚下山来,让他重新开始。

这种无休止的重复让人感到绝望和虚无,却也启示了人生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像西西弗斯一样,为了生存和成功不断奔波劳碌,却往往陷入无尽的重复和空虚之中。

我们似乎总是在追逐着某种虚幻的目标,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加缪通过西西弗斯的形象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不在于成功,而在于奋斗。

另一方面,加缪也探讨了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关系。

西西弗斯虽然受命运的束缚,却仍然保留着自由意志,选择坚持推动巨石的行为。

他虽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和应对。

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即使命运注定了失败,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坚持和奋斗。

通过阅读《西西弗斯》,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意义,也意识到了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微妙关系。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奋斗,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正如加缪所说:“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人”,我们也应该学会在无常和无意义中找到快乐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西西弗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自由意志的深刻探讨。

通过西西弗斯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真谛,也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西西弗斯一样,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勇敢地面对命运的考验,活出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西西弗斯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斯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斯神话读后感《西西弗斯神话》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理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西西弗斯的形象,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由意志以及存在的无常性。

阅读完《西西弗斯神话》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就我的读后感进行分享。

整个故事围绕着西西弗斯展开,他被视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因为他敢于背负着永恒重复的惩罚。

西西弗斯的惩罚是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后看着巨石滚落山底后,再重复这个过程,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这个惩罚意味着绝望、无益,而且看似毫无意义。

但西西弗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并寻找到自己的意义。

通过《西西弗斯神话》,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意义。

就像西西弗斯推巨石这件无意义的事情一样,我们人生中的许多努力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许最终并没有真正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无论我们的付出是否被世人理解或赞同,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意义所在,并为之努力,就已经成功了。

同时,我也被西西弗斯的坚韧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面对绝望的现实,西西弗斯没有放弃,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困境并接受它。

他拒绝了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类的尊严和自由意志的可贵。

此外,《西西弗斯神话》还提供了对于生命的一种新的看法,那就是在意义的追求中体验人生的乐趣。

虽然人生很可能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行动和努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感。

无论西西弗斯多么疲惫,他仍然相信并享受着这一过程,他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一种自由和存在的意义。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并勇往直前的信念。

总结而言,阅读《西西弗斯神话》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深刻的思考。

虽然我们的生活可能充满挑战和绝望,但是在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中,仍然有无限的可能和探索。

西西弗斯是一个极具灵魂力量的形象,他的故事启示了我,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存在,为自己的生活寻求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和享受人生的乐趣。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人生的荒诞性是《西西弗神话》的核心主题。

加缪认为,人生没有任何终极意义,我们每天重复着单调而机械的生活,却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们努力追求着目标,却往往发现这些目标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内心渴望。

这种荒诞感让我们感到迷茫和失落,仿佛生活在一个没有尽头的荒漠中。

然而,加缪并没有让我们陷入绝望。

他认为,面对荒诞,我们可以选择两种态度:要么选择屈服于荒诞,陷入绝望和虚无之中;要么选择反抗荒诞,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创造意义。

西西弗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西西弗斯被惩罚永无休止地推石上山,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反抗让他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尽管他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但他的精神却得到了升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荒诞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可能无法实现,我们会感到失望和沮丧。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生活。

我们可以选择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困难,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一些小的快乐和满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加缪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同理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不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互相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同理心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幸福。

在阅读《西西弗神话》的过程中,我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思。

我意识到,我曾经也在生活的荒漠中徘徊,寻找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苦涩。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我想说的是,《西西弗神话》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

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在面对荒诞时保持清醒和坚定。

西西弗斯活出生而为人的尊严读后感

西西弗斯活出生而为人的尊严读后感

西西弗斯活出生而为人的尊严读后感在翻开关于西西弗斯的篇章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充满晦涩哲理、让人眉头紧皱的故事。

但随着深入其中,我却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那些琐碎又真实的片段,与西西弗斯那看似荒诞却饱含力量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西西弗斯,一个被众神惩罚的人,日复一日地推着那块注定会滚回山底的巨石。

这听起来是多么无望的劳作,多么令人绝望的命运啊!可当我细细思量,却发现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生活中推着属于自己的“巨石”?就拿我准备考试的那段日子来说吧。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

眼睛都还没完全睁开,脑子也昏昏沉沉的,心里却想着今天要完成的那些复习任务,就像是西西弗斯看着眼前的巨石,知道那是必须要面对的艰难。

我坐在书桌前,一摞一摞的书和资料堆得像小山一样。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仿佛是永远也解不完的谜团。

我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不停地背,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脑袋都要被塞爆了。

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是一块小小的石头,累积起来变成了我面前的巨大“巨石”。

中午的时候,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脸上,可我根本没有心思去享受那片刻的温暖。

草草吃了几口饭,又赶紧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战。

下午的时光更加难熬,困倦一波一波地袭来,我只能不停地用冷水洗脸来保持清醒。

到了晚上,万家灯火都已亮起,别人都在享受着家庭的温馨和闲暇的时光,而我还在灯光下与那些难题较劲。

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想要放弃,想要把那些书都扔到一边,大喊一声:“我不干了!”但是,就像西西弗斯从未放弃推动巨石一样,我也在心里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也许就会有转机。

”于是,一天又一天,我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不断地推动着我学业上的“巨石”。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那么轻松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我却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这感觉就像是西西弗斯在质问众神:“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给我这样无尽的惩罚?”然而,当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我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心中却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高二语文课文《西西弗的神话》赏析

高二语文课文《西西弗的神话》赏析

高二语文课文《西西弗的神话》赏析《西西弗神话》是高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的核心是对“荒诞人”的论述,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二语文《西西弗的神话》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西西弗的神话》赏析也许生活的荒诞是无可改变的,但加缪的可宝贵之处,或许在于当人生的悲剧命运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人们或许应该像诗人一样喊出:热爱生活,幸福生活,微笑生活的声音!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加缪带给我们的一个故事。

西西弗斯的故事取自希腊神话:柯林斯国王西西弗斯死后获准重返人间去办一件差事,但是他看见人间的水、阳光、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的地狱,触怒了众神。

在召唤、愤怒和警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神决定对他予以严厉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屡推屡落,反复而至于无穷。

神认为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是最可怕的惩罚。

在加缪的笔下,西西弗斯是一位荒诞的英雄,并非是悲剧的英雄。

加缪致力于探索受罚中的西西弗斯,“一个人全身绷紧竭力推起一块巨石,……经过漫长的、用没有天空的空间和没有纵深的时间来度量的努力,目的终于达到了。

这时,西西弗斯看见巨石一会儿工夫滚到下面的世界中去,他又得再把它推上山顶。

他朝平原走下去。

”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他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与命运相抗战的人,他没有怨恨、没有犹豫,不存任何希望。

他明明知道劳而无功,却朝着不知道尽头的痛苦,脚步沉重而均匀。

他清醒的知道,无数次的胜利其实是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只是激起了轻蔑,“没有轻蔑克服不了的命运。

”到这里,每个人心境都开朗了,一股力量油然而生。

在先前大段论述人类悲剧的语句笼罩的阴影下,一缕阳光洒到了字里行间,洒到了人间、每个人的身边。

加缪显然还想把这缕阳光放大,彻底地驱走客观荒诞带给每个人的阴霾。

他强烈地反对“自杀”,认为无论是人身的自杀(消灭肉体),还是哲学的自杀(消灭精神),都是逃避。

它想逃避反抗,消除荒诞,是不可取的。

他反对人为了“希望”而生活,为了未来的目的或适应某种偏见而生活;他不相信来世,认为人若寻找生活的意义,为了某种目的、适应某种偏见而生活,那就会给自己树起生活的栅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加缪哲学在不同时期对格拉斯文艺观的影响,揭示他对加缪思想的批判式接受并勾勒出其创作理念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格拉斯加缪荒谬反抗反“理想主义”“蜗牛理论”在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辞中,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gtinter grass)诚挚地向他的“圣者――经加缪的恩宠后而变得高尚的西西弗斯”表示敬意:“他(西西弗斯)迄今仍于我有益并(助我)推动最沉重的巨石前行”。

虽然直至1980年发表的《头生或者德国人死绝》一书中,格拉斯才首次公开表明,法国哲学家加缪(albert camus)的作品早在50年代就曾引起他的极大共鸣,其思想对现今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但对他而言,80年代初重提加缪哲学,绝非是他诗学发展中的突兀转折,而是两位作家在思想上本已有的潜在契合逐渐凸显并深化的必然结果。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格拉斯不同创作时期对加缪思想接受的不同侧重,揭示他对加缪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并勾勒出他对政治与文学的反思逐步深化的过程。

一上世纪50年代,加缪《西西弗斯神话》的德译版问世,格拉斯立刻为其反理想主义、反意识形态的立场所吸引,如他在2000年接受齐默曼的访谈时回顾所述:“我很早就站在了加缪的一边,赞成他对意识形态所持的反对和排斥的态度,支持他的西西弗斯原则。

”而加缪的这种基本观点则是由其认识论决定的,即感性把握是理性认知的前提。

他强调:“只有我可以用手触摸到的真理,才是适合我的真理。

”(ms,117)与加缪一样,格拉斯对抽象的“一切充斥着理念的东西”抱有根本的怀疑。

他将矛头直指那些许诺终级目的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因为它们将现世的不幸视为“通向永恒之幸福(不论是在天堂亦或是在人间的)不可避免的预备阶段”(16,101)。

这些宗教与政治的救世说最终只能导致浩劫与无数个体的牺牲。

与加缪相同,他在布洛赫式的“希望原则”中看到了此类乌托邦式的终极目的论滋生的温床,并试图用西西弗斯的态度与之抗衡:“我不会散播希望,而只能指向西西弗斯:在极大努力之后巨石虽然到达了山顶,但短暂喘息之后它又已重新躺在山脚。

”。

格拉斯认为加缪观点的革新之处在于,他的西西弗斯使一种不需要希望原则的积极不懈的态度成为可能。

他意欲用这种态度来对付德国的“根本祸害”(14,473)――理想主义。

在战后德国,格拉斯屡屡遇到理想主义高涨的运动和学说:譬如马尔库塞新版的“救世论――安定的此在(6,157)”;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那显然是“德国理想主义在头脑里作祟”(16,264);亦或是那些“热衷于追求乌托邦和乌托邦式的终极目的”(16,100)的激进左翼知识分子身上。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们都知道“现实应该是怎样才可免遭惩处”,他们从来不会“失去目标一那终于变得温和的、完全幸福的、绝对道德的、无懈可击的公正及彻底理性化的社会”(16,102)。

德国每隔五、六年便来一次大规模的理想主义的运动,起初轰轰烈烈、但不久就转入失望或偏激,并迅速销声匿迹,对此格拉斯深感厌倦,而在加缪的西西弗斯那里,他认为终于找到了治疗此弊病的良方,因为这样的西西弗斯式的努力,是决不会流于“乌托邦式的希望和心灰意冷这两种极端的”。

对乌托邦和彼岸的摈弃,让加缪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现实世界的问题上,“用爱守住现在的一切”。

对他而言,现在的幸福或这个并非完美的世界远比遥远未来的公正或天堂重要得多:“自由不是对未来的希望,而是现在以及人与世界在当今的和谐相处。

”对“此岸”的关注,而非将现实问题留给后世或来世,这也素来是格拉斯的行为准则:“我的政治与社会活动即对彼岸生活的拒绝。

换言之,我们的问题应当设法此时此地解决。

它们是我们自己造成并需面对的。

一旦宗教与信仰意味着逃遁入彼岸或对问题的拖延,我立即会表示反对。

”。

加缪对极乐世界和乌托邦的拒绝与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活着即意味着带着不足生存,意味着对自身局限性的承认。

人应该“学会像人一样地生与死,拒绝做神”(mr,344)。

一旦人欲成为不朽或按照理想化的蓝图将人改造成完人,或欲将地球变成天堂时,他的悲剧也就此开始,因为人或世界的完美化意味着这两者之间根本矛盾的消解。

而人对理性的召唤、对非理性世界保持沉默以及由此冲突而产生的荒谬是人从出生始便须面对的格局,它属于人存在的一部分,无法消除(ms,41)。

祈望人或世界的永恒与完美以寻求解脱,意味着对荒谬的现实命运的逃避。

加缪因此认为,只有西西弗斯的境遇才是人存在的真实写照,只有像西西弗斯一样屡败屡战、始终不渝地努力才是人直面自己的局限和命运、直面理性和现实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积极态度。

这一点,格拉斯深有共鸣。

他强调,加缪“是以现实的人为标准,拒绝按照乌托邦式的设计要求人去超越自己的僭妄。

在乌托邦式的设想对人的苛求中,他甚至找到了人类悲惨境遇的缘由”。

像加缪一样,他反对为了理想化的目标,去强行改造或扳直本性乃是康德意义上的“弯木”(krummes holz,)的人,并指出,西西弗斯不寄望于解脱的、不间断的努力是属于人存在本身的。

加缪的存在观、认知论及其反理想主义、反弥赛亚主义的立场对格拉斯上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初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他本人对此也毫不讳言:“一位年轻作家(对加缪)这样的阅读体验”在“《铁皮鼓》中已有反映,我以为,在《狗年月》中尤甚”。

《铁皮鼓》(1959)里“没有奇迹”、“信望爱”或者“耶稣的继承人”等章节中的反救世论、反宗教解脱的倾向是勿庸质疑的;《猫与鼠》(1961)中主人公马尔克那酷似救世主耶稣的相貌便已预示了其悲剧结局;在《狗年月》(1963)里,格拉斯成功地塑造并批判了瓦尔特?马特恩这一人物形象,他乃是“德国理想主义之理念载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并非机会主义者)分别在共产主义、纳粹主义、天主教中,最终在思想上的反法西斯主义中找到了救世论”(14,474)。

值得注意的是,格拉斯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明显受到其他各种文学传统的影响,如魔幻现实主义、巴洛克文学、早期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他早期戏剧与诗歌的荒诞特征则更多地师承于尤内斯库和卡夫卡而非加缪。

尤其在《反抗中的人》中,加缪一再强调的集体反抗在此时还远未被格拉斯提上议程。

因此加缪的哲学思想虽然从一开始便奠定了格拉斯对人、对世界及历史的基本认识,其对格拉斯此阶段文学创作的影响却不宜过分夸大。

二格拉斯研究者们往往认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格拉斯“启蒙乐观的”话语战胜了“荒谬悲观的”话语,“加缪模式之令人绝望的矛盾于他而言是陌生的”。

但其实不然。

其一,格拉斯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启蒙辩证的深刻反思,而他乐观的笔触虽偶见于政治演讲中,却与其文学作品无缘。

况且如前文所述的那样,加缪的理论也绝非代表无望或悲观。

其二,加缪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及其“反抗说”对格拉斯此时的政治行为与文学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接受法国记者吉鲁的访谈中,格拉斯一再强调加缪榜样性的作用,因为“加缪是最后一批认为写作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家之一。

他不满足于哲学反思而要现身说法。

他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所写的是保持一致的。

这种态度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当今复杂化的局势下还应受到推崇才是”。

在1957年发表的著名演讲《艺术家与时代》一文中,加缪核心论述了艺术的现实性及作家的责任感问题。

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文学”,指出文学作品应反映现实问题。

作家不应远离社会坐在“观众席”上,而应参与公众事务并“尽他所能”地对时事问题“鲜明表态”。

现今作家的任务就在于设法在参与时政和文学创作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我们本世纪的艺术家固守在象牙塔内,那他就有脱离现实的危险。

或者如果他一直驰骋在政治的竞技场内,那他将失去创作力。

而介乎于这两种态度之间的,便是真正艺术的艰辛之路。

”积极投身于政治的格拉斯也一直试图在文学与政治之间作一个“持久劈叉”(16,393)。

在1972年出版的《蜗牛日记》一书的结尾,格拉斯尝试用两个啤酒瓶盖――分别代表其政治与文学活动――来描述二者之间敏感的张力关系以及他如何去保持平衡:“我让这两个啤酒瓶盖之间产生距离,让它们相互靠近,让它们竖起来面对面相互支撑,把一个盖在另一个之上(亦或相反)。

我说:‘有时很不容易,但能行’。

”(7,298)与加缪一样,格拉斯反对文学脱离政治现实、逃避社会问题(16,446)。

他亦指出作家应将自己定位于“社会之中,而非其上或其外”(14,124)。

魏玛共和国时期,由于大多数(包括左翼)知识分子在它危难时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格拉斯吸取了这一教训,强调作家应负有社会责任感与义务。

他的座右铭是:“我不仅是作家,我也是公民。

”(16,263)另外格拉斯在70年代提出的著名的“蜗牛理论”――“进步是一只蜗牛”(10,137)――及其三要素(对失败的洞见,对终极目的的否认和对暴力的批判)也与加缪的反抗原则完全吻合。

加缪认为失败(世界的非理性)是恒定的,而(理性努力的)成功总是短暂的。

在寓言小说《鼠疫》和戏剧《包围状态》中他尤为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两部作品结尾时,书中的主人公或叙述者都同时指出,战胜这象征历史与世界荒谬的鼠疫只是暂时的,它必将卷土重来。

介时鼠疫细菌将为了“降灾和教育人类唤醒老鼠,并再次派遣它们出来,以让它们能在一座幸福的城中死亡”。

意识到人对非理性历史进程的反抗乃是徒劳,并非为了让人陷入绝望,而是让人明白取得永远胜利或达到终极目标的不可能――巨石不会停留在山顶。

人所能做的是接受荒谬的挑战并不懈地与之抗衡:“荒谬只有在人不与它妥协时才有意义。

”(ms,46)而努力的真正艰辛在于“坚持”(ms,19)。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拉斯在《蜗牛日记》一书结尾特别强调,象征理性胜利的1969年德国大选结果,即“蜗牛党”社民党与“大蜗牛”威利?勃兰特的当选,这只可能是暂时的,因为代表保守与改革阻碍势力的“黑党”基民盟已作好了反扑的准备,并还会重新夺权(7,297),下一次的失败是注定和可以预见的。

所以叙述者格拉斯认为他的竞选旅行只是“(暂时)结束了”(7,289)。

而他的蜗牛一旦“嗅到了终点线”,便会马上离开,“它不愿到岸,愿意保持在路途中,不要(最终的)胜利”(7,8)。

它像加缪的西西弗斯一样,摈弃终点,充满耐心而不是沮丧,一次次地对现实的非理性发起新的挑战和抗争。

诚然,这种抗争坚决抵制暴力,而提倡社会和平改良与改革,正如加缪的反抗说所要求的那样(mr,323)。

鉴于与加缪在重要原则问题上的共识,格拉斯认为他的蜗牛论即改良主义,从根本而言,也是加缪的立场:“我一直都拥护改良主义并认为改良主义的态度――即对一切永恒和终结的怀疑,无论是在理论上或实践中――乃是一种加缪式的态度。

”三如果说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蜗牛论”里,西西弗斯式的失败还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或理论前提而存在着,那么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格拉斯则发现它已成为既成的事实,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因为几乎“在所有领域内”都“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