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

合集下载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

四、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 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 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的作用。
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 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 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 (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 要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 理,直接揭示主旨。
明结:直抒胸臆、言志、阐理。淋漓尽致,强烈。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 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 语作结。
暗结:以景结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2006年江苏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 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 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 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 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 “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 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起承转合话布局

起承转合话布局

起承转合话布局序言:写诗都有章法,章法亦称结构。

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章法的作用就是给大家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一个事物的特征。

古诗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和文字布局,这个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001、近年来,古诗词得到广大青年才俊的喜爱,并积极投身的实践中,国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诗坛欣欣向荣,自是可喜可贺的局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中间有很多人起步与模仿,并未认真学习诗词的格律基本知识,写出来的东西似是而非。

002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下列特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

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着小桥梁大格局的作用,它像筋骨一样,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血肉相连、浑然一体。

四句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003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004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005起,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承,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转,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合,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

这个跟流水线作业一样,个各有分工,是有机的整体。

006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007“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008(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知识点——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二、作用 1、“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2、“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三、考点要求 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初步读懂 诗歌的内容。 2.理解“起”、“转”的几种常见方式,在读与品 中把握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起法 1、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 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 本题。 5、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解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 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 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 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 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 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 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起承转合--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课件

起承转合--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课件
.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 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 对“起”句简单的重复, 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 还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 ”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 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 乃俯视所得, 无边落木萧萧 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 境界更为阔 大、旷远, 为后面抒发老病孤愁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
“转”一般在第三句, 但也有特例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由盛到衰、由人到物、由叙事到描写
.
四、 妙“合”主旨
明结: 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感情强烈。
暗结: 以景结情。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写景: 广阔,浩荡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问: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①登楼北望, 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 神州陆沉, 中原陷于金人之手; ③春去秋来, 时光流逝, 中原恢复无望。 ④英雄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
长安秋望 赵嘏gǔ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前人评说, 首句“凄清”二字“绝妙”, 请简析其妙处。 “凄清”二字, 写秋意的冷清, 实衬心境的凄 凉, 并奠定了全诗凄凉的感情基调。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 全诗中的作用。 • (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 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 冷落的气氛。 • (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 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 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 的妙处: •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 境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 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 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 来。 • (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 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 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
• 二是写景入手式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 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 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 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 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 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 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 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 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综合练习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共35页文档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共35页文档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初中作文指导 :谋篇布局之起承转合

初中作文指导 :谋篇布局之起承转合

的伤疤。那年春天,因为我的调皮,不慎坠下台阶,
头磕在台阶上,鲜红色的血珠开始向外翻涌,在地板
上打出一片赤色的花朵,鲜红色的痕迹令人揪心。
3、 走在山间的石板路上,我将帽檐尽量压低,
低到我只能看见脚下的路。一只干皱却温暖的手牵起
了我的手,是外婆。
过渡段,回到 现实
习作提纲
→题目:东风为我来 →主旨:温暖,鼓励 →主体: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3 培养作文前布局谋篇的 意识和习惯。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2 .学会列线型作文提纲, 并会运用到实际作文中。
主题
文章的灵魂
材料 文章的血肉 结构井然有序, 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结构 文章的骨骼
结构布局常见形式:

线 起:引入 开头,吸引读者
贯 承:铺垫
穿 之
转:高潮
布 合:总结
习作提纲
→题目: 东风为我来 →主旨: 温暖,鼓励 →主体:
1.起: 2.承: 3.转: 4.合:
原文呈现:东风为我来
直接入题,交 代不幸
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自从那次摔伤后。 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额上的疤痕却 永远不会褪去。 我每日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浓的春色, 心里难过极了。外婆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 递给我一只帽子,说:“山上的槐花开得正 艳,去瞧瞧吧!”
习作提纲
→题目:东风为我来 →主旨:温暖,鼓励 →主体:
1.起:直接入题,交代不幸 2.承: 3.转: 4.合:
铺垫渲染:消极的原因,写你的“惨状”。 承接起因,事件继续发展。
字数 150字左右
承:回忆受伤 过程和原因
原文呈现
2、 那是一条从额头顶开始贯穿眉心的伤疤,通
直而明显。那是一条凸起且狰狞,让他人感觉到恐惧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问: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卒章显志。
诗歌前三联(内容)描写了湖面宽阔, 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 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 最后一联(表达技巧)卒章显志,直 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 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 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 ②许浑:晚唐诗人。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
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答:(作用)一个“愁”字统领全诗,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内容)一登 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凸显了作 者的愁情。
1、诗句开头(起句)的作用:
A、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 B、烘托气氛,奠定某种基调; C、有设问句的,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5分)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 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 ,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 ,占枝高鸣。(3分)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 ,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2分)
• 9.(6分)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 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 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 遇、羁旅思乡的情怀。(3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 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 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 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 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 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答诗案人:前前三三句句都叙在事叙抒事情抒,情后,一到句最写后景一。句以却景忽作然结宕,开寓一 情笔于,景离,情创入造景意:境秋,月含高蓄高无照限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 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 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 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 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 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 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

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

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
实不对都使得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布局谋篇的一般方法。 2.能够初步从整体鉴赏诗歌,答题更精准无误。
概念介绍
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分成 “起”“承”“转”“合”四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 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也写出了诗人 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长安秋望 赵嘏gǔ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可分兀起、 平起。平起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 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表达方式的转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虚实的转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意诗歌中的“遥知”“不知”“何 当”“何时”“若” “知有”
写作对象的转折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个人孤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
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个人孤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 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 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是 “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 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
时,她在丛中笑。
不同的开篇,不同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 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 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登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 ③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④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境,暗 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一 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表现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 。由动而 静,以动衬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8.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 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 • 9.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哀乐的转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感官的转换
村行 (王禹偁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 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 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 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 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 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麻雀 (宋)王安石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 员,饱食终日,贪污腐 败,反对变法,故把他 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咏鸡鸣

(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 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 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 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 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为后面抒发老病孤愁之情做了有 力的铺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绝妙”,请简析其妙处。
“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 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凉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问: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由盛到衰、由人到物、由叙事到描写
四、 妙“合”主旨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感情强烈。
暗结:以景结情。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 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 “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 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分)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5分)补充说明。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 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 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 直”“因局方”的句意。
扬抑的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