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
文言词类活用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导读: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
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
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语文词语教学教案模板(共8篇)

1、所谓的“词语使用正确”指的是:(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2)与其它词语组合恰当;(3)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
2、“正确使用”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更有是否使用得恰当、
更好的问题。其实从高考的实际要求看,命题者着眼的不仅是正误,更重要的是是否恰当。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立足于整个句子去选择辨析,决不可单纯就词论词。
语文词语教学教案模板(共
篇:高三语文词语教案
202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பைடு நூலகம்)考点分析:能力层级:D赋分值:6—9分
题型: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填空题
客观性选择题分两种形式,一是填空选择,一是辨析选择。考查内容:
1、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1、意义方面。(理性意义,反映事物本质特点。)(1)侧重点不同。
例如: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恬静:侧重于“恬”,是一种轻松的静;
肃静:侧重于“肃”,是严肃的寂静。(2)轻重点不同。例如:显著:非常明显。
卓著:突出的好,词义更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物造成一定障碍。
(二)、选用近义词,透析语境是关键。
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语或整体把握语境,分别“度量”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与语境的使用程度,找出并抓住语境与词语的“契合点”,从而确定答案。此外,在做题过程中,要学会理性的分析和语感相结合;注意联想,注意语言习惯;恰当的运用排除法,学会避重就轻,“捡软柿子捏”。
迁移训练
1.(09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计划(3篇)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深入研究和领会新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做好与新课程的衔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高考有新的突破。
二、教学措施及方法1、强化积累,夯实基础语文贵在积累。
诵读和练习是积累的主要方式。
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
各班开学第一节课制订好诵读计划。
诵读的内容:②诵读名句名篇。
重点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____篇文言文及诗词曲。
达到会背诵,会默写,在此基础上向教材其他背诵篇目和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延伸。
③时文美文。
自选和由教师推荐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最新时文,例如《创新作文高考版》《创新作文高中版》《一图一素材》等,通过诵读,汲取思想精华,领悟写作技巧,积累语言材料。
⑤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
特别留意与自己喜欢的文体相同的文章,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考场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
练习一般安排两个内容:一是练字,要力求把字写规范,写工整;二是练阅读,包括一篇文言文阅读和一篇现代文阅读。
选材以近____年的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为主。
2、考点训练,实现突破考点训练是语文备考的核心。
考点训练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合理利用好手中的备考资料(优化探究),掌握方法,逐步推进,巩固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能力。
语言运用、重点讲解“病句辨析”古文阅读、突出四个重点:①实词、重视积累(重点是“大纲”上规定的____个实词),巧妙推断具体语境中的词义。
②虚词、突出重点(____个虚词),辨明用法。
③句式翻译、直译为主,避开误区。
④分析综合、重视人、事、理。
对文言句式的复习,做好五个联系:①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②把对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③把理解文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④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⑤把文言中的辨词析句与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古诗阅读、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021高三语文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考点三词类活用

考点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错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1。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泳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命名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4。
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雨:下雨名词用“而(以)”“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5。
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白衣冠: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续表)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进军7.把下面的文言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鸿门宴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一《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释义: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高明的地方
返回
规律总结
1.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在句中表示具有某种性 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如 “贤”“少”“长”“远”“急”“小”“大”。
2.形容词用在数词和“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 时,活用为名词。如“美”“难”“乏困”“险远”“明”。
返回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释义:使……起舞; 使……哭泣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释义:使……活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释义:使……退却
(4)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释义: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释义: 到达的人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5)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释义:恩惠 释义:见到的景象
返回
规律总结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如上面“至”“见”。
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如上面 “出”“入”。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释义: 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
(3)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释义: 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4)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刺秦王》) (5)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
释义:远方 释义: 危急的事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词类活用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 译:为……哭泣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三者的区别
*使动: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匠人斫而小之。 [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意动: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
(认为)宾语怎样了。 [“天下变小了”只是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主观感受]
*为动:为宾语而行动。
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 意义,就活用为名词。
(1) 从动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在主 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 意义。
例如: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逃跑的人,败逃的人。
一屠晚归(《狼》) 屠户 汝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 射箭的技术
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使……亡,或意译为灭亡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 性质或状态。 格式:形+宾=使+宾+形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译:使……绿,或译为吹绿
秦王恐其破璧。 译:使……破,或译为撞(砸)破
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意动
太子迟之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 性质、状态。 格式:形+宾=以+宾+为+形
译:以……为迟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认为……奇特
为动 用法
为动用法,简言之,
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结构方式:[动+宾]=[为] + 宾+动。
一般译为:“给(替、为)……怎么样”。
登记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eview of the topic of high school third language (part of speech)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胡佑民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
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
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满井游记》)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
(《陈涉世家》)②秦师道东。
(《左传氛辍罚©二、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如:①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宋定伯捉鬼》)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妨募蛳嗳缌写罚©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史记废钣鸨炯汀罚©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如: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非写罚©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废钣鸨炯汀罚©(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需注意以下几点: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
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如:①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②国内空,日以削。
(《史记飞叹写罚©2.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③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如:①泰山之阳,坟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四、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例如;①山多石,少土。
(姚鼐《登泰山记》)②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③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五、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列论战》)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六、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辍罚©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②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司马光《李济雪夜入蔡州》)③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黄生借书说》)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比较少见。
七、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厖”、“以厖为”等。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
比如数词或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动词,因为较为少见,这里就不谈了。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