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流程-1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
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
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于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血管内治疗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血管内治疗的适宜人群,基于这些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和新证据进行了推荐和建议的更新,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旨在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方案对于经筛选发病6 h以内、ASPECT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或发病超过6 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议完成CTP 检查以明确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
stroke 急诊动脉机械性取栓

静脉溶栓
我国存在较多问题
➢ 溶栓不规范 ➢ 院前院内时间延误 ➢ 医生及患者对溶栓效果的怀疑
静脉溶栓
美国平均溶栓比例达8.5%左右
➢ 中国脑卒中治疗评估协作组在62家医院参与下对 64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溶栓治疗患者仅 占1.9%
➢ 我国AIS患者仅有16%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而 院内从影像学检查到溶栓治疗时间显著长于美国或 加拿大时间,平均为85.5分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性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术
2020/3/23
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 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 存活患者不同程度残疾遗留率高达75%
➢ 2012年,卫生部调査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脑卒中人口 超过1000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髙再通率 无需使用溶栓药物:减低了出血风险 进一步延长了治疗时间窗(6-8小时) 对于溶栓禁忌的病例,如近期手术或凝血功能异常者血管
内机械性方法可能是唯一选择
机械取栓
可能存在的问题
➢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穿孔以及颅内出血 ➢ 闭塞血管再通后远端血管的栓塞 ➢ 对设备、人员及材料的要求更高
大量研究证实机械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 术为急性脑卒中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血管再通与再灌注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治疗即再灌注治疗 ➢ 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恢复脑灌注之前 ➢ 每一分钟将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
经突触以及7.5英里长有髓神经纤维 对症支持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再通与再灌注
血管再通 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恢复血液供应 再灌注 处于缺血状态的组织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液供应
动脉溶栓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
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I S急性期抗栓治疗1、静脉溶栓【推荐意见】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推荐意见说明】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2、血管内治疗【推荐意见】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对满足下列所有标准者,应当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1A】:①卒中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 ~1 分;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所致卒中;③年龄≥18 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⑤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评分≥6;⑥症状出现≤6 h 可以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对于发病≤6 h 的以下患者,虽然获益仍不确定,但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B】:①大脑中动脉M2、M3 段闭塞;②卒中前mRS 评分>1,ASPECTS 评分<6 或NIHSS 评分<6 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者.虽然获益尚不确定,对发病≤6 h 的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者,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C】。距最后正常状态6 ~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术【1A】。距最后正常状态16 ~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者,符合DAWN 研究的其他标准,可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2B】。发病≤6 h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1B】。【推荐意见说明】mRS 评分:评估卒中后功能残疾程度。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ASPECTS评分:评估脑梗死体积。3、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IS 患者,推荐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50 ~300 mg/d【1A】。溶栓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1B】。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2C】。4、抗凝治疗【推荐意见】对大多数急性IS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1A】。溶栓后需抗凝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使用抗凝剂【1B】。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IS 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些药物只建议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2B】。5、降纤治疗【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建议选用降纤治疗【2B】。IS二级预防抗栓治疗IS 主要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类,复发风险高,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1、非心源性【推荐意见】对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A】。建议首选阿司匹林(50 ~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2B】。发病≤24 h, 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 评分≥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或轻型IS(NIHSS 评分≤3 分),推荐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1A】。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9%)的IS 或TIA,建议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2B】。此后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B】。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TIA,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A】。【推荐意见说明】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药应综合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个体化选用。2、伴房颤的IS【推荐意见】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的IS 或TIA,推荐适当剂量华法林口服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维持INR 在2.0 ~3.0【1A】。伴有房颤的IS 或TIA,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 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2B】。伴有房颤的IS 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1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B】。【推荐意见说明】DOACs 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目前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的DOACs 包括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3、其他心源性IS【推荐意见】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IS 或TIA,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3 个月【2B】;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前室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3 个月【2B】。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房颤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IS 或TIA,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IS 或TIA 后,不建议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2C】;但足量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IS 或TIA时,建议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2B】。不伴有非风湿性二尖瓣性房颤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治疗【2B】。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IS 或TIA,建议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者,既往有IS 或TIA 史,若出血风险低,建议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2B】。。
脑动脉取栓术流程

脑动脉取栓术流程
脑动脉取栓术是一种紧急治疗脑卒中(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手术方法,其流程概要如下:
1. 快速评估:患者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后,迅速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确认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
2. 决策与知情同意:确诊需取栓治疗后,与家属沟通并取得手术治疗同意。
3. 手术准备:患者进入导管室,进行麻醉及术前准备,包括建立血管通路(通常是股动脉穿刺)。
4. 导管操作:通过血管路径,将导管和微导丝引导至脑部闭塞的动脉部位。
5. 取栓操作:使用取栓器械(如血栓抽吸导管、支架取栓装置等)捕获并移除阻塞血管的血栓。
6. 血流恢复确认:移除血栓后,通过造影确认血流恢复正常,确认血管开通。
7. 术后观察与恢复:患者转入ICU或普通病房密切监护,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操作流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操作流程
一、定义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一种以缺血为基
础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病变,是依靠机械取栓技术来恢复缺血部位的血流
促进血液重回正常状态,减缓或防止中枢神经功能受损,以减轻患者症状。
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准备
(1)诊断缺血性卒中的证据材料(如CT结果,MRI结果等),能够
证明患者确实患有AIS;
(2)根据术前设备检查,确定所需的操作设备,如超声照射设备,
取栓工具,血管图形显示设备等;
2.准备患者
(1)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如病史,药物历史等,并进行相关的实
验室检查;
(2)患者需进行充分的麻醉,以降低手术过程中的痛苦;
(3)及时给予患者足量的输液和输血,保持血液指标稳定;
3.根据血管病理,按照操作流程,由超声指导下,通过平手插管或颅
内穿刺术进入颅内,开始机械取栓操作,如:
(1)确定血管,确认血栓位置;
(2)操作前,在血管内注射术前药物(如双氧水等)来防止血栓运动;
(3)定位血栓,将取栓夹置于血栓附近,确保取栓夹无误;
(4)取栓,慢慢拔出取栓夹,将血栓取出;。
溶栓药物及机械装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进展

溶栓药物及机械装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进展
张宇辉;王伊龙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年(卷),期】2006(001)006
【摘要】@@ 卒中在美国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并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致残原因.在过去的20年,卒中治疗方面有许多进展,主要集中在预防、急性期干预和减少相关死亡率方面.大多数急性期的干预目标是灌注不足和功能受损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是指如果没有足够的、及时的脑血流供应将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区域.目前,可通过静脉或动脉给予溶栓剂来恢复血液供应.机械装置击碎或取回血栓块为快速和有效的血管再通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
【总页数】5页(P438-442)
【作者】张宇辉;王伊龙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安全性与单独机械取栓相当 [J],
2.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流程优化及治疗进展 [J], 朱青峰;郭铁柱;孙奇;王国芳;;;;
3.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流程优化及治疗进展 [J], 朱青峰;郭铁柱;孙奇;王国芳
4.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栓标本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 [J], 赵婷玉;段建钢;肖立坡;吉训明
5.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 [J], 朱洲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诊疗流程

(3)癫痫 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Ⅳ级推荐,D级证据)。 孤立发作一次或急性期痫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
抗癫痫药物(Ⅳ级推荐,D级证据)。 卒中后2~3个月再发的癫痫,建议按癫痫常规治疗进行长
期药物治疗(Ⅰ级推荐,D级证据)。 卒中后癫痫持续状态,建议按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原则处理
10
(五) 血糖控制: 1.血糖超过10 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应
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8~10 mmol/L。2.血糖低于3.3 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
血糖。 (六)营养支持:1.正常经口进食者无需额外补充营养。2.不能
正常经口进食者可鼻饲,持续时间长者可行胃造口管饲补充营养。
.
1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及分类 二、诊断步骤 三、一般处理 四、特异性治疗 五、静脉溶栓标准化流程 六、溶栓后并发症的处理
2
定义: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 的总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损伤(RIND) 进展性卒中(SIE) 完全性卒中(脑梗塞、CS)
2.对于发生DVT及肺栓塞高风险且无禁忌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 肝素,有抗凝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3
脑梗塞分为:血栓性梗塞和栓塞性梗塞。血栓性梗塞就是脑血管本身 发生硬化造成官腔狭窄,血流通过受阻而产生脑坏死。栓塞性梗塞, 是因为心脏或者其他部位血管外来栓子堵塞了脑血管而造成脑坏死。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称 脑软化。一般来讲,在动脉闭塞后6h以内,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 可逆的。但超过8h,就会出现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变平,脑灰 白质界限不清。7-14d开始脑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 3-4周后坏死的脑组织液化,被吞噬转移,同时开始胶质纤维增生, 修复病灶。这种修复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的时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适应证、禁忌症评估流程

否
否
年龄评估,年龄在 18 岁以上
是
否
是否行头颅CTA检查
否
是
否
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患者头颅CTA 检查、发病时间进 行评估(是否前循 环6h内、后循环24h 内)
未行CTA检查,根据NIHSS评 分、发病时间进行评估 (是否发病3h内NIHSS评分 ≥9分或发病6h内NIHSS评分 ≥7 分)
是
是
发病6h内CTA提示前循环
否
签署知情同意书
急诊机械取栓(介入治疗 前仍应行静脉溶栓(时间 窗内且无禁忌证)
大脑中动脉M1、M2段、
是
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
发病3h内NIHSS评分≥9
动脉闭塞患者;后循环
分或发病6h内NIHSS评
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 闭塞患者,可延长至发 病24h内。
分≥7 分,应高度怀 疑颅内大血管闭塞。
取 栓 禁 忌
影像评估是否存在大面 积脑梗死(大面积梗死 定义为CT或DWI影像的 SPECT评分<6分或梗死体 积≥70ml或梗死体积大 于1/3的MCA供血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适应证、禁忌症评估流程
根据患者血压、心率、CT检查等评估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是
或有明显出血倾向。
否
根据患者肝功能、肾功能、BNP、心脏彩超评估患者是否存
是
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否
是 根据血糖结果,是否血糖<2.7mmol/L 或>22.2mmol/L
否
是 根据患者血压,是否存在严重高血压而且药物难以控制(收缩压持 续≥185mmHg,或舒张压持续≥110mmH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Solitaire™ FR取栓操作流程
• 明确闭塞部位 • 微导管定位 • 支架输送 • 支架定位 • 支架释放 • 支架回拉 • 取栓后操作
内部使用
Confidential
15
操作步骤
3.冲洗保护鞘
保护鞘远端
加压冲洗水
将保护鞘部分插入Y阀,远端不要超过红色虚线,适度锁紧Y阀,之 后确认液体由保护鞘远端进入保护鞘,并从近端出口流出,从而实 现保护鞘冲洗
内部使用
16
操作步骤
4.将Solitaire™ FR送进微导管
保护鞘头端 ①
②
微导管毂
输送导丝柔软段
输送导丝强支撑段
松开Y阀,将保护鞘置于微导管毂前段,直至确认鞘前端就位①,顶在内壁。 固定Y阀然后将Solitaire™ FR血流再通装置推送进入微导管,待推送导丝柔软 部分(银色)完全进入微导管②,再前进10cm后移除导入鞘。
✓ 持续推进Solitaire™ FR 直至其远端放射显影标 记超过血栓(不要推出 导管),与微导管 marker重合
Solitaire™ FR血流重建装置概览
(C)直径
(A)总长度 (B)取栓区域/有效长度
内部使用
(E)远端标记
11mm
(D)推送导丝 穿刺鞘/导入鞘 (F)近端标记
1
操作流程要点
555
✓准备5种耗材 ✓Solitaire释放后维持5分钟 ✓Solitaire回拉前进行5个动作
内部使用
2
Solitaire™ FR 取栓仅需5种耗材
明确近端闭塞部位(黑色线
• 条S区ol域ita为ir造e™影剂FR分4布m区m域型)号适用于2.0-4.0mm直径的血管
• 需用内径至少0.021in的微导管(选择Rebar18)
内部使用
7
操作步骤
1.2 明确动脉远端闭塞部位
1.2 单微导丝或微导管微导丝技术通过血栓, 到达血栓远端,如不确定可撤出导丝,以1ml 注射器行微导管造影,明确血栓远端位置、分 支灌注情况,并判断微导管是否在真腔内
• 微导管定位
• 支架输送
• 支架定位
• 支架释放
• 支架回拉
• 取栓后操作5
操作步骤
1.1 明确动脉近端闭塞部位
1.1 主动脉弓/选择性造影, 明确近端闭塞部位(黑色线 条区域为造影剂分布区域)
内部使用
6
操作步骤
1.1 明确动脉近端闭塞部位
大脑1.1中主动动脉脉弓闭/选塞择性:造影,
微导管头端标记为支架远端拟到达位置
内部使用
13
操作步骤
2.2微导管定位
方案2. ✓ 微导管头端超过血栓远端
,置于M2平直分支,可 于侧位确认,此种方案下 可不行微导管造影;
✓ 如进行微导管造影,应特 别注意,低压力,低浓度 ,小剂量。
✓ 支架以血栓近端定位(支 架近端标记距血栓近端 ≥11mm)
内部使用
内部使用
17
Solitaire™ FR取栓操作流程
• 明确闭塞部位
• 微导管定位
• 支架输送
• 支架定位
✓ 远端定位(根据微导管,超过血栓远端) ✓ 近端定位(支架近端标记距血栓近端≥11mm)
• 支架释放
• 支架回拉
• 取栓后操作
内部使用
Confidential
18
操作步骤
5. 定位
5.1支架远端标记与微导管头端标记重合
内部使用
8
微导管造影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造影剂对缺血区血脑屏障的毒性反应(剂量依赖) ✓ 1ml注射器向微导管内推注0.3-0.5ml的50%造影剂, 此时不进行造影
• 闭塞血管内所承受的推注压力 ✓ 2.5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推注0.30.5ml入微导管进行造影
1. Microcatheter Contrast Injections During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May Increas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isk. Stroke. 2008;39:3283-3287. 2. Microcatheter contrast injections during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ncreas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isk.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0;2:115-119.
内部使用
9
微导管造影
内部使用
微导管头端
微导管头端
10
操作步骤
1.2 明确动脉远端闭塞部位
1.2 单微导丝或微导管微导丝技术通过血栓, 到达血栓远端,如不确定可撤出导丝,以1ml 注射器行微导管造影,明确血栓远端位置、 分支灌注情况,并判断微导管是否在真腔内
大脑中动脉闭塞: 确认血栓长度,选择合适长度支架
Solitaire™ FR取栓操作流程
• 明确闭塞部位 • 微导管定位 • 支架输送 • 支架定位 • 支架释放 • 支架回拉 • 取栓后操作
内部使用
Confidential
4
Solitaire™ FR取栓操作流程
• 明确闭塞部位
✓ 血栓近端:主动脉弓造影/目标血管近端造影 ✓ 血栓远端:通过血栓后行微导管造影
Solitaire™ FR取栓耗材
导引导管
微导管
⑤
微导丝
注射器
Solitaire™ FR 4mm
Solitaire™ FR 6mm
“You’ve made this too easy!” – Dr. Lei Feng, Kaiser Permanente, Los Angeles
内部*S使imp用licity claims based on devices required per Instructions Per Use. Devices quoted are required to treat vessels from 2-4mm as indica3etd in the instructions Per Use.
内部使用
11
Solitaire™ FR取栓操作流程
• 明确闭塞部位
• 微导管定位
✓ 远端定位 ✓ 近端定位
• 支架输送
• 支架定位
• 支架释放
• 支架回拉
• 取栓后操作
内部使用
Confidential
12
操作步骤
2.1微导管定位
方案1. ✓ 微导管头端超过血栓远端
,以确保当Solitaire™ FR 完全释放后,支架有效长 度可以覆盖血栓两端; ✓ 微导管头端marker所在位 置即为支架远端拟到达位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