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茶论
宋朝经典茶书:《茶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朝经典茶书:《茶录》《⼤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茶录》宋代最重要的茶书是《茶录》,为蔡襄所著。
该书弥补了陆⽻《茶经》许多不⾜之处,是《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学专著。
蔡襄是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晋江)⼈,是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曾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
《茶录》蔡襄有感于陆⽻《茶经》中“不第建安之品”,特意编著《茶录》,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
《茶录》上篇论茶,下篇论器。
上篇分⼗⽬,论述⾊⾹味以及藏茶、炙茶、碾茶等。
下篇分为九⽬,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法。
⼆、《⼤观茶论》这部《⼤观茶论》由皇帝宋徽宗赵佶所著,可称得上是宋朝第⼆部茶书。
“⼤观”是赵佶的年号,赵佶在⼤观初年著《茶论》,因此后⼈称之为《⼤观茶论》。
茶兴于唐盛于宋该书在陆⽻《茶经》的基础上,根据宋朝茶事活动的变⾰⽽稍作改进,其内容包括如何种植茶树,如何采茶、蒸茶、榨茶、制茶、鉴别茶等,其中也写到了茶器。
三、《品茶要录》《品茶要录》著者黄儒,宋建安⼈。
他看到以前没有茶书专门记述茶叶质量和制作⼯艺的关系,也没有茶书提及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就决定填补这⼀空⽩。
《品茶要录》内容包括茶品、采茶、⽇晒茶、焙茶、藏茶、诸花茶、择⽔、养⽔、洗茶、候汤、注汤、择器、茶具等章节。
该书不仅内容丰富,⽽且⽂笔优美流畅,是⼀部难得的茶学著作。
四、《宣和北苑贡茶录》该书由北宋熊蕃所著,⼴纳百家之长,吸收了陆⽻、张⼜新、刘伯温、苏廙等茶家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
《宣和北苑贡茶录》五、《北苑茶录》《宣和北苑贡茶录》问世后,因其内容适⽤于散茶,风⾏⼀时,但存在“所述⽋详”的缺点。
于是,淳熙丙午(1186年),曾任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的赵汝砺搜集资料,编著《北苑茶录》,以作为《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补充,弥补了相关缺陷。
茶知识—茶百戏介绍

茶知识—茶百戏介绍“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
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关于斗茶的相关知识,在《关于斗茶,你了解多少?》一文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在赘述,感兴趣的茶友可添加茶艺师个人号:dydy 280查看详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茶百戏。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
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
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但须臾即就散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
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
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大观茶论》 对不同茶叶的评价

大观茶论一、绿茶1.1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品质的名茶。
其茶叶条索整齐,色泽嫩绿,滋味清鲜爽口,香气高长,叶底嫩绿明亮,汤色嫩黄,口感甘甜,能增进人体健康,具有清火解渴、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功效。
1.2 碧螺春碧螺春是产于江苏太湖西南的一种名优绿茶,其茶叶嫩绿呈螺旋状,香气馥郁持久,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嫩黄,汤色嫩黄,口感柔滑,具有清心火、明目、提神醒脑、解酒消食等功效。
二、红茶2.1 正山小种正山小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品质的红茶,产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一带。
其茶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滋味醇厚甜爽,香气高长,叶底红褐,汤色红艳,口感醇和,具有驱寒暖胃、提神醒脑、疏肝散结等功效。
2.2 滇红滇红是我国著名红茶之一,产于云南省南部滇南地区,其茶叶细嫩紧致,色泽乌润,滋味醇厚爽口,香气高长,叶底红亮,汤色红艳,口感醇和,具有驱寒暖胃、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等功效。
三、乌龙茶3.1 铁观音铁观音是我国传统名茶,产于福建省南部安溪县一带,其茶叶紧致条索,色泽乌润,滋味厚重鲜爽,香气高长,叶底红亮,汤色橙黄,口感醇和,具有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利尿消肿、美容养颜等功效。
3.2 铁玉乌龙铁玉乌龙是产于福建省漳平市的一种优质乌龙茶,其茶叶肥硕圆润,色泽乌润,滋味鲜爽回甘,香气独特,叶底红亮,汤色橙黄,口感醇和,具有清心明目、提神醒脑、益气健脾、减肥养颜等功效。
四、普洱茶4.1 普洱生茶普洱生茶是云南省生产的一种大叶茶,茶叶形状扁大,色泽墨绿,滋味涩苦醇厚,香气独特,叶底红亮,汤色金黄,口感饱满,具有清口降脂、消脂减肥、降血压、降三高等功效。
4.2 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是经过发酵处理的普洱茶,具有木质香气和滋味浓厚的特点,茶叶呈均匀色泽,滋味醇和,香气独特,叶底红亮,汤色浓郁,口感顺滑,具有减肥养颜、利尿消脂、增强消化功能等功效。
总结:以上就是对不同种类茶叶的评价。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茶被视为一种药物,一种饮料,一种文化。
中国有许多茶经,这些古籍记录了有关茶树的各种知识、茶的制作方法、茶具的使用、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陆羽茶经》:
茶,一味之茶,品则有香、味、色、形、器。
煮茶食盐,去其腥膻,取其清香。
如是者,方成茶道。
《大观茶论》:
茶之为物,本无味,悦人者,情也。
茶之为文,本无形,雅人者,心也。
茶之为器,本无用,宜人者,礼也。
《茶经》:
茶道,其道也,非茶而道也。
化茶为道,以教人为本,以茶为媒,以茶道为桥梁,以茶人为引领,以茶禅为根基。
《茶神品录》:
茶之好处,不仅仅在于清淡甘醇,更在于它能够起到降火、解渴、生津、清热、解毒、减肥、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当人们品尝茶的同时,也在享受它的健康益处。
以上是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这些茶经中的理念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也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 1 -。
关于茶的名著

关于茶的名著
1. 《茶经》——陆羽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
于茶的专著。
书中详细讲述了茶的品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
知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观茶论》——宋·陆九渊
《大观茶论》是中国古代茶学专著,全书共分十二卷,其内容囊
括了茶的历史、品种、采制、鉴别、炒制、保存、品评等方面的知识。
3. 《茶山行旅志》——明·张岱
《茶山行旅志》是明代张岱所写的一部关于茶的游记,记录了他
走遍中国各地寻访名茶的见闻和体验。
除了描述茶山的地理情况和茶
叶的采制方式外,书中还记录了茶人的风情、茶具的制作和鉴定等方
面的知识,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讲述了
一个法国青年阿尔芒爱上了巴黎一名艺妓玛格丽特的故事。
在小说中,茶花女成为了小说的主要象征,代表着贫困、热情和欲望,被誉为世
界文学之巅的作品之一。
5. 《茶馆》——郭沫若
《茶馆》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所写的话剧,以一家小茶馆为
舞台,描绘了晚清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百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部戏以茶馆为反映现实社会的缩影,既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延续,
也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典型作品。
古人对茶的评价

古人对茶的评价茶是中国的国饮,自古以来被广泛的赞美和推崇。
古人对茶的评价可谓是丰富多样,他们不仅从茶的味道、香气、色泽等方面进行评价,还从茶的功效、文化内涵等方面给予高度赞扬。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对茶的评价吧!古人对茶的味道赞叹不已。
《茶经》中说道:“茶之好者,以其味清也。
”古人认为茶的味道清爽宜人,能够提神醒脑,消食解腻。
《大观茶论》中也提到:“茶以味为贵,以品为次。
”古人对于茶的味道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好的茶应该有香气醇厚,滋味鲜爽,回甘持久。
因此,古人对于茶的味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古人对茶的香气也赞不绝口。
茶叶在炒制过程中会释放出独特的香气,这是茶的一大特点。
《茶经》中说:“夜闻其香,醒脑开窍。
”古人认为茶的香气能够提神醒脑,使人心旷神怡。
而且,不同种类的茶叶还有不同的香气,如龙井茶的香气清幽悠远,普洱茶的香气独特浓郁。
古人对于茶的香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
古人对茶的色泽也非常注重。
《茶经》中说:“茶以绿为贵。
”古人认为好的茶应该具有翠绿的色泽,这是茶叶鲜活和品质优良的表现。
而且,茶叶的色泽还会随着泡制的时间和次数而变化,这也是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古人对于茶的色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除了对茶的味道、香气、色泽的评价外,古人还对茶的功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茶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降脂减肥等功效。
《大观茶论》中提到:“茶有解烦损、除齿腐、明目、消食、止渴、解毒、利尿、减肥之功效。
”古人认为饮茶可以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有益健康。
古人对于茶的功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古人对茶的文化内涵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茶艺、茶道、茶诗、茶文化等多个方面。
古人认为茶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能够使人心静、身体健康。
茶的文化内涵在古人的评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赞美。
古人对茶的评价可谓是丰富多样,从茶的味道、香气、色泽等方面进行了赞美,还从茶的功效、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高度评价。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简读《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
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
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
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
中国茶道出世的著作

中国茶道出世的著作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而其精髓与哲学思想则凝聚在各类茶道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不仅包含了茶的制作技艺,更蕴含着对待生活、把握人生的智慧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出世的著作,并分析其对茶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茶经》 - 陆羽《茶经》是中国茶道最早的著作,由唐代茶学家陆羽所著。
该书总结了陆羽多年的茶叶制作经验,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分类、栽培、采摘、制作和品评等方面的知识。
在《茶经》中,陆羽强调茶应该以自然的方式栽培,讲究以品质为导向,而非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这种注重品质和自然的态度至今仍然对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大观茶论》 - 陆羽《大观茶论》是陆羽在《茶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作品。
该书分为六卷,对茶的品种、制作、泡法、享受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
除了传授茶的制作技巧,陆羽还强调了茶道的文化内涵,认为饮茶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的享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
《大观茶论》对于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来茶道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茶经三要》 - 张宗昌《茶经三要》是清代茶学家张宗昌所著的著作。
该书以陆羽的《茶经》为基础,提出了三个要点:种茶要茎叶肥壮,制茶要杀青适度,饮茶要水火适宜。
张宗昌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工艺并且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观点。
《茶经三要》不仅扩充了茶学的知识领域,还强调了茶的品质与健康的关系,对于提高人们对茶叶的认知和食用安全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大观善茶记》 - 赵蕴《大观善茶记》是明代茶学家赵蕴所著的一本茶书。
该书从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以及茶具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总结。
在书中,赵蕴不仅对各种茶叶的产区和品种进行了介绍,还分享了自己的制茶经验和泡茶技巧。
《大观善茶记》丰富了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且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促进和传承茶文化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茶论》(全文)文会图 [北宋] 赵佶《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
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
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
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
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
若或对[1]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积,其色味所失已半。
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
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
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鸟带,白合不去害茶味,鸟带不去害茶色。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
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
压久则气竭昧漓,不及则色暗昧涩。
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急止。
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
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
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鉴辩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
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
有肥凝如赤蜡者。
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
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
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
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白茶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
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
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
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
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
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
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筅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正束]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瘠之状。
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正束]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
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
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
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杓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
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
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
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
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点点茶不一。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
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
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
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
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环注盏畔,勿使侵茶。
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
[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
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
三汤多置。
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
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
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结浚霭,结凝雪。
茶色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味夫茶以味为上。
香甘重滑,为味之全。
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
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
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
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
入盏则馨香四达。
秋爽洒然。
或蒸气如桃人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色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
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
青白者蒸压微生。
灰白者蒸压过熟。
压膏不尽,则色青暗。
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
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
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
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
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时以手[扌妥]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
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矣。
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
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品名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
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
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
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
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百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外焙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
方正之焙,昭然则可。
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夹]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
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
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
于治外焙,则迎然可辨。
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
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
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
”可不细鉴而熟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