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讲义编码 绪论

合集下载

信息论与编码第共32页

信息论与编码第共32页

第1章 绪论
2.编码器 编码器可分为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和保密编码器三 种。信源编码对信源输出的消息进行适当的变换和处理,把 信息变换成信号,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使传输 更为经济、有效,还要去掉一些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多余度; 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而对消息进行的变换 和处理;保密编码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由于传输信息的媒 质如电波、电缆等总是存在有各种人为或天然的干扰和噪声, 因此,为了提高整个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就需要对 加密器输出的信息进行一次纠错编码,人为地增加一些多余 信息,使信息传输系统具有自动检错或纠错功能。当然对于 各种实际的通信系统,编码器还应包括换能、调制、发射等 各种变换处理功能。
图1-1所示的模型也适用于其他的信息流通系统,如生 物有机体的遗传系统,人体、动物的神经网络系统和视觉系 统等,甚至人类社会的管理系统都可概括成这个模型。人们 通过系统中消息的传输和处理来研究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共同 规律。信息传输或通信的目的,是要把收方不知道的信息及 时、可靠、完整、安全而又经济地传送给指定的收方。该模 型按功能可分为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宿五部分。
第1章 绪论
1.2 信息编码的发展
1.2.1 信源压缩编码的发展 1948年,香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中,用概率测
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地讨论了通信的基本问题,得出了 几个重要而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香农理论的核心是:在通 信系统中采用适当的编码后能够实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信 息传输,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从数学观 点看,这些定理是最优编码的存在定理。但从工程观点看, 这些定理不是结构性的,不能从定理的结果直接得出实现最 优编码的具体途径。然而,它们给出了编码的性能极限,在 理论上阐明了通信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为人们寻找 最佳通信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教程第一章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教程第一章


常 用
(4)认证性:
术 语
接收者能正确判断所接收的消息的正确性,
验证消息的完整性,而不是伪造和篡改的。
Page 23
1.3
第一章 绪 论
4.信息的特征

息 论
(1)信息是新知识、新内容;
的 概
(2)信息是能使认识主体对某一事物的未知
念 及
性或不确定性减少的有用知识;

用 (3)信息可以产生,也可以消失,同时信息
Page 31
第一章 绪 论
1-1 信息、消息、信号的定义是什么?三者的关 系是什么?
1-2 简述一个通信系统包括的各主要功能模块及 其作用。
1-3 写出信息论的定义(狭义信息论、广义信息 论)。
1-4 信息有哪些特征? 1-5 信息有哪些分类? 1-6 信息有哪些性质?
Page 32
1.1

1961年,香农的“双路通信信道”(Two-
息 论
way Communication Channels)论文开拓了多
发 展
用户信息理论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有关信
简 息论的研究,从点与点间的单用户通信推广发展

到多用户系统的研究。
1972年,T Cover发表了有关广播信道的 研究,以后陆续进行了有关多接入信道和广播信 道模型和信道容量的研究。
Page 20
1.3
第一章 绪 论
信 3)信号
息 论
定义:
的 概
把消息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量(如电
念 信号、光信号、声信号、生物信号等),这种
及 常
物理量称为信号。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是物理性的。

精品课课件信息论与编码(全套讲义)

精品课课件信息论与编码(全套讲义)
拓展应用领域 信息论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如生物信息学、 量子信息论等新兴领域,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技术的结合。
跨学科交叉融合
信息论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物理学、 化学、社会学等,共同推动信息科学的发展。
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效编码算法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更高效的编码算法将不断涌现,以提高数据 传输和存储的效率。
智能化编码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编码将实现智能化,自适应地调整 编码参数以优化性能。
跨平台兼容性
未来的编码技术将更加注重跨平台兼容性,以适应不同设备和网络环 境的多样性。
信息论与编码的交叉融合
理论与应用相互促进
信息论为编码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而编码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 信息论的深入研究。
共同应对挑战
精品课课件信息论与编码(全套 讲义)

CONTENCT

• 信息论基础 • 编码理论 • 信道编码 • 信源编码 • 信息论与编码的应用 • 信息论与编码的发展趋势
01
信息论基础
信息论概述
信息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和变换规律的科学。
信息论的发展历程
从通信领域起源,逐渐渗透到计算机科学、控制论、 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卷积编码器将输入的信息序列按位输入到一个移位寄存器中,同时根据生成函数将移位寄存 器中的信息与编码器中的冲激响应进行卷积运算,生成输出序列。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主要有代数译码和概率译码两种。代数译码方法基于最大似然译码准则, 通过寻找与接收序列汉明距离最小的合法码字进行译码。概率译码方法则基于贝叶斯准则, 通过计算每个合法码字的后验概率进行译码。
04

信息论与编码研学笔记

信息论与编码研学笔记

信息论与编码研学笔记一、信息论与编码研学的详细过程1.阅读了教材或参考资料上的哪些内容?第一章绪论:§1.1 信息的一般概念信息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其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可以说哪里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哪里就会产生信息。

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这种运载信息的物质,称为信息载体。

人类交换信息的形式丰富多彩,使用的信息载体非常广泛。

概括起来,有语言、文字和电磁波。

§1.2 信息的分类在众多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信息性质的分类。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信息划分成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三个基本类型。

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抽象的类型是语法信息。

也是迄今为止在理论上研究得最多的类型。

§1.3 信息论的起源、发展及研究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信息传输和传播手段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的发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

第2章:信源熵§2.1 单符号离散信源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自信息和信源熵、信源熵的基本性质和定理、加权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平均互信息、各种熵之间的关系§2.2 多符号离散信源序列信息的熵、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模型、平稳信源的熵和极限熵、马尔可夫信源、信源冗余度§2.3 连续信源连续信源的熵、几种特殊连续信源的熵、连续信源熵的性质及最大连续熵定理、熵功率§2.4 离散信源无失真编码定理定长编码定理、变长编码定理第3章:信道容量§3.1 信道容量的数学模型和分类§3.2 单符号离散信源信道容量的定义、几种特殊离散信道的容量、离散信道容量的一般计算方法§3.3 多符号离散信源多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离散无记忆信道的N次扩展信道和独立并联信道的信道容量§3.4 多用户信道多址接入信道、广播信道、相关信源的多用户信道§3.5 信道编码定理第4章:信息率失真函数§4.1 信息率失真函数失真函数和平均失真度、率失真函数定义、率失真函数性质§4.2 离散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离散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达式、二元信源的率失真函数连续信息的率失真函数、连续信源失真函数的参量表达式、高斯信源的率失真函数、信息价值§4.4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第5章:信源编码§5.1 离散信源编码香农编码、费诺编码、赫夫曼编码、游程编码、冗余位编码§5.2 连续信源编码最佳标量量化、矢量量化§5.3 相关信源编码预测编码、差值编码§5.4 变差值编码子带编码、小波变换第6章:信道编码§6.1 信道编码的概念信道编码的作用和分类、编码信道、检错和纠错原理、检错和纠错方式和能力§6.2 线形分组码线性分组码的描述、线性分组码的译码、码例与码的重构§6.3 循环码循环码的多项式描述、循环码的生成矩阵、系统循环码、多项式运算电路、循环码的编码电路、循环码的伴随多项式与检测、BCH 码与RS 码 §6.4 卷积码卷积码的矩阵描述、卷积码的多项式描述、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格描述、维特比(Viterbi )译码算法第7章: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测度§7.1 密码基本知识§7.2 古典密码体制§7.3 现代密码体制§7.4 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测度2.证明了教材或参考资料上哪些没有证明的定理?1)最大离散熵定理:离散无记忆信源输出M 个不同的信息符号,当且仅当各个符号出现概率相等时(即pi=1/M ),熵最大。

信息论与编码第1章 绪论

信息论与编码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通信的基本问题:在存储或者通信等情况 下,精确或者近似再现信源发出的消息。
信源 编码器 信道 译码器 信宿
干扰源
一般模型
香农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研究从发端(信源)到收端(信宿)有多少信息被传输。
通信过程: 信源发出的消息,经编码器变为二进制数 串,经由信道传输;到了收端,经过译码, 变为计算机或者人(信宿)能够理解的消 息。
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 进展
汉明码,纠一位错 Golay,纠3位错 RS码,循环码 卷积码的发现 Viterbi译码 BCH码,循环码 Turbo,接近香农极限(-1.6db)的编码, 随机迭代、随机交织思想的采用。
未来趋势
无线通信频带资源匮乏,高效和高可靠通 信更加依赖信息论的发展。 Internet通信、移动通信、光存储生物等领 域向信息论提出了要求。
从信源编码器输出到信源译码器输入之间形成等效离散信道。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信 源
定义:产生消息的来源,可以是文字、语言、 图像等; 输出形式:符号形式表示具体消息,是信息 的载体 ; 分类:连续的,离散的; 基本特点:具有随机性。描述其使用概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研究其统计规律和信源产生的信息速率。
单输入、单输出的单向通信系统; 单输入、多输出的单向通信系统; 多输入、多输出的多向通信系统。
信息论研究的进展
信源编码、数据压缩 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 多用户信息论和网络通信 多媒体与信息论 信息论、密码学和数据安全等。 开始研究在通信应用,在投资方面的应用。
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关键理论
信道编码器
通过添加冗余位,进行检错、纠错 信道编码的原则:尽量小的误码率,尽量 少的增加冗余位。 举例: BSC信道发重复码。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第1章 绪论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信源符号
信 源 编码 信 源
(序列)
编码器 信 道 译码器
x y yˆ
重建符号 (序列)
x
❖ 无失真编码: x xˆ
重建符号与信源发送符号一致, 即编码器输出码字序列与信源 发送序列一一映射;
限失真编码: x xˆ
总是成立的
y yˆ
分别是编码输出码字和接收到的码字
重建符号与信源发送符号不 完全一致;编码器输出码字 序列与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之 间不是一一映射关系,出现 符号合并,使得重建符号的 熵减少了。
限失真、无失真是由于编译 码器形成的
信道编码
增加冗余
提高
对信道干 扰的抵抗 力
信息传输 的可靠性
❖ 由于信道中存在干扰, 数据传递过程中会出现 错误,信道编码可以检 测或者纠正数据传输的 错误,从而提高数据传 输的可靠性。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调制器
作用:
➢ 将信道编码的输出变换为适合信道传输的 要求的信号 ;
消息
信息的表现形 式;
文字,图像, 声音等;
信号
信号的变化描 述消息;
信息的基本特点
1.不确定性
受信者在接收到信息之前,不知道信源发送 的内容是什么,是未知的、不确定性事件;
2.受信者接收到信息后,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
3. 可以产生、消失、存储,还可以进行加工、处理;
4. 可以度量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冗 信源符号 余 变 相关性强 化 统计冗余强
信源编码器
码序列 相关性减弱 统计冗余弱
相关冗余 统计冗余 生理冗余
模型简化
信源输出前后符号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信源输出符号不服从等概率分布

编码理论第1章绪论-课件

编码理论第1章绪论-课件
13
4.网络信息论
• 1961年 • 香农 • 发表“双路通信信道”论文 • 开拓了多用户信息理论的研究→多用户信息论→网
络信息论
14
5.保密编码
• 保密学——一门研究通信安全和保护信息资源的既 古老又年青的学科
包括:密码编码学、密码分析学 • 密码编码学——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 主要任务——对消息进行加密、认证 • 密码分析学——与密码编码学相反 主要任务——破译密码、伪造认证 • 两个分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1977年,齐弗(J.Ziv)和兰佩尔(A.Lempel)提出了 LZ算法——一种通用编码方法
10
2.限失真信源编码
• 1959年,香农发表“保真度准则下的离散信源编码 定理”——Coding theorems for a discrete source at the fidelity criterion
度~信源统计特性相匹配
9
1.无失真信源编码(续)
• 无失真信源编码的方法 1948年,香农提出香农编码 1952年,费诺(Fano)提出费诺编码 1952年,霍夫曼(D.A.Huffman)提出霍夫曼编码,
并证明它是最佳码——有限长度的分组码中,平均 码长最短
1982年,里斯桑内(J.Rissanen)在多年研究的基础 上,与兰登(G.G.Langdon)一起将算术码(非分 组码)实用化
些部分 • 信道噪声——通信系统各处干扰、噪声的集中等
效体现
6
2.通信系统模型(续)
(4)译码器——编码器功能之反 • 也分成信源译码器、信道译码器、保密译码器三种 (5)信宿——消息传送的归宿 [说明] ①对实际通信系统,还应包括换能、调制、发射等各
种变换处理 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模型只针对一对一单向通信系统。还有一对多

信息论与编码第1章绪论

信息论与编码第1章绪论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另一科学家维纳(N. Wiener)出版了“Extrapolation,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of Stationary Time Series”和 "Control Theory”这两本名著。 维纳是控制论领域的专家,重点讨论微弱信号的检测理论, 并形成了信息论的一个分支。他对信息作了如下定义:信 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 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补充:老三论(SCI论 ): system, control, information 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 Coding
伟大的科学家-香农
伟大的科学家-香农
“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点重新准确地或 近似地再现另一点所选择的消息”。 这是数学家香农(Claude E.Shannon)在 他的惊世之著《通信的数学理论》中的一 句名言。正是沿着这一思路他应用数理统 计的方法来研究通信系统,从而创立了影 响深远的信息论。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语言产生:人们用语言准确地传递感情和意图,使语言成为 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②文字产生:人类开始用书信的方式交换信息,使信息传递的 准确性大为提高。 ③发明印刷术:使信息能大量存储和大量流通,并显著扩大了 信息的传递范围。 ④发明电报电话:开始了人类电信时代,通信理论和技术迅速 发展。这一时期还诞生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更深入的问 题:如何定量研究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怎样更有效、更可 靠传递信息? ⑤计算机与通信结合: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宽带综合业务 数字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除电话服务以外的多种服务, 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