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北大分子生物学讲义_朱玉贤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五版北大课件

03
RNA结构与功能
RNA种类及特点概述
RNA种类
信使RNA(mRNA)、转运RNA( tRNA)、核糖体RNA(rRNA)以及 非编码RNA等。
特点概述
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通常是单链 结构,可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局部双链 。RNA在细胞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 遗传信息传递、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 达调控等。
信使RNA(mRNA)合成与加工
转录过程
在DNA模板链的指导下,RNA聚合酶催 化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合 成RNA链。
VS
加工过程
包括5'端加帽、3'端加尾、内含子剪接等 步骤,使得mRNA成熟并具有翻译功能。
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作用
tRNA作用
识别并携带特定氨基酸,将其转运到核糖体上参与蛋白质合成。
表观遗传学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应用前景
疾病治疗
表观遗传学机制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来调控基因表达可能成为一 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例如,针对某些癌症的表观遗传学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农业生产
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因此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来改良作物品种可能成为一种 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利用表观遗传学手段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抗病性。
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目标基因进行定 点切割,引导细胞自身的DNA修复机制实 现基因编辑。
针对目标基因序列,设计特异的sgRNA引 导Cas9蛋白进行切割。
构建表达载体
筛选与鉴定
将sgRNA和Cas9蛋白编码基因构建到表达 载体中,导入细胞进行表达。
通过细胞筛选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成功 实现基因编辑的细胞克隆。
北大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PPT课件

第19页/共168页
仅仅能在体外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进行DNA的切割和重组,还不能满足基因工程的要 求,只有将它们连接到具备自主复制能力的DNA分 子上,才能在寄主细胞中进行繁殖。
第20页/共168页
具备自主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就是分子克隆的载体 (vector)。病毒、噬菌体和质粒等小分子量复制 子都可以作为基因导入的载体。
扉页: 当你进入实验室时,要像脱去外衣那样放下你
的想象力,因为实验操作中不能有一丁点儿的想象, 否则,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会受影响;当你翻开书本 的时候,你又必须尽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否 则,你就不可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第1页/共168页
基因操作主要包括DNA分子的切割与连接、细胞转 化、核酸序列分析以及基因人工合成、表达、定点 突变和PCR扩增等,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技术。
第35页/共168页
pUC质粒结构中具有来自大肠杆菌lac操纵子的lacZ’基 因,所编码的α-肽链可参与α-互补作用。因此,可用 X-gal显色法实现对重组体转化子的鉴定。 具有多克隆位点MCS区段,可以把具两种不同粘性末 端(如EcoRI和BamHI)的外源DNA片段直接克隆到 pUC8质粒载体上。
第9页/共168页
上个世纪中下叶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源 自工具酶的发现。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能 够 识 别 DNA 上 的 特 定 碱 基 序 列 并 从 这 个 位 点 切 开 DNA分子。 第一个核酸内切酶EcoRI是Boyer实验室在1972年发 现的,它能特异性识别GAATTC序列,将双链DNA分 子在这个位点切开并产生具有粘性末端的小片段。
末端转移酶
在双链核酸的3‘末端加上多聚或单核苷酸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朱玉贤

• 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 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 达。
完整版课件ppt
26
• 1972-1973 H.Boyer,P.Berg等人发展了DNA重组技术, 于1972年获得第一个重组DNA分子,1973年Cohen第一例成 功的克隆实验: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
常用的滤膜有尼龙滤膜、硝酸纤维素滤 膜,叠氮苯氧甲基纤维素滤纸(DBM)和 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滤膜(DEAE)
完整版课件ppt
5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包括如下两个步骤: 1.将核酸样品转移到固体支持物滤膜上,
这个过程特称为核酸印迹(nucleic acid blotting)转移,主要有电泳凝胶核酸印迹法、 斑点和狭线印迹法(dot and slot blotting)、 菌落和噬菌斑印迹法(colony and plaque blotting);
完整版课件ppt
9
4. DNA序列分析 a. Sanger的双脱氧链终止法
Cambridge的F. Sanger在1977年发明用双脱氧 链终止法测定单链DNA的序列,其基本原理如下: ①DNA聚合酶能够用单链DNA作为模板,合成准确 的DNA互补链; DNA聚合酶常用Klenow大片段, 无5'→3'外切酶活性。
2.将具有核酸印迹的滤膜同带有放射性标 记或其它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 所以有时也称这类核酸杂交为印迹杂交。
完整版课件ppt
6
完整版课件ppt
7
完整版课件ppt
《分子生物学》讲稿

《分子生物学》讲稿课程简介课程编号:总学时数:80 周学时:6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分:5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的阐述,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DNA的结构及功能为主线,以基因表达及调控为视点,加大利用科学实验理解分子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内容,把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预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朱玉贤等(注:为专科学习时采用的教材)Gene VIII (Benjamin Lewin主编)(注:为接本时的补充教材)教学参考书:1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ition by B Alberts)2.Molecular Cell Biology (4th Edition by H Lodish)3.Molecular Biology (2nd Edition by R Weaver)4.分子生物学(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 2nd Edition by P Turner)5.Advanced Molecular Biology (by R Twyman)6. 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二版),韩贻仁,山东大学出版社7. Genomes 2, T. A.布朗著,袁建刚等译,科学出版社学时分配表理论课65学时章次内容学时一绪论 3二 DNA是遗传物质 3三 DNA的结构 3四 DNA复制和分子杂交 6五基因突变和修复8六遗传重组 8七基因组及基因作图8八基因转录和RNA加工 9九蛋白质合成 6十基因表达调控 9《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内容课程要求: 按照知识点进行介绍;不拘泥于形式;互相学习,可以随时打断,随时质疑;要求能够在掌握一些知识的情况下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能够提出问题和建议;能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1 绪论[基本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对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对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基因、基因组、染色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简答 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

1.细胞学说的内容有哪些?①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生物体是通过其细胞的活动反映功能的。
④新细胞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⑤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导致的。
2.早期主要有哪些试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1944,Avery 肺炎球菌转化小鼠试验;1952,Hershey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通常所说的分子生物学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①构成生物体的各类有机大分子的单体在不同的生物中都是相同的。
②生物体内一切有机大分子的建成都遵循共同的规则。
③某一生物体所拥有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它的属性。
4.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列举不少于三条。
① DNA重组技术②基因表达调控研究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④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5.简述DNA的化学组成。
DNA由单体核苷酸首尾相接,以3′,5′-磷酸二酯键链接而成。
每个核苷酸由脱氧核苷和磷酸组成,而脱氧核苷由脱氧核糖和碱基A TCG组成。
6.染色体具有哪些作为遗传物质载体的特征?DNA分子结构应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并能准确地自我复制。
7.列表对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造成两者基因表达极大差异的主要是哪些方面?造成两者基因表达极大差异的主要是细胞基本生活方式的不同。
原核生物一般为单细胞生物,对营养状况和环境因素反应迅速,以转录调节为主。
真核生物以多细胞生物为主,以激素调节和发育调节为主要手段,有严格的时空限制,调节范围宽广。
8.分析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9.简要回答原核生物DNA的主要特征。
原核生物中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基因以多拷贝形式存在;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11.什麽是核小体?简述其形成过程。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 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第二章染色体和DNA染色质是一种纤维状结构,称为染色质丝,它是由最基本的单元核小体排列而成。
原核生物(prokaryote):dna形成一系列的环状附着在非组蛋白上形成类核.蛋白质由非组蛋白和组蛋白(h1,h2a,h2b,h3,h4)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p24①进化上的保守性②无组织特异性③ 肽链中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在N端链的一半。
④ 组蛋白可修饰性: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
⑤h5组蛋白的特殊性:富含赖氨酸(24%)(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h1而带有h5)组蛋白的可修饰性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可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发生。
H3和H4的改性是常见的。
H2B具有乙酰化,H1具有磷酸化。
所有这些修饰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降低组蛋白所携带的正电荷。
这些组蛋白修饰的意义:一是改变染色体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2、dna1)变性是指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终完全变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 增色效应在变性过程中,260nm的紫外吸收值先缓慢上升,达到一定温度后突然上升,称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
生理条件下为85-95℃影响因素:G+C含量、pH值、离子强度、尿素、甲酰胺等■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缓慢冷却,单链恢复成双链。
■ 减色效应:随着DNA的复性,260 nm紫外光的吸收值降低。
2)c值反常现象(c-valueparadox)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著名的dc值反常现象‖。
北大分子生物学讲义朱玉贤

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朱玉贤第一讲序论略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当人们意识到同一生物不同世代之间的连续性是由生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科学家为揭示这些遗传密码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部分,而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像的分子生物学就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科学。
从1847年和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
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
和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
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在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
而和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1910年,德国科学家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59年,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合成了核糖核酸,实现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同年,实现了试管内细菌细胞中的复制。
1962年,(美)和(英)因为在1953年提出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共获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X射线衍射证实了模型。
1965年,法国科学家和提出并证实了操纵子()作为调节细菌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
此外,他们还首次推测存在一种与序列相互补、能将它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带到蛋白质合成场所(细胞质)并翻译产生蛋白质的(信使核糖核酸)。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五章“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控元件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表达的概念,掌握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 培养学生了解调控元件的作用,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3. 提高学生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控元件的作用。
难点: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介绍医学领域中基因治疗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调控元件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基因表达调控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调控机制。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内的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控元件的作用、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基因表达的概念及其意义。
(2)请画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示意图。
(3)举例说明调控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2. 答案:(1)基因表达是指基因在生物体内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实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生物学功能的执行。
(2)转录是指DNA模板链上的核苷酸序列转化为mRNA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上的核苷酸序列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3)调控元件是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能够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DNA序列,如启动子、增强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调控元件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北大分子生物学讲义_朱玉贤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北大分子生物学讲义_朱玉贤)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北大分子生物学讲义_朱玉贤的全部内容。
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朱玉贤第一讲序论略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当人们意识到同一生物不同世代之间的连续性是由生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科学家为揭示这些遗传密码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部分,而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像的分子生物学就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科学.从1847年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
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Morgan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
Watson和Crick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
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Sumner在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Sanger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而Kendrew和Perutz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1959年,美国科学家Uchoa第一次合成了核糖核酸,实现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同年,Kornberg实现了试管内细菌细胞中DNA的复制。
1962年,Watson(美)和Crick(英)因为在1953年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Wilkins 共获Noble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X射线衍射证实了Watson-Crick模型。
1965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并证实了操纵子(operon)作为调节细菌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此外,他们还首次推测存在一种与DNA序列相互补、能将它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带到蛋白质合成场所(细胞质)并翻译产生蛋白质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
1972年,Paul Berg(美)第一次进行了DNA重组.1977年,Sanger和Gilbert(英)第一次进行了DNA序列分析。
1988年,McClintock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现了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或称mobile element)而获得Nobel奖.1993年,美国科学家Roberts和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Nobel奖。
Mullis由于发明PCR仪而与加拿大学者Smith(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共享Nobel化学奖.此外,Griffith(1928)及Avery(1944)等人关于致病力强的光滑型(S型)肺炎链球菌DNA导致致病力弱的粗糙型(R型)细菌发生遗传转化的实验;Hershey和Chase(1952)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Crick于1954年所提出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即中心法则):Meselson和Stahl(1958)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以及Yanofsky和Brener(1961)年关于遗传密码三联子的设想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生物科学家吴宪20世纪20年代初回国后在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与汪猷、张昌颖等人一道完成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血液生化检测和免疫化学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化学界的先驱。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我国科学家相继实现了人工全合成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解出了三方二锌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采用有机合成与酶促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在酶学研究、蛋白质结构及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等方面都有世所瞩目的建树。
三、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所有生物体中的有机大分子都是以碳原子为核心,并以共价键的形式与氢、氧、氮及磷以不同方式构成的。
不仅如此,一切生物体中的各类有机大分子都是由完全相同的单体,如蛋白质分子中的20种氨基酸、DNA及RNA中的8种碱基所组合而成的,由此产生了分子生物学的3条基本原理:1.构成生物体有机大分子的单体在不同生物中都是相同的;2.生物体内一切有机大分子的建成都遵循着各自特定的规则;3.某一特定生物体所拥有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它的属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基因表达调控——-—--—核酸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结构分子生物学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目的是将不同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严格地说,DNA重组技术并不完全等于基因工程,因为后者还包括其他可能使生物细胞基因组结构得到改造的体系.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而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及其他工具酶的发现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DNA重组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NA重组技术可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基因组结构,使它们所具备的特殊经济价值或功能得以成百上千倍的地提高。
DNA重组技术还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
如果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控制,那么根据中心法则,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全过程,也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在这里,无论是对启动子的研究(包括调控元件或称顺式作用元件),还是对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分析,都离不开重组DNA技术的应用。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因为蛋白质分子参与并控制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而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合成时序的信息都由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编码,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所以基因表达实质上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按一定的时序发生变化(时序调节),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以修正(环境调控)。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染色体结构都比真核生物简单,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发生,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
真核生物有细胞核结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隔开,且在转录和翻译后都有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发生在各种不同的水平上。
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信号传导研究、转录因子研究及RNA剪辑3个方面。
转录因子是一群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不连续性是近10年来生物学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当基因转录成pre—mRNA 后,除了在5'端加帽及3'端加多聚A[polyA]之外,还要将隔开各个相邻编码区的内含子剪去,使外显子(编码区)相连后成为成熟mRNA。
研究发现,有许多基因不是将它们的内含子全部剪去,而是在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的发育阶段有选择地剪接其中部分内含子,因此生成不同的mRNA及蛋白质分子。
结构分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又称结构分子生物学)一个生物大分子,无论是核酸、蛋白质或多糖,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首先,它拥有特定的空间结构(三维结构);其次,在它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结构和构象的变化。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它包括结构的测定、结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及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建立3个主要研究方向。
最常见的研究三维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手段是X射线衍射的晶体学(又称蛋白质晶体学),其次是用二维核磁共振和多维核磁研究液相结构,也有人用电镜三维重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和各种频谱学方法研究生物高分子的空间结构.义第二讲染色体与DNA一、DNA的组成与结构Avery在1944年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溶液中酒精的体积达到9/10时,有纤维状物质析出。
如稍加搅拌,它就会象棉线在线轴上一样绕在硬棒上,溶液中的其它成份则呈颗粒状沉淀。
溶解纤维状物质并重复数次,可提高其纯度.这一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初步实验证实,它很可能就是DNA(谁能想到!)".对DNA分子的物理化学研究导致了现代生物学翻天覆地的革命,这更是Avery 所没有想到。
所谓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核苷酸序列对DNA高级结构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B-DNA中多聚(G-C)区易出现左手螺旋DNA(Z-DNA),而反向重复的DNA片段易出现发卡式结构等.DNA不仅具有严格的化学组成,还具有特殊的高级结构,它主要以有规则的双螺旋形式存在,其基本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姿峤惶媪樱旁谕獠啵钩苫竟羌埽罨帕性谀诓唷?br〉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它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这就是嘌呤与嘧啶配对,而且腺嘌呤(A)只能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只能与胞嘧啶(C)配对。
如一条链上某一碱基是C,另一条链上与它配对的碱基必定是G。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它们的配对方式也只有A与T,C与G两种,但是,由于碱基可以任何顺序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例如,某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不同的碱基组成,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就是4100.二、DNA聚合酶与DNA的合成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relies on the specificity of base pairing. The actual rate in bacteria seems to be --10—8—10-10. This corresponds to —1 error per genome per 1000 bacterial replication cycles,or -10-6 per gene per generation.DNA polymerase might improve the specificity of complementary base selection at either (or both) of two stages:1,It could scrutinize the incoming base for the proper complementarity with the template base;for example, by specifically recongnizing matching chemical features. This would be a presynthetic error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