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学

合集下载

chap 6 煤岩学基础资料

chap 6 煤岩学基础资料
煤的反射率是煤岩学定量研究煤性质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 反映煤的变质程度、预测煤的粘结性,用于煤炭分类、指导煤炭加 工利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镜质组的反射率随挥发分降低有规律地提高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在同一种煤中,反射率从低到高的次序始终为稳 定组、镜质组、丝质组。因此,除了稳定组以 外,不同煤化度的煤中,显微组分不同,而反 射率相同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存在的。因此,反 射率不能作为反映各显微组分工艺性质的惟一 指标。
根据不同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所具有的不同颜色和结 构进行定量分析,一般用粉煤制成的光片。显微镜 放大倍数为400~500倍。在一个光片上测量400~500 个点,以煤炭加工利用为测定目的时,按四大组即 镜质组、丝质组、稳定组和矿物组计数,在计算百 分比。
3.2 煤岩组分的定量方法
第三节 煤显微组分的性质
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白铁矿,… 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菱铁矿,… 氧化物类矿物:石英,… 硫酸盐类矿物:石膏,…
Hale Waihona Puke 反射光下煤中常见矿物的鉴定标志
我国一些煤样的显微组分分析%
3.1分离和富集方法和流程
3.2 煤岩组分的定量方法
测定煤岩组分常用的方法是计点法(数点法)。使用电 动计点器(又称电动求积仪)测定,电动计点器内两个主要 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机械台(央持薄片或光片用);另一部分 是自动记录器(又称电磁计数器),记录器上一般有8一l0个 键,最多有14个键。当按记录器上的键时,计数继电器就 计下一个数字,并通过电子管传递的讯号,控制机械台使 试片移动一个距离(仪器上的间距可按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 节)。计数时,每一个键代表一种固定的组分,在视域中见 到那种组分落在十字丝中心,即按相当于该组分的键,

煤岩分析

煤岩分析

煤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

煤岩学是把煤作为一种有机岩石,以物理方法为主研究煤的物质成分、结构、性质、成因及合理利用的科学。

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镜煤镜煤的颜色深黑、光泽强,是煤中颜色最深和光泽最强的成分。

镜煤特点:①质地纯净,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和内生裂隙。

②镜煤性脆,易碎成棱角状小块。

③在煤层中,镜煤常呈凸透镜状或条带状,条带厚几毫米至1~2cm,有时呈线理状存在于亮煤和暗煤之中。

镜煤的显微组成单一,主要是植物的木质显微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形成的。

性质:V、H高,粘结性强,矿物质含量少2.丝炭外观象木炭,颜色灰黑,具明显的纤状结构和丝绢光泽,丝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能染指。

丝炭的胞腔有时被矿物质充填,称为矿化丝炭,矿化丝炭坚硬致密,比重较大。

在煤层中丝炭的数量一般不多,常呈扁平透镜体,在显微镜下观察,丝炭的显微组成也是单一的,是简单的煤岩成分,主要是植物木质纤维组织在缺水的多氧环境中缓慢氧化或由于森林火灾所形成。

特点:①在煤层中,丝炭常呈扁平透镜体沿煤层的层理面分布,厚度多在1~2mm至几毫米之间,有时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个别地区,丝炭层的厚度可达几十厘米以上。

②丝炭的孔隙度大,吸氧性强,丝炭多的煤层易发生自燃。

性质:致密坚硬、比重大,H低、C高,V低,无粘结性,可选性差,孔隙大。

3.亮煤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一般呈黑色,亮煤的组成比较复杂。

它是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掺入一些由水或风带来的其它组分和矿物杂质转变而成。

特点:①较脆易碎,断面比较平坦,②比重较小。

③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

④亮煤有时也有内生裂隙,但不如镜煤发育。

⑤常呈较厚的分层,有时甚至组成整个煤层。

在煤层中,亮煤是最常见的宏观煤岩成分。

亮煤的性质接近镜煤,但质量比镜煤差。

4.暗煤暗煤的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

暗煤的组成比较复杂。

它是在活水有氧的条件下,富集了壳质组、惰性组或掺进较多的矿物质转变而成。

第三章煤的岩石组成

第三章煤的岩石组成
孢子体sporophyte; 树脂体rosin; 木栓体phellem等 壳 质 组 在 透 射 光 下 透 明 transparent 到 半 透 明 translucent ,呈现黄色到橙红色salmon pink ,轮廓清 楚,外形特殊;在反射光下呈现深灰色,大多数有突起。 花粉体pollen
结性越差。
煤中各种显微组分工艺性质的差异在其它一些方
面也有体现。例如:干馏时或加氢液化时,壳质组的
煤气产率和焦油产率最高,较容易液化,镜质组次之
,而惰质组属惰性组分,很难液化,所以用于液化使 用的煤,应选择惰质组含量低的煤。
第三节
煤岩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法和显微研究法
一、煤岩显微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2)另一方面植物组织在沼泽水的浸泡immersion下
吸水膨胀swell,发生胶体化学变化,使细胞腔逐渐缩小,
直至失去细胞结构成为凝胶体。 植物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经煤化作用后形成凝胶化组 分(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主要煤岩组分,含量60 -80%,甚至90%。
镜质组(vitrinite又称凝胶化组分)的形成
一、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指在显微镜下能识别的有机质的基本单位。(60多种)。
根据结构、性质相似的原则,又可将其分组(类) 国内外关于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类方案很多见(表2-2,表23,2-4)
腐植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包括: 镜质组vitrinite 惰质组inertinite 壳质组exinite 。
1、镜质组:透射光transmission light下呈透明
二、 煤中的矿物质——无机显微成分
煤的无机显微成分主要是指粘土矿物、黄铁矿、石英、 方解石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进行区分。 粘土类矿物Clay minerals;:高岭石kaolinite,伊利石, 水云母,… 硫化物类矿物sulfide minerals :黄铁矿pyrite,白铁矿, … 碳酸盐类矿物carbonate minerals :方解石calcite,菱铁 矿,… 氧化物类矿物oxide minerals :石英quartz,… 硫酸盐类矿物sulphate minerals :石膏gypsum,…

煤岩学与配煤炼焦

煤岩学与配煤炼焦

1 引言1.1 煤岩学简介煤岩学是把煤作为有机岩石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其性质、变化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认为,煤本身是一种由多种性质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结构混合组成的、性质复杂多变的有机岩石,而非单一的纯净物;提出了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的概念,并按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壳质组以及矿物,对显微组分进行分类和定量统计分析。

煤本身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及经历的成煤过程,如密度、元素组成和成煤作用、地质年代等,同煤岩显微组分组成及镜质组反射率这两项指标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应用煤岩学是:抓住煤本身并非单一纯净物这一特征,运用各种常规研究手段来研究煤中各组分及组分间交互作用对煤性质的影响;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及其交互作用对混合煤性质的影响。

1.2 炼焦配煤技术从单种煤炼焦到多种煤配合炼焦是焦化工业的一大进步,现代焦炉几乎都采用多种煤配合炼焦。

配煤技术作为一个科研领域正在不断发展,但近几十年来,配煤技术较多停留在定性的、经验的阶段。

随冶金技术对焦炭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经验配煤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配煤炼焦生产中出现的反常现象,不能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已不能满足焦化生产要求。

对此,作为近代焦化基础理论之一煤岩学,虽然发展仍不够完善和成熟,但由于其对煤的重新认识及其理论的可行性,较现行原料煤分类却更科学和先进。

随着煤岩理论的深入和完善,以及配煤技术的发展,科学配煤离不开煤岩学已得到一致公认。

目前,世界各国开发的配煤技术,凡是论证较充分、效果较好的,无一不以煤岩学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煤岩配煤技术开始得到较快发展。

用煤岩学观点和方法预测焦炭质量,并指导配煤是50多年煤岩学发展的大事,也是焦化工业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煤岩学已广泛应用于煤的研究及生产实践中。

在焦化工业,煤岩学作为一种有用理论正在被广泛接受并逐渐应用于生产实践。

2 煤岩配煤的基本原理根据煤岩学理论及其对煤的深入认识,煤岩配煤的发展已形成几条公认的基本原理。

煤岩学中有关煤的最主要的几个指标

煤岩学中有关煤的最主要的几个指标

煤岩学中有关煤的最主要的几个指标
煤岩学分析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煤质评价、优化配煤、炼焦生产中已广泛应用。

其研究方法源于地质学,主要研究工具是光学显微镜。

1、煤岩组成
要据形成的条件、过程和性质不同,显微镜下煤的显微组分可分为:
镜质组:主要由成煤植物的纤维形成,在结焦过程中能熔融、粘结,是活性物质。

丝质组:也主要由成煤植物的纤维形成,但和镜质组形成条件不同。

在结焦过程中不熔融、粘结,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形态,是惰性物质。

半镜质组:介于镜质组和丝质组之间的一过度性组分。

稳定组:由植物的繁殖器官、保护器官等化学性质稳定的部分形成,挥发分高,是一种活性物质。

肥煤变质程度以后基本上消失,融为镜质组。

矿物:主要为无机矿物。

如石灰石、硫铁矿、石英、硅藻土、硫酸盐等。

煤的岩相组成在成煤过程中第一阶段即泥炭化阶段就已经确定下来。

2、镜质组反射率
该指标可以准确表征煤的变质程度。

一般的,该值高,其变质程度高,一般相应的,挥发分低,固定碳含量高,氢含量低。

3、镜质组反射率分布
该指标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炼焦煤的质量。

在控制炼焦煤质量方面,可以用来鉴定混煤。

单一煤有且只有一个峰,由几种煤混配而成,就有几个峰(见图)。

基本上单一煤严重混洗混配煤
利用反射率分布鉴定混煤,是目前唯一一种科学准确的方法,在控制炼焦精煤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变质程度不同的煤混合,反射率分布范围明显变大,甚至出现两个、多个峰;而变质程度相近的煤混合,反射率分布基本上还只出现一个峰,由于变质程度接近,其结焦性相近,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区分它们了。

煤岩学基础

煤岩学基础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
显微镜下研究煤的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透射光法
煤的薄片
研究内容
侧重点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透
光色、透明度、形态、结 煤的成因研
构和轮廓等

反 普通反射光 射 (a)
光 油浸反射光 法 (o)
煤光片、 煤砖光片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反 射色、形态、结构、轮廓 、突起、反射率、显微硬 度等
1.1 镜质组( Vitrinite)的成因
通过木质素组织凝胶化作用形成。成煤植物的组织在气 流闭塞、积水较深的沼泽环境下,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一方 面是植物组织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水解、化合形成新的化 合物并破坏植物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另一方面植物组织在沼 泽水的浸泡下吸水膨胀,使植物细胞结构变形、破坏乃至消失 ,或进一步再分解为凝胶的过程。植物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经 煤化作用后形成凝胶化组分(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主要 煤岩组分,含量50-80%,甚至90%。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①在与煤层层面成任意交角的切面上 最大反射率不变,而反射率则随交角 不同而变化,源于煤中晶体的各向光 学异性; ②从长焰煤到无烟煤,Rmaxo增加十几 倍,而Rmax只增加两三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煤岩显微组分的反射率变化规律
①镜质组的反射率随挥发分降低有 规律地均匀提高 ②反射率从低到高的次序为稳定组 、镜质组、丝质组。 ③在Romax=1.5稳定组、镜质组的区 别消失;Cdaf在87~89% ③ 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作为煤化程 度的指标(为什么?)
3.2 煤岩组分的定量方法
试片随之移动。如此测定第“一、第二……等测线,直至 测完整个试片。显然,含量高的组分,出现在视域中心 (十字丝交点上)的机会多,按的次数必然愈多。因此, 每一个键上按的次数与所有键上按的总数之比,就是该 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其计算公式为:

煤的岩石学组成及煤岩学研究方法

煤的岩石学组成及煤岩学研究方法

煤的岩石学组成及煤岩学研究方法煤,这个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又常被忽视的“黑金”,其实可有不少故事可讲。

说它是岩石吗?好像不完全是。

说它是矿物吧,也不完全对。

毕竟它的形成可不简单,背后可是有着漫长的地质历史。

咱们从煤的岩石学组成说起,话说它并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水分的混合体。

你别看它黑乎乎的,里面的成分可复杂了。

一方面,它是由古代植物遗骸经过亿万年埋藏、加压、加热,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能烧的煤。

另一方面,它的“内涵”还包括了矿物成分,这些矿物常常是粘土、石英、碳酸盐等无机物。

哎,说到这里,你能想象到一个黑乎乎、黏糊糊、还带着些许金属味的煤块吧。

反正,不管怎么看,它都不至于让人有多舒服的感觉,但它的组成呢,倒是让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一番。

说到煤的岩石学组成,那可就得提煤的四大成分——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气体了。

有机质是煤的“主干”,也就是煤的“核心”,它大部分是由植物遗骸组成的。

虽然这些植物早已被时间吞噬,但它们的影子却依然留在煤里面。

这些植物在漫长的地质过程里,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逐渐转变成了煤的不同类型。

咱们常听到的无烟煤、烟煤、褐煤,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机质的成熟度和煤的成分。

煤越老,含碳量越高,热值也就越大。

至于矿物质呢,简单来说,就是煤里那些杂七杂八的“杂质”。

有些煤矿的煤,打开一看,矿物成分就像炒菜放的调料一样,五花八门,什么石膏、石英、黏土都有。

水分和气体嘛,煤里可是含有不少水分的,水蒸气含量高的煤,点着了它那可是火力全开。

至于气体,煤一加热,它里面的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可就冒出来了。

这个气体可不简单,拿它来发电,甚至是气化生产化肥,煤不仅能“燃”起来,还能“放气”供咱们用。

提到煤岩学的研究方法,哎呀,那真的是一门学问呢。

咱们先不说那些高深的实验技术,单单是把煤块从矿里挖出来,你得细细观察它的结构。

你想啊,煤长得虽然不显眼,但它的内部可有不少文章可做。

咱们从煤的外观看,得先搞清楚它是软的、硬的,还是中等的。

煤岩学

煤岩学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形成煤炭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①腐泥化(泥炭化)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主要作用:菌解作用(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

②煤化作用阶段:泥炭由于地层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经成岩作用,即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成为褐煤;其后有的经历变质作用阶段,是褐煤受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植物组成低等植物:菌类,藻类(构造简单,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如:发菜,海带,紫菜)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

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低等植物主要组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含量较高。

高等植物主要组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为主。

泥炭沼泽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气候、地理、构造。

气候:适于植物的生长,地理:有水体,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沼泽分类:一)沼泽体发育过程的形式与阶段;可分为高位型、低位型;低位、中位、高位是根据土壤中水的来源划分发育过程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因此有富养(低位)、中养(中位)和贫养(高位)之分。

低位沼泽: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较高的沼泽;高位沼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泥炭沼泽;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兼有低位沼泽和高位沼泽的特点,其水源部分由地下水补给,部分又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富养(低位)沼泽特征:是发育的最初阶段。

表面低洼,经常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汇集的所在。

水源补给主要是地下水,潜水面较高。

随着水流带来大量矿物质,营养较为丰富,灰分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g/cm3;烟煤的真密 都有应用。褐煤的视密度为
度为1.27 g/cm3 ~ 1.33 1.05g/cm3 ~ 1.20g/cm3,烟
呈棱角状或尖棱角状,是由几组破碎面相交而成。 在不均一的光亮煤中常见。
在煤的裂隙面上,呈圆形、椭圆形的具有特殊光 泽的表面,形似眼球。在均一而脆度大的煤特别是 镜煤、亮煤中常见。
在外生裂隙面上,形成的彼此平行似羽状或梳状 的擦痕。
煤的表面凹凸不平,粒状结构的煤中常见。
煤中的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
内生裂隙:是在煤化过程中,凝胶化物 质受到煤化作用中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内部结构变化、体积均匀收缩,产生内张 力而形成的张裂隙。
第三章 煤岩学的基本知识
煤是固体可燃有机矿产,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其岩石组 成比较复杂,常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由有机物质组成, 含有无机矿物杂质。
煤岩学是从岩石学的角度研究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
和结构、构造并确定其成因及合理应用的边缘学科。
煤岩学的 研究方法
显微研究:是在显微镜下依据煤的形态特征和 光学性质研究显微煤岩组分、显微煤 岩类型、显微物理性质等。
SC1 SC2 SC3
碎屑半
镜质体
SVD
半丝质体 SF
丝质体
F

微粒体 Mi
(四)煤的无机显微组分
煤的无机显微组分主要是各类矿物杂质,在煤中已经鉴定出的矿物达125种以上。
1.按成因分类
(1)植物成因的矿物质
植物中常见的矿物质主要是Ca、K、Mg、Na、O、Si、S、P、Fe、Cl等元素形成的化 合物,以及Ti、B、Cu、Mo、Zn、Co等微量元素,其总量一般不超过植物(干燥基)的 2%。这些成分虽少但难以除去。
壳质组(E)
硬煤有机显微组分划分: ICCP与我国的对应关系
凝胶化组(NJ) 丝炭化组(ST) 稳 定 组(WD) 腐泥化组(FN)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我 国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组
中国烟煤显微组分分 类是在总结了国内煤 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参考了国际硬煤显微 组分分类后制定的, 兼顾了研究煤的成因 和工艺性质两个方面。 该方案根据相似的起 源(成因)、保存方 法和相似的物理化学 及工艺性质等,将烟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分 为四个组:镜质组 (Vitrinite)、半镜质 组(semivitrinite)、 惰质组(Inertinite)和 壳质组(Exinite)。
煤的物理性质是在成煤作用的不同阶段,受成煤原始物质、 聚积环境、煤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煤的光 学性质
煤的颜色:是新鲜煤块表面的自然色彩。腐植煤的表 色随着煤化程度
的增高而变化(浅→深→浅)。利用表色可以区别褐煤、烟 煤和无烟煤。
煤的条痕色:是煤粉末的颜色(粉色 )。粉色一般稍浅于表色,但
宏观研究:是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煤,获知煤 的宏观物理性质、结构、构造、宏观 煤岩组分、宏观煤岩类型。
第一节 煤的显微镜下研究
显微镜下研究煤的方法:
研究方法
透射光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的透光色、透明度、 形态、结构和轮廓等
侧重点 适用范围
煤的成因 低、中
研究
变质煤
反 普通反射 射 光(a)
2.按形成时期分类
(1) 同生矿物
同生矿物是指在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的早期成岩作用阶段形成于煤中的矿物,有高岭石、 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菱铁矿等。
(2)后生矿物
后生矿物是指在煤的晚期成岩作用阶段和煤的变质作用阶段形成于煤中的矿物。主要有 黄铁矿、石英、高岭石、方解石、菱铁矿、石膏和褐铁矿等。
显微组分:有机显微组分和矿物质
为了统一在显微镜下识别与划分煤岩组分,国际煤岩学会 (ICCP)确定利用显微镜在反射光、油浸、物镜25~50倍下 观察煤的各种显微组分。
以下主要说明硬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类和命名。
(注:国际上将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大于等于24MJ/kg、镜质组平均随机 反射率大于等于0.6%的煤叫做硬煤,包括烟煤和无烟煤。)
中国烟煤显微组分分类表
组 代号 组分 代号 亚组分 代号
结构镜质体 T
结构镜质体1 结构镜质体2
T1 T2
镜 质 组
均质镜质体
C1
V
无结构镜质 体
C
基质镜质体 团块镜质体 胶质镜质体
C2 C3
C4
碎屑镜质体 VD
结构半镜质 体
ST

镜 质 组
SV
无结构半镜 质体
SC
均质半镜质体 基质半镜质体 团块半镜质体
电子能谱(XPS)等
一、煤的显微组分(显微煤岩组分) (一)煤的显微组分的含义
煤的显微组分是普通显微镜下能够识别的、组成煤的基本单 位,即显微煤岩组分。
(二)煤的显微组分的划分
按其成分和 有机显微组分:是由植物遗体转变
煤的显微组分 性质的不同分
而来的煤的显微组分。
无机显微组分:是煤中的矿物质。 (三)煤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类和命名
硬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类方法较多,可归为两种类型:一 类侧重于煤的工艺性质研究,常用反射光观察,分类较简明, 以国际煤岩学会硬煤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为代表,应用广泛; 另一类侧重于煤的成因研究,采用透射光观察,划分较细, 如1964年我国煤炭部通过的《煤岩显微组分统一命名表》。
镜质组(V) ICCP 惰质组(I)
(2) 陆源碎屑成因的矿物质
煤中常见的陆源矿物有粘土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还有锆石、磷灰石、重晶石等副 矿物,有的煤中还有火山碎屑。
(3)化学成因及生物成因的矿物质
煤中常见的化学成因矿物有高岭石、硫化物矿物、菱铁矿、石英等。生物及遗体降解过 程中产生的气体、有机酸对矿物形成有影响,如黄铁矿莓粒形成就与菌类生物有关。
单一显微组分组组合构成的显微煤岩类型
显微组分组
V>95%,(I+E)<5% I>95%,(V+E)<5% E>95%,(V+I)<5%
显微煤岩类型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组 微镜煤
微惰煤
微壳煤
显微煤岩类型
双合显微组分组组合构成的显微煤岩类型
显微组分组
(V+E)>95%,I<5%
显微煤岩类型 微亮煤
(I+E)>95%,V<5%
2.宽度或面积规则:各种显微煤岩类型条带的最小宽度为50 um或最小覆盖面积为50 um×50 um。
三、煤的显微物理性质
(一)煤的反射率、折射率
煤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煤岩组分(镜质组为主)
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的百分值,用R表示。
常用煤中镜质组在油浸反射光下的最大反射率(Ro,max%)表示 煤的反射率。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煤的反射率不断增强。
煤的断口:是煤受外力打击后断开的表面。
煤中的裂隙:是在成煤的不同时期中,各种自然力作用于煤中产生的
裂开现象。按成因分为内生裂隙与外生裂隙。
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煤的质量,是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按
测定方法不同分为真密度、视密度、堆密度等。
煤的其它物理性质:煤的表面积、孔隙度、导电性等
煤化程度 褐煤
不截穿煤分层
常同时穿过几个煤分层
裂隙窄
裂隙宽
裂隙面平坦,常伴生眼球状 断口
裂隙面常有凹凸不平的滑动 痕迹,有时可见次生矿物或破 碎煤屑充填
发育程度和方向与煤化程度 发育程度和方向与区域构造
有关
应力有关
煤中的裂隙
煤中的真密度、视密度、堆密度
煤的真密度(TRD)
煤的视密度(ARD)是
是指在20℃时煤的质量 指在20℃时煤的质量(包括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腐植煤的光学性质对比表
颜色(表色)
粉色
褐色、深褐色、黑褐色 浅棕色、深棕色
黑色、褐黑色
深棕色
黑色
棕黑色
黑色
黑色、棕黑色
黑色
黑色
黑色
黑色
黑色、灰黑色
黑色
灰黑色、钢灰色
灰黑色
光泽 暗淡沥青光泽
沥青光泽 强沥青光泽 玻璃光泽 强玻璃光泽 强玻璃光泽 金刚光泽 似金属光泽
煤的抗磨硬度指煤岩组分 的抗磨强度,用煤在研磨抛光 时的阻力大小来表示,表现为 各显微组分的突起的高低。它
表示煤的相对硬度大小。
煤的显微硬度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第二节 煤的宏观研究
煤的宏观研究:是指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煤的岩石特 征,包括煤的宏观物理性质、结构、构造、宏观煤岩组分和 宏观煤岩类型等。
褐煤
烟煤
无烟煤
煤中常见断口及特征表
断口名称
贝壳状断口
阶梯状断口 参差状断口 (棱角状断口)
眼球状断口
羽毛状断口 (梳状断口)
粒状断口
鉴别特征
形如贝壳或玻璃破碎处,是组成均匀的煤的特征。 在腐泥煤、镜煤、纯净的亮煤、无烟煤和均一低变 质烟煤中常见。
形似阶梯,是由裂隙或层理相交而成。在不均一 的煤和条带状烟煤中常见。
惰质组:半丝质体 镜质组:基质镜质体
壳质组:树皮体 惰质组:丝质体
矿物:黄铁矿
孔隙:植物细胞孔
7
白色:黄铁矿;灰白色,惰质组;灰色,镜质组;黑色,壳质组和粘土矿物
8
二、显微煤岩类型
(一)显微煤岩类型的含义 显微煤岩类型是显微镜下煤有机显微组分组的典型组合。
(二)显微煤岩类型的划分
下面以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CCP)的显微煤岩类型的分类 方案为代表进行说明。该分类应用广泛,它也是我国所采用的 方案。
外生裂隙:是在煤形成 以后受构造变动作用力影 响而产生的裂开,是煤中 的节理。
外生裂隙能导水,也有
小于5条/5cm;在褐煤中裂隙常为干缩裂纹。 利于煤层气渗透移动,对
煤层开采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