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
新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ppt教学课件

自主学习
知背景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 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 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 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自主学习
识文体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
第4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小令,借助注释理解其主要内容 2.能通过从不同角度赏析小令,揣摩其蕴含的意蕴 3.鉴赏小令的艺术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晓常识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 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 元”之称。他一生所作杂剧有《汉宫秋》《荐福 碑》《青衫泪》等十五种,写有小令、套数二百 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 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 古道西风瘦马。
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自主学习
小令大意: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 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 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 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 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异乡人望了一 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 天涯。”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任务探究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儿

天净沙·秋思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散曲。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具体名称。
这首散曲是马致远羁旅漂泊时所作。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体裁:元曲诗歌精讲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户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骨瘦如柴的马。
课下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写景:①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季暮色图炼字:“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瘦”为什么用得好?)妙在欲写人之瘦而不写人之瘦,由写马之瘦而衬托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和路途跋涉之艰辛,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①运用了白描、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和对比的手法。
②创造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③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②人在天涯③。
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课下注释: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作用:前句点明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的“昏”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句直接抒发羁旅愁思,卒章显志。
炼字:“断肠”将“天涯沦落人”无法言传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抒发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夕阳西下的作用:①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是黄昏;②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③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为下文“断肠人”做铺垫,抒发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作用:①直抒胸臆,点明主旨②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怎样的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中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 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嘿,今儿咱就来唠唠《天净沙秋思》的知识点,可别小瞧这首小令,它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先说说这马致远啊,那可真是个高手,那么简单几个字就把秋天的那种萧瑟、凄凉给描绘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你瞧,这藤都枯了,树也是老的,还有那只昏鸦,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你感觉到了那种奄奄一息的氛围?就好像咱秋天去爬山,到了山顶往四周一看,哎呀妈呀,全是枯黄的草木,心里不自觉地就升起一股惆怅。
再看“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有意思了,前面还是一片荒芜呢,突然来了个小桥、流水、人家,就好像在沙漠里走了好久突然看到了绿洲一样。
这其实也是马致远的高明之处,他用这种对比,把那种游子的孤独寂寞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回到租的小房子里,冷冷清清的,突然想起老家的温暖,那感觉,真的是要多心酸有多心酸。
“古道西风瘦马”,哎呀,这古道、西风,再加上那匹瘦马,简直绝了!你想想,一个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道上,风还呼呼地吹,那场面,真是让人忍不住心疼这位游子啊。
这要是拍成电影,都不用特效,直接就是大片的感觉。
最后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简直是整首诗的精华啊!太阳都落山了,这个断肠人还在天涯流浪呢,那孤单无助的感觉,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咱平时要是遇到点啥困难,觉得天都要塌了,但是跟这断肠人比起来,咱那都不算啥了。
而且这首诗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就是它里面的景物特别多,但是组合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杂乱。
就像咱开派对,人很多,但是组织得好,就特别热闹好玩,而不是乱糟糟的。
马致远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组织者,把这么多景物都组织得井井有条,让我们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儿。
总之呢,《天净沙秋思》真的是一首特别好的诗,里面的知识点那也是多得很。
读了它,你不但能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还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独和惆怅。
下次你要是觉得心情不好,就念念这首诗,保证你会觉得自己这点烦恼算啥呀,人家马致远笔下的断肠人可比咱惨多了呢!。
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

《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
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专题04《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作品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二、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三、重点字词:枯藤(kū téng)昏鸦(hūn)天涯(yá)四、词语解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译文: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六、作品鉴赏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首先,本文将从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其次,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蕴,并结合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和研究成果,探讨《天净沙秋思》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河东郡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出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平阳),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他五岁能屏居,七岁诵诗书,曾就学于太原少室山,后入洛阳明妆禅寺为佛教教徒,深得佛学之道。
曾游历长安,绍兴三年(公元710年)登进士及第,历官多官职。
但后因忧国忧民,辞官归隐江南山水之间,开始著述绘画,以山水为题材的诗画作品极其出色,特别在山水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唐代,山水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通常表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王维的《天净沙秋思》即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观,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感情世界。
全诗共有五十四字,是一首极为简练的短诗,但通过精准的笔力和富有内涵的意境,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王维诗人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禅意气息。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主要在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上。
诗中所描绘的“天净洲”、“秋思”等景致,直指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深思。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世间诸多事物的理解与领悟。
同时,诗中的“行人”、“归棹”等词语,抒发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境遇的感叹,使得整个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邃。
诗歌的艺术特色方面,可以说《天净沙秋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诗歌中,王维运用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以朴素、含蓄的笔法,描绘出秋天的自然景致,同时融入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思。
这种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为诗歌赋予了深厚的意蕴和诗意。
另外,对于《天净沙秋思》所蕴含的哲理和意蕴,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
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