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素养目标: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含意丰富的句子,哲理句、含蓄句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常考的内容,要把握理解这类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本节课是《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的第二课时,学习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地坛的神秘和历史。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和表达方法,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用法。
2.学生能够连词成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敏感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上发挥出来。
3.发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并体验到以群体为单位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在交流和合作中积极思考和分析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想象和感受,并对一些重要意象进行简单的解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历史等多种角度,感知地坛的历史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
2.学习活动(30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探究这首诗歌中所采用的了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2)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和展示等多种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创作一些有趣的诗句。
(3)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学习意义和乐趣。
3.活动方案(20分钟)(1)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分别分析和讨论各自创作的诗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亮点,并进行合作修改和完善。
(2)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展示和交流,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让小组之间也能够多有交流和学习。
4.结课活动(10分钟)(1)教师要系统性、归纳性地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让学生做一份简单的知识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对地坛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与怀念。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节选部分,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解析课文: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的感悟,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情感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与地坛》节选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难句的理解和解析。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材料,营造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氛围。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节选部分,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地坛对他的影响,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思考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对生命的启示,思考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对生命的启示。
5.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写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写作实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检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 通过课后作业和长期观察,了解学生对生命思考和感恩心态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全文)等,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15我与地坛(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15 我与地坛(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熟悉“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3.掌握语文阅读策略。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诡异小说,提高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2.运用语文阅读策略,较好地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1.理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熟悉“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3.运用语文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1.学会理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学会运用语文阅读策略,较好地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课前预习1.自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
2.阅读并理解课文。
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诡异小说,并了解学生对怪异小说的了解程度;2.引导学生思考:怪异小说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喜欢?它与普通小说有何不同?学习1.讲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通过一段小说情节进行解读;2.基于语文阅读策略,运用推理、合理猜测等方法,较好地理解“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3.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
巩固1.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2.集体评价,分析评判答案的正确性并理解其背后的阅读策略。
练习1.撰写读书笔记,整理所学内容;2.通过小组或个人口述等方式进行表演、分享。
课后作业1.完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习题;2.收听或观看相关课程并做笔记。
总结1.课程结束后,老师针对难点进行总结,并发布相关学习资料;2.老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纠错。
参考文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
3. 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2. 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提问:你们对地坛有什么印象?b. 学生分享对地坛的了解。
c.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并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讨论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b. 学生分享对课文象征手法的理解。
c. 教师总结并板书象征手法的意义。
4. 感悟生命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b. 学生分享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c. 教师总结并板书生命意义的启示。
5. 朗读练习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c. 学生展示朗读成果。
6.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a. 学生课后编写一篇以地为主题的短文。
b.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象征手法,并尝试运用到创作中。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坛,实地感受地坛的历史氛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析并总结每种象征手法的意义。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课堂实践1.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以地为主题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总结点评。
九、作业布置2. 学生继续练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节选文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作者与地坛的故事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节选文段。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地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5.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意境美。
5.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问答、课文背诵、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课文背诵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7.1 反思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反思方法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之间的讨论,以及对教学录像的观看,进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哲理性思索。
2.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3.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关于‘我’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北京,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医生告诉他,他从此以后再也不能站起来了。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他迷茫、彷徨、失魂落魄,一度痛不欲生,多次想要早早结束短暂的人生。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生活欺骗了他,他欺骗了生活么?不,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所熟悉的史铁生是当代的著名作家。
我什么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呢?(请生回答,再作总结)
如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代表作《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
这些作品逐步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位置。
那么,是什么把一个人从人生的低谷拯救出来,是什么让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残疾人成为一名著名作家的呢?一个地坛有着如此般的神奇力量,它和作者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二)朗读感知,“地坛与‘我’”
1.请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呢,指导学生朗读第3段,第5段,第7段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1)齐读第三段中“四百多年里……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一部分。
这段文字写出了古圆的荒芜,朗读时语调语气要稍微沉重一些。
(2)齐读第五段中“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园子荒芜但不衰败”这一部分。
这段文字描摹细致,描写了园子里的生命,体现了“不衰败”的现状。
朗读时语气可以轻快些。
(3)齐读第七段中“譬如祭坛……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2.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古圆就像一个智者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他以生命的启迪。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
这段描写细致而深刻,写了园中的几中小昆虫,如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向‘我’展
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是石门中的落日,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三处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对生命的感悟。
(三)深入探讨,“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1.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我’长时间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
“这样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
他想通了,人从出生的时候就都是注定要死亡的,所以死就成了“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
我们不该刻意去追求死亡,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顽强地活下去就是一种幸福
(2)第二个是为什么活?
“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人的真正名字叫欲望”既然明白了死上不必刻意去追求的事,那么又为什么要活呢?因为自己心有不甘,因为内心还有一种声音在呼唤自己:坚强地活下去,活出生命的色彩,人生的价值。
(3)第三个是,我干嘛要写作?
“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稍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
当走上写作道路,作品获奖小有名气时,这时悲观思想再次来袭击,开始患得患失想要逃避,一次偶然时候,忽然明白:只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他明白了写作是为了活得更好,不要变成思想的负担,因此释然了。
史铁生曾说过: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四)揣摩细节,“与史铁生对话”
揣摩细节,就是对课文的美妙精巧之处、富含哲理的语言进行咀嚼品味,与史铁生展开
心灵的对话。
如有体会深刻的地方可以“我读懂了……”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如有些语句仍理解不透彻,也可提出,师生共同探讨。
如:我读懂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一句话。
你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讨论死亡的时候,你也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如:我读不懂“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这一句话。
师生探讨:生活总是避免不了灾难的降临,如果想要消灭灾难,躲避困难,那么生活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很多时候,灾难是避免不了的,关键是你如何去直面困难,战胜困难。
正如文中所说的“孩子,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五)拓展延伸,“寻找‘史铁生’”
史铁生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具有‘史铁生’精神的人却有千千万万。
他们虽然身处逆境,遭受生活的的种种不公,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反而把困难当做自己成长的阶梯,他们“生如夏花之灿烂”,值得我们赞颂与学习。
让我们一起寻找‘史铁生’。
如: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霍金,因病被禁锢在轮椅上达20年之久,却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张海迪、海伦·凯勒、托尔斯泰等历史伟人
又如普希金在被流放的岁月里,仍写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鼓励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
(六)总结收获
在突然而至的人生悲剧面前,史铁生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索尔后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
”他用他的智慧征服了生活中的困境,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专题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日的玫瑰》《合欢树》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优美语句并稍作点评。
(八)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地坛与‘我’荒芜但不衰败残疾但不颓废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死活写作
与史铁生对话
寻找‘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