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合集下载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在免疫学领域中,外毒素(Exotoxins)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可溶性蛋白质毒素,其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功能而对宿主产生有害影响。

外毒素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设计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毒素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外毒素与内毒素(Endotoxins)是细菌毒力机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相比之下,外毒素是由细菌主动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可溶性蛋白质毒素,而内毒素是细菌壁结构组分,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外毒素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其生物活性非常强,可以在极低浓度下产生明显的效应;其次,外毒素作用靶点广泛,可以作用于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质内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核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后,外毒素的作用通常是特异性的,即只针对特定的宿主细胞类型或器官。

根据其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以分为:A-B型毒素、细胞破坏素、超抗原和毒素酶等不同类别。

1. A-B型毒素A-B型毒素是一类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外毒素。

它们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而B亚单位则用于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和进入。

这类毒素的基本机制是,B亚单位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上后,通过内吞饮作用将A亚单位转运入细胞内部,然后A亚单位对宿主细胞的生理过程进行破坏。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

这些外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后,A亚单位会剪切破坏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引起了严重的病理反应,如白喉病例中形成的黏膜膜或破伤风的肌肉痉挛。

2. 细胞破坏素细胞破坏素(Cytolysins)指的是一类可以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的外毒素。

它们与宿主细胞膜发生作用,改变细胞膜的物理性质,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最典型的细胞破坏素是溶血素(Hemolysins)。

溶血素与宿主的红细胞膜相互作用,造成膜的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部的成分。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各有何区别?菌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细菌,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细菌制剂,如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等。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减毒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和亚单位菌苗等。

疫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病毒或立克次体等经过培养,减毒或灭活等方式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针对这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

疫苗也分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纯化疫苗、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如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类毒素是人类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解毒、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这三种都是免疫抗毒,都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用,国际上把这三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用某些疾病的致病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类毒素及毒素等免疫抗原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使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免疫血清,经分离、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

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

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既有益又有害。

许多人可能会熟知一些细菌引发的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等。

而在这些疾病中常涉及到一些毒名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1. 毒素毒素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有毒物质,它们可以对人体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引起细菌性感染。

毒素通常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

内毒素,又称内毒素原,是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壁里的毒素。

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内毒素会释放出来,进入宿主体内,引起毒素性休克、发热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外毒素,也称外毒素原,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外的毒素。

外毒素可以分为内源性毒素和外源性毒素。

内源性毒素由细菌自身产生,而外源性毒素是由其他菌株或其他微生物生成的毒素,如链球菌产生的溶血素。

2. 毒力毒力是指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不同细菌的毒力差异很大,有些细菌很强毒,即使摄入少量也能引起严重的疾病,而有些细菌则相对较弱毒,必须摄入大量才能引起疾病。

毒力的评估通常通过LD50(Lethal Dose 50)来衡量。

LD50是指摄入一定量细菌后能导致50%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以大肠杆菌为例,其LD50值较高,意味着人体在摄入少量大肠杆菌后通常不会感染严重疾病。

3. 菌素菌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

常见的菌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等。

这些菌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菌素的发现对抗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然而,由于细菌对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导致一些细菌株对常规菌素失去了敏感性,这也是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挑战。

4. 菌毒细菌毒性亦称为菌毒,是指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毒性表现。

菌毒程度的严重与细菌株的种类、毒力以及感染途径有关。

在感染过程中,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传播、食物污染、皮肤伤口等。

不同的感染途径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疾病。

细菌感染通常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1.外毒素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中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某些革兰阴性菌中的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来的,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属此。

外毒素的毒性强。

1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各引起特殊的病变。

例如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

又如白喉毒素对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亲和性,通过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

多数外毒素不耐热。

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经1—2h,破伤风外毒素在60℃经20min可被破坏。

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30min。

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在%—%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

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常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A-B模式,即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

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

A或B亚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因而外毒素分子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

利用B亚单位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阻止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且B亚单位抗原性强;将B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有可能预防相关的外毒素性疾病。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外毒素与内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关于去内毒素(内毒素,质粒提取)

关于去内毒素(内毒素,质粒提取)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菌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cell wall)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内毒素是磷脂-多糖-蛋白质(phospholid-polysaccharide-protein)复合物,主要成份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是细胞壁(cell wall)的最外层成分,覆盖在坚韧细胞壁(cell wall)的粘肽上。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

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DIC等内毒素在研究中的一大弊端是降低转染的效率,所以在做细胞转染试验时,要注意质粒中内毒素的含量。

Qiagen公司EndoFree Plasmid Kit 关于内毒素的介绍:Endotoxin levels in plasmid preparations*。

细菌毒素分类

细菌毒素分类

细菌毒素分类细菌毒素(toxin)分为内毒素(endotoxin)及细菌的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是由所产生、存在于菌体内的一类毒素,是菌体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惟独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办法使细胞裂解后才可释放出来。

其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ITS),按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分为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

内毒素的特点有:耐热,60℃以上数小时不失活;经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可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毒性比外毒素稍弱,对试验动物致死作用所需量较大;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而外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也有例外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按照目前举行讨论的结果,认为这种毒素都是蛋白质,所以其具有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即对温度和化学药品敏感;具有类似于酶的特性,即具有高生物学活性和专一性。

外毒素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毒性极强。

肉毒杆菌外毒素毒性最强,l 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6~10mg, lmg破伤风毒素具有足以杀死100万只以上豚鼠的效力;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3~10mg。

毒性依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器官而具有相当强的特异性。

通过种种试剂的处理,可以制出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

按照毒素作用的器官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等;按照毒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膜损伤、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激活刺激信使通路、激活免疫应答和蛋白酶等。

外毒素具亲组织性,挑选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别病变。

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

破伤风杆菌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的释放,麻痹运动神末梢,浮现眼及咽肌等的麻痹;白喉杆菌外毒素有和周围神经末梢及特别组织(如心肌)的亲和力,通过抑制蛋自质合成可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其实每个人的体内都会有毒素,只是毒素的多少有区别,可能就有人会问,人体有了毒素那不就要完了嘛,毒素对人体的健康不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下关于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的知识。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外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含义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人体内的毒素只要不是很多,是不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的,而且每个人的体质特点不一样的话,能够承受的能力也就不一样,看完了上边关于“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的知识,大家这下就不会再担心毒素的问题了吧,希望大家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