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合集下载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于教学情境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或故事情节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而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相关的实践活动或项目研究,引发学生的兴趣。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

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或户外探索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讲解和笔记学习生物知识。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学情境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学生参与和互动的舞台。

教师应该创设出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和竞赛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意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加深对文字理解的程度。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情境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述,而是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外阅读、实地考察、音视频教学等。

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创设出各种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讲述、图片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事件与文化,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巧妙地创设出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言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兴趣浓厚的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更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学习。

而激发兴趣的关键往往在于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要想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有些可能热爱文学艺术,而有些可能喜欢体育活动。

教师或培训者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建生动的情境了解学生的兴趣之后,接下来需要创建生动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生动的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深度。

教师或培训者可以通过一些创意的方法来创建生动的情境,例如组织实地考察、举办主题活动、设计趣味性的学习游戏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内容的魅力,从而更加投入学习。

三、融入故事性元素故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在教学或培训中融入故事性元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或培训者可以通过讲故事、编故事、唱歌、表演等方式来融入故事性元素,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丰富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为了巧妙地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或培训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视频、图片、实物模型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从而更加投入和积极地参与学习。

巧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巧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C H 2 — 0
让其误入陷阱,给他ຫໍສະໝຸດ 制造认识失衡,亦是一种效果显著 的方法。 比如在初 中化学 “ 溶 解度 ”教学 中,教师首先 出示这 样 一道题 :常温下将5 0 g 食 盐倒入1 0 0 g 水 中搅 拌 ,求食盐水 溶液的质量分数,一些学 生不加思索便给 出如下解答:
5 0
学生智能培养
教 学研 究
2 0 1 3 年0 2 月
巧设情境 问题 激 发学 生学 习兴趣
亢 迎 旭
( 河南省 禹州市颍川二 中,河南 禹州
4 6 1 6 7 0 )
心 理学 研 究表 明,一 般 情况 下 人 们需 要 维持 自己的 观 点或信念 的一致 , 以保持 心理 平衡 ,倘 若在人 们的观 点 或信 念 中出现 了不一致 ,也就是 出现 了所 谓认知 失调 ,他 就 要力求通 过改变 自己的观 念或 行为 ,以达到认 知和谐 。 在 化学 教学 中,恰当地将 教学 内容和 学生求知一 t l , 理之 间制 造 某种不 和谐 ,把学生 引入一种 问题情 境之 中,这是 学生 的 注 意 、 记 忆 、 思 维 凝 聚 在 一 起 , 达 到 智 力 活 动 的 最 佳 状 态 ,从 而可 以高效 的完 成教学任 务 。本人体会 可按如 下途 径进行 。 通过 “ 出乎意料”的实验 现象 学起于思 ,思源于 疑。在化 学教学 中,利用某 些新颖 奇特 的实验现象 与学 生 日常经 验和原 有认识产 生矛盾 ,在 给学 生 以强 烈的感 官刺 激 的同时激 发起强烈 的求 知欲 望 , 这是构建问题情境 的屡试不爽 的手段 。 比如在初 中化学有 关 “ 着 火点 ”的教学 中,教师将一 方手 帕浸在 酒精与水 ( 体积 比2 : 1 )的混合物 中,用坩埚钳 夹起 点燃 ,只见烈 焰熊熊 ,稍 顷,将手 帕在 空 中一挥 ,火 焰熄 灭 。学生原 以为手 帕会 化为 灰烬 ,未曾想它 却丝毫 无 损。 以上现 象是学 生始料不及 的 , “ 为什么 ”、 “ 怎 么会 这 样? ” 此 时 学 生 已 处 于 心 求 通 而 不 解 , 几 欲 言 而 不 能 的 “ 愤 ”、 “ 悱 ”状 态 ,急切 的等 待教师 的解答 。 “ 不愤 不 启 ,不悱 不发 ” ( 孔子语 )。这 时教师 来讲解有 关知 识 , 教学效果必然在大大提高 。 二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在 化学教学 中 ,有 相当一部分 理论知识 内容 ,教 起来 枯 燥 ,学起来 乏味 。对 这些 内容就要求 教师 有意识 的创设 悬 念 ,以激发 学生 的探 究热情 。讲述 一段妙趣 横生 的故事 是一种 行之有 效的方 法 。比如在讲解 “ 白磷 自燃 ”的教学 中 ,教 师 向学 生讲述 “ 一天 ,一辆满 载着 白磷 的马车在一 乡 间公路 山快速 行驶 ,阳光 明媚 ,风和 日丽 ,马 夫坐在 马 车前边 喜笑颜 开 。突然 ,马车上 的 白磷堆上 亮起 了火光 , 并有 愈着愈大 的可 能,马夫 大惊失 色 !没人 往上 边扔烟头 等 明火 ,怎 么会失 火呢 ?究 竟是何 原因 ?一 位化 学家揭示 了其 中的奥秘 :是 太阳和风 使 白磷 燃烧起 来 了 !”这是 为 什 么呢 ?此 时学生 己沉浸在 问题情 境之 中。 “ 而 思维通 常 是 由 问题情 境产 生且 以解 决 问题情 境为 目的 的” ( 鲁 宾斯 坦 语 )。这 时教师 向学 生说 明,通 过本 节课 的学习之后 就 会 明白了个 中缘 由,学生的学习心 向因此被激活 了。 三 、通过暗藏 “ 陷阱”的计算结果 学生 在有关计 算的过程 中 ,常 常会忽略 相关 的条件 , 以至于得 出一些有 悖于 客观实 际的结论 。在教 学中 ,教师 有 意提 出学生 依靠原有 知识不 可能正确 完成 的实际作 业 ,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认识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得再好,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因此,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的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许多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这就提供给教师一个可供想象和操作的开阔、自由的教学空间。

如:通过大象过生日,许多小动物来庆贺这一情境,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画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激励学生找出大象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并帮助解决,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那种好奇、好胜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迫使他们仔细观察画面,努力寻找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充分参与学习。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猜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找朋友”等游戏,都符合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好玩的天性。

教学时,我让学生手持数字卡片找朋友,进行数的组成的游戏;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数游戏,这样把“学”与“玩”紧密结合,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变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本文将探讨巧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枯燥的任务,他们缺少动力和兴趣,往往是被动学习。

而巧妙地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历史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情境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亲身感受历史的变迁。

这样的情境设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巧妙地设计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学生置身于一个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中时,他们会不断地思索、探索、尝试,这将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疑难问题,让学生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巧设情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一些团体活动或情境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英语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部戏剧表演,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如何巧妙地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1. 量身定制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巧妙地设计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设计不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从而更容易地被激发学习。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何通过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教学科目:数学
情境设置:小明是一个公路施工工人,他需要在道路上划出一条长度为100米的直线,并进行标记。

他需要的是一个任意点的坐标以及这个点距离这条直线的距离(也就是标记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分析:这个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更
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情境设置:小红和小刚去旅游,他们经过一座悬索桥(即吊桥),想知道吊桥的荷载
能力。

让学生分析吊桥的结构,计算荷载能力。

分析:通过与实际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吊桥的结构、原理,从而理解力学的内容。

情境设置:小张家里的自来水味道很臭,他很担心这可能是有害物质导致的。

通过研
究自来水的化学成分,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的处理流程和化学反应的原理。

分析: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此之外,巧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以寻求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的方法。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个小组都需要解决一个具有挑战性
的问题。

通过竞争,学生们更容易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会积极参与并竭力寻求解决
方案。

总而言之,巧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更加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通过与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
习效果。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抽象的符号和公式为主,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通过巧妙设计的情境和问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1.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情境问题的巧妙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和问题。

1.3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共同讨论、协作和交流,从而形成共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2.1构建生动的情境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2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和答案,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向的学习2.4注重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摘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逻辑发展的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者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创设趣味性、生活性、疑障性、活动性等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趣味性生活性疑障性活动性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等,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既轻松又有趣的事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绚丽多姿的数学王国,享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深深爱上数学。

如在教“用代数式表示数”时,我是通过同学们在小时候熟悉的儿歌来设计问题情境的: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三声扑通跳下水……n只青蛙,?摇?摇?摇?摇张嘴,?摇?摇?摇?摇只眼睛,?摇?摇?摇?摇条腿,?摇?摇?摇?摇声扑通跳下水。

同学们看到这首熟悉的儿歌,异口同声地朗读起来。

读完后我趁机问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同学们好奇:儿歌里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由此同学们很快进入思考状态,并且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活力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化“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又那么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3-12-04T10:55:05.4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2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范吉英[导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

范吉英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问题情境”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

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致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探究。

现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谈一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一、通过化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来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课本“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只150毫升的烧杯,盛有10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将一只鸡蛋放进去,鸡蛋便在溶液中不断地升起来、潜下去,自由地“踩水”。

这个鸡蛋“踩水”的实验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好奇心驱使学生对这种现象发问:这是为什么?在上下运动的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能踩水?鸡蛋壳表面无数气泡里装载着什么气体?为什么刚放进去鸡蛋下潜?又是什么力量使鸡蛋浮出水面?对上述问题在大多数学生发表见解后再提出假想:“如果鸡蛋表面的无数气泡里装的氢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刚平静下来的思维又一次掀起波浪。

这种高潮迭起的“设疑”提问无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推向了高潮,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得到提高。

在做实验时,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即实验时出现和预定的现象或结果不同。

教师可利用实验的一些意外现象和结果来创设问题情境,让“意外”塑造出片片精彩。

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没有达到五分之一,教师不要把这只当成是实验失败,可利用这一意外,提出问题:为什么进入的水没有达到五分之一?你能分析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吗?利用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能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通过生活实践来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生产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家中的大铁门表面涂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利用的原理是什么?防止钢铁制品锈蚀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根据要学内容,提出一些有关的现象或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当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释这些问题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讲授“燃烧与爆炸”时,先演示面粉爆炸实验,再演示在燃烧匙里燃烧面粉实验,提出问题:同样是面粉,第一个实验为什么会爆炸?学生意识到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释这个问题。

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再如,学习铵盐时,如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等,有很多学生认为,这几种化学肥料不是盐,因为它们不符合盐的定义(盐的定义是: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针对学生的认识我提出问题:它们不是盐,那属于哪一类化合物?此时,学生讨论热烈,有的说是“盐”,有的说不是“盐”,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通过讲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增强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节时,上课前我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某国一个使者出使到另一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给他一个硬币(仅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元)让他去买东西,并且所买东西要能充满整个宫殿。

同学们请你们动动脑筋帮帮这位使者,让他安然过关,好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说稻草的,有说棉花的……当然也有正确答案:一支蜡烛和一盒火柴;也有同学提出买一个灯泡……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接着我马上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发出的光可以充满宫殿,那么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石子也能燃烧吗?”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提出了很多猜想,并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探究,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五、通过时事和新科技成果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些时事和新科技成果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讲“氢能源”时,由“神州六号”、“嫦娥一号”成功飞天、举世瞩目为情境,提出:发射航天器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为什么要选用氧气和氢气作为燃料?为什么要将作为燃料的氧气和氢气液化?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如果说疑问是学习的开始,那么兴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

教师如能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欲望高涨,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