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习题详解(李嘉图模型)【圣才出品】
薛荣久《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产生与发展、发展态势1.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变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各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②出现了政治实体。
对外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换和国外投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这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①生产方式的要求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有两个:第一,要有大批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他们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第二,要有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第一,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第二,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制;第三,缓和经济衰退和危机的途径;第四,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政策篇 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8章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措施8.1复习笔记一、关税制度1.关税和关税种类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征收关税是海关的重要任务之一。
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叫做关境或关税领域。
一般来说,关境同国境是一致的,但有时关境会大于国境范围,例如,有些国家缔结成关税同盟,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的领土成为统一的关境;有时关境会小于国境范围,例如有些国家在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等,这些地区不属于关境范围之内。
(1)因不同目的而征收的关税征收关税的目的有两种,并形成两种关税;①以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财政关税。
财政关税一般税率较低,税率过高会阻碍进口和减少出口,难以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关税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性已相对降低。
②以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的税率往往很高,目的是要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
保护关税曾长期是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
(2)关税的种类关税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①进口税a.进口税的定义进口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在国外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正常税,又称进口正税。
它通常是在国外商品进入关境或国境时征收,或是在国外商品由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提出运往国内市场时由海关征收。
b.征收进口税的目的一国通过征收高额进口税,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它还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通常所说的关税壁垒,就是指高额进口税。
c.正常进口税的分类分为普通税和最惠国税两种。
普通税适用于与该国没有签订最惠国待遇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所进口的商品,其税率较高。
最惠国税则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遇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所进口的商品,其税率比普通税低。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5章国际价值与价格5.1复习笔记一、国际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重大变化1.国际价值的概念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的对称,是指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性一般社会劳动的凝结,反映了世界市场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国际价值的确定关于国际价值的确定,目前比较成型的解释有:(1)国际价值是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民价值的加权平均数;(2)国际价值是各国实际国民劳动投入量与平均国民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乘积,亦即用反映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别的一种指数调整后的某种商品的国民价值;(3)国际价值是由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所确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国际价格的确定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着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决定、影响国际价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要使商品的价格大体上等价于商品的价值,有三个基本要素:(1)商品交换的经常性;(2)商品供给与需求大致相等;(3)没有人为或自然的垄断。
二、相互需求方程式虽然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但是不能说明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回答了这些问题。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李嘉图的学生,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
他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穆勒在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范围的问题。
举例如下: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表5-1所示。
表5-1韩国和日本生产棉布和化纤布数量棉布(米)化纤布(米)韩国1 1.5日本12分析表5-1,根据比较利益理论,韩国应该分工生产棉布,日本应该分工生产化纤布。
容易得出结论:贸易双方棉布交换化纤布,不能等于或低于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1.5,也不能等于或高于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1∶2,只能在(1∶1.5)~(1∶2)之间(开区间而非闭区间)。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早期的国际贸易学说第一节前资本主义的贸易学说一、奴隶社会的贸易观念1. 奴隶社会的经济背景-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奴隶主拥有土地和奴隶。
- 手工业和商业相对落后,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发达。
2. 奴隶社会的贸易特点- 贸易形式简单,主要以直接交换(物物交换)为主。
- 贸易商品多为奢侈品,如贵金属、香料、丝绸等,这些商品主要用于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奢侈需求。
- 贸易活动受到地理限制,通常只在相邻地区或通过丝绸之路等少数渠道进行。
3. 奴隶社会的贸易观念- 贸易被视为一种政治和军事行为,而非经济活动。
- 奴隶主阶级通过贸易获取稀有商品,以显示权力和地位。
- 贸易的目的不是创造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欲望。
二、封建社会的贸易观念1. 封建社会的经济背景-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控制,农民依附于土地。
- 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2. 封建社会的贸易特点- 贸易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受封建割据和交通不便的限制。
- 贸易商品多样化,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地方特产。
- 贸易活动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商人地位较低。
3. 封建社会的贸易观念- 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和工业是次要的,主张自给自足。
- 封建领主通过贸易税和关税来控制贸易,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 贸易被视为对封建秩序的潜在威胁,因此受到限制和压制。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一、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1. 财富观-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取决于其持有的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
- 贸易被视为一种零和游戏,国家的财富增加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财富减少。
2. 贸易差额论- 强调贸易顺差的重要性,即出口必须大于进口,以保持国家财富的净流入。
- 认为贸易顺差是国家富强和军事力量的基础。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 托马斯·孟(Thomas Mun)- 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务实篇 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14章贸易方式14.1复习笔记一、包销、定销、独家发盘与代理1.包销(1)包销的定义包销(exclusive sales)是指卖方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期限内,给予国外客户(包销商,exclusive distributor)独家销售指定出口商品权利的贸易方式。
(2)包销双方的关系出口人与包销商的关系是买卖关系,包销商自垫资金经营包销商品,并自行定价和销售,自负盈亏。
(3)包销同一般买卖关系的区别买卖双方受专营权的约束。
专营权一般包括专卖权和专买权两个方面。
①专卖权指出口人在包销期内,不得将包销商品向该包销地区的其他客户报盘成交;②专买权指包销商在包销期和包销地区内,承担只向出口人购买包销商品的义务,不得向第三者购买同类商品和替代品。
(4)书面包销协议的主要内容包销商品的范围、包销地区、包销期限、包销数量和金额、专营权、包销商品的作价办法、广告宣传和费用、市场报道和商标保护等。
(5)包销的优点①通过集中经营,避免多头竞争,有利于稳定商品价格、扩大销路;②较长时间的定量销售,有利于卖方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组织货源和出运工作;③卖方可以通过给予包销商专卖权,调动其经营包销商品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包销商的销售渠道和经营能力。
(6)包销的缺点①缺乏机动灵活性,不能普遍联系客户成交;②容易造成包销人操纵和垄断市场的局面;③有可能出现包销人包而不销的情况。
2.定销(1)定销的含义定销(distribution)又称经销,指出口人在一定地区内选择几家客户销售同一商品的贸易方式。
(2)定销与包销的区别定销商与包销商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享受专卖权。
定销方式也常被用来作为挑选包销商的一种手段。
3.独家发盘独家发盘(sole offer)是指出口人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期限内,就某项商品,只向一家客户发盘。
采用这一方式,也使客户享有独家经营的权利。
独家发盘往往是选择包销商的一种过渡,其期限不宜太长。
4.代理(1)代理的定义代理(agency)是指出口人(委托人,principal)给予国外客户(代理人,agent)在规定地区和一定期限内代销指定商品权利的做法。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1 复习笔记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只是研究的对象从一国内的生产交换扩大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
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1)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交换的好处。
(2)柏拉图的分工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最早提出分工学说。
具体如下:①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天生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必须依靠互助;②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③如果一个人专门做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3)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
在西方早期的经济学中,基督教教会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
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产品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被扩展为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的不同产生不同优势。
到了20世纪,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出现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
这个时期从大约14世纪末到18世纪。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重商主义又称“商人主义”(Mercantilism),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
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①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是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②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③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6章国际贸易利益及价值转移6.1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利益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利益。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的国家可以获得本国不生产的产品,或者补充本国生产不足的产品,从而使生产获得新的生产资源、机器没备,消费获得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商品,一个国家也因此得到更丰富、品种更繁多的使用价值,总体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达到均衡,因而得到重新组合与配置。
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在国际间流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可以在它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得到利用。
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论述比较利益时,A、B两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消费点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比分工之前离原点更远,说明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一提高很大部分来源于国际分工而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和充分利用。
在论述赫—俄模型时,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等于利用了对方充裕(而本国稀缺)的资源,调整了本国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使得资源在更加合理的结构上得到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贸易双方都获得利益。
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参与国际贸易,一方面意味着本国企业要与外国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产品也要同进口商品竞争。
在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出口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总要争取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国内企业也要不断致力于改善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以便同进口商品竞争,保证其销路。
因此,竞争除了可能会产生某种社会劳动浪费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社会生产向前发展。
4.国际贸易的示范和技术传导作用当一个国家进口了本国尚未生产,但又具有较大市场的商品时,进口商一方面开拓了这一全新的市场,同时也给本国的厂商以刺激、示范,促使国内厂商进行模仿生产。
发展经济学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起步时,受到的第一个制约就是技术的落后(技术缺口),克服技术的不足是经济起步的关键,如图6-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织 布 部 门 就 等 于 PC / aLC , 在 种 麦 部 门 就 等 于 PW / aLW 。 如 果 PC / aLC PW / aLW , 即 PC / PW aLC / aLW ,织布部门的工资就较高;反之,如果 PC / PW aLC / aLW ,种麦部门的工资 就较高。由于每个工人都想在工资较高的部门工作,因此,如果 PC / aLC PW / aLW ,所有的
− aLC aLW
QC
斜率 aLC / aLW 表示本国布对于麦的相对价格,即每增加 1 单位布的生产就必须减少
aLC / aLW 单位的麦。
图 2-1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图 2-1 中,生产可能性边界 AB 线上的所有点都是劳动充分就业的点,因而是帕累托 有效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工资就是唯一的成本。令 W 为工资率,则由于劳动 在部门间的充分流动,工资在两个部门之间也相同。令 PC 和 PW 分别为布和麦的价格。由于
2 / 18
专注考研考证 工人都会去织布,没有人种麦,本国就只能专门生产布了;而如果 PC / PW aLC / aLW ,本国 就只能专门生产麦。只有在 PC / PW = aLC / aLW 时,本国才会两种产品都生产。
2.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在没有贸易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只要消费者对两种产品都有某种程度的需求,生产就会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除 AB 点以外的任何点上发生。最终的生产点由代表社会需求偏好的社 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决定。如图 2-1 所示:代表社会需求偏好的社会无 差异曲线 u 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AB 的起点决定均衡点 E 。这时麦的产量为 QW* ,布的产量为 QC* 。需要指出的是,在李嘉图模型里,相对价格 PC / PW 是由供给决定的,需求无论怎样变 化都对它没有影响,即 PC / PW = aLC / aLW 。
图 2-2 贸易后两国的分工和均衡
当国际的相对价格介于原来两国各自的相对价格之间,即图中的 AE2 和 BE2 线( AE2 平 行于 BE2 )显示时,两国会专业化分工,本国专门生产布,外国专门生产麦。
(2)国际均衡的实现
国际贸易在两个国家都相同的国际相对价格下进行时,一个国家的出口数量正好等于另
3.贸易后的生产和消费调整
下面以本国为例说明专业化生产是有利的。如图 2-3 所示,本国原来在 E1 点生产和消 费。允许贸易以后,它面临的是以 P1E1 线表示的国际相对价格。由于布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 价格,国内生产者即使在国内生产还没有来得及调整的情况下也愿意把一部分布出口到外国
去。这会导致国内相对价格也相应提高,使得消费者少消费布,多消费麦。消费点与生产点
专注考研考证 第 2 章 李嘉图模型
2.1 复习笔记 李嘉图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国家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使都比另一个国家高,或 者都比另一个国家低,只要有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该部门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部门。因此,李嘉图的理论也常常被称之为比较优势论。 一、基本假设 1.有两个国家称之为本国和外国;它们都生产两种产品——麦和布。 2.两个国家都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劳动的供给给定。令本国的劳动供给 为 L ,外国的为 L 。 3.生产 1 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唯一给定。令 aLC 和 aLW 分别表示本国布和麦的单位劳动 投入, aLC 和 aLW 表示外国布和麦的单位劳动投入。 4.假定每个国家不同生产部门的单位劳动投入要求不同,即 aLC aLW 和 aLC aLW ,以 及 aLC aLC 和 aLW aLW 。这种单位劳动投入的不相等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关键前提假设。 5.假定在每个国家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任何扭曲。 6.劳动在每个国家的不同部门之间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7.假定两国进行的是完全自由的贸易,没有任何关税之类的贸易壁垒,也没有运输成 本。
相分离,从 E1 变为 Z1 ,国内过多的布的供给(数量为 RE1 )就出口,国内对麦的过多需求就
4 / 18
专注考研考证 通过进口(数量为 Z1R )来满足。然而,生产点不会维持在 E1 点不变的。由于布的相对价格 提高了,生产商可以通过多生产布少生产麦来提高总收入。这样,生产点就开始移动。它会 一直调整到本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布的 B 点。而这时的福利水平也从原来的U1 提高到U 4 。
一个国家的进口数量。这一自由贸易下的相对价格又称作为贸易条件。在国际均衡时,贸易
是平衡的,每个国家的出口值等于它的进口值。在贸易后的均衡中,本国在 B 点生产,在 E2
点消费;外国在
A*
点生产,在
E
* 2
点消费。本国出口
NB
的布,进口
E2 N
的麦;外国出口
AM
的麦,进口 ME2 的布。显然, NB = ME2 , E2 N = AM ;贸易三角形 A*ME* 和 E2 NB 也相等。
二、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1 / 18
1.生产可能性边界
专注考研考证
如图 2-1 所示, AB 线为本国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任
何布和麦的产出组合中所使用的劳动都不能超过劳动的总供给,即:
aLCQC + alwQW L
(2.1)
把(2.1)式中的不等号去掉并变形得:
QW
=
L aLW
如图 2-2 所示,AB 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AB 线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于
本国布的相对价格 aLC / aLW 比外国麦的价格会相对下降,而外国发生相反的价格变动,直到两国
的相对价格相等为止。
3 / 18
专注考研考证
三、国际分工与贸易均衡
1.假定
本国布与麦的单位劳动投入之比要比外国低,即本国布相对于外国来说的劳动生产率要
高于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本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即:
aLC / aLW aLC / aLW 或 aLC / aLC aLW / aLW 2.图形分析:贸易后两国的分工和均衡
(1)分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