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审美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华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篇1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华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华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华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华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华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华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华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华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华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华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审美差异

中西审美差异

审美是阐释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是高级形式。

每种文化都来源于某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正确的阐释、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就势必离不开对中西文化审美方式差异的关注、思索和探究。

一、审美差异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和谐”,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 应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达到事物与主体相辅相成,融合渗透的境地。

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

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

他们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2、审美的价值取向不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出中西方的各自侧重。

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孔子认为外在形式的美为文,内在道德的善为质,文质应该统一起来,这样事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孟子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和其自身的外在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

孔孟对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对高尚为的肯定,表现为某种超越性和永恒性。

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真”。

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3、审美的性别倾向不同如果按性别倾向来划分的话,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模式偏重女性。

普遍具有的特点是: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等等。

中国人在生活情调上好静,百姓生活多追求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以悠闲为理想,气质和需要上好求助、谦卑、依赖、顺从,偏重于静的一面。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

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开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

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历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方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古代在审美思维方式上是实用理性,“贵悟不贵解〞②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因此,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只注重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对阴晴晦明、风霜雨雪、月落乌啼、水流花谢等种种自然现象,都不采取细致分析的态度,而是以心灵去冥和自然,畅我神思。

西方古代在审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贵解不贵悟〞,强调理解、思辩,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审美心理上中国审美心理偏重于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内容的和谐。

中国儒家美学将美看作是美和蔼的和谐结合,就是要在审美活动中用来束缚情感,从而将审美情感纳入特定的伦理轨道,让情在理智的约束下有限的活动,从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后天的伦理标准。

西方审美心理偏重于心灵与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形式的和谐。

西方传统美学将美看作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用灵魂束缚肉体,用理性压抑感情,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

中国在审美体验中,往往以理节情,注重向内心和向无限的超越:渴望从有限中发现无限,所以中国人喜欢登高远眺,喜欢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更讲人的天才禀赋,而中国更重积学修身。

中国讲“养气〞,重“虚静〞,协调内心,不致过度剧烈。

中国审美体验的最高范畴是“畅神〞、“悦志悦神〞,更重视内在美的人格修养。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研究》xx年xx月xx日•引言•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审美观的异同•中西文化与审美观的互动关系目•中西文化与审美观的发展趋势•结论与建议录01引言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审美文化在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理解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中西审美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调研等方法,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内容包括中西审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哲学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构论文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启示等五部分研究内容与结构02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哲学、艺术、宗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表现在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

文化概念文化特点文化概念与特点语言文字中文和英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字,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价值观念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比较重要,而在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观念比较重要。

行为方式中国和西方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决策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做法。

风俗习惯中国和西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饮食、社交礼仪、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地理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和发展。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背景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基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生产方式。

中国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道德观。

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及原因摘要:中西方的审美受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着显著的不同。

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美术审美的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不同的审美差异的原因,说明中西方美术审美既有相同性,又有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将随着各自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产生变化。

关键词:美学审美差异美学价值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达,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相比,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美的概念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答复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二、中西美术审美差异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古希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他们理解世界的基本观点出发,为艺术设定了追求美、再现美的原则,那就是: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最智慧的也就是最美的,最美的也就是最智慧的——数的和谐。

柏拉图则认为“艺术是对理式的模仿物的〔现实事物〕的再模仿”。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从另一角度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

他认为“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这是西方古代关于”“和谐”的审美理想的又一个层次。

比较中西,如果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
一、审美观
“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英文“art”又来源于拉丁语的“ars”。

技巧、技术、非天然的、人造的就是制作出来的艺术。

《2l
世纪大英汉词典》对“art”一词做如下解释:(1)(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工,人为,人的创造力;(2)(工匠的)技术,技能,技艺,技巧;(3)(需要技术、工艺的)行业,职业,手工艺;(4)艺术,文艺(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5)美术(尤指绘画、
绘图、版画、雕塑等);(6)L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画,油画,水彩画;雕像,塑像,铸像等;(7)(一门)人文科学;(8)(特殊)本领,方法,诀窍,手腕,手段;(9)广占语学问,知识。

可见,艺术是个涵
盖面很广的词语。

艺术中的文化因素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和历史、地域、政治、道德、宗教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带有民族的
差异性。

例如在艺术上,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中国人
追求“意”,而西方人讲究“形”;中国艺术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西方更崇拜人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征服一切,在艺术上注重的是人性。

二、差异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主
张“以人合天”,一切应顺其自然,强调张扬自然与人的天性,不可
人为强制,反对“以人灭天”。

孔孟之道讲究“仁”、“礼”,主要
在自身修养,通过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

故中国古代生存意识异
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不注重对外在世界真理
的认识,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养。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视
自然宇宙及赢物皆为有情,即所谓“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因此,
中国艺术,无论诗词赋画,都强调物我一律的“自然观照”,即以自
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以达到主客交融,达到“物我合一”。

西方哲学则以“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为前提,
其根本出发点不同于中国。

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
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满理性色彩,
以求真、求知为主旨。

西方哲学侧重于认识世界,告诉人们世界“是
什么”,核心是认识世界的自然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艺术和审美文
化方面就必然注重摹仿自然,把艺术的本质看成是对自然的摹仿。

西
方把外在世界作为人的对象,主体站在自然之外去冷静、客观地观察、研究、思考、分析它。

2.隋唐时期,佛教传人,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
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
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中国文化渐渐吸收了佛教文化成分。


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
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
“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产生了大量与佛教相关
的艺术形式。

欧洲人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几乎都信仰基督教,他们视那
些不信基督教的人为异端,对待这些人他们从不心慈手软,虽然耶稣
基督告诫人们要宽容,可好像在这些人身上却不适用。

他们的那种宗
教狂热让我假不能理解,他们可以为了一个远在天边的圣城,举行无
数次的远征;他们可以用烈火烧死那些不信教的异端。

在西方,因为
价值的源泉最终来自上帝,所以基督教在艺术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3.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艺术的差异。

中国温带的农
业文明及其长期稳定的自然耕作使得中国以土地为生,强化了热爱自
然的心态,而中囝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为艺术提供了无限
的背景,梅、兰、竹、菊、高山、流水等均以“自然”为题材,以物
为点景。

“明月照积雪”、“大江日月流”、“池塘生春草”、“秋
菊有佳色”等,尤其在山水中,在溪畔或桥上绘一人物,这仅仅点缀
而已,其目的在于描写广大无限的自然风景,中国的象征性意境山水
及现代绘画则是中庸、简洁、含蓄地表达意蕴与精神。

英国是大西洋
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

因为是岛国和受来自
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艺术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在孤岛环境中,当外来人侵者登陆海岸时,岛内民族决无逃跑退路和
自然庇护场所,抢先登上制高点,主动出击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欧洲
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侧的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

长期的海岛生态经验使欧洲民族对付外来入侵者,只能抢先占领制高点,只能“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4.审美观的不同,在西方,西方的审美观念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
而发展的,其存有的基础是西方的哲学体系。

西方人的艺术观念是简单、明晰而富于理性的,崇尚克服自然美的缺陷以达到艺术的形式美,认为只有将自然美以特征化、理性化、抽象化,才可能提升至艺术美
的高度。

西方哲学家以究其所以然的科学态度,先在天文学、物理学
中对世界物质做出了精确的度量,后又从数学的立场得出物质存有的
形态观念,确立了审美观。

其主导思想认为:万物有数而生,一定的
数量关系造就了宇宙的秩序,形成自然的和谐;宇宙、自然、人、艺
术都统一于由数和由一定的数量关系构成;数是和谐的模式,派生出
完美、比例、尺度、均衡、秩序、对比、统一等原则,将对和谐的追
求具体化视为视觉的审美观念。

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天
人合一”的精神为根本,强调艺术源于主体本心,反对简单地基仿外物。

三、结语
因为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中西方艺术形式也不同,
构成了人类艺术审美的历史形态。

中西方艺术差异是基于各自不同的
历史文化土壤,这种差异也必将随着各自的文化发展、社会变迁而产
生变化。

了解不同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对于审美观的塑造有着
深刻意义。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