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小说与孙犁

合集下载

论孙犁小说的诗化特征

论孙犁小说的诗化特征

论孙犁小说的诗化特征作者:唐冬萍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孙犁的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体裁不同,它不以尖锐的矛盾冲突、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是用诗的感情、诗的韵味来写小说,在小说中营造出了诗的美感。

其小说的诗性美通过诗情、诗境、诗语完美地体现出来,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因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对孙犁小说的诗化特征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孙犁;小说;诗化白洋淀要感谢一个人,是他使白洋淀闻名于世,这个人就是孙犁。

而孙犁也是白洋淀孕育出来的。

白洋淀很少招摇,也没有多少美名,不像西湖、太湖、昆明湖,只有走进白洋淀去,进到它的深处,才能领略到它的风情。

孙犁的作品也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

[1]让我们走进孙犁,近距离的体味他小说的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他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孙犁曾经说过:“美不是静止固定的东西。

凡艺术,皆贵玄远,求其神不尚胶滞。

音乐中之高山流水,弦外之音,绕梁三日,皆此义也。

艺术家于生活静止凝重之中,能作流动超逸之想,于尘嚣市声之中,得闻天籁,必能增强其艺术的感染力量。

”在《荷花淀》中,关于劳动、战斗的画面处处体现了孙犁的散文诗化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在小说的开头,作家描写了水生嫂在月夜编席子:“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一段描写把劳动的场面完全加以诗化,作家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纯洁与宁静的意境之中,白洋淀月夜是如此的优美宁静。

月光皎洁,习习凉风扑面而来,弥漫着荷花的清香,荷花淀上的“那一层薄薄透明的雾”,更增添了这纯洁月夜的朦胧美。

在这里,情与景的交融显得如此地诗意浓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荷花淀》中女人们在寻夫途中,不料遇敌,这时作者写道:“她们奔向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

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

可归纳如次: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

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孙犁小说专练孙犁作品:《破路》《鞋的故事》《村歌》《战士》《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路孙犁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

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

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

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

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

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

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

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

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

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帶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

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

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

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

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廠。

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嘩嘩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

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

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責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一忙,什么也就忘了。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有着“散”的一脉。

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废名的田园牧歌小说,沈从文的边城湘西小说,师陀的果园城回忆小说,萧红的追忆家园小说以及汪曾祺的文人雅士小说等都充溢着作家独特的散文化特点。

其中,孙犁的小说也始终以独特的“诗化”、“散文化”久负盛名。

一直以来,关于孙犁小说呈现出的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笔调,人们更乐于研究前者,而对于后者则着墨不多,或者干脆将“诗化”和“散文化”混为一谈。

而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纵观孙犁整体的小说创作,我们已能认识到,孙犁的小说,整体更符合散文化小说的气质。

在孙犁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对孙犁小说风格特点丰富而准确的把握仍很有价值与意义。

一、囿于文本分析下的散文化特点表述曹书文在其《试析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中认为,孙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用一种主观色彩较深的散文笔法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淡化情节,不讲究篇章结构,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真,重在感情的抒发。

温江斌在其《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中认为,孙犁小说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以追求诗的意境;描绘生活的片段、侧面或场景以淡化情节;运用朴素典雅、含蓄凝练的散文语言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和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以上研究不外乎从孙犁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人物形象、情感等出发,不同的语言描述,得出的都是作家小说散文化风格的结论。

正如杨义概括地,所谓散文化小说,既是“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结构的自由随意化”。

这些评论,深入细致而又准确生动地分析了孙犁小说的独特因素,论证了孙犁小说独特存在的原因。

不过,以上研究资料都是囿于文本的细腻分析,创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取向,或论及创作手法及浪漫主义色彩,着重分析的是作者小说所具有的散文化倾向,而对作者缘何形成这种风格倾向没有论述。

不过有的研究者不仅深入把握了小说文本的特质,还论及了作家散文化风格形成的原因。

高考诗化小说示例与突破训练

高考诗化小说示例与突破训练

高考诗化小说示例与突破训练考点:1.李锐《耧车》——诗性和口语化特征2.孙犁《芦花荡》——刻画“老头子”的传奇特征的方法3.俞兆平《沈从文的<边城>及其美学追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4.废名《送牛》——诗化特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诗化特点3.诗性和口语化特征4.刻画“老头子”的传奇特征的方法【考点示例】一、李锐《耧车》——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考点解读】1.诗性和口语化特征2.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语句理解二、孙犁《芦花荡》——刻画“老头子”的传奇特征的方法【考点解读】1.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2.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刻画“老头子”的传奇特征的方法4.理论应用——孙犁谈及创作时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

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中可以达到顶点。

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

”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高考小说阅读专练:诗化小说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专练:诗化小说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专练:诗化小说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牧羊哀话郭沫若我到了朝鲜之后,住在村南尽头一位姓尹的妈妈家。

每日里,无论天晴落雨,从早起来,我便去塔山探胜,抵暮始归。

有一天,我独坐九仙峰顶,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阳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

忽然阵阵清风,从前山脚下,吹来一片歌声。

哀婉凄凉,分明是女儿声息。

侧耳听时,只听道:太阳迎我上山来,太阳送我下山去。

太阳下山有上时,牧羊郎去无归时。

羊儿啼,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

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

“客人,那是我们闵家佩荑小姐呢。

”我同尹妈二人,坐在堂檐边上,谈说日间所见。

尹妈把那牧羊女郎的姓名告了我。

“既是位名门小姐,为何在此亲自牧羊呢?”我这一问,似乎打动了尹妈无限心事。

她紧紧地望着空中皓月,半晌不曾回答我。

我从月光之下,偷看得尹妈的眼儿,早成两个泪湖。

我失悔我不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她。

我正屏息悬心,搔摩不着,尹妈渐渐拭了眼泪,重新转向于我。

“佩荑小姐本不是这里的人,十年以前,家住京城大汉门外。

小姐的父亲闵崇华,本是李朝的子爵。

只因当时朝里,出了一派奸臣,勾引外人结了什么合邦条约。

闵子爵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示。

子爵见大势己去,不可挽回,使弃了官职携带一门上下,从京城里迁徙而来。

“子爵原配夫人金氏,十六年前早已病亡,继配夫人李氏别无生育。

金夫人死时,佩荑小姐才五岁,子爵怜爱异常,命我一人贴身侍奉小姐。

我们尹氏门中,先祖代代,都是闵府家人。

我的丈夫尹石虎,也是闵府中司事。

我从前本有个小儿……”说着说着,尹妈的声音便咽哽了起来。

“我的儿子名叫尹子英,是闵子爵替他取的名字。

子爵十分爱他,常叫他作‘英儿英儿’。

英儿比佩荑小姐长得一岁,小姐常叫他作英哥,英儿也僭分着叫小姐荑妹。

他们两人儿你怜我爱的,倒真正是如同同胞骨肉一般。

“闵子爵迁到这儿来后,便住在那高城静安寺中,摒去一切浮华,不干世务。

再论诗化小说《荷花淀》

再论诗化小说《荷花淀》

再论诗化小说《荷花淀》摘要:孙犁的小说素以清新和诗意的风格著称,《荷花淀》文字清丽,意境优美恬淡,全篇文章情景交融,塑造了白洋淀一群纯朴、勇敢、爱国的青年形象,描绘出了一副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美丽画卷,传达了生活真善美的真谛。

关键词:孙犁《荷花淀》诗化“诗化小说”是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产生的一个文学传统,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沈从文、萧红、孙犁等人。

“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它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

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

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让时间、心理变得交融浑然,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则是“诗化小说”的典型作品。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小说《荷花淀》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作品虽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它体现的不是残酷,不是炮火连天,也不是血雨腥风,而是湖水、清风、明月、荷花和爱。

在作品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句子,没有冗长的说教,自然风光美丽无比,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们有的从小说的“乐感精神、伦理情趣、风格”等方面研究《荷花淀》的诗化特色。

有的则从小说的“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入手研究。

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从原文中举例的方法。

我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量的资料,查阅电子期刊,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孙犁的《孙犁全集》、《〈荷花淀〉对话平台的营造及其意义》、《重读〈荷花淀〉》等文章。

因此,我打算从小说的艺术风格、女性形象、人物情感、小说结局四方面谈谈自己对小说《荷花淀》的认识。

我在论述的过程当中除运用从原文中举例的方法外,还运用了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的方法,我觉得这样更能体现小说的“诗化”特色。

诗化文学(以孙犁文学为例)

诗化文学(以孙犁文学为例)

诗化文学(以孙犁文学为例)诗化文学(以孙犁文学为例)
诗化文学一词是指具有诗意和抒情风格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孙犁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反映了生活的细节,并以独特的诗意风格打动了读者。

孙犁的诗化文学不仅仅在于其语言的美感,更在于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他的作品《荷花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部小说中,孙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挣扎。

文字间流淌着充满抒情色彩的诗意,让读者陶醉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孙犁的诗化文学还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和精心描绘。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琐碎,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在他的作品中,一滴水、一片叶子、一缕阳光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
考。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呈现,他让读者看到了生命的微妙和无穷的可能性,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身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孙犁的诗化文学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复杂,也可以在文字中找到自我与世界的共鸣。

他的创作不仅是对文学的贡献,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特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化小说与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l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在《荷花淀》《芦花荡》《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的是诗一般的意境。

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采取武戏文唱的技巧,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眉子、粉红色的荷花箭和香气清幽的荷叶,衬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传达他们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作者的文笔婉约而流畅,感情的抒发、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

这就是孙犁小说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

孙犁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很有影响,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派”,也称“白洋淀派”。

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不枝不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