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后城建史
城市建设年表

城市建设年表19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城市建设开始迎来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复兴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新的工厂、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上。
1960年代,中国进入了大规模城市化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城市建设着重发展重工业、采矿业和冶金业。
许多重要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开始建设更多的工业园区和住宅区,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
197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给水管道、排水系统等。
此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重心逐渐转向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的商业中心逐渐崭露头角。
1990年代,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规模得到了迅猛扩张。
同时,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各个城市开始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0年代至今,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时期。
中国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智慧环保等开始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词。
在这个时期,城市设计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节能性成为选址和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
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建设更加和谐、宜居的目标。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城市建设与发展年表

城市建设与发展年表1949年-1959年:坚定基础,奠定发展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城市建设开始全面规划和实施。
1953年:《城市规划法》出台,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1954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成立,加强了规划和设计的专业化水平。
1959年:首都北京迁建任务启动,标志着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1960年-1979年:规划重心,强化城市基础设施1960年:北京迁建完成,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1965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开始,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973年:《城市建设条例》出台,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980年-1999年: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加快1986年:国家推出城镇化改革试点,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1991年:城市规划法进行修订,加强了城市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1994年:《城市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条例》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国家发布《城市计划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暂行办法》,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0年-2010年: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2001年:国家城市总体规划纳入法律法规,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强的法律依据。
2005年:《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加强了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
2008年:国家推出城市更新试点,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旧城改造。
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2011年-至今: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城市2011年:国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推动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2014年:《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出台,加强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2017年:国家发布《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规划(2017-2035年)》,提出城市环境改善目标。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城市健康规划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成为重要议题。
第十讲 建国五十年的城市建设

五、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期 建国初: 复苏发展期 1960~1976年:挫折停滞期 1978~1989年:恢复发展期 1990~2007年:快速发展期 2008~未来: 成熟发展期
城市规划的总体特征
(1)由终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 (2)由计划型(刚性)规划走向市场型(弹性) 规划 (3)由技术型规划逐步走向综合规划 (4)由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规划 (5)由精英规划走向社会规划 (6)由功能效率优先走向科学发展观指导
六、实例简介 上海 深圳
上 1958年的上海高速干道布局 左 1953年的上海总体规划
• 李富春、薄一波《关于解决目前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意见》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九日)
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年)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差别大,中国农民一向十分羡慕城里 人的生活。 城里人←→乡下人 “围城”现象 “铁饭碗” “吃皇粮” 单位 工 作 干活 打工 “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 “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高指标”、“浮夸风”、农业:大放“卫星”、工业:“全民大炼 钢铁” “赶英超美”“机器到处响、工厂遍城乡”,仿佛“工业化”就在眼 前 “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报告中将城市人口和职工人数增长过 快列为1958年以来的主要失误之一。 1960年11月下旬,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会议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批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四过”问题:“规模过大、占地过多、 求新过急、标准过高”
• •
• • • •
国家主义的城市规划
• • • • • •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十大国家建筑 恢复城市规划,引入苏 联模式 工业化,重工业城市、 三线城市 特区城市、新兴城市 城市扩张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群建设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内部将实现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分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现代活动的共融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
中国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新。
城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文化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各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基石
城市文化创新的途径
保护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城市空间: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创新城市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周朝时期,实行“里坊制”规划
城市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如长城、灌溉系统等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中国建国后城建史ppt课件

(3)1979年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中国走向对外开 放时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1972年 尼克松访华、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十一 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8.2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乡 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表现为 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有城市质量的提高,包 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类城 市结构的调整,包括工作、居住、交通、通信、休憩等 各种功能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环境的改善、传统 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资源的集约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居 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8.2.1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后,实现了 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 的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 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 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4)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 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5)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8.3.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状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 地形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 通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更受到 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制约。 • 城镇部分自东向西呈现出高度集中——一般集 中——比较稀疏的基本形态 • 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 •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沿海、沿江、沿线(铁路公 路)) • 资源指向分布明显 • 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东部沿海)和以大城市 为核心的城市群(中西部)地区正的根本性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 殖民地消费性城市——社会主义生产性城 市(或其他性质的城市)。城乡关系:城 乡对立——城乡结合 建国后,新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普遍得 到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镇体系规划地位的确立 • “一五“和”二五“期间区域规划试点 • 1980年代以后: 将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视野扩大到市域范围,要 求同事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要求编制县城、镇域城镇布局规划; • 1980年代中期编制了全国城镇布局规划纲要, 上海经济区域城镇布局规划等; • 1990年代要求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了 陇海线经济区等城镇布局规划;
8.3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体系也称城镇体系,指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 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 存的一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 对象。
8.3.1城市(镇)性质及其职能结构的变化 • (1)行政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指经济职 能的加强) • (2)工矿业、加工业新城市发展 • (3)新型交通港口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4)边境口岸和经济特区城市的出现 • (5)历史文化名城的确立和风景旅游城市的兴起 8.3.2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 (1)改革开放前:大中城市发杂货速度增长与小 城市发展速度减弱 • (2)改革开放后:大城市发展速度减弱与中小城 市快速发展
(5)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出现 • “概念规划”是新加坡的提法,实际上与英国的“结 构规划”,香港的“全港发展策略规划”等,基本上是 属于同一规划类型。 • 2000年6月,广州市编制完成了“广州总体规划发展 概念规划”,首开了国内概念规划的先河。 • 概念规划在中国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城市——区域发展的紧密一体化,大都市区得出现与 成长,需要有战略性、宏观性的规划来补充; • 现有城市规划编著体系的缺陷; • 现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规划存在着较大的 不整合,而战略规划可以将社会经济规划与空间规划紧 密结合在一起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 特定时期城市发展问题的集中化、尖锐化,需要用一 种不受既有僵化体制约束的规划形式,来作出尽可能科 学的判断和对策;
•
•
城市性质的根本性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 殖民地消费性城市——社会主义生产性城 市(或其他性质的城市)。城乡关系:城 乡对立——城乡结合 建国后,新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普遍得 到改造
8.1.2城市发展国际宏观政治背景
(1)1949——1960年,中苏友好结盟时期 关键词:“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边打,边 稳,边建”国防开支第一位,对经济建设采取重点进行 和有计划推进的方针,1952年,国民经济便得到全面恢 复。 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援建的156个重 点工程 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项目宏观布局和具体厂址 选择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遵循的4条原则:改变旧中国 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资源问题、促进经济落后地区 经济的发展、国防和安全因素 (2)1960——1979年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大国对抗时期 国际局势最为严峻的时期。 先后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和国民经济调整、 大小“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
8.2.1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后,实现了 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 的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 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 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4)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 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5)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8.4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 8.4.1城市规划事业法制化的发展
(1)城市规划事业发展——停滞——复苏——大发展的历程 建国初期的振兴和发展,1960年代初至1970年中期的挫折和停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复苏以及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一五期间重点城市的规划建设史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 (全面学习苏联) 1950——1957年,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采用由外部引进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其主要特种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 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苏联模式是一 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 用,遵循《雅典宪章》提出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 原则,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但不 可否认,在当时正处于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这种规划富有实 际意义。
• 二是:大中城市较普遍地在总体规划基础 上开展分区规划,在编制详细规划之前增 加一个新的工作层次。分区规划上与总体 规划相承,下与详细规划相接,有利于城 市规划逐步深化,从而有效地指导建设和 管理。 • 三是:详细规划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 适应总和开发和土地有偿使用,招标批租 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从1983年 开始,类似国外的区划法),另一类是在 确定了建设项目的前提下,编制修建性详 细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
• 8.1城市发展根本要素的改变与国际宏观政治 背景 • 8.1.1城市发展根本要素的改变
•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根本要素,总的来说,是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这就是说,历史上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 发展;而具体到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则是一个国 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形势与国民经济发 展对城市发展的要求。”
•
法定图则是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 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的 详细规定。 •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制度的核心在于法治精神,注 重依法办事、依法审批、依法仲裁。香港设有三层架构规 划系统,先制定全港性的发展策略,中长期的土地用途、 运输机环境大纲,再制定具体的次区域发展策略指引,最 后指定地区层面的详细土地用途图则。香港政府授权成立 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委员会来负责制定法定图则,根据程 序,所有法定图则必须刊登在政府宪报和报章,知会市民, 请他们提供意见。政府也可以平衡各方利益,拟定发展建 议。 • 深圳在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编制之间增加了法定图则 编制阶段。主要是对各片区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 套设施等作进一步明确规划。法定图则经市规划委员会审 批后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深圳 对法定图则进行公众意见征询,予以采纳的,则城市规划 部门修改法定图则草案,增加了城市规划的透明性。 • 法定图则强化了城市规划的法制精神,增强了公众对 城市规划的了解和参与。
•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提出“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 来适应工业建设的大跃进”和“快速规划”的方法,导致 许多地方盲目的追求发展大城市。 • 1960年极短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 1963年第二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大中城市都应编制城市 的近期建设计划,并修改现有的总体规划” • 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认真搞好城市规划 工作” • 1979——2000年,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
(2)由城市规划编制条例——城市规划法
• 规划法制基本空白阶段 • 法制的行政指令化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 • 城市规划法制的真正开端(1980年代末至今) • 1990年4月1日实施《城市规划法》
8.4.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发展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总体演变 • 规划的依据:要改变静态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 动态的市场经济观念; • 规划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布局,要树立 去全面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总和观念; • 规划的实践:要树立从一定地区范围来研究城 市发展的区域观念 新的规划系列: 一是:普遍开展了区域(省、市、县域)城镇体 系规划,目的是为了能更科学地确定城市的性质, 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并统筹安排区域性生 产力布局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用地矛盾。
• (4)法定图则的探索 • 《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在如何解决规划 设计与规划实施相脱节的问题上,提出了 一个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在涉及城市规 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结合点——“法定图则” 阶段,把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建筑容积 率)和公共及市政配套设施三大要素以法 律的手段固定下来,以保证其规划成果的 公开、公平、公正。
8.3.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状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 地形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 通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更受到 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制约。 • 城镇部分自东向西呈现出高度集中——一般集 中——比较稀疏的基本形态 • 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 •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沿海、沿江、沿线(铁路公 路)) • 资源指向分布明显 • 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东部沿海)和以大城市 为核心的城市群(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
(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国家、集体、个体、企业、 外力推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推动主体) 城市化模式: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内联型、外联型以 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型等多种 国家一系列制度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 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住房制度、取消各种城市 补贴的改革等,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撤销了人民公社,恢复了乡作为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
•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出现 • 强调该类型规划对用地建设的控制性。 • 是在城市功能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用地建 设实施“定位、定性、定量”的 功能性控 制,同时在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研究的基 础上对用地建设实施“定环境”的艺术性 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方法的提出, 对于城市规划技术的科学化是一个进步, 1990年正式写入《城市规划法》,成为一 个法定的规划层次。是国内城市用来指导 城市建设和进行规划管理的主要手段。
(3)1979年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中国走向对外开 放时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1972年 尼克松访华、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十一 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8.2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乡 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表现为 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有城市质量的提高,包 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类城 市结构的调整,包括工作、居住、交通、通信、休憩等 各种功能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环境的改善、传统 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资源的集约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居 民的生活方式和思市建设发展 8.5.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1)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有计划建设时期(1949— —1957) •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 • “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 1977) • 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 (2)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 中国现代城市较明显的以工业用地为主导,各功能 要素实行计划配置的总体结构特征: • 实行城市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交通、游憩用地合 理的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