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中国城建史01

• 城与国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 商城(郑州) 商城(郑州)
(1)郑州市区内 (2)仲丁隞都 城墙周长近7公里; (3)城墙周长近7公里; 城垣内面积3.4平方公里; 3.4平方公里 城垣内面积3.4平方公里;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总面积达25 25平方公里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 (4)货币--贝币 货币--贝币 --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2000年前,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2000年前,夏商分界大 2000年前 约为公元前1600年。 约为公元前1600年 1600 据史记载,夏代共有17位帝王,曾迁都十次。 17位帝王 据史记载,夏代共有17位帝王,曾迁都十次。 夏代最后一位帝王夏桀建都于渑(mian) (mian)池 夏代最后一位帝王夏桀建都于渑(mian)池(河南渑 )。而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而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池)。而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大概在奴隶 社会开始的前后期诞生的。 社会开始的前后期诞生的。 夏代考古实物的匮乏与中国“断代工程” 夏代考古实物的匮乏与中国“断代工程”的研 究。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
第二讲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考古学: 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 3000考古学:“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0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舜、 禹到夏朝前期的数百年间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建史 第1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晚期
龙山文化
前2350─前1950年
山东省章丘市龙 山镇东的城子崖
夯土技术;墙体环绕的村庄, 目前所见到的最大史前聚落; 城市出现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组成: 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 一般范围较大,居住较为密集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区分
2、位置:
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的高地; 阳坡; 靠近河流的二级台阶上 3、布局: 生产与生活的简单分区 住址与墓葬的分区 布局的一般规律:小房子围绕大房子;重防御
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4、“城郭”之构:“城”与“郭”中国古代城市的两大板块
原始聚落和初始城市,从在自然中安全立足到人群的阶级关系的确 立和维护,生产、生活和政治、军事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它们的形态与 结构特征。封闭性和内向性,中心、轴线、坊里、城郭制度等,成为中 国古代城市的遗传基因,被后世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一套 中国自己的完整而独特的规划体系。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
2、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石器进入到青铜器”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3) 精神文化相应繁荣发展
文字与新宗教的出现;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 的出现对城市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市”的有无关重要
定居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的分离。
定居方式的实现,意味着人类初步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
开始创造自己永久性的家园。
更新世
全新世
冰期、间冰期
绝灭种 直立人、智人 打制石器 木、藤器具
城市建设史1

考古年代
初期 中期 晚期
生产工具 简单石工具 制砍伐器,石 球、木棍
居住方式 穴居、树居 穴居、巢居
生活方式 完全依附自然 狩猎为主(集体)
旧石 器
较精细石工具 多种骨工具
细石器、陶器
人居上室,死 者葬下室
固定居民点
采集、渔猎——逐渐形成 母系原始氏族部落
渔猎、采集、农业——以 农业为举例说明,原始聚落的布局体现了哪些规划思想? 简述城市的产生过程?
西安半坡1号长方形大房子遗址
1.2原始的居住形式
1.2.4地面建筑 ⑴基本形式 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28cm,基本形 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m*3.58m,12根柱径15— 22cm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m,周围与圈圆形柱子,中间 位火炕。 ⑵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 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取 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室向 双室、多室进化。 东北及内蒙古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1.3原始的居民点
1.3.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 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1.3.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1.3.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与葬地的区分,窑地(主要的手工业 制陶)与住区的分开,出现了公共仓库区。
1.3原始的居民点
1.3.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 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 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子。 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 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 1.3.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城建史1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市形成了,但主要的要素必须拥有:如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生产场 所、贸易功能、居民住宅、基本的基础设施等。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夏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在夏朝中、后期, 中国的城市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有二里头古城、阳城、平阳、安阳、 原城、河洛等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 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 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 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有交换,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随 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就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场所,这就是“市”或 “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居民点。
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路,伊水和洛水 交汇处附近。
二里头城址总体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 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16~前11世纪)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 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 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 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 世纪。”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0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3.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②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③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④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4.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5.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6.城市的产生:①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③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④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7.城市出现产生的变化和意义:(变化)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
(意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