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餐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习惯,而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从餐桌礼仪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用餐时间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间相对较早且时间较短,午餐和晚餐之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会更加重视用餐的时间,餐桌上食物的进出也与西方文化不同。
在中国,通常会一道一道地上菜,而在西方国家,通常会所有的菜品一次性上齐。
2.刀叉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用来辅助进食的工具,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将食物送入口中。
刀和叉都是右手使用的,左手放在餐桌上。
而在东方文化中,餐桌上通常只有叉子和勺子,刀在做菜时使用,用餐时通常不会使用刀。
3.嘴部和手部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直接用嘴来吃食物,用手拿食物是不礼貌的。
而在东方文化中,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中国人常常会使用筷子来进食。
4.饮品的选择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在用餐之前享用一杯酒或清酒,而东方文化中,酒水的选择和饮用方式就不太一样了。
在中国,白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人们通常在用餐时会互相劝酒,喝酒时要举杯敬酒,表达亲近和敬意。
5.面部表情和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可以面带微笑,交流时也更加直接。
在东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保持比较庄重的面部表情,交谈时更加注重礼节。
6.残羹剩饭和桌上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通常不会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是被接受的,甚至被视为节约和珍惜食物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有许多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个人的空间,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短,嘴部和手部的使用也更加注重卫生。
而东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礼节,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长,人们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交流时也更加注重礼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也丰富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方餐饮礼仪

中西方餐饮礼仪中西方餐饮礼仪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1. 座位安排: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年长者或地位较高的人通常坐在主位上,而西方则更注重平等和尊重,所有人都可以轮流坐在主位上。
2. 用餐方式:中式餐饮通常采用圆桌,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食物。
而在西方的餐饮中,用餐者通常使用餐叉和刀子来切割食物,并且通常使用餐巾来保持整洁。
3. 食物品尝:中式餐饮注重品尝各种不同口味和风味的食物,而西方餐饮则更注重对食物的营养和健康的考虑。
4. 饮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酒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饮酒并不是必需的,甚至有些人并不喜欢喝酒。
5. 用餐礼仪:在中国,当主人敬酒或给客人夹菜时,接受者应该表示感谢并接受。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会感谢主人但不必接受主人的敬酒或夹菜。
6. 餐具使用:在中式餐饮中,筷子是主要的餐具,而汤匙则用于喝汤。
在西方的餐饮中,餐叉和刀子是主要的餐具,汤匙则用于舀汤。
7. 餐桌气氛:中式餐饮的气氛通常较为热闹和欢快,而西方的餐桌气氛则更注重安静和优雅。
8. 餐前准备:在中式餐饮中,餐前准备通常包括摆放餐具、准备食材和调料等。
而在西方的餐饮中,餐前准备通常包括摆放餐具、餐巾和鲜花等,同时也会为每个人准备一杯水。
9. 用餐节奏:中式餐饮通常比较快节奏,讲究效率和速度。
而西方的用餐节奏则更加缓慢,注重品味和享受。
10. 敬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当主人敬酒时,接受者应该先以茶或饮料回敬,以示尊重和谦虚。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不必回敬主人的敬酒。
11. 餐后礼仪:在中国,用餐结束后,客人应该向主人表示感谢并告辞。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会感谢主人并提供一些反馈和建议。
12. 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口味各异,而西方则更注重食材的营养和健康。
总的来说,中西方餐饮礼仪存在很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餐饮礼仪并尊重对方的习俗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用餐姿势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用餐姿势有较大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习惯于坐在餐桌前,脚踏在地上,身体保持直立。
同时,双手应该放在桌上,但不需要使用刀叉等餐具。
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的姿势较为随意,人们可以斜靠在椅背上,或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姿相对比较放松。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独立,这种用餐姿势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餐具使用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使用筷子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人会用筷子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同时,使用叉子、勺子等西方餐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西方社会,使用刀叉等餐具是必不可少的。
在用餐过程中,使用刀子切割食物,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西方人注重洁净、整齐和讲究服务,使用餐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的价值观。
三、交流方式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交流方式也呈现出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会不时地互道“请慢用”、“好吃吗”等礼貌性的问候。
此外,家庭聚餐时经常以围炉形式进行,家人间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过程中通常会保持较为安静。
人们会专注于食物的品味,较少言谈。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以及对用餐环境的重视。
四、就座次序在中国的宴会上,座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主宾通常会被安排在宴会桌的中央位置,表示尊崇。
其他的客人则会根据年龄和地位来确定座位。
且与主人相对坐,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座次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不需要拘束和担心座位的问题。
这种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平等和自由。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和就座次序等方面。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地区的餐桌礼仪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在饮食习俗、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习惯。
本文将就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餐桌礼仪的意义中西方餐桌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中方文化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准确的餐桌礼仪可显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是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在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具有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交秩序等深层次含义。
二、进餐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进餐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用筷子是主要的进食工具,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后放到嘴里,不常用刀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主要的进食工具,用刀切菜,用叉将食物放到口中,刀叉的使用技巧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三、就座次序的差异中西方的就座次序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就座通常是按照地位、长幼来规定的,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依次就座。
而在西方文化中,就座次序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就座通常没有固定的次序,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座位。
四、餐桌礼仪细节的差异在餐桌礼仪的细节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
比如在中方文化中,使用筷子时应该扎菜根,夹菜时不要用筷子指头指着别人,饭碗不可高高举起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应保持坐姿端正,切菜时要谦和地使用刀和叉,不可伸长手臂距离过远等。
五、餐桌礼仪的其它差异此外,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还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吃饭时吵闹和大声嚼食是不礼貌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夹食物表示亲情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大声说话被视为互动和社交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彰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魅力。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吧!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1.座次安排:中国的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
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
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
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
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
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对比【作者】杨华英【关键词】文化影响中国婚礼西方婚礼文化对比现实状况【指导老师】张海霞【专业】英语【正文】一、前言婚礼是两个相爱的人为了结合所举行的仪式,为了证明彼此相爱的一种表现,婚礼载着幸福,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人类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结构。
那么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中西方婚礼习俗有哪些差异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婚礼习俗又有哪些变化呢?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前进,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了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对婚礼习俗的研究能反映出国家之间文化的异同, 有利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婚礼的筹备、婚礼仪式、婚宴、礼服方面对中西婚礼习俗文化的对比来体现西方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时代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
围绕着婚礼,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礼,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和民俗特色,婚礼上的婚服、婚照、婚宴、婚俗无一不展示着时代与民族文化的特色。
如果说西式婚礼神圣,那中式婚礼则是喜庆。
归根求源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吗?二、传统文化对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婚礼习俗影响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
西周生在五伦之中特重“夫妇”,提出“贤德妻房”,“第一要紧”,隐含婚姻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①。
后人进一步发挥以婚姻为契合的“天地之道”的“人伦之本”②的伦常礼义。
“天作之合”③: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合”;又有俗语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姻”,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以赤绳系足。
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
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归本于天的思想。
“八字命相”④:世俗传统婚姻还重“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
忌讳“龙虎斗”。
又有说法“只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
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所以,人们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
其实这种观念出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观念,和其它所有迷信的事物一样,八字命相的配合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许多现象难于解释,于是,便将这一切难于解释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于神仙所为。
人们为求平安,便烧香、顶礼膜拜,无非是寻求安稳的一种心理罢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④:中国有着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
为了协调两性关系,防范奸淫,统治者不得不注重礼的婚姻观念来教化人民,但这种以尽礼教为归宿的夫妇相处之道,使两性关系只被要求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而忽略、限制了人的正常的本能欲望。
婚姻的目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它具有维护本家族的功利意义,生育子女,也是为了增加家庭的劳动力。
表现在男女异性接触上即为“男女授受不亲”⑤,于是在中国的传统婚庆活动中便应运而生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媒人。
媒人积极参与了从议婚、订婚到完婚的全过程。
所以人们在谈起旧时婚姻时,总是这样概括地讲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西方传统文化对婚礼习俗的影响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遵循《圣经》基督教的信念:从《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亚当夏娃结合的情况中可以看出:神直接的参与。
神还视婚姻为一个盟约关系。
婚姻观建立在耶稣基督的话语之上,换言之,圣经是其依据。
在基督教的婚姻观中,婚姻是创造宇宙的主宰神所设立的。
当他看到自己所创造的甚是喜爱的杰作———人孑然独居时,便主动创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于是神采取行动为人造配偶,成为他的帮助者。
可见基督徒的婚姻是神所预备。
在基督徒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婚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
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活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
盟约的制订,非基于互惠的原则,而在于无条件的相互委身。
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观。
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
男女在日常社交生活中相遇上,自然地被异性所吸引,在互相追求到互相依恋。
由恋爱发展到难舍难离的爱情高峰,因而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相互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三、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对比(一)、婚礼的筹备1、中国婚礼的筹备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⑥。
“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亲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 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中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 十分注重礼貌,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从“纳采”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
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2、西方国家婚礼的筹备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
(1)当青年男女都深爱对方并决定共度一生时,他们会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
然后双方父母见面,讨论婚礼的细节问题,如:婚礼日期、预定教堂、邀请乐队、预定饭店、嘉宾名单等等。
与中国习俗一样,女方家长要为女儿准备一份嫁妆,男方家长也要为儿子准备一套房子。
( 2)新人向亲朋好友宣布订婚的消息。
(3)新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订婚聚会。
在聚会上,他们要正式宣布订婚,且新郎要为新娘戴上订婚钻戒。
与中国习俗不同的是,订婚聚会由女方家安排。
( 4)到政府机关登记结婚。
通常这一步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仪式。
当然,这四个部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除了这四步骤以外,在有些地方,新郎在婚礼前的几天还要和好友组织一个“告别单身”晚宴。
这个晚宴只有男性参加,一方面为了庆祝新郎即将告别单身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新郎和他的好兄弟们在婚礼前提供了一个欢聚的机会。
晚宴的最后,新郎起立,致祝酒辞——“为了我的新娘”,大家共同举杯庆祝。
通常,新娘也会和她的女性好友共度一个“女傧相”午餐来告别她的姑娘时代。
在这些聚会中,新娘新郎都会收到朋友们的礼物。
(二)、婚礼仪式1、中国的婚礼仪式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国家不同,婚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婚礼仪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第一关便是“入门”。
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的测试,必要时还加上对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3)、敬茶: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女方父母。
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4)、撑红伞、撒米: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并且会边走边撒米给鸡吃,以免鸡啄到新娘。
(5)、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车必须绕着市区的吉祥路名的路走一圈。
如吉祥路、惠福路等有好听吉祥之名的路。
(6)、拜堂:新人在婚礼大堂向天地、父母及亲朋行叩拜礼。
(7)、入洞房。
整个婚礼仪式过程都伴随着鞭炮和欢快的乐曲。
2、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
首先,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
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
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结婚仪式正式开始。
这时,教堂的门打开,成年招待员、少年招待员、少年女傧相、女傧相及首席女傧相相继入场,新娘和她的父亲在花童的引领下步入教堂。
按照习俗,新娘要沿着走道走在其父的右侧。
当新娘及其父亲到达教堂前部并位于神父右侧时,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并回答神父的问题:“谁把新娘嫁给了新郎?”然后转身就坐。
接着神父开始宣读誓约。
接着,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亲吻对方。
最后,新人一同退场,婚礼仪式结束。
之所以说传统的西方婚礼仪式比中国的复杂是因为仪式中的每一步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必须按顺序进行。
参加婚礼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婚礼仪式队伍中的成员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婚礼仪式上,中国人注重喜庆的气氛,来宾没有长幼之分,可以尽情的开玩笑,还常用鞭炮和欢快的音乐来加以烘托;西方人注重庄重和浪漫,没有欢快的音乐和玩笑,一切都井然有序。
(三)、婚宴1、中国的婚宴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
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宾客。
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宴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
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出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
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
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