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今宵别梦寒素材 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今宵别梦寒(元伯祭) 精品

最新-今宵别梦寒(元伯祭) 精品

今宵别梦寒(元伯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弘一法师)2019年5月14日夜二○一二年五月五日夜,约十一点,我还在深圳住所楼下饮酒,二姐哭着传来噩耗,元伯已于半小时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我强忍悲痛告别一席友人,离桌才几步,泪水便夺眶而出,走出几十米,心和胃便隐隐作痛,当夜垂泪几乎至天明,前尘往事仿若如昨,一时醉意全无。

虽是意料中事,但真正等到阴阳陌路,心痛仍是难以承受。

生死面前无大事,再重要的工作也全无心情理会了。

五月九日晨,我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回到故乡太阳冲沉痛悼念我们至亲至爱的元伯,此时他的遗体已封至冰棺,从此天人两隔!三个月前的春节,我在家乡寺坪见到日思夜想的元伯。

从发现胃癌,他已历经了近三年的病痛折磨,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

夜深人静,屋内熄了灯,外面大雪纷飞,他坐在床头,背后倚靠着厚厚的棉被,一把电热扇让屋内充满了温暖火红却又沉寂的光。

疼痛难忍的时候,他便趴在伯母身上唉声叹气,我在背后给他轻轻按摩,他经常痛得整夜整夜的不能成眠,我便陪他拉家常,一起回忆他一生走过的或幸福或艰辛的时光,聊聊我工作上的悲喜和外面变幻的世界,直到他身心疲惫忘记些疼痛、意识模糊而渐渐睡去。

他第二日逢人便说明儿这孩子没什么瞌睡,其实他哪里知道,我在面对一个即将大去之人的那种悲伤又难舍的心情!他也知道自己时日不长,仍坚持从湘西回桃源过最后一个春节,见一见久违的亲人。

一个月前清明节的时候,元伯上洗手间都要伯母扶看了,有一次他从马桶上起来,差点一头跄在地上,他说自己的脑袋撑不起来,断了神,不是好兆头。

我从深圳奔赴回老家祭完祖先后,当天就带上老婆儿子,和成都的大哥一家、元伯一起长大的几个家族兄弟近十人赶到吉首探望他老人家。

元伯见到这么多亲人很开心,精神好像比春节时焕发了很多。

家里睡不下,哥哥在宾馆开好了房我也不想去,陪了元伯三晚,夜了便趟在客厅沙发上。

今宵别梦寒

今宵别梦寒

今宵别梦寒今宵别梦寒文/麦陌爱情欠下三个字:对不起。

翻出高中的招生考试报——犹新记忆的让我绝望的那份尘封记忆。

一篇一篇一偏一偏的读,压索着报纸,压抑着自己:他们说分手后,不能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能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

所以我们成了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以,我们成了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成了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你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梦中。

还记得我曾告诉过你吗,我的梦,关于你的那些梦,总是充赐着离别。

每个梦醒的时候,我都告诉着你我害怕你的离去,那时的你说我傻,想得太多。

只是当这一切变成真实的时候,最终我们各自西东。

只是当那种怕成为真实的那一刻,我庆幸自己居然忘了它。

然后心就不那么痛,即使有泪在流。

我们不断的学习,从小到那一刻也只学会"缘"。

不是不会"份",而是每次的把它加上一个"人"。

一切就随之面目全非,有你,有我。

那天和朋友去荷花池,漫长的公车车程落散了的都是雨。

我用心去接着,直到后来发现心满的快从眼溢。

于是我努力的张大着它们,祈求眼中雨水能被车内的气热风干而去。

这座城市的天空永远没有家乡的那片明蓝。

白天尘土混合着夜的霓虹,分不出昼与夜的界限。

没有长与短,我开始体会到了你那时在这之下关于我的思念的痛苦。

车窗外熟悉的(因为你的曾经居住,我的情感早已先我驻足)陌生城市以与车相同的速度从我右手边缘远去,车窗薄雾中我寻寻觅觅,却再也找找不到你离去后空气中残息,还有你那曾遗落的思念回忆。

我的到来你的离去,我们注定回不到那年苦乐共存的的夏季。

我们一起走过的夏季。

还有我们属于我们那群朋友们的夏季。

我刻意着自己,应该走出回忆。

可是每迈出一步,我都找到我带给你伤的痕迹。

冷漠。

对你的冷漠,把我的心放进去。

它很疼很痛,我就跟着很痛很疼。

越在乎一个人,当知道自己在心中的ta的心中什么也不是的时候,感觉就是这样吗?我的苦,没有谁能替我背过。

现在感觉我和你好近好近,可那差之的毫厘,却是我跨不过的距离;也有感觉好远好远,就像你我活在了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时节花开不同时节的花落,轨迹再长的流星都不再会同时从你我眼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李叔同《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渭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元)王实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味摩诘(jié )之诗,诗中有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注释: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 胡:胡人居住的地方。 烟:烽烟。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元)王实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唐)贾至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元)王实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唐)贾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高中语文今宵别梦寒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今宵别梦寒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今宵别梦寒精品素材高中语文今宵别梦寒精品素材梁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此时,风掠过,白马寺塔檐上的风铃咣当作响,穿透血红的残阳,余音在紫气缭绕的寺院上空萦回.寺院的风铃与其他风铃所不同的感觉是显而易见的,既不小巧又不悦人,那种金属的音质本身就是一种感召,一种意象,尤其在这样一个深秋薄暮之际,令人听罢真有必要转过头来,把中断了几年的弘一书道研究接着做下去。

只是,按弘一之说:“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那好,就先走进弘一吧!说真的,对于弘一,我一直认为是个谜.我自己是没有能力进入那个已经逝去的心灵世界中去的,如今只能凭借他的遗墨,凭借他的亲朋故旧回忆甚至民间传说来复活此人。

幸好,他所行未远,不至于雪泥鸿爪稍纵即逝。

尤其是我的家离他圆寂的开元寺仅百步之遥,这些年又看了不少他的墨迹,便多少有些亲和的可能.不过怎么说,弘一对于生活在现实又忙乱的人来说,在精神方面,已经相隔一道厚厚的屏障了。

未出家时,我们称他李叔同,出家后则敬称弘一法师,出家前后的肉身属同一种物质,只是精神、灵魂已经异化。

家世浙西望族,生于天津,年轻又有才气的李叔同,那时多么令人歆羡啊。

这一点他自己也深有感受,并不失时机地在这人生舞台上充分表现。

翩翩裘马,进出名场,红氍毹上,舞袖歌弦,什么都要露一手。

演戏,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没有不上手的. 这时的他的确是一位翩翩美少年,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底子缎带扎着裤管,眉宇间尽显英俊洒脱之气,一举手一投足,称得上潇洒倜傥,光彩照人。

可是曾几何时,收拾铅华,摒却丝竹,在我脑海中印下的,却是清癯枯瘦,古貌古心,一副古之高僧薪火绵延的零余者形象了。

人生真的是一出戏。

岁月的长风卷走了他青春的容颜,转瞬间留下平淡和寂寥。

李叔同的出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先后披阅了诸家之说,有与李叔同过从甚密的夏丏尊、丰子恺,有他的高足广洽法师,更多的还有文人们从不同层面、角度的阐释,可惜没有一说能够让我感到若合符契。

今宵别梦寒散文

今宵别梦寒散文

今宵别梦寒散文今宵别梦寒散文(精选7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今宵别梦寒散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今宵别梦寒散文篇1今天早晨,我从睡梦中哭醒了。

夫惊问原因,我还在抽抽咽咽,抬手一抹,眼泪便纵横得流了满脸。

我又梦见老家了。

这回是奶奶第二次住的老家,就在我家后面,隔着一条街。

我站在门口向里张望,街门大开着,里面的屋门也开着,连那扇熟悉的窗子也开着,可是,那窗子里面,却已然没有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我清醒地意识到:奶奶,已经走了。

原来荒草丛生的院子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秋天时还在的大苹果树却已经不在了,院子里光秃秃的,墙根的老月季花只剩下了干巴巴、瘦骨伶仃的枝子,一颗颗尖锐的刺清晰可见。

这棵老月季有年头了,得有将近二十年了吧,我儿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她就站在那里了,我记得,是开红色的花。

清瘦的爷爷站在院子中央,爸爸忽然从屋里走出来,拿着一件崭新的衣服,给爷爷试穿。

哦,爷爷从青岛三叔那里回老家了。

那天打电话,爸爸说过,爷爷在外面住不惯,要把他接回老家的。

爷爷还在,老家还在,苹果树却不在了,奶奶也不在了。

我清醒地知道。

我呆呆地站在门口,挪不动腿。

恍惚间,忽然发觉门口坐着一位老人,那不是去世多年的七奶奶吗?她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依然眼窝深陷,颧骨很高,脸蹙缩得像个核桃。

她似乎是来找奶奶聊天的,转过来侧着身子问我:“霞,你奶奶呢?”我愣了一下,张着口,答不上来,眼泪却早已夺眶而出,是啊,我亲爱的奶奶呢?于是,我再也无法控制地哭了起来,直到把自己哭醒。

我的心,零落成了雨后的残红。

可是,这一次,我却没有梦见奶奶,没有看见她的样子!今宵别梦寒散文篇2一梦醒来,我依稀记起了上一次的情形:自奶奶夏天走后,许久都没有梦见她。

那夜,忽然梦见了。

是小时候那个老家。

还是那条熟悉得像故人一样的胡同,曲曲弯弯。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课件1鲁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课件1鲁教版必修5
第二十页,共47页。
1、按照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fāzhǎn)可
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赴亭吟秋 深秋霜林图

长亭

(chánɡ
黄叶衰草图
t临ín别ɡ)(饯lín

别bié)叮嘱

惜别目送 古道烟霭图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
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
的美感享受。”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 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róngróng)夜,花荫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张生。
第十三页,共47页。
月夜(yuèyè)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 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 ,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 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 莺莺重爱情,轻功名。只有她是反对张生上京 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
•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 里。”
•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你却休“金榜无 名誓不归”。”
• 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 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 高度,对读书(dú shū)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 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使艺术形象发出 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
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

关于送别的作文写作素材

关于送别的作文写作素材

关于送别的作文写作素材导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有哪些,以下是语文迷为大家的相关写作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周茜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1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周茜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1

名师PPT课件
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 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 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 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 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 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 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 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 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 极,幸有莺莺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 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名师元PP杂T课件剧的剧本一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 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 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
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
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 插话。
3.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王实甫 名师PPT课件 ,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
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 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 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
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
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
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 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 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 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 为千古绝唱。
名师PPT课件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宵别梦寒梁衡这个深秋的黄昏,当我们来到白马寺,人迹已是萧然。

寺内显得清静而空旷,我们几人散漫行走其间,很自然地便海阔天空地神聊起来,由佛教东传谈到得道高僧,其中一位女编辑和我谈起了弘一,并用她柔和的音色浅唱了几句《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此时,风掠过,白马寺塔檐上的风铃咣当作响,穿透血红的残阳,余音在紫气缭绕的寺院上空萦回。

寺院的风铃与其他风铃所不同的感觉是显而易见的,既不小巧又不悦人,那种金属的音质本身就是一种感召,一种意象,尤其在这样一个深秋薄暮之际,令人听罢真有必要转过头来,把中断了几年的弘一书道研究接着做下去。

只是,按弘一之说:“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那好,就先走进弘一吧!说真的,对于弘一,我一直认为是个谜。

我自己是没有能力进入那个已经逝去的心灵世界中去的,如今只能凭借他的遗墨,凭借他的亲朋故旧回忆甚至民间传说来复活此人。

幸好,他所行未远,不至于雪泥鸿爪稍纵即逝。

尤其是我的家离他圆寂的开元寺仅百步之遥,这些年又看了不少他的墨迹,便多少有些亲和的可能。

不过怎么说,弘一对于生活在现实又忙乱的人来说,在精神方面,已经相隔一道厚厚的屏障了。

未出家时,我们称他李叔同,出家后则敬称弘一法师,出家前后的肉身属同一种物质,只是精神、灵魂已经异化。

家世浙西望族,生于天津,年轻又有才气的李叔同,那时多么令人歆羡啊。

这一点他自己也深有感受,并不失时机地在这人生舞台上充分表现。

翩翩裘马,进出名场,红氍毹上,舞袖歌弦,什么都要露一手。

演戏,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没有不上手的。

这时的他的确是一位翩翩美少年,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底子缎带扎着裤管,眉宇间尽显英俊洒脱之气,一举手一投足,称得上潇洒倜傥,光彩照人。

可是曾几何时,收拾铅华,摒却丝竹,在我脑海中印下的,却是清癯枯瘦,古貌古心,一副古之高僧薪火绵延的零余者形象了。

人生真的是一出戏。

岁月的长风卷走了他青春的容颜,转瞬间留下平淡和寂寥。

李叔同的出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先后披阅了诸家之说,有与李叔同过从甚密的夏丏尊、丰子恺,有他的高足广洽法师,更多的还有文人们从不同层面、角度的阐释,可惜没有一说能够让我感到若合符契。

我只能说:此谜无解。

就是让弘一本人来解,也是无从解开人生的重重绳扣的。

这么一来,我对诸说都不感兴趣,有时看到学人在争论这一话题,内心还感到腻歪。

人生是能够穷尽的么?没有穷尽。

再说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正常的轨道可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话间就成另一种模样了。

至于无序、无规律可循,超常规的状态是经常有的。

苏东坡当年说过人生如梦,梦就是无常。

再说,人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形而上状态,如精神、禀赋、情怀、缘分,真正是无法规划,无从定量。

也许世间什么都可能一样,但是人和人,的确无从一样,这也就使人感到云谲波诡,无可究诘了。

李叔同终于在很突然的情况下断绝尘念出家了。

说是因为缘也罢,宿命也罢,从滚滚红尘中义无反顾地遁入空门,李叔同消失了,弘一诞生了。

我几次听到文人为他这种质变而嗟叹,以为文坛艺苑少了一个大才子,这损失无可弥补,又看到有人为佛门庆幸,说是得一高僧。

我弄不清楚这幸与不幸的标准何在。

再说,人生的转变能用幸与不幸二极如此简单地裁定么?显然是文人的偏爱和多情所致。

大千世界,行当万千,彼此消长、互为涨落是很正常的。

命数之间并不存在什么衡量的标准,只是过程耳。

李叔同向弘一转化,高深一点说是一种生命向度的选择。

选择是相对于不选择而言的。

选择可以有理有据,也可以无理无据,世事无常,什么都有可能变。

通俗一点说是“换一种活法”,这没有什么不正常。

你想想,在当今社会巨变的时空里,比李叔同骤变弘一更令人拍案惊奇的事还少么?只不过在当时,李叔同的转变太突兀和惹眼一些罢了。

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我钦佩的是他对于自我的负责。

生命本来无所谓意义,精神也无所谓高尚鄙俗,总是在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方显出它的成色来。

弘一成为人们景仰的高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修炼过程,其中包含没完没了的闭关治律、禁语、静修、写经,包含几十年清汤寡味的茹素生活,包含那个时代凄风苦雨带来的重创。

晨钟暮鼓、古诗清梦,彻底地磨洗了一个人的灵魂。

弘一的伟大在于他的平常。

记得孔夫子曾让弟子广开言路“盍各言尔志”,足见志向各有不同。

不同道不足语怪,问题在于能够不改初衷执著而行。

今日的佛门,已不再是弘一时代的清冷静寂,变得熙熙攘攘起来。

本是清净地,如今游客如织,门票上扬,新时代的思维培养了与之相适应的佛门弟子和佛家行为,这已毋庸赘言。

尽管如此,假使我们身边的某一位亲人或好友突然出家当了和尚,恐怕在很长一段时日里,要成为嘴边的话题反复提及。

无论怎么看,出家总是与常人常情相悖的事,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呀!而选择其他行当,大抵不会如此令人不解,这真是一条非常之路。

严复当年就坦白地说过:“男儿生不取将相,身后泯泯谁当评。

”这种风气似乎愈演愈烈了。

这种人生选择与出家无异,纯属一己之追求,关键在于能否一以贯之。

许多失败者往往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入而不入,离而不离,如三月柳絮飘浮在空中,结果一无所成。

弘一的成功在于他把复杂繁缛的人生问题简化了,他出家后的精神追求,竟是如此简单平常的承诺:当和尚就要像个和尚的样子。

听起来素朴之至,做起来尤其难。

你耐得住寂寞枯索么?你吃得起清苦寡淡么?我不由得想起我做客台湾佛光山寺,餐餐素食,菜肴虽远远丰盛于平常僧人,可二日下来已是满腹亏空,只得下山寻荤解馋。

这种佛门生活弘一一过就是二十余年,甘之如饴,有滋有味。

就我想来,弘一不是佛,也离佛境界未远了。

我是从书法艺术这个视角扯开一个口子接近弘一的世界的。

我自知难以深入,却可以窥探一些超然气象。

李叔同时代,他那浑身充盈张扬的脾性,使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天发神谶碑》《张猛龙碑》《龙门四品》这类棱角锐利、转折刚硬的碑版。

就说临写《天发神谶碑》吧,学此碑的人极少,缘由是品相不美,如折古刀,如断金钗,通篇峥嵘拗峭,火气极盛矣。

李叔同偏好这一类风姿,临写得锋芒毕露,利刃森然,简直是他的心性最如实的写照。

入空门后,弘一的书风渐渐地转化了,外在的锋芒逐渐剥蚀,而内在的蕴藉、蓄涵却在不断地增长,以至于精光四溢,恬淡浑穆。

我曾经认为纵笔挥洒有自己的一整套运动机制,并无涉“字如其人”,但在弘一身上,我不能自圆其说了。

他立意要当翩翩公子时,字便是公子字;立意要当和尚,当年笔墨中的盎然生气,遂成《广陵散》,氤氲通篇则是空门韵致了。

弘一属清逸之人,书风也必然归属逸品。

其书作品性之静,品格之淡,造型之松,点线之敛,都是常人不想为也不堪为的。

我遍翻书本,委实理不清弘一时代以何种古典碑帖为范,最后只能归于他按自己的心机纵笔,不再与古碑古帖纠缠瓜葛了。

凭心任性,无以为范,也就处处为范,广采博收。

放开了也好。

人渐清癯,字型也见枯瘦修长;人渐超然,字型也见清空悠然;与世无争,字态也日见淡泊和善。

我是在三十岁后才向弘一的书法行注目礼的,在此之前,它一直无法进入我的视界里。

它的审美特征缺乏普泛性,很狭窄。

更多的人将一扫而过,视而不见。

弘一的书法是不可学也不堪学的。

只是心平气和时,一炷香,一壶茶,细细咀嚼,可以咀嚼出人间世态。

这种纯乎内心的笔墨情趣,千百年都是至味。

弘一无法成为时代的歌手,而李叔同有些可能,像他填写的《满江红》是那么的慷慨澎湃:“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就是放入沉郁的南宋词中也毫不逊色。

出家后尽管他“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说得很艺术,却无法成为时代的高头讲章。

同样,弘一的超然书风也无法成为书道主流,只是边缘的一掬清泉而已。

这也注定了弘一一脉书风延续绝少。

人们无法从他的笔墨里感受到视觉的盛宴,总是那么一汪秋水,没有大动作。

不过,我乐于相信随着时代发展的喧沸和昂扬,弘一书风将从另一个方面,成为人们精神的栖泊之地,用它那纤尘不染、清远无杂的情调来给人们以心灵的补偿。

弘一在他书法上表现了一个相当高明的构想,即简约,似无技巧可言,却是最高超的技巧,完全是不动声色的,不显山不露水的。

读过古人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吧,会对如此简约的文字组合不可思议,又会为其中韵味拍案叫绝,弘一的书法也是如此。

大凡我看到有人临摹弘一书法,就以为徒费年月。

不是么,弘一的情怀我们都不能达其万一,连吃二日素食都承受不了的俗人,又有多大可能得到弘一的艺术真谛?仅得皮毛之相,这又何苦。

也许有人说,弘一偏于一隅的呼吸吐纳毕竟与时代有些隔膜。

是的,和尚就是和尚,和尚不是斗士,用斗士的行为来要求和尚,真有些圆榫对方孔的幽默了。

在相隔整整六十年的历史距离后,我们发现了,一腔衷曲满腹真情投入的意义,并不因时变而陈旧。

正是对世间万物万事都看淡了的人,才有可能对于一种追求始终不辍,由此更见真挚动人。

有人从佛门归来,对我说了一通生活是何等的重复和无味,似乎人间乐趣全无。

就我的体验,如果指今日佛门可能不妥,而当年弘一的物质生活大概如此这般。

从李叔同到弘一,这种转变是付出代价的,以至于无论从何处观之,既可悲又可喜。

佛学,与其说是宗教之一种,莫若说是生活哲学之一种,浸淫久了,不仅形容异于常人,灵魂也是别一种。

弘一有一次到学生丰子恺家,丰子恺搬出一张旧藤椅请老师坐。

弘一不忙着坐下,而是先把藤椅轻轻摇晃了几下,方才缓缓入座。

丰子恺有些纳闷,不知个中缘由。

而后一次又是如此。

丰子恺便问为何这般,弘一徐徐地说:你的藤椅旧了,易生虫子,如就这样坐下去,必坏了它们性命,故摇动以示它们留意。

呜呼!弘一的言行、思维,已寓于至大至深、至细至微了。

这样的境界,何敢赞一辞。

以无渣滓之心领悟宇宙生命之一切,甚至怜爱细若蚊蚋的生命。

前尘影事,长山远水,至今撩起,仍令人不胜遥想。

这种功德,在于出家后弘一的不弃不执。

目标是明确了,过程却需慢慢地茹涵、吟味、消解。

长夜漫漫,木鱼笃笃,青灯黄卷,芒鞋布衲,这对于只有三十七岁的年轻人来说,着实是一种艰难的精神苦旅。

从个人生命的意义上说,很是需要保守一方心灵的净地的,惟此,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随波逐流、朝秦暮楚地改变自己的情怀,却只能丧失了。

《论语》中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与狷是两码事。

狂者常执非常之情意,凡事激进而求速决;狷者多持平常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弘一不能算是狂者,却可算是狷者。

在“兼济”与“独善”二极中,他选择了独善,漫漫长夜自磋磨,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忠诚和责任。

如今的红尘中人,专一事而尽心性者并不太多。

更多的如鼓上蚤,今日治学,明日下海;什么时候才高谈修身养性,转眼倚红偎翠任五色迷目七音乱耳了。

这使有良知者谈起弘一,总生出羞愧神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