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比较文学知识整理整理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原理是文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探讨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对于学习比较文学原理的学生来说,一份全面且有深度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新编的比较文学原理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比较文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比较文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主题思想。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揭示,从而探讨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2.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从而探讨时间和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学作品的风格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从而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效果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从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 时空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异同。

这种方法可以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文学比较总论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法国学派 定义: 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
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 基亚 樊第根
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
评价: 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
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 : 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
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
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平行研究:比较诗学 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
跨文明研究:异质比较研究 异质对话研究、文化探源研究、总体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的必须要求:跨越性要求、文学性要求、可比性要求
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 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
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2、美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
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
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
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影响研究定义: 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影响研究
以不同国家间以事实联系为依据的文学影响与接受关系为研究对象,
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
析是其最基本特点。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究是把影响的‘经过路线’看做是一个由“起点”
(传送者)出
发,经过“媒介” (传递者)到“终点” (接受者)的过程,由影响‘经过路线’的三要素
3、媒介学 定义: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在的基础上。
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
特征: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关系:三大特征都是相对的,并且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早期的媒介学研究特别强调实证性,在实证性的基础上才有了流动性) 三个发展阶段:文字媒介阶段、环境媒介研究、电子媒介研究 四种类型的媒介:译本、评论、改编、对话 三种方式:个体方式、团体方式、环境方式
定义: 是指在跨国家、 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
是比较文学
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前提(包括) :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变异性 同源性定义: 通过对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文学关系研究, 寻求一种有事 实联系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通过直接、具体的材料得以证实。 以同源性为基础的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类同性定义: 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或在审美关照下,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 以类同性为基础的学科;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异质性与互补性定义: 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 知识体系、 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 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变异性定义: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针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不足所提出的一个重要 理论创新点 以变异性为基础的学科: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
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 影
响与声誉;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流传的五种形式:单向流传形态(从个体到个体) 、多向流传形态(从个体到群体) 、多波次 流传形态(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 、聚合流传形态(从群体到个体) 、交叉流传形态(从 群体到群体)
2、渊源学 定义: 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 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 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起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
,又产生了誉舆学、媒介学、渊源学。
1、流传学 定义: 也叫誉舆学、 声誉学,流传学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的事实,
是从
起点开始而对于终点的追寻, 以及它所产生的声誉、 变动,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进行实践。
特征:实证性、根源性、历史性(事实材料考证、以放松者为本位、描述流传的历史形态)
主要内容: 作家思想与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产生的影响;
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
1979 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
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
会正式成立,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 ,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
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
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1、创造性叛逆出自贝罗尔·埃斯卡皮 创造性叛逆与西方译学界关于翻译的“重写” 类型:
“改写”理论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具体表现:个性化翻译(特征是归化、异化) ;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译与编译 (有意识型叛逆) 转译与改编 (特殊型创造型叛逆, 共同特点都是使原作经受了 度变形”)
3、比较文学
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
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
,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
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
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
1919 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
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 ;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 1942 年吴宓在东南大
主要研究以作
特征: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 主要内容:按渊源方式分: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
按渊源关系分:直线渊源、曲线渊源、集体渊源 四种对象: 作品与作品之间渊源关系研究; 作家与作家之间渊源关系研究; 国家与国家文学 渊源关系研究;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三种类型: 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学关系研究; 东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东西方国 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