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大学(whu)现代经济学考研试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亦称凯恩斯陷阱,Keynesian Trap)

二、简述题(21分)

1.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异同。

2.通货膨胀的基本成因。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三、分析题(12分)

1.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又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

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价格会上涨,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何评价?

2.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其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部分进行生产?

四、计算题(12分)

1.某消费者每月收入120元,全部用在X和Y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他的效用函数为U=XY,X的价格是2元,Y的价格是3元。计算:

(1)效用最大化时X与Y的购买量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最大总效用

2.假定在一个简单经济中,家庭的自主性消费为9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可支配收入(Yd)占国民收入的75%,政府支出G为200亿元,投资I为250亿元,净出口函数(X -M)=200-0.1Y,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后的均衡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乘数。

(3)当(2)中政府支出的增加来自税收的增加时(即政府增加20亿元开支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税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平衡预算乘数。

五、论述题(40分)

1.什么是商品生产的外部性(外部影响)?认识商品生产的外部性有何现实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答案部分

上海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

用途所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内,它的资源的供给量总是相当固定的,或者说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而决不可能同时生产

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

代价。

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

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

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

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曾经给经济学下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在西方,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2.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还可以用下图更具体地衡量消费者剩余。

在图中,DD0为需求曲线。当消费者以单位价格OP0购买OQ0单位的物品时,他实际支付的总额为OQ0MP0。但是,OQ0单位的物品提供给他的效用为OQ0MD,即他愿意支付的最大支出为OQ0MD。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即P0MD,就是消费者剩余。它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可见,消费者剩余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好处并不是从卖者那里搜刮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消费者剩余仅是消费者心理上所感觉到的一种满足。它对社会的、经济的多方面决策,都是有用的概念。

3.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

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

4.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5.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亦称凯恩斯陷阱,Keynesian Trap):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