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精选

合集下载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前言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通识必修课程的开设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高校通识必修课的开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调查设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笔者团队设计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高校学生发布。

问卷共计包含10个问题,涉及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了解程度、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对课程体系的评价等。

调查结果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81份,其中男性148份,女性133份。

所涉及高校数目为6所,省份涵盖广东、上海、北京等;学科覆盖工科、理科、文科、综合类等。

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的了解程度从问卷结果来看,只有24.2%的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的设置有相对清晰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名称和开设学院等基本信息上可以答上来,但对课程目标、体系设计等方面了解根本不足。

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在对通识必修课程内容的评价方面,学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度。

30.6%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十分满意,35.2%学生表示课程内容只能勉强接受。

另有34.2%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颇有微词,期望能有更多的门类和深度的课程设置。

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对于通识必修课程体系的整体评价,学生的态度也是分散的。

只有13.5%的学生对课程体系完全满意,57.6%的学生认为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29%的学生则表示无法做出评价。

分析与讨论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通识必修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方面,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度。

这意味着当前通识必修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细化。

另外,不到25%的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有相对清晰的了解,这暴露出高校在宣传和普及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

如果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和理解通识必修课程的目标和意义,那么他们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也会受到影响。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一、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原因,文化教育也向苏联学习。

在高等教育方面,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开始向专业教育转变,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1961年我国开始纠正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

80年代末期,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于使大学生具有成为专家的基础和素质。

此后,高校开始提出加强学生基础的措施,如“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虽然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比通识教育要窄,但它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从这个角度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

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分析,我们选取了四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状况,找出目前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分别考察了四所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在这些教学计划中各个学校对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他们认为,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明确指出所谓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应该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还应该使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拓宽专业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也成为了许多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

一、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1.通识教育缺乏深度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大多是浅显的、泛化的。

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

而这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够,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启示和思考。

2.缺少个性化教学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3.教师水平不高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一些不具备足够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授课。

这些教师往往只有基础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启发。

二、原因分析1.教师数量的不足大学的多元化使得本科服務学科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是,学校会面临招募学生数量的挑战,这也会导致教育―教师教学积累,以及时间上的问题,因为在有限时间内要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内容。

人员数量的不足会导致通识教育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

2.缺少课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一个复杂的课程计划。

缺少一个适当的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差,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深刻,无法提供有关通识教育的综合信息。

3.缺少经费支持大学里的每个需求都需要经费支持,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足够的经费和财力来满足每学期的教学成本。

但是,许多大学在经费方面遇到了问题,其导致了通识教育的质量下降。

三、改进方案针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问题,有以下改进方案。

1.个性化课程设置为了给干年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通识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解答。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篇: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

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

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2010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

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

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

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

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

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

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率不断提高。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本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著名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

这四所高校在通识教育定位上各有侧重,北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清华大学注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育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这四所高校中,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多样。

课程的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既有基础性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物理学》等,也有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知识和学科背景,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这四所高校中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用辅修制度,使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则采用公共必修制度,所有学生都要修完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通识教育在这四所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够重视。

其次,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有待提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不少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校内部也开始逐步形成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我国政府也对通识教育发展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后,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通识教育的推行倾向于课程设置,而非真正的教育理念转变,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体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

这就使得通识教育的效果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反映。

三、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加大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二、 结果 与 分 析
必要加强宣传 。但在 问及到 大学应 不应开设通识教 育
课程 时 ,1 %的认为应该 开并 应该开好开设 ,.%的持无所谓 的态度 。 9 5 支持开设通 识课程 的主要 原 凶是认 为可 以拓宽 自己的知识 面 , 表 明学生期望通过通识教 育课 程丰富 自己的知识 的愿 望 还是很强烈 的 , 通识教育课程的前景还是 比较看好的 。
因此 , 必须 采 取 多种措 施 , 实促 进 通 识 教 育 课程 质 量提 高 , 切 实现 通 识教 育之 目的 。
关键词 : 范院校 ; 师 通识教育 ;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 6 7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6 4 92 (0 20 一) 4 0 17 — 3 4 2 1 )1 (3 — 3 0
要对 已开设 的通识 教育课 程进行分析 和评 价 ,以利于 不断 的调整 和改进 , 逐步达到预期 的教学 目的 , 也为探
( ) 二 通识课程概况
1 通识课程库 ,阜 阳师范学院在通识课 程开设之 . 初, 采取教 师 自己申报 、 院审核推荐 的方式建 立 了通 学 识 教育课程 库 , 13 其 中综合类4 门 , 共 7 门, 4 人文社科类 7 f , 认 科学类5 门。以后每年都有新 的课 程增加 。 4q 自 ' 5 既包括基础性课程 , 也有实用性课程 , 可以满足不 同学 生 的兴趣和需 求 。但 也有一些课 程冠 以 “ 概论 ” “ 、鉴 赏” 内容缺乏深度 , , 跨学科 、 综合 性的课程则更少 了。 2 程开设 , . 课 每学期开设课 程还是采取教 师 申请 、 学 院推荐 、 教务处批 准的方法 。近4 个学期通识 教育课 程每学期开课总数在不 断增加 ,每一大类开课 比例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the work or life.姓名:班级(单位):日期: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 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 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 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 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 1995年, 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

1999年, 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XX年, 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XX年, 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近年来, 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

湖北经济学院XX 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 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

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 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

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

因而, 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

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

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 收回623份。

此外, 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 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调查显示, 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 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 即认为通识课重要。

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

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 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 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 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 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

可见, 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 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

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 还有10%的同学表示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都没有兴趣, 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本次调查中, 有68%的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表示都没兴趣, 由此可见, 我们在通识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与学生接受心理相脱节的状况, 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共识, 在此次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方向, 如7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 48%的学生喜欢历史文化类, 而哲学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只有19%和10%的支持率,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校作为文科院校学生主体大多是文科生的现状。

(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关于通识必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们看到52%的同学主张以课堂讲授为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刚刚走出的大一新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但我们也看到还有39%的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形式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纳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也有16%的学生赞成学术讲座这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对通识必修课程的反思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中, 我们可以看到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和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 对于课程的设置而言, 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并未凸显出应有的价值。

从数量上来看, 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共有16门课程, 而专业课程每个院系平均可以达到30门。

而从学分设置来看, 除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外, 我校的通识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 学分平均在2分。

因此, 对于学生而言, 通识必修课设置的权重比例, 明显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 它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 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基本都是我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 因为学校更加倚重特色专业导致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专业上未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所以也把对公共基础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通识课的教学中, 所以在通识必修课的师资力量中我们也鲜有某一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

总之, 通识必修课这个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却在我校遭遇了不尴不尬的礼遇, 即看上去很重视, 但实际上却缺乏强势支撑的基础和环境。

其次, 我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科学的设置和系统的体系。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它应该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 但在不少学生看来通识类课程就是一种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的调味课, 学校也未明确通识课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 这样一来, 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照搬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和模式, 比如我校16门通识必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_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学原理、法学通论、就业指导, 在其中英语课和政治课占相当比例、各种大杂烩式的概论课是普遍的形式, 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很难真正意义上做深广的推进性认知。

显然, 这种为通识而通识的方式, 是画饼充饥徒有其表, 当然是无法实现通识课程的真正意义的。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大学生数量的飞跃, 但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 过度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 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 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实际能力薄弱,而且人文底蕴缺失。

于是, 我们不得不反省近些年, 尽管我们也一再强调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 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它将会是速朽的, 如果一所大学丧失了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将会是短命的。

因此, 要整饬日趋功利主义的学风, 充实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需要在大学课堂上形塑一种精神的力量。

由此, 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群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 真正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成为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的精神导师。

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通识课程的建设:首先, 大学之道在于立人之本, 通识课应该从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显然,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通达学问之道, 其根本在于精神品格的锻造与提升, 社会责任的熔铸与砥砺。

很难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完善, 他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他能为社会或者为自己所投身的企事业单位承担责任。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区别, 往往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在于他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涵养和素质。

因此, 我们的通识课首先应该形塑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 它的来源正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包括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 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留给学生的将是受用终身的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 通识课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特质。

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一踏入社会的大门, 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被现实击倒, 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 他们缺乏对社会多角度和更加深入的体察和认知, 因此, 我们有必要构建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 从瞬息万变的万象中了解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知识处境, 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心智成熟起来, 而且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将所学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 增强未来从业的适应性。

再次, 在通识课的开设上, 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概论和通史的内容模式, 真正让阅读经典、深度解析经典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以往的公共必修课流于表面、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试图把要传递的信息全景式地展现给学生, 然而学生往往却只能如坐过山车般极速浏览,却无深解, 这样的学习效果既不能从根本上去建构一种知识体系, 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深入钻研。

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对经典的细读和深读, 知识只求浮光掠影, 当然印象不深, 因此, 我们的通识教育不能一味停留在讲史, 讲概论, 更应有一种向经典学习的认真精神, 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摆脱浮躁的学风, 而且也真正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经典魅力,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印下人类文明的深层意蕴。

最后, 要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简单采取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

应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宜采取讲座、学术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

我们的课堂往往形式都极为单一, 尽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上依然沿用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 师生之间互动少, 学生自我参与的机会少, 都会是阻碍真正通识教育意义实现的问题所在。

因此, 我们的课堂怎样从磨砺学生的自由思想出发, 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 是通识教育课程群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