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诗句;(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了解其文学地位;(3)通过阅读《雪》,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2. 《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3. 通过对《雪》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2. 诗意、哲理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雪》的诗意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雪》,感受诗意;(2)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雪》?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雪》的哲理及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讲解:(1)解析《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雪》;2.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特点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4. 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和传承。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内容;(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作品内容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内容及主题;(2)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2)领悟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雪》;(2)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进行赏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的主题。

2. 请分析鲁迅先生在《雪》中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

3. 请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谈谈你对《雪》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雪》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推荐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的深度;2.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雪》的个性化解读和感受。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雪》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鲁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2 《雪》原文阅读:让学生朗读并理解《雪》的文意,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1.2.3 作品分析:分析《雪》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鲁迅及其作品《雪》的历史背景。

2.1.2 《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雪》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2.2 理解《雪》中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雪》。

3.1.2 原文朗读:学生朗读《雪》全文。

3.1.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4 作品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深入解析作品。

3.1.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2.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2.3 解析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深入解析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雪》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5.1.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雪》的背景和主题,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 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特点。

2. 《雪》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3. 《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雪》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步骤:1. 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

2. 讲解《雪》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4. 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讨论《雪》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检验学生对《雪》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雪》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雪》的故事背景,感受作品的历史氛围。

2.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1. 《雪》的故事背景。

2. 《雪》的主要情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雪》的故事背景。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雪》的主要情节。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雪》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检验学生对《雪》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六章:修辞手法分析一、教学目标:1. 识别并分析《雪》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影响。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课文;(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二、教学重点1. 课文《雪》的背景知识介绍;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写作手法的理解;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2.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雪》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3)分组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所学;六、教学作业1. 背诵课文《雪》;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3. 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感悟;4.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共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鲁迅先生通过作品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理解和鉴赏。

(2)对鲁迅先生作品中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雪》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度等。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等。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雪》及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的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如何理解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雪》。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思考其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深入剖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四、作业布置1. 请结合课文《雪》,分析鲁迅先生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写一篇关于“从《雪》看鲁迅先生的现实关注”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雪》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何?4. 学生对作者鲁迅的现实关注的认识有何收获?5.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鲁迅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识别和应用能力。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雪》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难点:1. 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鲁迅的简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简介《雪》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雪》的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主题解析(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鲁迅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雪》,发展创新思维。

(2)让学生谈谈自己从《雪》中得到的启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雪》的主题和鲁迅的写作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雪》,巩固课文内容。

2. 分析《雪》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从《雪》中得到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分析《雪》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
《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语言,领会作者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个星期周末,下了一场春雪。

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

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
对比:江南的雨(单调);
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
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

但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课外阅读《野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拼音。

3、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

但不能持久。

二、理解文本
1、“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这两部分通过什么联接?
通过“但是”一词,也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性。

2、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孤独:(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坚强不屈,毫不妥协:“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献身:“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3、你怎样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北方的雪,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三、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平和、恬静,却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他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
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你曾在雪地里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