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色哇组沉积环境分析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中国南部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一个典型缝合带,经过长期的构造变形和侵蚀作用,现在已形成一系列的岩石组合,其中以硅质岩较为典型和重要。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改则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硅质岩,其中以条带状的铁质硅质岩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和角闪岩。
这些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主要由富含硅的沉积物、火山碎屑和变质岩经过深部变质作用而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硅质岩中富含的微量元素并不相同,它们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
例如,石英岩中富含的Cu、Zn和Ag比铁质硅质岩要高,而铁质硅质岩中则富含V、Cr和Ni等元素。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沉积和变质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这也说明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的岩石组合是非常多样的。
沉积环境是硅质岩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可以确定这些硅质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海湾沉积环境。
因为硅质岩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海生有机物和古生物化石,这表明它们早期位于浅海环境中。
同时,硅质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硅质也指示了当时环境为富含生物的浅海环境。
而铁质硅质岩中普遍存在的赤铁矿则表明,沉积物在富氧咸水环境中淀积而成。
总而言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的硅质岩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其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它们的成因和变质条件,而沉积环境的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该地区的硅质岩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我们理解缝合带的演化历史提供帮助,还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南亚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以下数据来源于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1)硅质岩中Cu、Zn、Ag等微量元素含量:石英岩 Cu:2.82ppm,Zn:12.82ppm,Ag:0.19ppm铁质硅质岩 Cu:1.92ppm,Zn:8.27ppm,Ag:0.17ppm(2)硅质岩中V、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石英岩 V:62ppm,Cr:48ppm,Ni:16ppm铁质硅质岩 V:247ppm,Cr:333ppm,Ni:84ppm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硅质岩种类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多金属地质成矿背景及成矿预测

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多金属地质成矿背景及成矿预测杨明文【摘要】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缘、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明显变宽的部位,隶属于著名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铁、铬、铅、锌、铜、金为该地区主要矿产品.文章通过对该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希望对该地区找矿工作提供指导线索.【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19【总页数】2页(P137-138)【关键词】班戈蓬错;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地质特征【作者】杨明文【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成都6102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测区地层隶属藏滇地层大区之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东巧—江错地层分区(Ⅰ)和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班戈地层分区(Ⅱ)。
各时代地层东西向延伸相对稳定,南北向变化显著。
根据岩性、岩相、生物群落面貌以及大地构造位置的差异进行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的划分[1]。
区内出露地层有泥盆系(D):中厚层状碳酸盐岩沉积夹中层状细碎屑岩;侏罗系(J)拉贡塘组(J2-3l):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接奴群(J2-3Jn):灰黑色板岩、千枚状板岩为主;白垩系(K)去申拉组(K1q):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竟柱山组(K2j):竟柱山组为陆相磨拉石建造;古近系(E)牛堡组(E1-2n)出露极少,岩性为紫红色粗碎屑岩;第四系(Q)更新统(Qp)∶测区中更新统出露为塞玛尔曲砾岩(Cg)和湖积物;全新统(Qh):湖积、冲积、冲洪积、湖积、沼泽[2]。
测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Ⅰ-3)南缘,冈底斯弧盆系(Ⅰ-4)北缘,大部位于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3]。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层次及不同成因的构造彼此共存的复杂构造格局。
构造线方向主要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四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片理、节理、线理等。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廖忠礼;耿全如;江新胜【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4(011)004【摘要】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回顾早期有关冈瓦纳大陆北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从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出发,重点介绍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差异,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总页数】12页(P371-382)【作者】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廖忠礼;耿全如;江新胜【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P542【相关文献】1.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J], 赵文津;T.Hearn;J.R.Guo;Seth S.Haines;刘葵;蒋忠惕;吴珍汉;赵逊;史大年;熊嘉育;J.Mechie;L.Brown2.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侏罗纪洋岛型岩石组合--来自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J], 徐建鑫;李才;范建军;巴桑玉珍;徐梦婧3.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J], 赵文津;T.Hearn;J.R.Guo;Seth S.Haines;刘葵;蒋忠惕;吴珍汉;赵逊;史大年;熊嘉育;J.Mechie;L.Brown4.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特提斯洋晚二叠世(Ca.252Ma)洋内俯冲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J], 韦少港;宋扬;唐菊兴5.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暗色微粒包体证据 [J], 雷传扬;唐菊兴;李威;袁华云;张伟;尹滔;裴亚伦;郎兴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色哇组沉积环境分析

田 辋圈 目 2 雪 3 国
=星; 8 9
圈 s
e云
6 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研究区. 即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位 置的色哇组 实测剖面的分析 . 并 结合周 围色哇组 地层 的数据分析得 出结论 : ( 1 ) 关于色哇组的时代 界定 , 大多以古生物化石 为主 , 前人在色哇 组 中采获较多的化石 . 主要 以菊石化 石为主。 伊海生 ( 2 0 0 5 ) 等, 陈明等 ( 2 0 0 7 ) 先后在双湖特别区毕洛错地区采获了大量 的菊石 , 菊石保存较 为完好 . 经鉴定后 . 其是时代为多为中侏 罗世 。 ( 2 ) 研究区 内色畦组地层岩性也主要以碎屑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 体和礁灰岩 岩相主要为一套浅海陆棚相 . 从下往上依次从外陆棚过 渡 到了内陆棚 。 ( 3 ) 区域上色哇组 以一套陆棚相沉积为主 , 且总体上 , 都呈外陆棚 亚相 向内陆棚亚相过渡 , 反映 了水深 向水浅的过渡。这一海平 面的变 化 时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所致 . 而不是 区域构 造活动 的产物 , 此 时盆地 内发生 了两次 明显 的海侵一 海退 过程 ( 王剑 。 2 0 0 4 ) 。 这也表明整个南 羌 塘地区均 以相对稳定 的沉 降作用 . 色 哇组 的沉积特征 表明 , 此 时的班 公湖一 怒江带是一个较稳定的时期 . 且进一步佐证 此时的班公湖 一 怒江
主
3 化 石 特 征
5 地 质 意 义
本研究 区的色畦组地层与 其香 错一带 的色哇组地层 的岩性组合 有点 区别 , 仅 有一层为礁灰岩 , 其余 层位均为砂 岩 、 泥岩和 页岩 , 少见 生 物化石 . 但 前人在毕洛错地 区采获有大量菊 石化石 , 沉 积相主要为 浅海 陆棚 。 二段沉积颗粒较粗 . 主要为灰色 、 灰黑色砂岩和页岩的互层 , 上部 砂 岩越来越纯 . 成分成熟度越来越高 , 见有粒序层理和平行层理 , 应该 为浅海内陆棚亚相 : 一段沉积颗粒相对较细 , 主要为泥质岩沉积 , 为深 色的泥岩和页岩的互层 . 夹有薄层砂岩和砂岩透镜体 , 见有水平层理 , 反映了浅海外陆棚 亚相
西藏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基本特征与演化

西藏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基本特征与演化
尹光侯;侯世云
【期刊名称】《中国区域地质》
【年(卷),期】1998(017)003
【摘要】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由二叠纪一早三叠世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晚三叠
世不同类型沉积岩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带所组成。
带中零星出现的蓝闪石、3T型多硅白云母等组合表明为中高压变质带,以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构成的双向背冲叠瓦构造为变形特征。
该带经历了6个阶段的演化,最终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和亲扬子的昌都陆地缝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今两弧夹一带之构造格局。
【总页数】8页(P247-254)
【作者】尹光侯;侯世云
【作者单位】云南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云南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275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丁青-碧土段大地构造演化 [J], 蒋光武;谢尧武;白珍平;西诺朗杰;强巴扎西;彭兴阶
2.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
指示 [J], 雷传扬;裴亚伦;吴建亮;尹显科;刘文;王波;李威;袁华云;张伟;尹滔
3.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侏罗纪高镁安山质岩石对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制约 [J], 唐跃; 翟庆国; 胡培远; 肖序常; 王海涛; 王伟; 朱志才; 吴昊
4.西藏班戈地区后碰撞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演化的约束 [J], 鲁洪涛; 黄维平; 刘振宇; 郑明; 李海峰
5.藏北尼玛地区白垩纪岩浆岩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演化的制约 [J], 王伟;翟庆国;胡培远;唐跃;朱志才;吴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东三江地区北段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藏东三江地区北段地质构造演化探讨摘要:藏东三江地区北段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是由几大陆块(冈—念陆块、南羌塘—左贡陆块、昌都—思茅陆块、德格—中甸陆块)及其间的结合带(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金沙江结合带)拼接而成,其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提斯的演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今的地质构造格局可归结于东特提斯在地质历史中长期演化的结果。
把本区的客观地质体及地质现象与东特提斯的演化联系起来,以怒江特提斯洋从萌生、发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为主线,来阐述本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关键词:构造演化特提斯洋陆转换构造域一、陆壳基底形成阶段本区出露的最老的陆壳基底为德玛拉岩群(Pt1-2D.)、卡穷岩群(Pt1-2K.)、吉塘岩群(Pt1-2J.)、宁多岩群(Pt1-2Nd.)。
其中德玛拉岩群(Pt1-2D.)、卡穷岩群(Pt1-2K.)为冈瓦纳大陆群结晶基底;吉塘岩群(Pt1-2J.)、宁多岩群(Pt1-2Nd.)为泛华夏大陆群结晶基底。
德玛拉岩群(Pt1-2D.)又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结晶基底;卡穷岩群(Pt1-2K.)又为卡穷微陆块结晶基底,是从冈瓦纳大陆群北缘裂离出来的一个微陆块;吉塘岩群(Pt1-2J.)为南羌塘—左贡陆块结晶基底;宁多岩群(Pt1-2Nd.)为昌都—思茅陆块结晶基底。
本区陆壳基底均为深变质片麻岩系,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它们都是由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共同组成的变质杂岩,即原岩既有岩浆岩又有沉积岩。
因此,本区陆壳基底形成于古-中元古代,后因多期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岩浆作用的改造,成为如今变质深、变形强的结晶基底杂岩系。
二、原特提斯演化阶段原特提斯演化阶段指新元古代—志留纪这一地质历史过程。
特提斯洋萌生于泛大陆(超级大陆)的解体,在元古宙未—早古生代初,第一次全球性泛大陆解体,形成三大陆块群,南部为冈瓦纳大陆群、中部为泛华夏大陆群、北部为劳亚大陆群,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之间以特提斯洋相隔,泛华夏大陆群与劳亚大陆群之间以亚洲洋相隔。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是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演化史。
这一带从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多次强烈的大陆碰撞和隆升作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沉积盆地。
在新元古代晚期,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是一个古老的大陆边缘地带,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南缘。
当时该地区主要由岛弧、陆块、海盆等构成。
在该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的沉积岩,包括海相沉积、碎屑岩、火山喷发产物等。
其中以变质海相岩和放射虫灰岩为代表的青關组沉积岩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沉积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太平洋地震带逐渐向北侵蚀到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引发了华南古陆的强烈挤压作用。
在中生代,这一带经历了两次强烈的大陆碰撞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山脉系统。
同时,由于受到挤压和火山喷发的影响,该地区的岩石发生了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变色岩和变形构造。
在这个过程中,青关组沉积岩经历了勾壳变形,并形成了人称青關式褶皺剪切带。
在这个地质事件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的地壳明显隆升,形成了现今的山峰和山脉系统。
总的来说,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的演化过程非常复杂,历经多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侵入,形成了多次沉积和变质作用,堆积了厚厚的沉积层,隆升了巍峨的山脉。
如今,这
一带的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和研究者前来探索,为人类认识地球演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班公湖_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_岩浆弧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25 卷 2005
第1- 2期 年3月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 hyan
Geology
Vol. 25 Mar
Nos. 1 . 2005
-
2
文章编号 :100923850 (2005) 0120163208
班公湖2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2岩浆弧带 的厘定及其意义
合和矿 (化) 点 ,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 。本文将班2怒
带北侧的火山2侵入岩带厘定为五峰尖2拉热拉新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陆缘火山2岩浆弧带 ,同时讨论了陆缘火山2岩
浆弧带的厘定在分析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意义 。
关 键 词 :班公湖2怒江结合带 ;陆缘火山2岩浆弧带 ;地球化学 ;西藏 ;
(7) 石英 (二长) 闪长岩 :包括石英二长闪长岩和 黑云石英二长闪长岩 ,岩石呈灰绿色 ,半自形 (柱) 中 细粒状结构 ,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斜长石 (44 %~80 %) 、钾长石 (10 %~25 %) 和石英 (10 %~ 15 %) ,有 的 含 黑 云 母 (4 %~ 10 %) , 普 通 角 闪 石 (3 %~4 % ,个别达26 %)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南部位于班公湖2怒江结 合带西段 ,北部属南羌塘陆块 。区内侵入岩属南羌 塘多玛2聂荣2左贡燕山早期岩浆岩带西段 ,围岩地
层主要为三叠纪 —中侏罗世被动陆缘沉积组合 ,它 们共同构成南羌塘陆块南缘的五峰尖2拉热拉新晚 侏罗世 —早白垩世火山2岩浆弧带 。该带呈近北西 西向展布于研究区北部红柳沟 、五峰尖 、拉热拉新 、 埃永错一线 ,东段受北西向班公湖断裂带错动 ,北以 尼亚格祖2野马滩2吉普断层与南羌塘断隆带为界 , 东以班公湖断裂与南羌塘拗陷带为界 ,南以喀纳2扎 普断裂与班公湖2怒江结合带为邻 (图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色哇组沉积环境分析作者:余浩朱利东(等)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1期【摘要】本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即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位置的色哇组实测剖面的分析,并结合周围色哇组地层的数据分析得到了关于色哇组的时代界定,大多以古生物化石为主,前人在色哇组中采获较多的化石,主要以菊石化石为主。
前人在双湖特别区毕洛错地区采获了大量的菊石,菊石保存较为完好,经鉴定后,其是时代为多为中侏罗世。
研究区内色哇组地层岩性也主要以碎屑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体和礁灰岩。
岩相主要为一套浅海陆棚相,从下往上依次从外陆棚过渡到了内陆棚。
区域上色哇组以一套陆棚相沉积为主,且总体上,都呈外陆棚亚相向内陆棚亚相过渡,反映了水深向水浅的过渡。
这一海平面的变化时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所致,而不是区域构造活动的产物,此时盆地内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海侵-海退过程。
这也表明整个南羌塘地区均以相对稳定的沉降作用,色哇组的沉积特征表明,此时的班公湖-怒江带是一个较稳定的时期,且进一步佐证此时的班公湖-怒江洋盆并未向北消减。
【关键词】西藏;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色哇组沉积环境【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area ,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of Sewa in Bangongcuo - Nujiang suture zone north edge position , combined with the surrounding Sewa formation era of data analysis has been defined on the Sewa , mostly paleontology fossil -based predecessors in Sewa harvested more fossils , mainly in the petrochemical chrysanthemum stone based. In particular, the former two- Lakes District Bi Luo wrong area harvested a lot of ammonite , ammonites well-preserved , was identified , which is as much as the era of the Middle Jurassic . Sewa in the study area lithology mainly clastic rocks are sandwiched reef limestone and sandstone lenses . Facies are mainly a shallow continental shelf , up sequentially from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to the inner shelf . Regional group to set color wow shelf facies , and overall , radiate outer shelf sub opposite inner shelf facies transition , reflecting the transition to a shallow depth . This product changes in sea level caused by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rather than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basin at this time of the occurrence of two distinct transgressive - regressive process. 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entire southern Qiangtang region are relatively stable sedimentation ,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 Sewa showed that at this time Bangong - Nujiang belt is a relatively stable period , and further evidence at this time Bangong - Nujiang oceanic basin north did not abate .【Key words】Tibet;Bangongcuo-Nujiang stuture zone north margin;Color wow sedimentary environment研究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腹地,该研究区内的色哇组地层位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地层区划隶属于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地层出露良好,剖面较为理想,时代为中侏罗世。
色哇组由文世宣于1979年命名,创名地点在色哇的莎巧木北坡以及玉码头一代。
原意指“中区”(马尔盖茶卡至江尼茶卡一线与木嘎岗日北坡至其香错一线之间)(西藏自治区矿产局,1997及应用文献)。
1 剖面介绍本次实测中侏罗统色哇组地层起点坐标为北纬32°15′11″,东经84°24′40″,起点高程为4493m;终点坐标为32°30′46″,东经84°30′89″,终点高程为4898m。
与上覆地层(早—中侏罗统木嘎岗日组砂岩)断层接触,下部未见底。
图1————————断层————————色哇组二段(J2s2) 1685.2m36.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 910.7m35.灰褐色石英砂岩 27m34.灰黑色细砂岩 139.7m33.灰色的砂岩夹灰黑色页岩 72.8m32.灰-灰绿色砂岩夹泥岩 65.8m31.灰色-灰黑色的泥岩 51.9m30.灰-灰黑色的砂岩 116m29.灰-深灰色泥岩-页岩,夹砂岩透镜体 69.3m28.灰色砂岩夹有同色的泥-页岩 60.4m27.灰黑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砂岩 17.6m26.灰色砂岩夹同色泥岩 59.4m25.灰-灰黑色泥岩、页岩与同色砂岩的互层 50.3m24.灰色薄层砂岩 44.3m色哇组一段(J2s1) 1348.6m23.灰色-深灰色页岩夹砂岩 133.4m22.灰色-深灰色的页岩 193.9m21.灰色-深灰色的页岩夹砂岩 131.1m20.灰色-深灰色的页岩,见有石英细砂岩透镜体 73.7m 19.灰色-深灰色的页岩与砂岩互层 61m18.灰色-深灰色薄层中细粒石英砂岩 29.4m17.灰色-深灰色泥岩夹薄层中细粒石英砂岩 84.8m16.灰色-深灰色的粗石英砂岩,夹同色的页岩 47.9m 15.深灰色-灰色泥岩和同色的页岩互层 29.3m14.灰色薄层细-中粒石英砂岩夹同色泥岩 114.8m13.灰褐色-灰色页岩和泥岩夹同色薄层砂岩 18m12.深灰色块状礁灰岩 2.5m11.灰色-深灰色泥岩、页岩夹少量砂岩 25.4m10.灰色-深灰色泥岩-页岩,夹同色的砂岩 56.6m9.灰色-深灰色泥岩、页岩夹砂岩 45.8m8.灰褐色-灰色的中-细粒薄层砂岩 3.7m7.灰色-深灰色泥岩 138.6m6.深灰色-灰色泥岩页岩互层 31.2m5.灰色-深灰色页岩泥岩互层 18.9m4.深灰色页岩-泥岩夹同色的砂岩 16.2m3.深灰色-黑色页岩、泥岩 48.1m2.灰色深灰色页岩、泥岩,夹同色砂岩 15.2m1.深灰色-灰色页岩夹同色砂岩 29.1m未见底图22 岩石地层特征本区色哇组与上覆木嘎岗日组的砂岩断层接触,下不见底,总厚度为3033.8m。
起岩性特征下部为深灰、灰色页岩和泥岩为主,夹有深灰色、灰色石英砂岩,见有深灰色块状礁灰岩和砂岩透镜体,划为色哇组一段;上部为深灰色、灰色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页岩和泥岩夹,夹薄层装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划为色哇组二段。
在色哇组地层中见有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以砂岩夹不稳定砂岩为特征,推测为水下扇沉积,也见有小型的板状交错层理,色哇组一段的泥页岩当中也发育水平层理,说明该段为静水低能环境。
色哇组二段沉积粒度相对一段有所变粗,代表较深水环境慢慢过渡到浅水环境,其中,可识别出2个向上变粗的小旋回,反映此时的洋盆经历了两次海进海退。
色哇组一段以黑色、灰黑色为主,反映了封闭、滞留海水的沉积环境,呈还原色,岩性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灰色中-细粒砂岩为主,见有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页岩,见有砂岩透镜体,主要发育浅海陆棚等环境;二段以灰色、黄灰色等弱氧还原色,岩性以薄层砂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主要发育滨海、浅海等环境。
通过对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岩石颜色等,识别出色哇组以总体以浅海陆棚相为主。
3 化石特征图2 色哇组剖面C03柱状图1.砂岩;2.泥岩;3.页岩;4.粉砂岩;5.礁灰岩;6.砂岩透镜体;7.水平层理;8.平行层理;9.正粒序层理.本地区色哇组剖面未发现大量化石,根据前人资料:在安多县鄂修布一带和聂荣县白雄乡曲仲保一带采集到大量菊石化石和少量双壳化石,经鉴定后可建立1个Harpoceras-Eleganticeras化石组合,Harpoceras广布于欧洲、南美洲、北非及小亚细亚半岛,常作为托尔阶的标准化石,时代为早侏罗世;双壳类化石种属有Phylloceras sp.,地质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托尔阶(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院,2005)。
在气相错改来曲一带,采获了大量菊石,组合有Dayiceras sp.,Sonninia Propinguans,Witchellea,Stephanocera. S.cf,wangen,Dorsensia,其中,Dorsetensia和Witchellea是欧、亚、美洲中侏罗世常见分子。
Sonnina和上述两种在珠峰地区聂雄拉群共生出现,层位相当于英国巴柔期Sinninia sowerbgi带和Otoites sauzei带(西藏地质调查院,2003)。
陈明等(2007)在双湖毕洛错地区采集到了大量的菊石,其属种有:Dorsetensia cf. regrediens,Witchellia sp.,Witchellia tebtica Arkell,Calliphylliceras sp.,Dorsetensia sp.,Cadomites sp.。
Dorsetensia和Witchellia是欧、非、亚、美洲中侏罗统早期常见的属,其确切层位相当于英国中巴柔期的Sonninim带和Otoites带;Cadomites sp. 产于中侏罗统的巴柔阶上部至巴通阶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