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合集下载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摘要: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违背自然生态法则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相继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草原法实施办法》、《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办法》、《森林管理条例》、《土地管理实施条理》、《关于贯彻国务院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

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检查力度。

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全区的贯彻落实,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二,强化管理制度。

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制,由各级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

认真履行环保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管理制度。

同时还加大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彻底清理城镇街巷、集贸市场、居民区卫生死角、流动人口聚居区、沟渠、河道等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

健全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淘汰敞开式垃圾中转和运输方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密闭化:集中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和生产噪声扰民,规范排污行为。

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西藏生态保护心得体会范文

西藏生态保护心得体会范文

西藏生态保护心得体会范文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原上,素有“天地可顶高原难拥有”的美誉。

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脆弱,但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藏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位游客,我在西藏的旅行中亲身体验到了这里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时也深感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和脆弱。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氧气稀薄,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异常脆弱。

西藏境内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雅鲁藏布江,它是中国境内最长、流域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同时,西藏还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需要我们的保护。

其次,西藏的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在西藏的旅行中看到了一些生态保护的措施。

比如,在进入景区时,每个游客都要签订保护环境的承诺书,并支付生态保护费。

这些费用用于保护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此外,我还看到了一些旅游景点建设时采取了环境友好的措施,比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这些措施都体现出了西藏生态保护的努力和成果。

再次,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身处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里的自然环境。

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应从我做起。

在西藏的旅行中,我始终遵守游客的行为准则,不乱扔杂物,不破坏自然景观,不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活。

同时,我还主动参加了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清理景区内的垃圾,宣传环保知识。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我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西藏的生态环境不仅仅关系到这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

如果我们无视生态保护,盲目开发,破坏了这片高原的生态平衡,不仅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还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因此,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措施

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措施

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措施引言青藏地区是中国境内的重要省级行政区域,涵盖了青海、西藏两个自治区和四川、甘肃、云南等多个省份。

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区域和全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措施。

1. 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了保护青藏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政府在该地区划定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限制开发活动,严格管理区域内的资源利用。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有助于维护青藏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

2. 水资源管理青藏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河流众多,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这些水资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流域管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和建设水利工程等。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水污染,维护青藏地区的水生态系统。

3. 植被恢复工程青藏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广阔,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地区的植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恢复和保护植被,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退化草地治理、造林造草和草原生态保护等,旨在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土地的生态恢复。

4. 石漠化治理青藏地区的石漠化地区面积广泛,石漠化对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治理石漠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植被复合治理、人工种植和石漠化治理示范工程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缓石漠化进程,促进土壤保水保肥,恢复地区的生态功能。

5. 生态旅游推广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为了推动青藏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管理和规范。

他们制定了生态旅游规划、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鼓励游客采取环保行动。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对西藏自治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持续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西藏自治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应当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协调推进,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好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

第五条【环境保护的责任】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自治区、市、县、乡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并给予适当奖励和政策支持。

第二章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第七条【环境目标】根据西藏自治区的具体情况,确定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第八条【生态保护】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第九条【污染防治】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防治,提高环境质量。

第十条【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循环经济。

第十一条【生态修复】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第三章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第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政策措施、规划编制等前期决策中,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环境风险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第十三条【污染排放控制】制定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排放源进行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四条【资源节约】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先进经验。

第十五条【生态保护区】设立和管理生态保护区,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

第十六条【生态修复】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加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作。

第四章环境监督与执法第十七条【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最重要的资源在生态,最特殊的生态要素是冰川和雪山。

青藏高原的冰川覆盖面积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巨大的冰川系统对高原生态体系及其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等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覆盖面积达到4.4万平方千米的“超级冰川”,孕育了众多的高原湖泊群,其湖泊面积达到全国湖泊总面积约50%。

超级冰川和湖泊群孕育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进而孕育了占全国44%的河流蕴藏水能,成为世界上河流水能蕴藏量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奠定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格局,成为中华文明及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滋养着周边约30亿人的生息和发展。

所以,将冰雪资源纳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理念中,极有必要,极为重要。

耸立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居于大气对流层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高度中,具有超过25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面积,4万多条冰川形成的庞大冰原系统,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动力环境和热力分布规律,对全球大气环流走向、全球气候变化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

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中华民族赓续发展和中华文化持续传承的重要保护地,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护地。

所以,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工作,而是事关全局大局的重要工作;不是某一段时间某个区域的事情,而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重大事情。

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共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全局谋划整体把握科学践行先进生态保护理念,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背景及简介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特殊的地区之一。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是整个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区,拥有丰富的水、矿、草和林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西藏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西藏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受到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退化、黄沙肆虐,草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氧气稀薄等问题日益突出。

山峰、湖泊、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程度严重下降。

农业、牧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也对西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草原退化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有草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5%以上,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草原最为生态纯净的地区之一。

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放牧管理和不断地人类干扰,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退化的草原面积每年递增,大量的草原草种被破坏。

水资源短缺西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地之一。

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盐碱化、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内陆湖泊面积逐年缩小,河流水位下降。

农业、牧业等经济活动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

森林砍伐西藏的森林面积约为1.4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土地面积的9%左右。

森林为众多灌木、树木以及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牧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森林砍伐现象日益严重。

过度砍伐导致西藏的土地荒漠化、水源失去保护和冰雪融化物质大量排放等生态问题。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西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的原因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合理的发展过去的发展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西藏大力发展旅游业、矿产资源、垃圾填埋等,这些行业的不合理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一 - 正式规范风格】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四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应当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防止生态环境损害。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第六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第七条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应当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的监测。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汇总并形成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十条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应当组织制定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应当组织开展对污染源的排放、渣滓、废弃物的管理监督检查,对违法排污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十三条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厅应当组织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进行督察检查。

第十四条督察发现问题,应当进行整改,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对督察报告进行审核,并指导督察整改工作。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 简洁朴实风格】第一章总则1.1 本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旨在加强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藏民族在距今数万年前的原始氏族时代,他们对大自然所知甚少,对自然现象了解不深或一无所知。

例如雷击闪电、山洪暴发、野火烧山、四季更替、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尤其自然灾害和各种毒蛇猛兽侵害原始人群生命安全而他们又无力抵抗或防止,由此产生本能的敬畏大自然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不敢轻易捕杀飞禽走兽,不敢轻易伤害花草树木,不敢轻易砍伐森林,不敢开发惊动山川湖泊,这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果,这是原始社会藏人生态保护观的形成之始。

宇宙观与自然生态保护藏民族的宇宙观是以神话故事形式解释的,苯教经典《黑头矮人的起源》和帕竹・降曲坚赞著的《朗氏家族史》等著作中,都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在创世之前,宇宙处于空的状态,接着有光产生;光的出现使空间有了冷暖的区别并由此导致冷霜的出现,冷霜形成水珠及水塘,水中又产生薄膜并经波浪滚动形成一枚卵,这个卵即是宇宙最原始的生物,它孵化出一黑一白两只鹰,双鹰交配而生出三枚有三种颜色的卵:黑卵、白卵与花卵。

其中白卵与黑卵分别生出光明与黑暗两界的诸神,花色卵则生出混沌状的肉团生灵,名叫孟兰兰伦伦。

该生灵用意念而生出身体器官,它成型后,通过祈祷与发愿的力量,创造了穆神、恰神、祖神三大神系及其居住地,世界的构造亦由此而形成。

穆神系产生了辛饶苯教,恰神系导致黑头矮人出世,祖神系是牲畜的起源。

此后,恰神世系中的雅拉达珠神第三十七子降于大地进行人类世系的创造,他娶了一个曾用布制成猕猴形状来代替即将来临的人类承受灾祸的女子为妻,生下廷格王子。

廷格王子又先后娶恰神女、穆神女、墀族女为妻,分别生下名叫吐蕃、汉地、霍尔、南诏及于阗等众兄弟。

廷格王又与聂神女结合,生下人类的近亲四兄弟:猕猴、獾、棕熊等。

有一天,廷格王子被他的四个人类儿子邀请喝茶,因预料儿子们会由此产生纠纷而自缢。

他死后,众兄弟仍然存在纠纷,他们为瓜分父亲的遗体而争吵,最后在神的仲裁下,吐蕃得到包括父亲头颅在内的尸体的上半部,霍尔得到尸体的中间部分及拇指,汉地得到心脏及尸体的下半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西藏日报20030326第2版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土地总面积120多方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l/8为中国第二次省区。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不仅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西藏的生态环境特征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突出的地方特色,其原始性、多样性、特殊性、地域差异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由于地处高原,我区的生态环境也存在脆弱性、干燥性和不稳定性等劣势。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优势l、西藏生态环境的高原性与特殊性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质历史最年轻和海拔高度最大的特点,是世界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单元。

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生态与环境的组合体,使得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高原性,产生世界上所没有的许多特殊的优势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为西藏高原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2、西藏生态环境的原始性西藏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低,是我国地广人稀,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许多地方迄今仍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生态环境处于原始状态;还有不少地方,虽有人类活动,但活动强度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

生态环境的原始性有利于建设国家级和世界级水平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

3、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西藏地势变化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和形形色色的生态环境类型,既有从热带到寒带的生态环境类型,又有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的生态环境类型,同时还有多样性的人工生态环境类型和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生态环境类型。

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类型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多样性生物物种资源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为西藏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4、西藏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与特殊人文环境的融合性。

西藏的高山自然神奇风光与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和文化胜迹的有机融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人合璧的壮丽而又神秘的旅游瑰宝,为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旅游圣地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也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5、西藏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复杂的地形和强烈的地理分异,使西藏生态环境资源(主要为农、林、牧)的地区差异明显。

耕地集中在藏中南部地区的河谷地带,而广大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形成了几乎清一色的牧业;东部和东南部山地区是林地集中分布区。

这种强烈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区反差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在自然分异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劳动地域分工。

这种生态环境资源地域差异性是西藏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此外,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高原强光照和强太阳辐射形成有利于植物和作物生长的“热岛效应”,表现为西藏高原温度、积温有效性和太阳有效辐射等比同纬度东部地区相同高度高,其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达1.5万kg/hm2,森林平均生长量达4.46m3/hm2·a,这些现象均为其它地区所少见。

上述生态环境上的优势,可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全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西藏生态环境的劣势l、西藏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西藏地质历史年轻,新构造隆升活动十分强烈,第四纪以来的200多万年间,西藏高原上升幅度达3500—4000m,且目前仍处于强烈隆升时期。

高原山脉的快速隆升,带来径流侵蚀作用的加强。

西藏高山地区,特别是南部和东部高大山区和高山深谷区,山体坡度较大,坡面松散物质在这种坡度下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在人为的干扰下,特别是地表植被覆盖的破坏,极易出现坡面物质移动,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出现崩塌、滑塌和泥石流。

2、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形成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生长期短和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的特点。

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生长季干旱、低温的出现或霜冻、冰雹的发生,或降雪的提前,对植被生长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损伤和破坏。

生态环境脆弱性还表现在陡坡植被破坏后,坡面土壤侵蚀速率远大于成土速率,土层易于丧失,一旦土壤丧失殆尽,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很难,甚至不可能。

此外,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而光照强烈,地面升温蒸发量大,加之高原多大风,谷地山风强劲,加大地面的蒸发,致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很低,其中凋萎湿度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经过长期生存适应而残留下来的深根系乡土植物一旦遭到破坏,新的植被生态系统难于恢复,成为无法利用的荒漠。

3、西藏的高寒干燥性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冻土在高原广泛发育,形成了高原北部的多年冻土、高原中部及藏南高原岛状多年冻土和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等海拔较低地区的季节性冻土三种类型。

冻土分布区冻融现象普遍,生态资源质量差,并且难于开发利用。

此外,高寒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温差变化很大。

这样的气候环境导致地表物质物理风化作用极为强烈,成土作用微弱,土壤粗骨性、薄层性、贫瘠性特点突出,而且分布面积很大,这种土壤环境对植被生长发育极为不利,致使广大高原山地草场产量和质量不高。

由于地势高亢、冰川积雪广为分布,季节性积雪分布面积较广,雪灾时有发生。

上述生态环境劣势分析表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很大,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其恢复与重建的难度将更大。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的成就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并领导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生态环境保护l、自然保护区建设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截至2002年,全区已建立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达到40,08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33.4%。

此外,各地还建立了50余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较好地保护了西藏自冶区境内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候鸟迁移的重要湖泊、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生物古迹等。

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有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810KM;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KM;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168kM;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62KM。

2、生态示范区建设拉萨市城关区是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所在地,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拉萨河下游宽谷盆地,东西宽约28kM,南北长31km,总面积524.5lKM,其中建成区面积54 KM。

拉萨市城关区为高寒半干旱生态环境,高原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河谷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对气候波动和人为扰动非常敏感。

拉萨市城关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是:以拉萨河谷地带生态环境综合整冶为中心,突出林草建设和城市保护,以北岸山地水土流失综治理和南岸山地高寒草场保护与建设为两翼,逐步控制城关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最终实现城市防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3、生态功能保护区、为有效地保护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年将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列为第二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保护区面积261万公顷,目前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该保护区建立后可使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对改善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条件,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建设1、林业生态建设我区的造林绿化速度逐年加快,五十多年来,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7万多公顷;四旁义务植树9000多万株;封山育林面积累计达到133300公顷,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的双增长。

围绕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西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西藏自治区决定停止原木、锯材出省外销,限制无节木生产。

1998年国家核定的木材限额采伐为22万M,全自治区到2001年调减到14万M,天保工程实施后,计划调到10万M。

2、草原生态建设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藏开展了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改良、灌溉和灭鼠冶虫、灭毒草等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主要牧区组织实施了以草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防抗灾基地、牲畜温饱工程和牧区开发示范工程。

截至2000年10月,全区围栏封育草场107万公顷、人工种草.6万公顷、草场可灌溉面积240万公顷、灭鼠治虫和灭毒草200万公顷。

3、农业生态建设西藏政府针对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大(其限制因素主要为灌溉条件差、土壤养分缺乏、土层浅薄)的特点,加大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宜农土地开发的力度,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形成了61个万亩以上灌区,干亩以上灌区445个,千亩以下灌区2796个。

目前全区农田水利工程控灌面积达15,94万公顷,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8.64万公顷,保灌面积6.88万公顷。

4、沙漠化土地治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开展了一系列沙漠化防治科研、规划及治理试点工作,截至1999年,共治理沙漠化土地2.58一万公顷。

首次在日喀则市江当乡示范了草方格固沙、砾石压沙等固沙技术,采用的雨、秋季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均达95%1;3,上。

5、水土保持与防洪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把水利工程措施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1.66万公顷,其中植树种草10多万公顷,经过综合治理,不仅保持了水土,减少了土壤侵蚀,减轻了风沙灾害,维持了生态平衡,而且还促进了农林业的发展。

截至1998年底,全区共修建防洪堤1550多km,其中重要堤防300多km,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

6、地质灾害防治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区先后多次对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中尼公路等主要公路干线及对城镇有危害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评价和防治对策研究。

1996年以来,先后完成了聂拉木县樟木镇滑坡治理工程、琼结县城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林芝地区八一电厂二级电站后山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及林芝地区八一电厂沟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国家直接投资12亿元实施了“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十多年来的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沙漠化整治等生物、工程措施,使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林地面积增加,区域气候环境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