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PPT再现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景与情的关系,并归纳出答案)二、概述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三、牛刀小试: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答:(1)、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写出诗人的“孤独”形象)——哀景衬哀情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乐景衬哀情·运用衬托手法。
(2)、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本诗属于“按处理情与景的方式”中的哪一类?答:触景生情。
3、师提示情景类诗歌解题步骤?学生按此步骤小结本诗?(1)解题步骤: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列举景物(意象)——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细草、微风、危墙、独舟。
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探讨微课教学设计

讲授型 启发型 问答型
适用对象
高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分值有11分。2017年的新考纲出来后,诗歌鉴赏题有了一定变化-------由一个主观题和一个选择题组合而成,主观题有8分。在2016年11月份我校的月考当中,诗歌鉴赏的题型就是一个对比鉴赏题。试卷中的诗歌是杜甫的《南征》,考题是要比较和《登高》在景与情关系上的不同点。从阅卷情况来看,用心听讲的学生,这一题得分还是不错的。可还有学生完全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因此本微课就是要就这个知识点与学生做一个分享。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情与景的结构关系,然后结合例子讲解如何分析如何组织答案,然后再做两个练习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片头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答题能力。
二、正文讲解
一、请看月考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抒发了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二、品读《南征》这首诗歌,再回想《登高》
师:诗歌是言志的艺术,也就是说诗歌多是要抒情的。诗人的欣喜、哀怨、愤怒、愁苦、理趣……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他们借助的是什么?是“景”。如果弄清楚了情景之间的关系,也许对疲于应考的高三学生们有些许帮助。本次课堂就尝试从情景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奥秘,然后碰到这类型的题目,能做到有效答题。
下面请看相关的课件
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关系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境,提升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情境的感知与理解。
2.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歌情境的深入挖掘。
2.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这首诗歌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描述。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诗歌情境感知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情境。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分享感受。
三、诗歌鉴赏方法1. 教师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意境分析、修辞手法分析等。
2. 学生结合诗歌情境,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诗歌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情境进行创作,可以模仿原诗,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情境感知和鉴赏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4.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课后作业:1.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情境感知和鉴赏。
2. 模仿诗歌情境,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资源:1. 诗歌作品:《春江花月夜》、《静夜思》等。
2. 教学课件:诗歌鉴赏方法、诗歌情境感知等。
3. 教学视频:诗歌朗诵、诗歌鉴赏等。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诗歌情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
2. 不同种类诗歌情景交融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3. 诗歌情景交融的鉴赏和创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诗歌欣赏
1. 老师介绍诗歌情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并以具体例子说明。
2. 分发一些经典的诗歌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欣赏其中的情景交融之处。
3.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情景交融,并向全班展示。
活动二:合作创作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特定的情景,如夏日游泳、冬日雪景等。
2. 学生讨论并写出这种情景的诗句,可以灵活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
3. 学生合作编辑,组织诗句的顺序,形成一首完整的有情景交
融的诗歌。
活动三:情景表演
1. 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诗歌,组织情景表演。
2.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作为主演,其他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3. 学生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声音等方式展示诗歌中的情景。
活动四:诗歌分享
1. 学生团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包括创作的诗歌和情景表演。
2. 全班一起欣赏和评价每组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
1. 小组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质量;
2. 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的角色扮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1、读懂诗歌,理解情感2、分清情与景的考查题型,规范答题。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中情与景的考查方式: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007年全国卷一)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011年全国卷)3、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4、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008年天津卷)5、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010年江苏卷)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卷)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10全国卷二)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2009年辽宁卷)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我的答案: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我的答案: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1、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士:指介之推,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我的答案: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长亭送别》教案 —— 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教案——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佛山市顺德区韦嘉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这种诗词常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感情,通过范例式教学和对比式教学,体悟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写景抒情之语言美,感受《西厢记》华艳优美、极富意境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这种诗词常用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范例式教学、对比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幕:“宝玉道:‘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顾不上吃呢!’黛玉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大家知道宝黛说的是什么文章吗?正是被誉为“天下夺魁”的王实甫《西厢记》,这部戏深受喜爱,不仅在于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爱情主张,富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也在于它的曲词华艳优美,极富诗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厢记》的语言之美,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二、鉴赏品读1、品读王昌龄的《闺怨》,注意这首诗景物意象的特点:闺怨王昌龄 (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明确:春日、杨柳,无不明显提示这是春日之景,闺妇登楼赏春,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由此可知她感伤春情易失,时光易逝,因而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据此,我们一起来看《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考:参考《闺怨》,这段曲词的景物意象是否具有相同类型的特征?明确: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取了最能表现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满地黄花、南飞鸿雁、霜林红叶等多种意象来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
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展现了崔莺莺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无限悲伤、不舍。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说课稿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说课稿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
(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
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诗歌鉴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项。
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
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过多头绪化,我认为,诗歌鉴赏指导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切入点集中,作到抛砖引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来鉴赏诗歌。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于的情在于山水之间也,从高考来看2004年《赤壁》、2007年《阮郞归·初夏》都是景情关系进行鉴赏的。
因而我选择从景情关系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我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
实践操作过程中分三个课时来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命名分别为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秦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赵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这就是间接抒情了。
2、间接抒情:(鼓励同学们举例)A、借助物抒情——具体形式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B、借物喻人托物寓理如:我们学过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赞美创造性劳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以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C、借助历史上的人事物——借古抒怀咏史述怀用典抒情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E、借助事——因事缘情借事抒情F、借助景——即情景关系a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b 情与景的特殊关系:①以乐景衬哀情②以哀景衬乐情作用: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E、借助修辞抒情:比喻,比拟等如:2014年卷诗歌鉴赏题:《武陵春·春晚》“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无尽的春愁像小鸟一样放飞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补充: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
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
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
这就是拟人。
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过渡:抒情方式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而借助景抒情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并熟练掌握最后一种情景关系。
三、通过辨析清楚掌握情景关系(一)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过渡: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识记和辨别情和景的关系。
(二)辨识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A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情”也有“景”(有情有景);B“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景而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在的思想感情。
(先景后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C“寓情于景”(情含景中)。
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明写景,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D.情景交融:(景情融合)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情与景的特殊关系:如果景物的色调是明朗的,让人赏心悦目或心情舒畅的,一般认为是乐景,反之则是哀景。
如果感情是伤感的,悲愤的,孤独的,寂寞的,低沉的,可认为是哀情,反之则是乐情。
①以乐景衬哀情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析】依依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例:“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长恨歌》以哀景衬乐情②以哀景衬乐情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一哀景写乐情四、小试牛刀,举例判断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草原送别》(借景抒情)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触景生情)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籍《秋思》(借事抒情)5.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永《雨霖铃》(寓情于景)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以乐景衬哀情)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白的《塞下曲》(以哀景衬乐情)8.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用典抒情)五、真题演练,知己之弊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
(0分)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
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
(1分)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
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
(2分)存在问题: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目如何问?(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提问变体: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
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5、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6、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7、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8、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该诗采用了…(明确手法)…抒情方式(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作者通过写…(列举景物)…容,营造了……氛围或意境,抒发了……感情提醒: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1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3)析效果:这种手法的效果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提醒: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