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_邬冬梅

合集下载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



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 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老通宝: 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 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虽然他搞不清是什么力量把他们一 家推到水深火热的深渊,但是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 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焕发出一个农民虔诚 的热情。一直到彻底破产,他仍然不能够理解“世界变了, 越变越坏”的原因。他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 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 老通宝的悲剧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的思想一点未变,他 因循守旧,仍处在一个僵化封闭的封建意识的王国里。他 的悲剧正在于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 《子夜》。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 《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 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 盾被选为理事。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茅盾
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概况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 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 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 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无轨列车》《新文艺》和
《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
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等。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 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 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从自己的直感出发来描写近代都市的“新事物”,他们
最热衷的是烟酒、汽车和舞场,这是他们笔下的都市文

蒋光慈(1901—1931, 笔名光赤,安徽六安 人)是普罗小说的代
表作家。1925年,出
版新诗集《新梦》 《哀中国》,较早提 出“革命文学”的口 号。
蒋光慈

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作者自称这是“粗暴的叫 喊”。小说写佃农的儿子汪中在社会的迫害下逐渐觉醒、最 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1927年4月,他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对刚刚过去的上海 工人武装起义作出了迅疾的反映。 《丽莎的哀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写了白俄贵族妇女丽莎 在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被迫卖淫的痛苦经历。 1930年3月起发表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 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这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是
1.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如《砥 柱》。


2. 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 小市民,如《出走以后》中的姑太太、 七叔。

《包氏父子》。这篇作于1934
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以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一个 下层小市民的悲喜剧。门房老
包把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
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 费尽心机地借债供小包上洋学



普罗小说的重要作品。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浙江宁海人)。《二月》(1929) 描写他所熟知的青年知识者的生 活,思考知识分子的道路。鲁迅 作序,称主人公萧涧秋:“极想 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 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三十年代小说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一节茅盾创作概述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方璧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东栅老街一、早期的文学活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19 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1919)、《梅特林克评传》(1921)、《罗曼?罗兰评传》(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二、大革命失败后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发表《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命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 )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
方长安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1997(000)003
【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方长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文系!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嫁接于西方现代派之木的台湾现代派小说 [J], 谢冬冰
2.从传统小说到现代派小说--英美小说观念的变化初探 [J], 陈志章
3.现代派与民族化——从新时期的“现代派”小说看创作家的民族化意识 [J], 毕光明;
4.现代派与民族化——从新时期的“现代派”小说看创作家的民族化意识 [J], 毕光明
5.中国现代派小说的雏形——《现代》杂志小说初探 [J], 赵凌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

英、日、美1931年秋到1933年的货币制度改革有效地缓解了危机但也影响到中国的汇率,使中国陷入了1932年—1935年的民国经济危机。

20年代中期已开始的全世界农业萧条、中国工农业生产力低下、3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日本侵略、持续的内乱、赋税较重等又加剧了危机的程度。

而美国1933年的白银政策客观上大幅提高了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的汇率,导致中国经济进入寒冬。

民国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农业破产,而农村购买力的消失影响到商业、工业。

危机中的南京政府从关税、工业、农业、货币制度改革等各方面采取了保护性措施和政策, 1935年的货币制度改革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降低了汇率,使中国在1935年开始走向复苏。

30年代经济的巨大变化使作家开始大量关注经济题材,从1931年到抗战爆发前出现了大量经济题材的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成为30年代独特的文学现象,其中以左翼作家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

社会性质大讨论、左联等左翼文化团体对经济题材小说起着引导作用,尤其左联从理论倡导、创作及文艺批评等方面都主动进行了引导,瞿秋白等共产党人也对茅盾等人的创作有所影响。

经济题材小说创作时间大量集中于民国经济危机时期,采用社会科学的创作方法,反映各类经济破产现象及社会下层苦难,矛头指向官僚腐败、商人及地主剥削等阶级矛盾及美日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最终指向反抗,使小说呈现出政治化主题。

而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力低下、南京政府的积极政策以及危机前后相对繁荣时期的经济表现有所忽视。

30年代的经济题材小说创作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与主题,促进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同时政治化的主题也限制了经济题材在小说领域更丰富的表现和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试图还原民国经济危机中工业、农业、商业、对外贸易、英美日中外经济关系、南京政府的政策等历史场景,探讨共产党人、左翼社会文化团体对经济题材小说的指导及影响、都市及农村经济题材小说的阶级矛盾、反帝等政治化主题,同时探讨经济题材小说对于左翼文学的贡献及其政治化主题造成的发展局限进行探讨。

一 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的兴起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

美国1929年10月的股票市场暴跌,很快波及到全世界范围,美、欧、日、法等国及其周边国家均陷入了危机当中。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三千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罢工此起彼伏,共产党及社会党的力量在各国得到发展。

对挽救这次经济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各国的货币制度改革。

这种措施影响了国家之间的汇率。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整个中国经济经历了1929—1931年秋的轻度繁荣、1932年—1935年的民国经济危机和1935—1936年的经济复苏几个阶段。

1929—1931年秋,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与危机中的西方各国相比相对繁荣。

主要原因就是茅盾在《子夜》中提到的“金贵银贱”,危机中,发达国家通货紧缩造成了白银价格的大幅下跌。

中国在30年代是唯一一个银本位制大国,白银占到货币总量的60%左右,国外市场的下跌带来了中国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邬冬梅内容提要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中国陷入1932年—1935年的民国经济危机,民国经济危机主要集中于农业破产,同时影响到其它行业,中国经济在1935年开始走向复苏。

经济的巨大变化使作家关注到经济题材,创作了大量的经济题材小说,而共产党人以及左联等左翼文化团体从理论倡导、创作、文艺批评方面对经济题材小说发挥了影响及引导作用。

这类小说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倾向,在都市经济题材小说中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在农村经济题材小说中突出经济破产、下层苦难与阶级矛盾,并指向反抗与革命。

经济题材小说丰富了30年代文学的题材与主题,促进了左翼文学的发展,而模式化的创作限制了经济题材小说的持续发展。

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货币在对外贸易中的汇率优势,白银大量流入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多,从而促进了经济和出口的增长,这与危机中金本位制的西方各国通货紧缩的困境是相反的。

“金贵银贱”让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初独善其身。

汇率的大幅降低提高了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成本而降低了西方国家购买中国产品的成本,起到了与提高进口关税和降低出口关税相同的效果,使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在1929—1931年与西方各国相比相对繁荣。

从对经济最为敏感的投机市场就可以看出中外经济的不同表现。

投机市场能够敏锐地反映经济的变化,危机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都受到重创,美国股市1930年到1931年都处于暴跌当中。

从1929年10月的最高点到1933年的最低点美国股市大约六分之五的财富蒸发,经济开始复苏后,股票才开始停止下跌。

而茅盾在《子夜》和《交易所速写》等散文中对同期中国的投机市场进行了描写,尽管茅盾对投机市场持贬抑的态度,但还是能从中看出1930年中国流动资金的充裕和公债市场的繁荣。

而茅盾《子夜》所反映的1930年中国的出口有所减少则主要是受到西方各国购买力下降及部分行业生产技术落后的影响,而购买力的减少和汇率带来的优势而言是比较轻微的,当时也有一些行业的出口是获得较大发展的,如一些化工业的产品在国际上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1932年—1935年中国卷入了民国经济危机,民国经济危机主要开始于1931年秋冬各国货币制度改革的影响。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各国展开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英、日、美等国相继脱离了金本位制,增加了纸币供应量,这是一种以纸币贬值来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货币政策。

其中,英镑贬值约三分之一,日元贬值约40%。

到1933年,最终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英镑集团、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元集团、坚守金本位制的以法国为中心的金本位集团。

世界经济从1933年美国实施货币制度改革后开始走向复苏。

这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复苏是以牺牲货币的信誉为代价,也是以牺牲外贸对手经济利益为前提的。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英、美、日有着重要的地位,如1933年,英、美、日三国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比例的64.6%。

因此,英美日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的状况。

1931年秋开始的各国货币贬值让“金贵银贱”的局势发生了变化,1933年美国通过白银收购政策人为推动白银价格大涨,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的汇率,使中国进入到危机的寒冬。

这次民国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外部市场的货币贬值使中国的汇率优势开始消失,美国的白银政策人为地提高了白银价格,导致了中国的主要货币白银大量外流,流通货币大量减少的结果是造成了以物价下跌为特征的通货紧缩,物价尤其是农产品价格连续四年下跌,农村经济走向破产,而20年代已开始的世界农业萧条、中国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日本入侵、持续的内乱、赋税较重等因素又加剧了危机的程度。

30年代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八至九成,农村经济破产导致了农民购买力的消失,从而影响到主要依靠内部市场的商业和大部分轻工业。

如茅盾小说《林家铺子》所反映的中小商业破产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破产带来的农民购买力的消失。

1935年中国实施了货币制度改革,进入了经济复苏的两年,直到抗战全面爆发。

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脱离银本位制发行法币为流通货币,增加纸币供应量,同时有一定幅度的贬值。

中国经济通缩的局面得到改变,经济开始走向复苏。

在货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英美等国反对基于白银基础上的纸币贬值,因此不得不依靠外汇以稳定币值,英美日展开争斗出借外汇以获得附加利益,最终国民政府选择了与英美合作与日本抗衡,从而放弃了一些国家利益。

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和英美、中国和日本是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较大的两种国际关系。

在30年代的对外关系上,南京政府与英美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两者有着合作,如1935年在英美指导下实施货币制度改革,依靠美国的农产品实物借款救灾、修缮堤岸及缓解经济压力。

英美对于中国也有着利益的撷取,如在1933年的白银政策,有着打开中印用银大国市场的潜在意图。

同时通过中国的货币制度改革取得大量利益。

而两次对中国借款都以生产过剩的农产品交付,将危机转嫁给中国,损害了中国的农业发展。

日本在二三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大地震、海啸和经济危机,为了摆脱自身困境对外扩张,在1931年始军事入侵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抢占中国大面积土地和战略资源,并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一步步实施入侵。

经济方面在东北对日货采取进口零关税等政策,在势力范围阻挠中国货币统一、公开组织走私等。

中国1929年收回不平等条约实施关税自主时,日本是唯一阻挠并通过谈判拖延三年的国家,导致1933年前日本商品在中国大面积倾销,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就从侧面展现了日货倾销的严重性。

1935年在中国货币制度改革撷取利益的企图被英美的介入破坏后,在1937年直接发动了中日战争。

因此,在30年代的中外关系中,中日关系成为主要矛盾。

经济危机前后南京政府也采取过保护性措施。

包括继续实施关税自主,大幅度地提高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发展交通、工业、农业、积极救灾和修缮长江堤岸等。

工业和外贸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工业生产总体处于增长状态,整个抗战前十年左右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农业由于各种原因政策效果不佳,加上1929到1931年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中的中国经济呈现了工业轻度繁荣和农业破产并存的面貌。

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引起了作家的关注。

作家的创作视域和创作视角发生了变化,角或经济—政治视角去看取人生,去表现破产现实”。

30年代初的报刊大量刊载了世界经济危机及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尤其是1932年“丰收灾”现象。

“丰收”与“成灾”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事物同时发生引起了小说家广泛的关注,带动了小说家对于农村经济破产现象的思考,形成了农村经济破产小说的热潮。

茅盾在介绍《子夜》的创作过程时提到文学评论 2012年第3期了政治经济的变化和人们的关注:“一九三〇年秋,我眼疾、胃病、神经衰弱并作,医生嘱我少用眼多休息。

闲来无事,我就常到卢表叔公馆去,跟一些同乡故旧晤谈。

他们是卢公馆的常客,他们中有开工厂的,有银行家,有公务员,有商人,也有正在交易所中投机的。

从他们那里我听到了很多,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也看得更清楚了。

那时,正是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津浦线上大战,而世界经济危机又波及到上海的时候。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压迫和农村动乱、经济破产的影响下,正面临绝境。

为了转嫁本身的危机,资本家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

而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正方兴未艾。

翻开报纸,满版是经济不振、市场萧条、工厂倒闭、工人罢工的消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