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29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合集下载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班级:植保10-1 姓名:李容学号:20100427摘要: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

两次危机有着许多的异同。

关键词:1929 经济危机 2008 金融危机相同点不同点正文: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1932年,美国的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暴跌近一半,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美国的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巨大冲击.大危机迅速猛烈地从财政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三千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二、2008年经济危机2008年,一场自1929年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在全球爆发,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雷曼和贝尔斯登、花旗相续倒下,高盛和摩根被迫转为传统银行。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摘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风险。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它既是一部危机史,也是一部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史。

本文以美国为例,主要探讨美国1907年、1929-1933年、2008年这三场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及其之后金融改革,并总结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给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相关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借鉴。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改革一、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1907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在国民银行时期(1864-1913年)经历的最后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它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

<1>发生原因:1.休克前的经济繁荣与缺乏监管的信托机构: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迅速上升时期,经济的大繁荣让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如饥似渴,也促使美国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

这一时期,很多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谋取暴利。

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

信托公司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却极其缺乏政府监管,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

2.金融机构第一个倒下:1907年10月中旬,美国第大三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对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收购计划失败。

市场传言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即将破产,第二天这家信托公司遭到“挤兑”。

尼克伯克与现在的雷曼兄弟一样,成为倒下的多米诺第一张骨牌。

3.银行“惜贷”利率冲天:尼克伯克倒闭后,银行对于信托业产生强烈不信任感,银行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收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徐肖冰(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 要: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近百年来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为严重的两次危机。

本文通过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梳理,比较分析了二者在危机爆发过程、对经济的影响、所处的货币环境及相应的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提出制度性缺陷是两次危机爆发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

关键词:大萧条;金融危机;货币制度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09(2011)04-0008-04收稿日期:2011-4-17作者简介:徐肖冰,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 济学。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乃至全球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它对经济思想以及之后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今天的金融危机,人们总是不禁要将它与大萧条相对比,因为它们都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两者都带来了股市崩溃、高失业、银行倒闭、通货紧缩等方面的危害。

那么对它们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把握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状况对比虽然人们一般将1929年10月的纽约股市大崩盘作为大萧条的开始,但事实上美国经济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下滑。

1928年,美联储出于对当时股市上投机行为的担心而在7月通过提高贴现率、减持政府债券等手段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很快就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随着10月24日股市崩溃之后,美国的经济产出水平开始迅速下滑:经季节调整的工业产出在1929年8月至10月仅下降了1.8%,但从10月至12月却大幅下降了9.8%,之后的一年间则又下降了23.9%。

此后,1930年10月、1931年3月以及1933年1月的三次银行业危机导致大批银行破产或被兼并清算,这不仅使货币供应量大幅下降,还导致了原有信贷关系的破裂,从而提高了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这次金融危机首先是金融危机,实体经济未受很大影响.而1929年是实体经济发生衰退后,才爆发危机.1929年金融危机重要原因是金本位制度弱点,不完善的制度和各国之间不合作下(一战之中各国之间怨恨和统治阶级更换造成治国能力下降使各国很难合作),金本位国家发生通货紧缩. 1929年危机发生在金本位国家,而银本位国家,例如中国未受很大影响.这次危机是美元作为主导国际货币,没有防波堤,因此危机会蔓延到全世界,如果应对不好,是更大灾难.这次金融危机不同在于,没有货币造成通货紧缩,而是信贷紧缩.1929年大危机,世界各国没有联合对抗金融危机,没有国家出来领导,30年代英国和美国还发生了金融战争,罗斯福政府计划形成银本位集团.这次危机,为了使救助方案获得通过, 保尔森甚至向众议院议长下跪! 但是,方案通过后,市场反应很消极. 因为市场发现, 因为政治上原因, 各国对金融危机处理仍然会矛盾重重.欧洲内部达成一致更困难.美国的救助计划起了领导作用,如果成功,其他国家会跟随,所以关键看美国.现在国各央行联合降息,以避免热钱不正常流动,注入了流动性.30年代英国和美国金融战争之中,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在英国帮助下发行法币,为中国未来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在抗战中,英国在金融上能支持中国,在日战区维持了法币,美国对中国援助不是很够.中国金融抗日战争,也以此为背景.如果,中国能继续维持银本位制,国民党在抗战结束后,可能不能靠通货膨胀发动内战.两次危机也有相同之处.1929年大萧条, 按照伯克南分析, 主要原因是金融系统陷入混乱,信贷紧缩打击实体经济,使得危机持续. 现在,世界金融系统已经陷入困境,陷入了信用紧缩,美国信贷市场已经冻结.影响到实体经济, 维持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股市终于不支.1929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过高的杠杆, 金融机构经营变得不谨慎,现在与1929年大萧条一样.因此与1929年危机一样,首先要使金融系统恢复正常,通过购买不良资产恢复流动性,但是金融系统恢复正常还要一段时间,因为金融系统情况很复杂,资本金和坏帐数额庞大.美国商业银行资产估计有一半问题资产, 按照资本充足11.3%(2006年),资产中5.65%是问题资产(比如抵押債劵,还有雷曼之类的债劵).按照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购买30000亿美元问题资产,将减值3/4左右,这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投资银行杠杆比例很高是商业银行一倍,20倍,对冲基金杠杆比例达40倍.随着把这些金融机构纳入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为达到资本充足率,急需弥补资本金。

金融危机的历史与现在

金融危机的历史与现在

金融危机的历史与现在金融危机,指的是由于经济系统中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出现崩溃和衰退的现象。

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在两个方面来探讨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

一、历史上的金融危机1.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19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繁荣期,股票价格不断上涨,进入到1929年3月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然而由于投资者过度抬高股票价格,股票市场的投机泡沫产生了,而且当时的监管政策也是相对松散的。

到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突然暴跌,随即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大衰退,甚至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金融危机被称为“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特别是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

而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则是这些国家的大量外债和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

这些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甚至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改革,这些国家的经济才逐渐走出困境。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大幅度下滑。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银行业和房地产市场曾经出现了明显的泡沫,但这已被多方面忽视。

而次贷市场出现严重问题后,金融市场出现了大规模崩盘,股市也在短短几天内大幅下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经过全球政府的干预和改革,全球经济最终逐渐恢复了活力。

二、目前的金融危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的金融市场也陷入了持续不断的波动之中。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缓解了金融风险,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仍然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1. 疫情和市场波动疫情爆发之后,全球股市变得异常不稳定。

手足口病肆虐,企业业绩下滑,投资者因此陷入了恐慌之中。

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此次疫情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的规模空前,许多公司首次破产、甚至被迫关闭。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引言经济危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中的严重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曾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三次被普遍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将介绍美国经济的三大危机,包括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并总结各个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一、大萧条(1929-1939)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始于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

这场危机导致了长达十年的高失业率、贫困和经济停滞。

经济原因大萧条的主要经济原因是金融体系的崩溃和投资大规模失败。

由于股市投机泡沫的破裂,大量投资者损失了巨额资金,导致资本市场崩溃,进而冲击了整个经济体系。

社会影响大萧条期间,失业率飙升,很多家庭陷入困境,贫困率上升。

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种社会动荡间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精神压力增加等。

启示大萧条给我们的启示是,金融市场需要监管,过度的投机行为会破坏整个经济体系。

同时,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稳定经济,例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二、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这场危机源于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经济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大量次贷贷款债务出现违约,金融机构面临破产风险,信用市场崩溃,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社会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财富损失。

许多人失去工作,房屋被抵押或被银行收回,个人和家庭陷入了财务困境。

同时,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许多国家也受到了波及。

启示2008年金融危机的启示是金融市场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以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此外,金融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个人和机构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财务和投资。

三、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不例外。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一、概览1. 金融危机定义与重要性作为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危机,导致金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现象。

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具有跨国、跨市场的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危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还会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理解和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有益的启示。

2.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与概述上世纪末,世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的大萧条,其背景在于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繁荣。

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失衡。

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限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而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大量采用分期付款和赊购制度。

这种制度的盛行使得金融市场异常繁荣,但企业的实际资金状况却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异常繁荣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而非真实的经济增长。

当这个泡沫最终破裂时,股市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银行破产、信贷紧缩、生产下降和失业率飙升,整个社会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背景则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失控密切相关。

在21世纪初,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推出了零首付贷款政策,这使得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

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历史案例和教训

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历史案例和教训

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历史案例和教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历史案例和教训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已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些危机和衰退不仅对个体和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案例为例,探讨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并总结出宝贵的教训。

1. 1929年的“大萧条”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盘,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被称为“大萧条”。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金融市场的波动如何引发实体经济的崩溃。

股市的崩盘造成了企业的破产,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

这个历史案例告诉我们,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以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2.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系统的崩溃,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

这一次危机表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呼吁对金融市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监测。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还揭示了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和缺乏透明度的问题。

为了防止未来的金融危机,相关当局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3. 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了东南亚的多个国家。

这场危机揭示了亚洲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财务不透明、外债累积等。

亚洲国家通过采取紧缩政策、改革金融体系等措施渡过了危机,但也给他们留下了不可忽视的教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国家应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并加强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

4.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了重大冲击。

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和财政困境等问题出现,经济陷入衰退。

这次危机教会了我们的国家和地区在应对类似疫情时需要更好的准备。

此外,通过数字化和技术的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历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

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

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

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

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

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

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

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

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
70%,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破坏;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爆发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市场经历了价格的暴跌,大量的农畜产品被废弃,众多的贫农、中农走向破产,美国农业生产者的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223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90美元,降低了60%;失业人数达1300多万,至少14万家企业倒闭。

实体经济出现危机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美国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

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创下了空前纪录,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人数达到5 000万左右。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为前导。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剧烈下挫,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倒闭。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此次危机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美国国内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金融业务相互交织、债务关系相互关联、链条不断扩大延展、风险交叉传递,一旦债务链断裂,就会不断出现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形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二是由于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金融业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又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各有不同: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主要发生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的供给规模严重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并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2两次危机状况的共同特征。

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有相异之处,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危机的传导速度极快,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二是危机的波及范围极广,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三是危机的破坏性较大,危机发生后,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社会生产迅速萎缩,产值下降,失业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造成经济下滑;四是危机的延续时间较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以刺激经济,摆脱衰退。

三、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
1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

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
源。

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它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

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

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

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

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二)两次危机成因的相通之处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各具不同的特点,导致危机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两次危机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商品生产的盲目扩大严重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造成的结果,是实体经济内部不均衡发展的外在表现;而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样表现为“生产过剩”——资本证券化规模盲目扩大而导致的虚拟资本“过剩”,虽然金融业不生产实体产品,“过剩”比较隐蔽,但如果虚拟资本发行量盲目扩大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则会形成经济泡沫引发危机。

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的“生产过剩”,都是经济自由化发展的结果,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就是在运动中无限增殖。

在实体经济中它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

而在虚拟经济中则表现为虚拟资本的无限量发行,二者的发展都为资本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使其跨越了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界限无限扩张,最终实体资本或虚拟资本的“过剩”必然导致危机的爆发。

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到: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社会生产与需求一定要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工具,但是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容易导致泡沫经济,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可能引发的泡沫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