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半时偏妍》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猜读半扎

猜读半扎

猜读半扎半扎村位于汝州市区南,距市中心约二十公里。

若问:这村为什么叫半扎?答案是:不知道!如果非要刨根究底不可,现存的史料只有文昌阁匾额上的题款“归仁里安宁乡”了。

至于“归仁里安宁乡”与“半扎”村名的关系也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谁也不知道,就更能起人们对半扎这一村名的诸多猜想。

首先,有一个“半拉”之说。

有不少到过半扎的人,看到半扎前街路北面是挨挨挤挤的民房,还有古时候留下来的老式门面房。

路面南侧脚底下是古寨墙,几丈深的寨墙下面是流水淙淙的河。

由此推测,半扎街实际是半个街、半拉街的谐音。

其次是“半站”说。

“半站”又有两种说法。

最早见诸报端的“半站”说,源自尚自昌先生关于解读半扎的文章。

文中说,半扎街(明清时期曾叫半扎镇)处在古宛洛商道上,东据宝丰大营镇二十华里,西据汝州杨楼四十五华里。

南阳过来的商队,经过鲁山、宝丰,在大营镇交易后出发,走了二十里的半站路到了半扎,往往要住下来。

因为第二天必须走完四十五里的虎狼爬,到杨楼才得以歇脚。

在半扎不住下的话,第二天就得在虎狼爬岭上过夜,食宿、安全难有保障。

从洛阳方面过来的商队,经过了大安、临汝镇,到杨楼后一定会住下休整,第二天走完四十五里的虎狼爬岭后到了半扎。

半扎宛然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美,寨固,商贾云集,草料、驼场众多,住宿、饮食、商品交易、休闲观光俱佳,商队就自然要住下来,留待明天再轻轻松松地去走那半站路。

至今还流传着“吃不完的大营饭,住不完的半扎店”的民谣。

因此,半扎,其实是“半站而驻”的意思。

另有半扎人樊创制、樊创权先生编著的《古道重镇半扎寨》一书中这样写道:“据说古代,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是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

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地。

过往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

”这些解释,显然是因物起事,是猜想,自然是没有确凿历史资料来佐证的。

对于这些猜想,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它的“是”,也没有证据证明它的“非”。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生活的最高典型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

一首28行的小诗(李密庵《半半歌》)把这种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他很欣赏《半半歌》所描画的那种自然放浪的生活。

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

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摹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

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

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

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以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

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

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史够摆满屋里的壁炉里;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的表达出来: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扇免翻覆,马放半缰稳便。

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是初中教育中具有周期性的一项重要工作,议论文阅读占据考试的重要部分之一,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

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 “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2分)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李浩燃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材料作文““半”,对于完整而言”写作指导及范文

材料作文““半”,对于完整而言”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边的资料,依据要求写一篇许多于 80 字的文章“半”,关于完好而言,是一种未达成的状态;相关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意的缺憾,比如,“功亏一篑”,“半壁河山”等。

但是,“半”,常常又是一种美好的境地,比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怯、模糊之美,“行百里者九十”赞誉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现一种技巧、功力之是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特别多,请你睁开想象和联想,谈谈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离开资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剽窃。

【答案】残破也是一种美“半”,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有不好的意思,什么“中途而废”“平分秋色”“半生不孰” “半”含有不完好、不完满的意思,也就是有残破,有遗憾。

但有残破有遗憾就不美了吗?不是,残破和遗憾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一种美。

人们都喜爱完好,不喜爱残破和空白。

但是西方的维纳斯女神像有名就有名在它没有双臂。

这类残破不但没有让它不美,反而让人们感觉它更有一种美。

人们能够为它想象出很多完满的双臂,在它身上寄望了美好的向往。

它的残破成为一种美,让它享誉世界。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我们的水墨丹青。

好多国画上有留白,留白更能开辟画面的境界,给赏画者自由畅想的快感,增添了画的意蕴,这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看来残破有时也能如虎添翼。

人们都喜爱健康,不喜爱患病。

但是有时病态也是一种美。

西施患居心绞痛,发病时“捧心”神情更添美感,甚至惹得东施效颦。

病态美让西施在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中独具特点。

《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都是美女,但是宝二爷偏喜爱多病黛玉妹妹。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称她仙人似的妹妹,正是喜爱她“弱柳拂风”的病态美。

人们都喜爱晴日的充分光照,但有光阴线黯淡也会表现出一种模糊的美感。

不论是“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秋月,仍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都给人委婉而自然的美。

虽是半遮半掩,其实不明亮,但这正是诗人敏感地发现了自然的美。

辽宁省盘锦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盘锦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盘锦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书写 (共1题;共4分)1. (4分) (2017八下·泰兴期末)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shì________,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刘心武对“错过”的jǐng________悟,臧克家对生与死的chóng________高境界的解读,都是lěi________落坦荡胸怀的展示。

二、选择题 (共1题;共2分)2. (2分)从上下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

A . 有欢快歌唱的小鸟,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B . 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有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C . 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有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D . 有欢快歌唱的小鸟,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三、默写 (共1题;共13分)3. (13分) (2020九下·黄冈月考)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

(韩愈《晚春》)(2) 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发挥奇特想象抒发诗人对友人关心、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在《次北固山下》中,王湾描叙“________,________ 。

”的岁月更迭来抒写乡思,诗句又蕴含着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的自然理趣。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 “。

(6)中华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第5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 配套练习Word版含解析

第5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 配套练习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周练过关八新人教版必修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周练过关八新人教版必修

周练过关(八)一、选择题1.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轻松跑(拖拉机),儿子赶集点鼠标。

三代人赶集方式的变化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新事物是旧事物演变的结果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答案 D解析A项中“彻底否定”说法错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质的变化,B项错误;事物的变化包括量变与质变,只有质变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C项错误;从“肩上挑”到“点鼠标”的变化,体现了赶集方式的发展,D项正确。

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核心技术的掌握,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

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有条件的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D.发展就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必然带来发展答案 A解析高铁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因为发展不等于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也不一定带来发展,排除。

3.《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该观点( )①认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②认识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③把事物看成是变化发展的过程④片面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解析“理无常是,事无常非”意思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正确和永远错误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不符合题中的观点。

4.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这一目标的确立,从哲学上看( )A.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的观点B.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发展C.坚持了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答案 C解析国家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三个“零增长”,表明国家是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入选。

议论文阅读指导

议论文阅读指导

议论文阅读指导考查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一)考查要点一: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1.题型示例:重点研读以下文章:2012中考《微公益》海淀一模、西城一模、朝阳一模(23题)、石景山一模、二模海淀二模、西城二模、东城二模、2.解题思路:(1)看题目A.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检验之后没有问题,摘抄题目即可。

B.有的标题是论点的简述,只要从文中找到完整的表述论点的判断句检验就可以了。

如:石景山二模、P124《要讲三种话》、C.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论题,依据论题找论点。

如:P131《匠人与大师》、海淀二模、西城二模D. 没有题目先找论题。

(2)看论题什么问题先搞清楚作者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然后找作者对这个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从前往后依次找。

取前不取后。

再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可以用这个句子判断:关于xx问题作者认为……如:西城一模、丰台期末201301《眼光》、东城二模(3)看提示关键词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可见”、“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我发现”等等。

(4)也可以依据论点引入的方式:A.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B.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C.根据亲身经历的某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D.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

以上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的依据,也是确认中心论点的几种方法,它们往往要互相参照,配合使用,交互印证,才更有效。

(二)考查要点二:*****题型示例:1、写一句话,阐明论据与观点的联系。

2012《微公益》第三题2011 01海淀期末《能者与多劳》第二题(4月月考试题)P123三《包容》第三题P128四《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第二题2、分析论据作用中考说明P36 55小题、P38 56石景山一模丰台二模21题P128四《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第一题P122一《君子不器》第一题P132四第一题考察道理论据的作用:P124《要讲三种话》第三题P119《学会盘活自己》(1)P123《包容》(1)3、问论据为什么能够证明观点或者选择辨析,要求说明理由2011年中考题P117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3)中考说明P38 58小题海淀一模丰台一模东城一模西城二模P118一《沉住气成大器》(3)****解题方略: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无论哪种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进行陈述、阐释,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开半时偏妍》阅读附答案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

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

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

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

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

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

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

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

“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小题1: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小题2: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

(4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

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

”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

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小题2: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1分):接着举出齐白石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1分),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1分);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小题3:D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其实是概括作者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

如本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运用“花开半时偏妍”这个话题,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示例: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小题2:本题是论述这个话题的论证过程。

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分析这一论证过程。

示例: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接着举出齐白石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小题3:D项中“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这句话是来论证“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这一观点。

结合D项的分析,所以是错误的。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