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知识要点梳理

合集下载

数列知识点总结大全

数列知识点总结大全

数列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数列的概念与定义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的集合,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数列的项。

2. 数列的定义:数列可以用一个通项公式或者递推公式来表示,通项公式指明了数列的第n个项与n的关系,递推公式则指明了数列的第n+1项与第n项的关系。

二、常见的数列类型1. 等差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相邻两项的差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2. 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相邻两项的比值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3. 调和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相邻两项的倒数之差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就是调和数列。

调和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1+d(n-1)),其中d为公差。

三、数列的性质1. 有限数列与无限数列:有限数列指数列中的项是有限个,无限数列指数列中的项是无限个。

2. 数列的奇偶性:如果数列的每一项的奇偶性相同,则称该数列为奇数列或偶数列。

3. 数列的首项和公差:首项指数列中的第一个元素,公差指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

4. 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用求和公式来表示,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相应的公式。

5. 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指明了数列的第n+1项与第n项的关系,可以通过递推公式求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四、数列的应用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在数学和物理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计算。

2.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在数列中的应用尤其广泛。

3. 数列的模型应用:数列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的变化规律,比如人口增长、物种演化等。

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1. 数列的判断: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调和数列等,需要根据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进行分析。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列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数列广泛应用于代数、函数和数学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对数列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常见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通常用字母$a$表示数列的首项,$d$表示数列的公差(等差数列),$q$表示数列的公比(等比数列)。

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为:$$a_1,a_2,a_3,...,a_n,...$$其中,$a_n$表示数列的第n个数。

二、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都相等的数列。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_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其中$n$为项数,$a_n$表示第n个数。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_n = \frac{n}{2}(a_1 + a_n)$$其中$S_n$表示前n项的和。

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的数列。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_1$,公比为$q$,则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cdot q^{n-1}$$其中$n$为项数,$a_n$表示第n个数。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_n = \frac{a_1(1 - q^n)}{1-q}$$其中$S_n$表示前n项的和。

四、特殊数列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数列。

1.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特殊的数列,它的前两项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F_n = F_{n-1} + F_{n-2}$$其中$F_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

2. 等差-等比混合数列:等差-等比混合数列是指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与相邻前一项之间的差值和比值的乘积。

混合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 + (n-2)d\cdot r$$其中$d$为等差数列的公差,$r$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

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数列一、数列的概念1、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 a a a n ,,,,,123,简记为数列a n {},其中第一项a 1也成为首项;a n 是数列的第n 项,也叫做数列的通项.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2、数列的分类:按数列中项的多数分为:(1) 有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有限个,即项数有限; (2) 无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无限个,即项数无限.3、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f n n (),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4、数列的函数特征:一般地,一个数列a n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 a n n 1,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1n n a a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5、递推公式: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二、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久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即1n n a a d +-=(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通项公式为:()()()11,n m a a n d a n m d n m N +=+-=+-∈、.3、等差中项:(1)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a bA +; (2)若数列为等差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差数列,即1n a +是与2n a +的等差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是等差数列.4、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和{}n b 均为等差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差数列;(3)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0n d a >⇔为递增数列,{}0n d a <⇔为递减数列,{}0n d a =⇔为常数列.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3)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前n 项和()()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6、等差数列前n 和的性质:(1)等差数列{}n a 中,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差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11==,222n n n d d S na d n a n -⎛⎫++- ⎪⎝⎭当0d ≠时,n S 可看作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3)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1(奇数)项,则()11==,n S n S S a S n++-奇奇偶偶中间项且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 (偶数)项,则1==.n nS a S S nd S a +-偶奇偶奇且7、等差数列前n 项和n S 的最值问题: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1)100a d ><且(即首正递减)时,n S 有最大值且n S 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数项之和; (2)100a d <>且(即首负递增)时,n S 有最小值且n S 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数项之和.三、等比数列1、等比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即()1n na q q a +=为非零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依据.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通项公式为:()11,,n n m n m a a qa q n m n m N --+==≥∈、.3、等比中项:(1)若a A b 、、成等比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2=A ab ; (2)若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比数列,即1n a +是与2n a +的等比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n a 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的性质:(1)等比数列{}n a 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n a 和{}n b 均为等比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比数列;(3)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1100101na a a q q ><⎧⎧⇔⎨⎨><<⎩⎩或为递增数列,{}1100011n a a a q q ><⎧⎧⇔⎨⎨<<>⎩⎩或为递减数列, {}1n q a =⇔为常数列.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3)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11,1.1,11n n na q S a q q q=⎧⎪=-⎨≠⎪-⎩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可知,已知1,,,,n n a q n a S 中任意三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6、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性质:设等比数列{}n a 中,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 (1)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比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比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当1q ≠时,()()11111111111111n n n n n a q a a a a aS q q q qq q q q q -==⋅-=-⋅=⋅-------, 设11a t q =-,则n n S tq t =-.四、递推数列求通项的方法总结1、递推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把数列的若干连续项之间的关系叫做递推关系,把表达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而把由递推公式和初始条件给出的数列叫做递推数列.2、两个恒等式:对于任意的数列{}n a 恒有:(1)()()()()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2)()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3、递推数列的类型以及求通项方法总结: 类型一(公式法):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求n a ,用作差法:{11,(1),(2)n n n S n a S S n -==-≥类型二(累加法):已知:数列的首项,且()()1,n n a a f n n N ++-=∈,求n a 通项.给递推公式()()1,n n a a f n n N ++-=∈中的n 依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21324311,2,3,,1.n n a a f a a f a a f a a f n --=-=-=-=-利用公式()()()()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可得:()()()()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三(累乘法):已知:数列的首项,且()()1,n na f n n N a ++=∈,求n a 通项. 给递推公式()()1,n na f n n N a ++=∈中的n 一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 ()()()()23412311,2,3,,1.nn a a aa f f f f n a a a a -====- 利用公式()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可得: ()()()()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四(构造法):形如q pa a n n +=+1、n n n q pa a +=+1(q p b k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k 的等比数列后,再求n a 。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讲义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讲义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讲义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正如其名称所示,数列是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在学习和应用数列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数列类型。

本文将对数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一组数,用字母表示为{a₁,a₂,a₃,...}。

2. 项与序号: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项,对应的位置称为序号。

第一项为a₁,第二项为a₂,以此类推。

3. 通项公式:数列中每个项与它所在的序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用通项公式来表示,通常用aₙ表示第n个项的值。

4. 数列的有穷与无穷:当数列中的项有限个时,称其为有穷数列;当数列中的项无限多时,称其为无穷数列。

二、常见的数列类型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数列类型,其特点是每个项之间的差值相等。

通项公式:aₙ = a₁ + (n - 1)d其中,a₁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例如:2,5,8,11,14...就是一个以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个项与它前一项的比值相等的数列。

通项公式:aₙ = a₁ * r^(n-1)其中,a₁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例如:1,2,4,8,16...就是一个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第3项开始,每个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通项公式:aₙ = aₙ₋₂ + aₙ₋₁其中,a₁和a₂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

例如:1,1,2,3,5,8,13...就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

4. 平方数列:平方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个项都是某个整数的平方。

通项公式:aₙ = n²其中,n表示项数。

例如:1,4,9,16,25...就是一个平方数列。

5.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混合:有时数列中既存在等差关系,又存在等比关系,称其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混合数列。

(完整word版)数列知识点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数列知识点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数列高考知识点大扫描数列基本概念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对于数列这种特殊函数,着重讨论它的定义域、值域、增减性和最值等方面的性质,依据这些性质将数列分类:依定义域分为: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依值域分为:有界数列和无界数列;依增减性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和摆动数列。

数列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及递推关系法); 数列通项:()n a f n =2、等差数列1、定义 当n N ∈,且2n ≥ 时,总有 1,()n n a a d d +-=常,d 叫公差。

2、通项公式 1(1)n a a n d =+-1)、从函数角度看 1()n a dn a d =+-是n 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以点 1(1,)a 为端点, 斜率为d 斜线上一些孤立点。

2)、从变形角度看 (1)()n n a a n d =+--, 即可从两个不同方向认识同一数列,公差为相反数。

又11(1),(1)n m a a n d a a m d =+-=+-,相减得 ()n m a a n m d -=-,即()n m a a n m d =+-. 若 n>m ,则以 m a 为第一项,n a 是第n-m+1项,公差为d ; 若n<m ,则 m a 以为第一项时,n a 是第m-n+1项,公差为-d.3)、从发展的角度看 若{}n a 是等差数列,则12(2)p q a a a p q d +=++- ,12(2)m n a a a m n d +=++-, 因此有如下命题:在等差数列中,若2m n p q r +=+= , 则2m n p q r a a a a a +=+=.3、前n 项和公式由 1211,n n n n n S a a a S a a a -=+++=+++L L , 相加得 12n n a a S n +=, 还可表示为1(1),(0)2n n n S na d d -=+≠,是n 的二次函数。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数列(知识点很全)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数列(知识点很全)

数列一、 知识梳理概念1.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之间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即)(n f a n=.3.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即)(1-=n n a f a 或),(21--=n n n a a f a ,那么这个式子叫做数列{}n a 的递推公式. 如数列{}n a 中,12,11+==n na a a ,其中12+=n n a a 是数列{}n a 的递推公式.4.数列的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公式①n na a a S +++= 21; ②⎩⎨⎧≥-==-)2()1(11n S S n S a n n n .5. 数列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列举法、递推法.6. 数列的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无界数列.①递增数列:对于任何+∈N n ,均有n n a a >+1.②递减数列:对于任何+∈N n ,均有n n a a <+1.③摆动数列:例如: .,1,1,1,1,1 --- ④常数数列:例如:6,6,6,6,……. ⑤有界数列:存在正数M 使+∈≤N n M a n ,.⑥无界数列:对于任何正数M ,总有项n a 使得M a n >.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d ,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常数d 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2.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⑴通项公式d n a a n)1(1-+=,1a 为首项,d 为公差.⑵前n 项和公式2)(1n n a a n S +=或d n n na S n )1(211-+=.3.等差中项如果b A a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b a A +=2⇔a ,A ,b 成等差数列.4.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⑴定义法:d a a n n =-+1(+∈N n ,d 是常数)⇔{}n a 是等差数列;⑵中项法:212+++=n n n a a a (+∈N n )⇔{}n a 是等差数列.5.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⑴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则数列{}p a n +、{}n pa (p 是常数)都是等差数列;⑵在等差数列{}n a 中,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即 ,,,,32k n k n k n n a a a a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kd .⑶d m n a a m n)(-+=;b an a n +=(a ,b 是常数);bn an S n +=2(a ,b 是常数,0≠a )⑷若),,,(+∈+=+N q p n m q p nm ,则q p n m a a a a +=+;⑸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则⎭⎬⎫⎩⎨⎧n S n 是等差数列;⑹当项数为)(2+∈N n n ,则nn a a S S nd S S 1,+==-奇偶奇偶;当项数为)(12+∈-N n n ,则nn S S a S S n 1,-==-奇偶偶奇. 等比数列1.等比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0(≠q q ,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常数q 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2.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⑴通项公式:11-=n nq a a ,1a 为首项,q 为公比 .⑵前n 项和公式:①当1=q时,1na S n =②当1≠q 时,qqa a q q a S n n n --=--=11)1(11.3.等比中项如果b G a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 即:G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a ,A ,b 成等差数列⇒b a G ⋅=2.4.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⑴定义法:q a a nn =+1(+∈N n ,0≠q 是常数)⇔{}n a 是等比数列; ⑵中项法:221++⋅=n n n a a a (+∈N n )且0≠n a ⇔{}n a 是等比数列.5.等比数列的常用性质⑴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则数列{}n pa 、{}n pa (0≠q 是常数)都是等比数列;⑵在等比数列{}n a 中,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即 ,,,,32k n k n k n n a a a a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kq .⑶),(+-∈⋅=N m n q a a m n m n⑷若),,,(+∈+=+N q p n m q p nm ,则q p n m a a a a ⋅=⋅;⑸若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则k S 、k k S S -2、k k S S 23-、k k S S 34-是等比数列.二、典型例题A 、求值类的计算题(多关于等差等比数列) 1)根据基本量求解(方程的思想) 1、已知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63,6,994=-==nS a a ,求n ;2、等差数列{}n a 中,410a =且3610a a a ,,成等比数列,求数列{}n a 前20项的和20S .3、设{}n a 是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若16,151==a a ,求数列{}n a 前7项的和.4、已知四个实数,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首末两数之和为37,中间两数之和为36,求这四个数.2)根据数列的性质求解(整体思想) 1、已知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006=a ,则=11S ;2、设n S 、n T 分别是等差数列{}n a 、{}n a 的前n 项和,327++=n n T S nn,则=55b a . 3、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5935,95S Sa a 则( )4、等差数列{}n a ,{}n b 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S ,n T ,若231n n S n T n =+,则n na b =( ) 5、已知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m n n S m S m n ≠==,则=+n m S .6、在正项等比数列{}n a 中,153537225a a a a a a ++=,则35a a +=_______。

数列知识点总结

数列知识点总结

数列知识点总结数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数列的相关知识点。

一、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例如,1,3,5,7,9 就是一个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第 1 个数称为首项,第 n 个数称为第 n 项。

二、数列的分类1、按照项数的多少,数列可分为有限数列和无限数列。

有限数列的项数是有限的,而无限数列的项数是无限的。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数列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和常数列。

递增数列中,后一项始终大于前一项;递减数列中,后一项始终小于前一项;常数列中,所有项都相等。

三、数列的表示方法1、通项公式法如果数列的第 n 项与项数 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数列 2,4,6,8,······的通项公式为 an = 2n。

2、递推公式法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并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比如斐波那契数列 1,1,2,3,5,8,······,其递推公式为 an = an 1 + an 2(n ≥ 3)。

3、列表法将数列的各项依次列在一张表格中,这种表示数列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四、等差数列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

2、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 = a1 +(n 1)d ,其中 a1 为首项,d 为公差。

3、等差中项如果 a,b,c 成等差数列,那么 b 叫做 a,c 的等差中项,且 b =(a + c) / 2 。

4、前 n 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为 Sn = n(a1 + an) / 2 或 Sn = na1 +n(n 1)d / 2 。

高一数列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高一数列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高一数列知识点的梳理总结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数学建模、微积分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高一数列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常见的数列类型进行梳理和总结。

1. 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数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 公式:数列中每一项与其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 项数:数列中的元素个数。

- 通项公式:用公式表示数列的每一项。

- 首项:数列中的第一项。

- 公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值。

- 递推公式:用前一项来表示后一项的公式。

2. 常见的数列类型- 等差数列:数列的相邻两项之差是一个常数。

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其中$a_n$表示第$n$项,$a_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 等比数列: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是一个常数。

通项公式为:$a_n = a_1 \cdot r^{(n-1)}$,其中$a_n$表示第$n$项,$a_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 斐波那契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是前两项的和。

通项公式为:$f_n = f_{n-1} + f_{n-2}$,其中$f_n$表示第$n$项,$f_1 = 1$,$f_2 = 1$。

3. 数列的应用- 数列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数列可以用来描述一定规律的变化过程,通过数列的性质和规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 数列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数列是微积分的基础,通过研究数列的趋势和极限,可以刻画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以上是对高一数列知识点的基本梳理和总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高中数学和应用数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知识要点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数列的概念1、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如1,1,2,3,5,…,a n,…,可简记为{a n}注意:(1)数列可以看作是定义在自然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上的函数。

函数当自变量n从1开始依次取自然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常用代替,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a2,…,,…,简记为。

其中是数列的第n项,也叫做通项。

(2)数列的特征:有序性。

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数列的“数”有关,而且与这些数的顺序有关,“顺序”是对数列本质属性的刻画。

(3)数列的定义域是离散的,因而其图象也是离散的点集。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一个数列的第n项与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①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如数列1,2,3,―1,4,―2,就写不出通项公式;②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唯一的。

如: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也可以写成;③仅仅知道一个数列的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

3、数列的表示:(1)列举法:如-2,-5,-8,…注意:数列的列举法与集合的列举法不一样,主要就是有序与无序的差别。

(2)图象法:由点组成的图象;是离散的点集。

(3)解析式法:用数列的通项公式a n=f(n),n∈N*或其他式子表示的数列。

4、数列的分类:(1)按项数:有限数列和无限数列;(2)按单调性:递增数列、递减数列(递增数列与递减数列统称为单调数列);(3)按照任何一项的绝对值是否都小于某一正数来分:有界数列、无界数列;(4)其他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5、数列的递推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若干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若干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简称递推式。

注意:利用递推关系表示数列时,需要有相应个数的初始值。

6、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任意数列的前n项和;注意:由前n项和求数列通项时,要分三步进行:(1)求,(2)求出当n≥2时的,(3)如果令n≥2时得出的中的n=1时有成立,则最后的通项公式可以统一写成一个形式,否则就只能写成分段的形式。

知识点二:等差数列1.概念与特征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称作等差数列特征:(常数),或者()。

注意:{}为等差数列(n∈N※)-=d (n2, n∈N ※)( d为常数)2.通项公式:;注意:①方程观点:公式中、、n、d只要有三个就可以利用方程(组)求出第四个。

②函数观点:等差数列{}中,,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一次项系数k为公差d。

③几何意义:点(n,)共线;当k=d>0时,{}为递增数列;当k=d<0时,{}为递减数列;当k=d=0时,{}为常数列。

3.前n项和公式:;注意:①方程观点:公式中有三个就可以利用方程得出余下的二个。

②函数观点:,为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4.等差中项若a、b、c成等差数列,则b称为a与c的等差中项,正数m、n 的等差中项也叫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5. 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1)通项公式的推广:(2)若,则;特别,若,则说明: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有三项、四项……等情形。

使用该性质时,一要注意等式两边下标和相等,二要注意等式两边和的项数应是一样多。

(3)等差数列中,若.(4)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中,连续k项和,…组成新的等差数列。

6.判定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①定义法:(常数)是等差数列;②中项公式法:是等差数列;③通项公式法:(p,q为常数)是等差数列;④前n项和公式法:(A,B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注意:对于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则应注意从特例入手,归纳猜想一般特性。

7.常用结论(1)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①当n为奇数时,;;;②当n为偶数时,;;。

(2)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则(m、n∈N*,且m≠n)。

(3)等差数列中,若m+n=p+q(m、n、p、q∈N*,且m≠n,p≠q),则。

(4)等差数列中,公差d,依次每k项和:,,成等差数列,新公差。

(5)等差数列中①若a1>0,d<0,有最大值,可由不等式组来确定n;②若a1<0,d>0,有最小值,可由不等式组来确定n,也可由前n项和公式来确定n。

知识点三:等比数列1.概念与特征: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称作等比数列。

特征:(q为不等于零的常数),或者。

注意:{}为等比数列2.通项公式:注意:①方程观点:知二求一;②函数观点:时,是关于n的指数型函数;时,是常数函数;③几何意义:函数的图象上一群孤立的点当时,若,等比数列是递增数列;若,等比数列是递减数列;当时,若,等比数列是递减数列;若,等比数列是递增数列;当时,等比数列是摆动数列;当时,等比数列是非零常数列。

3.前n项和公式:,注意:方程观点:公式的五个量中,知三可求二.4.等比中项若a,b,c成等比数列,则b为a、c的等比中项,且,正数m、n的等比中项为。

5.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1)通项公式的推广:(2)若,则.特别,若,则说明:类似于等差数列,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有三项、四项……等情形。

使用该性质时,一要注意等式两边下标和相等,二要注意等式两边作积的项数应是一样多。

(4)等比数列中,若.(5)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连续k项和,…组成新的等比数列。

6.判定数比数列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q是不为0的常数,n∈N*)是等比数列;(2)通项公式法:(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是等比数列;(3)中项公式法:(,)是等比数列。

7.常用结论(1)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当n为偶数时,。

(2)等比数列中,公比为q,依次每k项和:,,…成公比为q k的等比数列。

(3)若为正项等比数列,则(a>0且a≠1)为等差数列;反之,若为等差数列,则(a>0且a≠1)为等比数列。

(4)等比数列前n项积为,则知识点四: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1.公式法: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直接用其前n项和公式求和。

2.分组求和法:将通项拆开成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加或相减的形式,然后分别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如:a n=2n+3n.3.裂项相消求和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的方法.一般通项的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若,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则,如a n=4.错位相减求和法:通项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的积的形式:,其中是公差d≠0等差数列,是公比q≠1等比数列,如a n=(2n-1)2n.一般步骤:,则所以有所以有5.倒序相加法求和首尾对称项之和构成新的特殊数列的求和。

如a n=6.并项法:适用于正负交替出现的数列求和。

知识点五:由递推关系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1.累加法:当数列的递推公式是,可以利用叠加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则,,…,注意:,若为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若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关于的式子,则数列不是等差数列,用上述累加法.2.累乘法:当数列的递推公式是,,可以利用叠乘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则,,…,注意:,,若为常数,则数列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若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关于的式子,则数列不是等比数列,用上述累乘法.3.转化法通过变化递推关系式,将非等差等比数列转化为与等差或等比有关的数列求得通项公式的方法。

常用的两种转化途径:①凑配、消项变换:一般地,对已知数列的项满足,(为常数,),则可设得,利用已知得即,从而将数列转化为求等比数列的通项,或消常数项转化为的形式。

②倒数变换:形如的递推关系式,两边同时取倒转化,再求的通项.知识点六:数列应用问题数列应用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有关平均增长率、利率(复利)以及等值增减等实际问题,需利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①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达到如下要求:⑴明确问题属于哪类应用问题;⑵弄清题目中的主要已知事项;⑶明确所求的结论是什么.②抓住数量关系,联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表达.③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据题意列出满足题意的数学关系式(如函数关系、方程、不等式).规律方法指导1、数列与集合数列集合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某些指定对象的全体有序性数列与顺序有关,元素顺序不同则为不同数列与顺序无关,元素相同而顺序不同仍为相同集合互异性同一数列中可以有相同元素元素各不相同,不能重复表示形式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数列的项与通项数列的通项是通项公式的简称,它是表示数列中的各项的通式,是函数解析式;而数列的项是指整个数列中的某一或某几项,是组成数列的各个元素,是函数值。

3、数列与函数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其定义域可以是实数集R或R的有限子集;而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其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正整数集的有限子集。

函数的图象可以是平滑的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间断的点;而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点。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d为常数)(q为非零常数)通项公式公差公比;前n项和公式等差等比中项性质,则,则5、解本单元题型的常用数学思想①函数思想: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②方程思想:等差、等比数列中,、、、()、“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思想、消元思想、整体思想.③分类讨论思想: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