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在外地工作,将子女留在家乡或
他人照顾下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普
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缺乏父母关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和
支持,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心理空虚感:留守儿童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圈,常常
感到孤立和寂寞。
3. 情感失调:留守儿童常常面对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稳定的
情感依托,容易产生情感失调和焦虑情绪。
4. 学业压力:由于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留
守儿童在学业上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学习困难和自卑心理。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家庭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长期分离的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应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
4. 学业指导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业辅导和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提供心理疏导和辅导以及学业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一些具体内容。
1. 孤独感:留守儿童经常一个人度过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感到孤独和无助。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2. 情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安慰,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
3.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和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自闭、焦虑等。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支持。
5.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容易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6. 自我认同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自我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和正能量的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并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7. 心理抵抗力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面临困境,容易缺乏心理抵抗力,面对诸多压力无法有效应对。
对策: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父母纷纷外出工作,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长时间生活在自己家里或者亲戚朋友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孤独、焦虑、抑郁等多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1. 孤独感: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长时间的孤独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2. 焦虑抑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怀,但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许多留守儿童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教育落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指导和关心,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导致教育落后,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4. 自卑情绪:长时间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对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1. 家庭关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和支持,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2. 学校支持: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关注: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会关注度,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 父母陪伴:父母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强调父母配合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比如可以调整工作时间,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和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何维护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农村,交由长辈或者亲戚照看。
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没有人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使得他们的内心变得脆弱和敏感。
此外,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在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方面也可能出现偏差。
为了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加强家庭关爱。
父母虽然身在他乡,但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
即使距离遥远,也要在孩子生日、重要节日等特殊时刻,送上祝福和礼物,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父母在回家探亲时,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
学校在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老师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比赛、兴趣小组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结交朋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丰富课余生活。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中来。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如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组织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等。
企业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更多在家乡就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而留在家乡或亲戚家中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和父母的教育照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情感障碍。
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寂寞。
有些孩子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问题,如易激动、抑郁等。
第二,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心,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
例如,他们可能无法自己做饭、洗衣服等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三,留守儿童易受欺凌。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生活,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时候会成为欺凌的对象。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一、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该尽量避免把孩子留在家里,而是要尽量安排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增加孩子的社交空间。
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沟通和交流,让孩子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情况,从而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加强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帮助在学校中,老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向他们提供更为全面细致的关爱,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看待自我、他人以及家庭和生活。
加强班级管理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改善情感问题、提高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三、社会各界加强关注和帮助政府、社会工作者、爱心人士、义工,以及大学生帮扶支持等,都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帮助。
例如,积极参与义工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慰籍、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生活乐趣,也可以采取义卖、义诊等方式募集爱心,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帮助,缓解一部分生活压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可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或外国工作等原因导致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独自居住的儿童。
长期的家庭分离和独自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值得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易患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社交能力弱化、学业压力加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家庭关系问题:由于长期分离,并且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会出现隔阂和疏远,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2.学校环境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生活,学校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和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3.社会支持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心理压力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援助和帮助。
三、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解决措施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学校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关注和解决。
只有提供良好的家庭关系、学校环境和社会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打拼,而这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其父母或监护人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1. 心理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长期处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2. 情感失调与父母长期分离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情感失调,甚至对家庭缺乏归属感。
当父母长期离家不归时,孩子们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从而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3. 心理压抑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没有人能及时倾听、给予支持和安慰,这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压抑。
在长期没有得到消解的情况下,这种心理压抑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1. 父母回家让父母回到农村来陪伴孩子,可以有效解决孩子的孤独感和情感失调问题。
确保孩子与父母之间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情,帮助孩子促进情感的稳定和成长。
2. 安排亲近人的陪伴为孩子安排亲近的人陪伴,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加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亲近的人可以是祖父母、叔叔阿姨、堂兄姐等。
真正关心爱护孩子的人,能够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关怀。
3. 心理辅导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和疏导情绪。
心理辅导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进行开导和引导,从而缓解其心理问题。
此外,家长也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随时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4. 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不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地区留守家庭的儿童。
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缺乏正常的父母陪伴和教育,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经常感到无助和沮丧,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督和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不良行为。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常常表现出行为不端、学习困难等问题,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压力和适应困难,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避免受到外界负面影响的侵袭。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家中无人照料的儿童。
他们长期独自生活在家中或由老人、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师范学院 2012年西岭中学顶岗实习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2009级人文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慧 09020127资旅系地理科学专业李欢 09160214 )【摘要】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帮助和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城里去打工挣钱,他们在城市里可能都是自身难保,更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又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西岭这边留守儿童竟然高达85.2%,留守儿童已是当地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与关心,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如: 68.3%的学生学习水平位于中下且在学习上不思进取; 79.1%的学生心理封闭和情感缺失,留守儿童严重缺乏亲情的抚慰; 33.7%的学生道德行为比较差,容易养成一些说谎,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不良习惯。
另外还有19.2%生活自理能力差,个人生活习惯不好;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在此我就主要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性格孤僻内向,比较叛逆。
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
据了解我们班几乎一半的留守儿童只要没事几乎不与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沟通,在学校又不擅长与老师、同学沟通,又加上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正常沟通,留守儿童的性格也就慢慢变得内向、自卑、孤僻、叛逆。
他们平时几乎不怎么讲话,若有事问他们有时候半天都不说一句话。
下课时间他们要么就是静静的呆在教室,要么就在学校的某个角落独自娱乐抑或是和少数几个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学生一起玩。
我们班还有一个男孩父母常年不在家,就委托失去老伴的奶奶照看。
他平时在学校看上去还是个很听老师话的、非常文静的乖学生,但是他对奶奶和其家人的态度非常差,平时不和奶奶讲话,要讲话也是以吵架的形式,很不擅长与人沟通。
其实很多临时监护人只是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缺乏正确的管教和引导。
又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平时与人交流太少,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
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肯定,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
二、性格冷漠、不守信用。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打电话时和自己没有话讲,讲来讲去也就那几句最基本的问候,然后就是有事说事,没事挂电话;有些孩子也反映说爸爸妈妈对别人来说是最亲最近的人,而对自己来说感觉只是一个亲情的代名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已。
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感受爱,去关爱别人,形成冷漠的性格。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行为榜样,再加上缺少父母正确及时的引导,做起事情来不计后果。
经常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到,就轻易许下承诺,因为许诺太过随便,守不守信对他们来讲也就并不重要了。
长此以往就容易养成不守信用的习惯。
三、心胸比较狭隘,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留守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心胸不够宽广,容不下别人损害他的的利益。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起两个小学六年级学生打架事件:两个学生打架原因就是A要路过,B却站在他前面挡住了路,A也不说要B让一下,直接把B推到一边,撞到了桌角上,B感觉自己受辱了,就反过去把准备走的A打倒在地上,两人就这样扭打在一起,最后两人都被对方打得不轻。
本来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硬是被扩大到要动武,这就是现在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正确引导而采取的处事方法。
他们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
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不满与怨恨,这样就容易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再加上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就在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使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视他人感受,处理事情来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我们班的一个女学生就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挣钱,托爷爷奶奶在家里管着。
因为老人家连字都不识几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人生价值取向以及学习上的辅导,任其自由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就成天和她那所谓的朋友们混在一起,拼吃、拼用,过着攀比的生活。
而这些攀比的费用就是通过撒谎向家里骗钱、偷家里钱或者是找别人借钱积聚的;班上还有一个男学生家里条件宽裕,平时在学校花钱出手阔绰,平时要买东西就让同学跑腿,当然给他跑腿有跑腿费,俨然一副大老板派头,赢得很多学校女孩子的青睐。
后来经过找学生聊天发现这个男学生的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他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
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针对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的难题,尽量让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地方政府。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落实义务教育责任。
当地政府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根本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物资贫乏,收入过低无法养家糊口所致。
因此发展当地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振兴地方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已出现的现实问题,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一)增加教育投入。
虽然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已经重新修建教学楼,但在配套设施方面仍然不足。
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监管和关心不够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为学校和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和生活提供便利。
(二)地方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当地政府应加强管理或者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对学生多进行安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 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组织留守儿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那些比他们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残疾人、孤儿、孤独老人等等。
因为人是需要知道自己是被别人、被社会需要的,任何人都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存在感。
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地关心他们,也许倒会让他们滋长一种被同情和施舍的感觉,所以应该让他们感到自己和社会其它成员之间其实是相互需要的,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弱者,是和别人不同的。
一个困难中的人一旦看到了这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他一方面会觉得原来自己还远远不是最不幸的,另外,他们会感到自己不是多余的人,会感到这个世界需要自己。
这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冷漠态度。
二、加强留守儿童与亲人的沟通,家长要安排最合适的监护人关心呵护孩子。
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父母应该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
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
为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我特意找学生问了情况,他们都认为因为平时和父母接触太少,自己对父母没有感情而且对父母不了解所以打电话的时候根本无话可说,这样自然也不会愿意和不熟悉的父母讲心事了。
在此提倡父母与孩子多通话多沟通,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彼此。
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能常回家看望孩子,这些也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所期望的。
三、学校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乡下留下来的监护人一般是没什么文化的,所以说要指导留守儿童或者是给他们很好的知道可能会比较难,那么这个重任就应该落在学校老师的身上。
老师们应该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的管理方法。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可以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西岭中学已做到),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了解;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或者是班主任老师直接在班上开展这些文体活动)还可以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如文化艺术表演,歌咏比赛,舞蹈比赛,演讲比赛,朗诵赛和主题班会等。
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们挖掘并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重视。
使留守儿童逐步建立起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
四、留守儿童自身。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因是根本原因,所以要想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就绝对不能忽视了这个主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应该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会上不良习俗的诱惑,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留守儿童还要多理解父母,父母若不是为生活所逼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城市里面打工,所以孩子们应该主动地联系父母,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都告诉父母,遇到重要事情找父母商量,并征求父母的意见。
留守儿童还应该要主动融入周围的集体,多和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交流,不要封闭自己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