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一)启:1.回顾旧知:护国战争的时间和结果?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2.导入新课: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读:导学提纲: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有哪些?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三)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四)知:1.袁世凯死后,中华民国陷入混乱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足以救中国的,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是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白话文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5.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练达标检测(共10分)1.1915年的《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出版地址是( B )A孙中山、日本东京 B陈独秀、上海C李大钊、上海 D蔡元培、北京2.在100多年前,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D ) 5分钟7分钟5分钟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A《民报》B《新青年》C《中华民国约法》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D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A B C D4.鲁迅先生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史料实证)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生:举手回答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

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

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新授: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
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
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D 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
精选
14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 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 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B是( ) A.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严复发表《天演论》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首页
10
末页
历史图片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蔡元培的北大校 长任命状
精选
11
首页

末页
解题技巧
★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 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 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 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 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B胡适( ) A.被陈炯明收买 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 D.提倡白话文
精选
26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14.历史课后,小明在笔记本上对新文化运动做 了如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B ) 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 建斗争的继续 ②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值得肯定与发 扬 ③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批判孔子 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 解放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精选
30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材料二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 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 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 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 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 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1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4.1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七年级历史学习中,已对中国近代史的变革有所了解,掌握了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在此基础上,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旧思想的冲击,及其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做的思想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5.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分析其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补充和说明举例:
1.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德先生”的观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他的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文学创作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形式更加贴近民众,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涌现出许多具有强烈批判性的作品。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争议性问题、难点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3)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作品和言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及其影响。
(4)项目导向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以新文化运动为主题,进行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观念推动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如民国时期的选举制度;“科学”观念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
4.思想解放使人们敢于突破旧有的观念束缚,勇于创新和改革。新文化运动期间,涌现出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新文学等,这些主张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如民主制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学艺术的创新等,都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提供了有力证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设计(无答案)

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图表归纳法,提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学习重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和探究新课思考:什么是新文化?什么是旧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探究1:阅读课本第一段和小字部分内容,讨论“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吗?总结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它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进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A.自强求富B.爱国救亡C.民主科学D.实业救国
学习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根底;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比照,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泼,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展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有效课堂导学案
学校:
学科历史八年级138班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方案学时
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局部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缺乏以救中国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当堂小练
4.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
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的是( D )
A.北洋军阀政府
B.吃人的世界
C.封建家庭
D.封建礼教
当堂小练
5.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是小孩子写的。”沈从 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的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 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 这个故事联系最紧密的是( C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故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新知识分.....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
基础。”陈独秀和胡适很快成为这场思想革命的领神。这里的革
民主:
Democracy (德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独立、平 等、自由,反对 君主专制和军阀 独裁。
科学: Science
(赛先生)
包括西方自然 科学,以及 研 究、处理问题 的科学精神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将 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课讲解
命”指的是( C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共3页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探究】
一、《新青年》的创办
1. 背景: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②一部分先
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
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知识,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彻底荡
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2. 概况:兴起时间:__________。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思想:________与________。重要阵
地:________和________。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①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________和________。②提倡
________与________。③文学革命,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
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
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
第2页/共3页

和铺垫的作用。②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
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57页第二、三段和第58页第一段,结合下面的图片、材
料,请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口号是什么?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当时称德先生和赛先
生),可以治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
陈独秀《新青年》
2. 阅读教材58页第二段,阅读下列材料: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
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
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新文化运动
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
七卷第五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先辈们
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延伸】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第3页/共3页

传统文化?
【达标训练】
1.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
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的共同
主题是
A.反对外来文化 B.发展资本主义
C.探索救国道路 D.反对专制统治
2.金冲及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助于使文字的表达能适应
现代生活的需要,并且明白易懂……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功
绩。”开创这一“功绩”的是( )
A.胡适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蔡元

3.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
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
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4.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
系列的探索。读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