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初二思维导图汇总及易错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初二思维导图汇总及易错点总结
6.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适用台湾问题。
8.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科技的推动;稳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9.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位于世界前列的科
1.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是开国大典。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运动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是发生在文革时期而不是改革开放时期。
3.党的历史上重要的理论创新及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及发展,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使中国人民正在逐步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诞生指引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重大的制度创新及意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很好的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港澳顺利回归,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行的大的制度创新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等,这些制度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表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重要朝代和历史事件:1. 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兴衰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3. 秦朝的统一和大一统制度4. 汉朝的兴起和外交政策5. 三国时期的乱世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6.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7. 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的政治重塑8. 元朝的建立和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9. 明朝的兴衰和外族入侵10. 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二、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1. 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影响2. 道家思想和老子的主张3. 法家思想和商鞅的改革4. 墨家思想和墨子的教义5. 兵家和孙子兵法的理论与实践6.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7. 音乐、舞蹈和戏曲的发展历程8. 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9. 科技与发明的进步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1. 封建制度及其等级体系2. 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和丝绸之路的开辟3. 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和教育体系的影响4.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文化5. 宗教信仰和庙会传统6. 饮食习俗和服饰文化7. 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的演变8. 华夏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四、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2. 秦朝的征服战争和统一中国3. 汉朝与匈奴的对峙和丝绸之路的开通4. 三国时期的各国争霸和曹操、刘备、孙权的权力斗争5. 隋唐时期的西域远征和对外交术的发展6. 宋辽金时期的北方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冲突7. 元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8. 明朝的北虏防御和海上政策9. 清朝的对外侵略和闭关锁国政策五、近现代的中国历史:1.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4. 北洋政府和中国早期的政治冲突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6.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7. 抗日战争和中国的抵抗运动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初期发展9. 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1. 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六、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发明: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练习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区为什么“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

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

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的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苦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是A.深圳B.厦门C.汕头D.珠海2、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3、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一一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D.经济技术开放区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5.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A.引进外国资金B.引进外国技术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D.发展民族经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知识梳理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中国现代史主要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等中国现代史历史意义2. 重点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抗美援朝的意义: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稳定了新中国的政局,为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中美建交的意义: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立的局面,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

改革开放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难点解析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在三大改造完成后,这些特征在中国都初步具备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

练习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练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1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84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1、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下列哪一项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一国两制”4/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体现民族平等②体现民族团结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维护祖国统一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A、可持续发展战略B、西部大开发战略C、放宽政策D、搞活经济政策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要实现的是( )A、祖国统一B、民族平等C、民族团结D、共同富裕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进行三大改革C、实行赎买政策D、进行民主改革6、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A、内蒙古B、宁夏和广西C、西藏D、新疆7、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点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点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精选doc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港澳回归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启示:1.实力是外交的基础2.要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3.要坚持策略的灵活性、创新性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