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案

《俄国的改革》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列举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俄国原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出现于9世纪。
近代俄国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19世纪中期,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农奴制是如何废除的,对俄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实师首先讲述俄国的发展历程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1)阅读教材,说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目的: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时间: 18世纪初【合作探究】1.(2)列举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分析概括其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表格梳理历史问题,直观明了。
影响:积极:促进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消极: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合作探究】2.(1)阅读教材,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总结。
内忧:●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
外患: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合作探究】2.(2)列举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并分析概括其影响。
学生回答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师指出从这两条内容中得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师出示:1861年俄国改革成效,从而让学生分析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针对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意义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次改革,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对1861年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准备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答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的改革。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但对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改革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对俄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改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讲解改革的具体措施,如解放农奴、土地制度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内容,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861年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分析改革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改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次改革。
提问:“你们认为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有何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1861年改革的背景,如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展示改革的内容,如农奴获得自由、土地制度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教师提问:“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矛盾?如何解决?”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改革的影响,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等。
第2课俄国的改革-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时目标1.了解和理解俄国的改革运动;2.掌握了解与认识的方法,强化学习方法意识;3.激发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素质。
课前预习1.仔细阅读教科书第132-136页的相关内容;2.认真思考:为什么在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为什么1830年代,俄国再次选用了萨拉戈萨制?3.尝试寻找一些优秀的历史学者的著作,加深对该时期的认识。
课堂实施Part1 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你们知道在19世纪中叶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吗?”2.学生回答问题并相互讨论;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俄国的改革。
Part2 课堂讲解1.讲解俄国“十月二日制”、解放农奴、萨拉戈萨制等一系列改革;2.逐一阐述改革的背景、原因、目的;3.注重思考问友:–为什么沙皇亚历山大II会掌握频繁的改革活动?–这些改革对沙皇俄国的发展起了什么影响?Part3 思考补充1.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俄国的改革运动中,哪些影响因素对俄国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学生务必结合教材中的信息,自主探讨并回答问题。
Part4 思维拓展1.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类工具,深化思考,活跃思维;2.鼓励学生少背忘词、不死记硬背;3.提供多样化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对历史科学习进行深度思考。
课后作业1.阅读相应章节并整理笔记;2.反思自学过程,总结自学方法,自我定位;3.建议去图书馆借阅与相关专业学者相关的著作。
课堂小结1.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投入,更好地理解整个课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沙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改革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来深入了解俄国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掌握亚历山大改革和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内容,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
2.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特点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史料分析法:分析反映俄国改革的史料,深入了解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改革的意义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引出本课的课题《俄国的改革》。
2.呈现(10分钟)展示史料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如农民生活困苦、起义频发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如解放农奴、推行地方自治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秀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了解16—19世纪俄国在欧洲、亚洲扩张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俄国的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认清俄国的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感知这两次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探究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以上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教师引导:照片上的两位沙皇为俄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彼得一世改革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二、新课讲授(一)彼得一世改革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然后谈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学生回答: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进入沙皇专制时代;17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在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及内容。
学生回答:(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教育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农奴制改革这一课题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必然性。
2.改革的过程及特点。
3.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享学习心得。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影响。
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俄国改革与其他国家改革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资料。
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如农民起义、战争损失等,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必然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的过程及特点,如解放农奴、土地分配等,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
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
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
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
学科素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
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
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
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
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
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材料展示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
件。
3.展示图文材料
图一彼得一世倡图二中国军人强
导的某一习俗改革行给行人剪辫子
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
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
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
设问: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中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提示:剪胡须;辛亥革命;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
1.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P8“相关史事”,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俄国经济落后;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读史料
材料展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
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
译文:凡是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地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我尽力去做到了(如让获得自由的农民赎买份地等措施)。
它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3.读教材和漫画图,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
提示:农民“解放”的实质: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4.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拓展延伸: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三、课堂总结
学史为是了鉴今,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改革对俄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故本节课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同时贯穿讲授法、问题教学法、阅读感悟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多样化的史料来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