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纳凉 秦观]纳凉秦观阅读答案
![[纳凉 秦观]纳凉秦观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a8660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3.png)
[纳凉秦观]纳凉秦观阅读答案纳凉秦观阅读答案篇1:《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引导语:宋代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阅读训练题,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
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译文雾失楼台,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可堪孤馆闭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杜鹃声里斜阳暮。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砌成此恨无重数。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了谁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写作背景〕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热门-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注]①此词大约作于1097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
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5分)答:答案:8.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篇一」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篇二」踏莎行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秦观因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答:(2)请从寓情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片进行简要赏析。
答6、(1)[答案] 抒发了作者因遭贬谪(2分)而产生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
(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要深入理解表情词语和注释。
(2)[答案] 作者借描写“迷雾”“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令人感伤的景物,(2分)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1分)而这种凄冷氛围正是秦观内心极度伤感的写照。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分)
答: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和孤馆、杜鹃、斜阳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
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赏析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踏莎行(秦观)

2、此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一“砌” 字最见功力。(吴世昌《词林新话》)请你体 会“砌”字的妙处。 “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第一步, 释义) 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 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第二步,描述景象)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 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 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第三步,表达作用以 及表现感情)
三读诗歌,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 一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一 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炼字题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 指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可堪孤馆闭春寒”中,“闭”字有 何妙处?词人为什么要紧闭孤馆?
闭:紧闭,紧锁。(第一步,释义) 既锁住了孤零的驿馆之门,又锁住了怀有希翼的心 灵。(第二步,描述景象) 既衬托了荒凉、寂寞的环境,又表现词人孤寂、凄 苦的心情。(第三步,表达作用以及表现感情)
原因:1、为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2、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蹄。 3、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夕阳。
1、前两句写的是眼前实景,还是意想之景? 楼台、津渡、桃源分别象征什么?(结合背景) 从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前两句写的是意想之景。 “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 希望。 “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 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望断无寻处”) 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 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踏莎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 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 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下片
⑥[驿寄梅花]汉刘向《说苑・奉使》:“越 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 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
者乎?’”后遂以赠梅表示友谊。《荆州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 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 砌成此恨无重数。 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⑦[鱼传尺素]指来信。尺素,尺长的素绸,
•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 ,你是如何认为的?
• 夕阳在渐渐西沉 • 人生在慢慢耗费 • 理想在缓缓磨灭 • 痛苦在时时滋长 •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
代指书信。《乐府诗集》卷二八《饮马长
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
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⑧[砌]堆叠。
[3]过片连用两则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日之情。无数“梅花”和 “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 一枝枝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 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像 词人心中的积恨有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在郴州,发源于湖南郴县的郴山(黄 岭山),下流会耒水,北流入湘江。幸自,
本自,原来是。为谁,为什么。潇湘,湖
南二水名,至零陵合流,这里指代湘江。
[4]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 望怀乡之思。“幸自”和“为谁”,使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人 语。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 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加深长丰富。
高二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参考答案

踏莎行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1.上片写景,描写登高怅望所见和谪居环境,景中有情。
下片抒情,写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情中带景。
2.前两句写的是意想之景。
“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望断无寻处”)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3.①对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②用典:“桃源望断无寻处。
”③虚实结合:楼台、津渡、桃源为虚景,孤馆、斜阳、杜鹃为实景。
④情景交融:由于屡遭贬谪、理想破灭,心中凄苦幽怨,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又由心中之景转向现实之景,情景交融。
二、疑难探究1. 这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馆”字,暗示羁旅之愁。
“孤馆”更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
而“孤馆”又紧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
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是寂寞孤馆,所感是料峭春寒,所听是杜鹃啼血,所见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诗人运用“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等多种感情色彩强烈的意向,从视觉、听觉、心理感觉等多个角度渲染,营造出孤苦凄迷的意境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
(第一步,释义)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第二步,描述景象)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第三步,表达作用以及表现感情)3. 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4. ①“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胡云翼《宋词选》)②“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③“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
(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9.(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
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