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TIA防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摘要】目的对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18例,将其按照病情程度分成高危组、极高危ⅱ组、极高危ⅰ组,对这三组患者入院后与随访3个月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218例患者中在住院期间预防性应用他汀类药物者115例,应用率为5275%,其中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的符合率较高危组与极高危ⅱ组高(p005)。

详见表2。

23住院期间与随访3个月后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比较经统计,住院期间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为5275%,与指南符合率为5275%;随访3个月后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为2248%,与指南符合率为2290%。

由此可知,随访3个月后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以及与指南符合率均较住院期间发生显著降低(p羟甲基戊二酰酶a(hmgcoa)属于一种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降脂机制主要为:在进入人体后发生水解,生存相应的活性酶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进而对hmgcoa的转化产生阻断作用,降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量,进而达到降低血清ldlc以及tc水平,并且其可以使载脂蛋白b以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得以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得到轻度升高[7]。

已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调脂效果,特别是能够降低ldlc水平,为临床上具有显著疗效的调脂药[8]。

曾有文献报道:对患者展开积极有效的胆固醇水平控制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在脑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

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tc与ldlc为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其给予合理的他汀类药物可产生显著的预防效果[10]。

本次研究中对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作用进行了研究。

他汀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汀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

Taylor AJ, et al.Circulation. 2002;106:2055-2060
ARBITER 立普妥80mg/日强化降脂逆转颈动脉斑块
0.04
0.03 IMT的平均变化 (mm) 0.02
p=0.03
卒中二级预防危险分层及LDL-C目标值
临床描述
缺血性卒中或TIA,属于以下 任一种情况:
•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 •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
缺血性卒中或TIA,伴以下任 一危险因素:
•糖尿病 •冠心病 •代谢综合征 •未戒断吸烟 •·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
危险分层
极 高 危 (I)
启动他汀 的LDL-C
不明原因
出血性组 16% 30%
HR:0.70(0.49,1.02)
29%
HR:0.81(0.57,1.17)
25%
HR:0.85(0.64,1.12)
23%
HR:0.87(0.61,1.24)
Goldstein et al. Neurology. 2007
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基线特征及血压变化与出血性卒中风险
他汀 治疗方案
LDL-C 目标值
<2.1mmol/L (80mg/dl)
立即启动
强化降脂

极 高 •极高危 (II) 危 (II)
>2.1mmol/L (80mg/dl)
降低幅度 >40%
强化降脂
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
•高危 高危
>2.6mmol/L (100mg/dl) 标准降脂
<2.6mmol/L (100mg/dl) 或
2期高血压: SBP ≥160 或 DBP ≥100

他汀类降脂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

他汀类降脂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

他汀类降脂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方法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

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tatins on second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Methods 60 case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06 to January 2007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atins-treating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reating containing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risk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tatins-treating group received atorvastatin 20 mg qd except routine treating. The incidence ofisch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death,other heart-cerebral vessel events were collected within 3 year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coronary artery events in statins-treating group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no significantly de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death and encephalorrhagia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Statins can reduce incidence of ischem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coronary artery events.【Key words】Ischemic stroke/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atins;Second prevention血脂异常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1]。

美国缺血性卒中及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美国缺血性卒中及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重要性。
加强医疗保障
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医疗保障体系的 建设,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 效的治疗和预防服务。
推动科研进展
政策制定者应支持相关的科研工作 ,推动缺血性卒中和TIA的预防和治 疗技术的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卒中的危险 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
患者教育和生活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卒 中相关知识,提高对 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 复训练,提高生活质 量。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包括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
流行病学
缺血性卒中和TIA是全球范围内的 常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且复发率也较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 病、吸烟、饮酒、肥胖等是缺血 性卒中和TIA的主要危险因素。
诊断和评估
诊断
缺血性卒中和TI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等。
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病因、危险因素等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制定个性化预防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包括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定期随访等。
加强患者教育
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关于缺血性卒中和TIA的预防知识 ,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
对患者的建议
01
02
03
控制危险因素
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 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降 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和 TIA的风险。
指南目的和意义
•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全面、实用的二级预防指南,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预防计划,降低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同时,本指南也有助于推动脑血管疾病防治 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预防策略

他汀类降脂药防治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共识

他汀类降脂药防治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北京天坛医院作者:王拥军文章号:W030777【编者按】卒中是中国第一位致残和第二位致死原因。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007年1月,国内脑血管病和血脂领域的专家组成员在参考了近10年来血脂领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现状,正式出台《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对规范临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又有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此国内有关专家又进行讨论,达成了他汀类药物防治脑血管病专家新的共识,以期给临床医生更明确的临床指导。

1 胆固醇与卒中的流行病学尽管流行病学资料并非一致地提示总胆固醇水平与卒中存在相关性,而针对卒中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更大。

在冠心病人群中,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高,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相应增加。

胆固醇每增加1mmo l/L),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25%[1]。

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

共识1胆固醇水平增加是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LDL-C的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降低LD-C是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I,A)2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的一级预防降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2]。

使用他汀类药物并非单纯预防卒中,而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进展,包括心脑血管及其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事件的全面减少[3]。

降低胆固醇并不能完全解释使用他汀类药物所获得的相对危险下降,这说明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作用至关重要[4]。

对97981例患者的26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21%的卒中危险(P<0.0001);LDL-C水平每降低10%,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减少0.73%/年,卒中危险降低15.6%(P=0.002),获益与基线LDL-C水平无关,而与LDL-C的降低幅度有关[5]。

易损颈动脉斑块强化他汀治疗与支架术治疗在TIA中的对照研究

易损颈动脉斑块强化他汀治疗与支架术治疗在TIA中的对照研究

易损颈动脉斑块强化他汀治疗与支架术治疗在TIA中的对照研究陆伟恒;曾惠权;冯小敏;罗成宏【摘要】目的探讨易损颈动脉斑块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支架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合并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n=52)和支架治疗组(n=48),药物治疗组给予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支架治疗组给予支架成形术,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等.结果药物治疗组治疗后TC、TG和LDL-C,明显低于支架治疗组(P<0.05),而HDL-C高于支架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后IMT 和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支架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支架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和支架治疗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和支架治疗组再次TIA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易损颈动脉斑块有较好的效果,尽管其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率改善不如支架治疗明显,但对稳定斑块、血脂改善及部分无法进行介入手术的患者而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8(040)015【总页数】3页(P2347-2349)【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易损斑块;治疗效果【作者】陆伟恒;曾惠权;冯小敏;罗成宏【作者单位】523321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23321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23321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23321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

中国卒中指南,规范他汀药物应用

中国卒中指南,规范他汀药物应用
4、继发性病变是指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继发的病 变,常见有: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 动脉瘤形成⑥血管腔狭窄
他汀治疗后LDL-C越低斑块进展越趋于延缓甚至逆转
2.0
REVERSAL pravastatin
CAMELOT placebo
动脉粥样斑块的体积变化(%)
1.0
STRADIVARIUS placebo REVERSAL atorvastatin ILLUSTRATE atorvastatin +placebo PRECISE IVUS atorvastatin (ACS) ASTEROID rosuvastatin
中国卒中后6-12个月的高脂血症患者他汀使用情况: 大部分患者未依据指南使用高强度他汀
平均日剂量(mg,平均± 标准差))(%) 9.8±2.6(31.9%) 18.5±4.9(56.1%) 患者数(%) 高强度他汀* 38 (3.9%) 29 (1.7%) 中等/低强度他汀** 942 (96.1%) 1693 (98.3%)
SPARCL-CS(+) JUPITER GREACE
二级预防
MIRACL
一级预防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活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的LDL-C降幅 (%)
• •
对24项随机研究中的165792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评估他汀联合其他预防措施对卒中的影响。 LDL-C降低1mmol/L或10%:总体卒中风险降低21.1%或7.5%
LDL-C沉积于动脉内膜下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关键要素
LDL-C升高 启动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斑块形成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中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中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罹患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全国约600 万以上的患者,其中四分之三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意义重大。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开始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预防,并取得初步成效。

有学者建议,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史或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无论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如何,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

现将他汀类药物在ICVD预防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1高血脂在ICVD发病中的地位高血脂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脂易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合并存在。

人群调查结果显示[2]:高血压同时合并总胆固醇(TC)>6.24 mmol/L的人群中,45~54岁占6%,55~64岁占10%; 10年以后再调查时,45~54岁上升到16%,55~64岁上升到26%。

约50%的糖尿病患者TC升高。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ICVD与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呈负相关。

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后,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性不是1+1=2,而是1+1>2。

2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以下简称他汀类) 因具有降脂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应用于临床。

它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 还原酶的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抑制TC的合成,增加LDL-C受体的表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

他汀类还可以降低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衍生物——类异戊二烯水平,类异戊二烯是多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脂质连接分子,在细胞的生长、信号传递、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机制上看,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所有的甲基二羟戊酸的代谢产物,但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TC和LDL-C,大剂量时可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TG)水平,但对总的能量代谢影响不大[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A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0 年我国 TI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标化的 TIA 患病率为2.27%,知晓率仅为 3.08%,在整 TIA 人群 中,有 5.02%的人接受了治疗,仅4.07%接受了指南推荐 的规范化治疗。研究估算,全国有 2390 万TIA 患者,意 味着TIA 已成为中国沉重卒中负担的重要推手。
TIA的概念
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基于“时间和临床” 的传统定义受到了诸多质疑。研究表明,大部分 TIA 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 1h,超过 1h的患者在 24 h 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而且一些临床症状完全恢复 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已经存在梗死。美国 TIA工 作组在 2002 年提出了新的TIA 概念:“由于局部脑或 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 床症状持续不超过 1 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 证据”。新概念把TIA 的时间界限缩短为 1h,同时也 将 TIA 与卒中的界定由传统的“时间和临床症状”标 准改进为“组织学损伤”标准。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2013 年的一项他汀安全耐受性荟萃分析入选 135 项研究、 共 24 万余例患者,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有临床 意义的肝酶升高,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存在 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即转氨酶升高风险随药物剂量增 大而升高,而瑞舒伐他汀无此明显趋势[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3,6(4):390]。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12 年 12 月 31 日和2011 年 3 月 28 日制定的原研药价格推算, 瑞舒伐他汀 20mg 与阿托伐他汀80mg 的月治疗费用分别 约为 537 元和 1308 元。如前所述(表),瑞舒伐他汀 20mg 和阿托伐他汀 80mg 均能够使 LDL-C 降低≥50%,而 与阿托伐他汀80mg 相比,瑞舒伐他汀 20mg 方案明显减 少医疗费用,因而,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效价比。综上, 瑞舒伐他汀可作为临床实践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他汀选择。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研究发现,他汀与肝细胞色素(CY)P4503A4 抑制剂合 用可增加其不良反应事件。2013 年10 月,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总局(CFDA)要求他汀类说明书补充修改不良 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部分,特别强调了经 CYP4503A4 代 谢药物的相互作用。目前常用的他汀中辛伐他汀和阿托伐 他汀等主要经 CYP4503A4 代谢的他汀与CYP4503A4 抑制 剂合用将升高他汀的血药浓度。瑞舒伐他汀 90%原形排泄, 不以 CYP450 代谢途径为主,因此可以避免 CYP4503A4 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选择能够满足治疗需求的他汀 。新指南推荐确保动脉粥样 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 患者获益最大化,需要将 LDL-C 降低≥50%。根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公告官方 数据 (/drugs/drugsafety/ucm256581.htm), 尽管他汀类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但其降脂强度不同。 如表所示,仅有瑞舒伐他汀 20~40mg 及阿托伐他汀 80mg 能够使 LDL-C 降低≥50%(Am J Transplant2012,12:1975)。
TIA的流行病学调查
大量研究显示,TIA 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 相关荟萃分析指出,TIA 患者发病后第 2 天、第 7 天、第 30 天和第 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 3.5%、5.2%、 8.0%和 9.2%,上述数据证实 TIA 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参考文献
1.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2016 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4 3.卒 中 和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患 者 的 卒 中 预 防 指 南2014 4.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2007 6. 新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 二级预防指南他汀治疗解读
他汀类药物在TIA防治中的应用
杨达宇
TIA的概念
历史回顾:传统“基于时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 年Fisher 认为 TIA 可 以持续几小时,一般为5-10 min;1964 年 Acheson 和 Hutchinson 支持:使用1h的时间界限;Marshel建议使用 24 h概念;1965 年美国第四届脑血管病普林斯顿会议将 TIA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 续时间不超过 24 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 (NIH)脑血管病分类于 1975年采用了此定 义,并沿用至今。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胆固醇水平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 复发的重要因素。 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的发生、复 发和死亡。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抑制药又称他汀类 药物,它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TIA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应 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他汀类 药物治疗期间,如果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 素,或出现指标异常相应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减药或停药 观察(参考:肝酶超过 3倍正常值上限,肌酶超过 5 倍正 常值上限,应停药观察);老年人或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 全的患者,初始剂量不宜过大。
TIA的概念
TIA的发病机制
TIA 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 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致成的临床综合征。TIA 的发病机制主要有:(1)微栓子学说;(2)在颅内动脉 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 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3)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 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也与 TIA的发病有关; (4)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锁 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发T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