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_芦柏震
中药用大方、重方治病疗味数剂量剂数

中药用大方、重方治病疗味数剂量剂数中药用大方、重方治病疗效高吗?这很值得商讨。
有的大夫一开方有30多味药,不少味量超过30克。
一开6剂、10剂,有必要吗?药味过多、过重、不仅浪费药品,也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先看着古今名医的处方情况:1.味数。
只要辨证准确,施治对证,药味虽少但能取得良效。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113方,每分中超过8味的仅有10方,5味以下的有73方,占64%。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载160方,超过10味的仅有7方,5味以下的有75方,占46%。
中药不能搞“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社会上流传着:“药过十二、三,大夫不沾边,没读圣贤书,哪敢把脉参。
”不是很好的写照吗?2.剂量。
药味的轻重至关重要、有的处方每味超过30克,甚至达60克,祛邪药量过大能破坏元气,损害身体;滋补药量大也能引起不良后果。
如人参用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已屡见不鲜。
过去很多名老中医用量少而精准,每能获良效。
这足以证明,并非剂量越大越好。
另外,很多药物因使用剂量不同而功效不同、更不能盲目求大剂量。
如柴胡,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常用药量为3~10克。
但在临床应用时,3~6克升阳举陷效果较好,6~12克则疏肝解郁效佳、若要疏散退热,多用到12-24克。
3.剂数。
治病的剂量也值得探讨,如祛邪药物一般3剂即可、尤其对年老体弱、婴幼儿患者,因病情复杂危急,朝夕多变,更应慎之。
有的大夫看病,处方动辄6剂、10剂、20剂,大凡不必,尤其急症祛邪的药,用之过多副作用甚大,如辨证准确,用药果断,一二剂即愈,其余的不是都要白白扔掉?惜哉!先贤与专家们的用药,如同精兵猛将、药味虽少却取得良好疗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的分析

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药饮片处方中的不合理问题,并探讨其发生原因。
方法:从我院2012年所有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1500张,全年共抽取18000张处方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处方中所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结果: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将主要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诊断不规范、单味药物剂量超量、毒性饮片使用量掌握不严和煎服方法错误。
其中临床诊断不规范占调查总量的8.80%;单味药物剂量超量占调查总量的50.47%;毒性饮片使用量掌握不严占调查总量的9.67%;煎服方法错误占调查总量的6.80%。
结论:医院应当加强医生所开具的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医师处方行为,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中医学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68-02Analysi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escription unreasonableYeying Xia(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rrational, an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Methods: From 2012 to all hospital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andomly selected 1,500per month, the annual extraction of 18,000 prescriptions to investigate, analyze unreasonabl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escriptions .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we will mainly present an unreasonable question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iagnosis is not standardized, single flavor excessive dose, toxicity Pieces usage control is lax and decoction method errors. Whe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s not standardized accounting 8.80% of the total survey ; survey accounted for 50.47% of total super single flavor dose ; toxic Pieces usage accounted for 9.67% of the total master lax investigation ; decoction method of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survey error of 6.80% .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and prescription drug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management issued by doctors , physician prescribing practices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cription audit , and medicine , check with medication confessed ; regular medical personnel rational drug knowledge training ; develop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escription Medicine Rational drug use 作为中医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饮片处方贯穿着中医辩证的思维模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辩证施治,目的就是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用量探究001

中药用量探究一、用量不同治疗之证不同1.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2.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3.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4.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5.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6.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8.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9.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10.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中药大剂量用药处方公布,收藏起来

中药⼤剂量⽤药处⽅公布,收藏起来✔31、黄芪40克,党参40克,连翘50克,防风30克。
治。
中药⼤剂量⽤药处⽅公布,收藏起来✔31、黄芪40克,党参40克,连翘50克,防风30克。
治疗顽固性⼝腔溃疡。
32、黄芪50克,⽩茅根50克,茯苓30克。
治疗癃闭(前列腺肥⼤所致尿闭)33、葶苈⼦50克,⽩茅根50克,茯苓40克,黄芪50克,丹参30克。
治疗胸腹⽔。
34、⿇黄根50克,沙苑⼦50克,龙⾻50克,牡蛎50克,防风50克。
治疗多汗。
35、葛根40克,泽泻30克,⽜膝303克,代赭⽯30克,川芎40克。
治疗⾼⾎压。
36、鸡⾎藤50克,伸筋草50克,豨莶草40克,何⾸乌40克,威灵仙40克。
治疗痛风。
37、鸡⾎藤50克,地枫⽪30克,何⾸乌50克,千年健30克,薏苡仁40克。
治疗肩周炎。
38、当归100克,丹参100克,⽞参100克,鸡⾎藤50克,⽜膝30克,黄芪30克。
治疗脱疽。
39、⽩花蛇⾆草50克,⼭慈姑50克,半枝莲330克,茵陈50克,五加⽪50克。
治疗癌性黄疸。
40、板蓝根50克,茵陈50克,败酱草35克,⼭⾖根35克。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降低⾕丙转氨酶。
41、萹蓄60克,瞿麦30克,⽟⽶须60克,黄芪100克,⽣椿根⽪60克、菟丝⼦30克。
治疗慢性肾炎。
42、防风60克,艾叶60克,⼲姜20克,附⼦20克,红花15克,鸡⾎藤60克。
⽔煎外洗治疗产后⾜跟疼。
43、何⾸乌50克,陈⽪100克,千年健30克,地枫⽪30克⾚芍30克,⽣地30克,熟地30克。
治疗痿证。
44、鸡⾎藤50克,何⾸乌50克,⽟⽵50克,千年健35克,菟丝⼦30克,威灵仙30克。
治疗风湿性⼼脏病。
45、鳖甲50克,沙参50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败酱草50克,连翘40克。
治疗慢性肝炎,脾⼤,肝硬化。
46、⽩头翁50克,黄芪50克,蚤休30克,⽯斛30克,⽩芍30克,黄柏30克,⽩及30克,⼭药30克。
治疗脓⾎便。
47、⼟茯苓30克,虎杖30克,板蓝根50克,败酱草30克,连翘30克、⽯斛30克,蚕砂20克,柴胡40克。
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_芦柏震

从量效关系来看,短时间用量过大是造成中毒、导致肾损害 的主要原因( 占 93. 25% ) ; 彭学莲等[17]分析了中药致肝损
视 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传统用量难以达到其有效剂量范 围[10]
害的文献,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用药时间过长,造成药物 蓄积导致肝损害的占 50. 72% ; 用量过大,造成中毒的占
之属,以利宣透肺气”,而桔、杏、银能助方中山栀、益元散、 呆脾滞之品务戒勿用,否则健运失责,生气日索,即药力亦
瓜蒌皮透湿达邪。胡宝书认为,透湿达邪法若运用恰当,每 未能运至病所,欲病之愈,不亦难哉! ”故胡宝书所选之化
学
刊
收稿日期: 2009 - 08 - 25
湿药多为连翘、山栀、郁金、藿香、陈皮、茯苓、青蒿、豆豉、碧 玉散; 六一散之类,既无香燥耗液之虞,又无滋腻碍胃之弊。
作者简介: 芦柏震( 1956 - ) ,男,浙江嘉兴人,主任中药师,研究方 向: 医院中药学。
胡宝亏乏者的调养。
38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0 年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观点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极力主张超 珍、汪昂的著作影响深远,这种认识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
大剂量应用中药,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例 药量为《伤寒杂病论》经方量的五分之一。
如治癫狂的荡痰加目遂汤,所附的医案中甘遂用至三钱,代 1. 5 中药材质量下降 常规用量影响疗效
赭石用至四两,来复汤中山茱萸用二两,取其救脱之功; 一
Vol. 28 No. 1 Jan. 2 0 1 0
寒杂病论》因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 等给予量,其药物用量如何换算为当今的用量,众多中医学
浅谈基层医院护理风险管理

施得 以有力 的执行 ,分析全 院护理 工作 现状 ,查找隐患 , 提 出改进措施 ;护 士长 自查 自纠,看 各项护 理工作 是否 到位 ,收集本 科 信息 ,识 别 风 险所 在 ,指定 本 科措 施 , 上报护理部 ;当班 护士 的工 作 日清 日毕 ,以整 体护理 为 中心 ,保证各环节 、各层 面、各要素 的护理缺陷趋于零 , 发现 问题及时采取 弥补措施 ,并上报护 士长 ,做好记录 , 鼓励上报不 良事件 。这样层 层把关 、环环相 扣 、各 司其 职 、确保护理安全 。 3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3 . 1 切 实做 好环 节质 量 管理 根 据历 次 的检 查可 以看 出,环节质量管理是 风险管 理 的重 中之重 。护理 部要 随 时制定有效可行的各项 护理 规章 制度 ,特别 是护 理核 心 制度 的制定 与落 实 。制 定病 人 安全 管 理 预案 ,如 防 火 、 防盗 、坠床 、跌倒 、烫 伤 、药物 外渗 等应 急 预案 。抓住 重点 环节 的管 理 ,如危 重 病人 、术后 、 自杀倾 向病人 、 交接班 、查对制 、消毒 隔离 、抢救 、护理记 录等的管理。 3 . 2 合理配置人 力资源是护理 安全 的基本保 障 根据不 同的时间段 ,护理 工作量化 ,动态安排人 力资 源 ,医疗 高峰时实行 弹性排班 ,当天的突发事件和危重病人抢救 ,
5 体 会
温 ,以前 的药书较少记载其含小毒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 典 》1 9 8 5 年 版一部 就 有记 载艾 叶 的性 味 为苦 、辛 、温 、 有小毒 ,其常用量为 3 ~9 g ,有温经止血 、散瘀 止痛 等作 用 ,用量过大 ,则可兴 奋大脑皮 层及 在皮层 下 中枢引起 痉挛 ,甚至引起 肝 细胞代谢 障碍 ,而发 生 中毒性 黄疸及 肝 炎 。由此可见 ,调剂人 员只有 严格按 照处 方调 配的义 务 ,而没有违背处方 调剂 的权利 ,一 切违 背处方 调剂 的 做 法 ,都 是违法 的。 4 细心核对发药 核对 是调配 中药处 方 的最 后一 道程序 ,也 是减少 差 错 防止事故 的关键 ,必 须建立严 格 的处方 核对制 度 。为 保证患者用 药安全 、有 效 ,防治 调配错 误和遗 漏 ,应 把 好复核关 。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 四查 十对 :查 处方 , 对科别 、姓 名 、年 龄 ;查 药 品 ,对 药 名 、剂 型、规 格 、 数量 ;查配伍禁 忌 ,对 药 品性状 、用法 用量 ;查 用药 合 理性 ,对临床诊 断。已调剂好 的药 品在调 剂人员 自查 的 基础上 ,应有另进 行全 面细致 的核对 ,复核 的药 师一定 严格审查处方 ,称 取饮 片是否与 处方相 符 ,饮片 质量是 否符合 要 求 ,有无 以生代 制 、生 制 不分 等错 误 ,先 煎 、 后下 、包煎等须 特殊处 理 的是 否分开 ,贵重药 、毒性药 是否处理得 当等 。发现 调剂不 当 的,应及 时更 改 ,复核 无误后可包装 、签 字 。还应在 标签 上注 明患者姓 名 、科
基层中医院中药调剂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心 又是 中药调 剂 质量 的另一 关 键 因素 。 中药调配本 身 就是 老百 姓所 说 的 “良心 买卖 ” 。在 实际 工作 中, 乏存 在 “ 把 不 一 抓” 的现象 , 本无法保 证每 一剂药 中每 根
一
专业人才, 只有引进更 多的专业人才 , 才能 引领 中药调剂更加规范, 才能更好的保证 中
反应小而加大 中药用量 , 以超量用药 为能 事的做法 , 仅浪费药 材 , 不 而且很 容 易带
来 不 应 有 的 不 良反 应 。 特 别 是 附 子 、 全
蝎、 川乌 、 草乌 、 夏等 有毒 性 的药物 , 半 更
应 控 制 好 用 药 剂 量 。非 真 正 的 良 医 名 医
知识 , 出现调配正确的现象时有发生 。②
调配 人员 方 面 : 人 员业 务 素质 问 ① 题: 由于受重 医轻药 传统 观念 的影 响, 目 前基层医院 中药房药 学技术 人员 相对缺 乏 , 质 良莠 不齐 , 际在 岗人员 多为低 素 实 学历或非药 学专业 学历 … 。有些 调剂人
员 没 有 经 过 系 统 地 学 习 中 医 药 基 础 理 论
关键 词 药 库 管 理 大 药 房 小 药库 di 1 . 99 j i n 10 —6 4 . 02 o:0 36 /.s . 0 7 s 1x 2 1 .
明打 碎 , 剂 人 员 也 应 按 常 规 用 法 把 应 打 药 碎 的 药 物 打 碎 入 药 。通 过 实 验 证 实 , 一 在
2 60 山东 博 兴 县 中 医院 5 50
di1 . 9 9j i n 10 — 64 . 0 2 o:0 36 /.s . 07 s 1x 2 1
基 层 中 医院 是 我 国 中 医 事 业 发 展 的 最 前 沿 , 基 层 中 医 院从 事 中 药调 剂 工 作 在
对中药饮片处方中用药剂量调查结果的分析

Ch i n e s e He r b a l Me d i c i n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r a n d o ml y s e l e c t e d 8 8 0 , T h e s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me d i c a t i o n d o s a g e a n d me d i c a t i o n
艋 床 医药文献杂志
2 0 1 8
J o u r n a l o f Cl i ni c a l Me d i c a l Li t e r a t ur e
2 0 1 5年 4月 B第 2卷 第 1 1 期
Ap r . B 2 01 5Vo 1 . 2No .1 1
【 Ab s t r a c t 1 O b j e c t i v e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Me d i c i n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me d i c a t i o n d o s e s , a n a l y z e d a n d
( 9 6 . 1 %) , C i t r u s ( 7 3 I 3 %) , Gu i z h i ( 8 6 . 6 %) , L i g u s t i c u m wa l l i c h i i ( 8 4 . 5 %) , R a d i x( 8 5 . 3 %) .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C o u r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芦柏震( 1956 - ) ,男,浙江嘉兴人,主任中药师,研究方 向: 医院中药学。
胡宝书在处方遣药时,除善于保护阴津,使之不受伤外,并 重视热病后期阴津亏乏者的调养。
38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0 年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0 年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8 No. 1 Jan. 2 0 1 0
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
芦柏震,王春雷,周俐斐
( 浙江省肿瘤医院药剂科,浙江 杭州 310022)
Vol. 28 No. 1 Jan. 2 0 1 0
寒杂病论》因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 等给予量,其药物用量如何换算为当今的用量,众多中医学
其所载方剂中,记载了大量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内容,如小 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依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后世
青龙汤中的细辛 3 两约 42g( 《中国药典》用量 1 ~ 3 g) ; 桂 枝附子汤中附子用 3 枚约 60 g( 《中国药典》用量 9 ~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用量的主
用至四两,其超大剂量应用黄芪的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借 鉴意义。云南 名 医 吴 佩 衡[8]治 疗 一 名 产 后 出 血 并 感 染 性
观性和随意性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对超大剂量的用药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每味中药临床用量
休克患者,辨为肝肾之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弱己极,下焦 的灵活性恰好是中医临床疗效之所在,但总得有个“度,
《中国药典》主 要 提 供 药 物 的 用 药 规 范 和 安 全 有 效 用 量范围,用 量 超 过《中 国 药 典 》范 围,可 能 引 起 毒 副 作 用。 然而按照考证的古今剂量折算方法[4],《中国药典》规定剂 量明显偏小,影 响 中 药 治 疗 疾 病 作 用。 如 张 仲 景 所 撰《伤
150mg 有效。麻黄中麻黄素含量约 0. 5% ,折算为药材用量 不足,虚热内扰之“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著名古方,有关此
为每天 30g,而《中国药典》》规定麻黄用量为 1. 5 ~ 9 g。绝 大多数中药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但这种综合 作用,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效果,也可能只是多 成分多靶点效应的简单加和,甚至还很有可能是多成分多 靶点的拮抗作用效果。所以,从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推测
(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Zhejiang,China)
Abstract: The prescription dos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therapeutical effects and side effect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argument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compatibility and prescription dosage in the past years. Trd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 Shang Han Za Bing Lun ) which was written by ZHANG Zhong - jing is an inspir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principe,method,prescription and herb to us. We consider that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are key point for studying the prescription dos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7717( 2010) 01 - 0038 - 03
Discuss on the Prescription Dos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U Bai-zhen,WANG Chun-lei,ZHOU Li-fei
从量效关系来看,短时间用量过大是造成中毒、导致肾损害 的主要原因( 占 93. 25% ) ; 彭学莲等[17]分析了中药致肝损
视 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传统用量难以达到其有效剂量范 围[10]
害的文献,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用药时间过长,造成药物 蓄积导致肝损害的占 50. 72% ; 用量过大,造成中毒的占
邪闭心包,身热自溺,神昏谵语,角弓反张者而设。认为其 病机一为浊痰蒙窍,一为热盛动风。方中重用细辛、石菖蒲 急开其窍,半夏、枳 壳、天 竺 黄 豁 痰,僵 蚕、钩 藤 熄 风,金 银
能收意外之功,不可等闲视之。 “留得一分阴 津,即 有 一 分 生 机 ”是 温 病 学 家 所 主 张,
在治疗中都重视保护病家阴津。温病多兼湿,化湿药多为
有《伤寒杂病论》一两为今 1. 6g、3g、6 ~ 9g、13. 92g、15. 625g 等等之说。杜雨茂、程先宽等[11 - 12]认为吴承洛《中国度量
g) ,炙甘草汤的生地 1 斤约 223 g( 《中国药典》用量 10 ~ 30 衡史》的数据比较合理,提出 1 两( 24 铢为 1 两) 约 13. 92g
例如( 用量均按成人每日量均值计算) : ①青蒿素是从 39. 1% 。
药材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口服每天 1000mg 2. 2 量大与疗效不成正比
有效,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约 0. 5% ,折算药材用量约每天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其化学成
200g,而《中国药典》规定青蒿用量为 4. 5 ~ 9g; ②氧化苦参 分在煎煮过程中,随着内在的和外部的改变发生着一系列
味剂量偏小的也多见,践行或支持者众多,理论联系实际, 振振有辞。两者观点鲜明,针锋相对,目的均为一个,就是 更好地发展中医中药。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只看一文,只 听一方,难做定论。现撷摘两者精华部分,给予归纳综述。 1 认为处方药味大剂量应用存在合理性 1. 1 《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偏小影响中药疗效
目前,临床用药 有 增 大 的 趋 势,其 原 因 是《中 国 药 典 》
味薯蓣饮中怀山药用至四两等等,均是超大剂量用药。现 代医家中超大剂量应用中药者亦不乏其人[6]。
规定的用药量,一般都按以前的野生药物而定,但现在使用 的几乎都是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物,因而其有效成分比野
1. 2 药专力宏 从古至今不乏有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运用大剂量中
量越来越大,远 远 超 过《中 国 药 典 》规 定 的 剂 量,不 良 反 应 也相应增多[14]。如近年来出现的“中草药肾病”[15]; 李爱 群等[16]在对中药致肾损害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后认为,
点为后世处方中主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 3 从中草药中提取和研制成的化学单体药物的剂量反
碱治疗慢性肝炎,口服每天 600mg 有效,山豆根中氧化苦 变化,各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效应。在
参碱含量约 0. 4% ,折算药材每天 150g,而《中国药典》规定 实验中,研究者给予动物数倍于治疗量的中药并没有出现
山豆根用量为 3 ~ 9 g; ③麻黄素预防血压下降,口服每天 强于治疗量效应的现象发生。如酸枣仁汤是临床治疗肝血
g) 等。时至近代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这一临床药学问题, 的观点。如今教科书应用的剂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 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如张锡纯[5]《医学衷中 目》和汪昂《汤头歌诀》的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
参西录》中专篇论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问题。他的基本 今用一钱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因李时
观点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极力主张超 珍、汪昂的著作影响深远,这种认识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
大剂量应用中药,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例 药量为《伤寒杂病论》经方量的五分之一。
如治癫狂的荡痰加目遂汤,所附的医案中甘遂用至三钱,代 1. 5 中药材质量下降 常规用量影响疗效
赭石用至四两,来复汤中山茱萸用二两,取其救脱之功; 一
生药物有所下降; 且由于用药质量改变了,其用量也应有相 应的增加[13]。
药组方,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清 代医学家王清任[7]发展了活血化瘀理论,其治中风偏瘫诸
2 处方药味用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存在的弊端 2. 1 毒副反应增大
症,以益气活血为总的治则,创补阴还五汤,方中黄芪剂量
之真阳 不 升,上 焦 之 阴 邪 不 降,一 线 残 阳 将 绝,用 附 片 不能随心所为,无限偏大,无法可依。《中国药典》中,每位
150g,干姜 50g,上肉桂 10g,甘草 20g,服用一剂而获奇效。 中药均有一个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较安全,不良反
阳虚至极,其邪非温不化时,若仅用几克附子,是否能逐寒? 应很少,如果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一旦发生医疗
这种以现代“常规”用量为指标恐怕未必能得到真谛,也是 方面的纠纷或医疗事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经验或
导致中医不能治危急重症的原因之一。大剂量用药有其自 某份医案决定药量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现代人用药,剂
身的应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随心所遇,而是有深刻的内 涵的。李东垣[9]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提出处方中主药的剂 量可超大。“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其观
花、连翘、瓜蒌皮、焦山栀、益元散泄热透湿而达邪。胡宝书 香燥之品,又伤津耗液; 若欲养阴,滋腻之物又恐碍湿。如
还认为,临床遇到湿热不扬、发痞、斑疹不畅、蒙闭,或高热 何解决既能化湿,又能保护津液,胡宝书则别有见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