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文学手法的优势

合集下载

浅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生命力

浅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生命力

浅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生命力
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传递的快速性,新闻生命力的提升成为了媒体人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语言和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文学语言和手法两个方面,浅析如何通过其增强新闻的生命力。

一、文学语言的运用
文学语言是指运用诗意、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可以使新闻更有张力和感染力。

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文学语言的运用,可以让新闻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可以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灾情的严重性和人们的遭遇。

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传递信息,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更加关注和关心灾情的发展和受灾群众的生活。

文学语言的运用也可以让新闻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精心选择词汇和句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优美,不仅可以提升报道的质感,更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更能够提升媒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手法的运用
手法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一些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以达到更好地传达信息和增强报道生命力的目的。

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生动的描写、情节的安排和悬念的设置等手法,都能够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篇关于社会事件的报道,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是通过巧妙的悬念设计,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

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更能够让读者更加主动地去关注和思考报道所涉及的问题。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分析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分析

于 滥 用写 作 手 法 , 导致 新 闻失去 了真 实性 和 简明性 , 而 且 忽略 了新 闻 内在 的价值 性 , 引起 了读 者的 不 满情 绪 。本
文就将对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进行分析 , 希望会对我 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 词 : 新 闻写作 ; 文 学手 法 ; 借鉴 ; 分析
( 三 )渲 染和 烘托
写作一定要注意 “ 度” , 不要过分的煽情和议论, 一定要保
证新 闻的要素 , 只有这样新闻作品才能得到读者的肯定。… 二、 新闻写作中借鉴文献手法的技巧 ( 一) 修 辞 的运 用 直 以来 , 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修辞的痕迹 , 修辞可 以 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 甚至起 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 我 国的古诗文中运用修辞技巧 的例子 比比皆是。例如 , 李 白的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 九天” , 运用夸 张和 比 喻的手法 , 将瀑布写得引人人胜 , 意味深长。又如王安石的 “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 , 一个 “ 绿”字写活 了全诗, 这些 诗篇正是运用 了妥切 的修辞手法才能够流传千古。在新 闻 写作 中为 了增强作 品的可读性与可视性, 可 以适当的应用 修辞手法。例如, 在1 9 9 5 年的 中国新 闻奖获奖作品 《 农机 千里走中原 》中, 一个 “ 走 ”字就将新 闻的标题突出出来 , 起到 了让人们眼前一亮 的目的 , 与上文中的 “ 绿”字一脉 相承 。【 2 在应用修辞手法时要注重篇幅限制 , 还要注重 主 次要点 , 新 闻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 的信息 , 对这些信息进行 妥切 的叙述才是新 闻写作的 目的, 现在一些新 闻作者在进 行稿件书写时滥用修辞手法, 导致 了对新 闻作 品中所含内 容表述不清的情况发生 , 主次点不 明, 搞得读者一头雾水 ,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文学性特征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文学性特征

传媒实务176浅谈新闻写作中的文学性特征郑 璐(普洱日报 全媒体发布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摘 要:在新闻写作中,作者使用不同的描写方式、修辞手法、体裁形式,巧用文学性表达,让作品更具活力;但时常会因为过分强调文学性,掩盖了新闻的本意。

本文简单介绍了新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提出新闻作品应在采写过程中合理、巧妙地借鉴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增强作品的文学性,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新闻作品;文学性;真实性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2-0176-02一、引言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要求作品能够真实地记录最新发生的事实;而“文学性”则在于新闻的意义建构,将新闻事实以更“丰满”的形式表达出来。

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丰富的色彩感知、独特的记叙表现手法都会增加新闻报道的美学韵味,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新闻的文学性内涵“文学性”这一概念最早由俄罗斯杰出的语言学家、诗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他认为,文学性就是能够让作品变成文学作品的点睛之笔。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下,文学性逐渐发展成了一种集合的概念,包括审美性及话语的形式性、形象性等各种层面。

在现代文学定义中,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局,主要以叙事文体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逐渐开始主张新闻作品要积极借鉴文学的手法,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三、新闻报道中的文学性分类(一)体裁的文学性我国新闻写作长期植根于文学中,因此,在体裁以及表达上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在新闻报道中,许多报道的体裁都具有文学性特征,其中以通讯为甚。

通讯是现代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中一种主要的报道形式,它具备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三个特征,要求在表达方法上更加自由灵活、变化多端,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学色彩。

[1]例如,经典稿件《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既是一篇优秀的通讯新闻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报告,运用大量真实的语言流露了自然的情感,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业务研究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棊利群内容提要:新闻写作在新闻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从文学写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写作方法。

将文学手法灵活、合理地应用于新闻写作当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闻语言的色彩,让报道内容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通过总结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其在新闻写作中的具体运用,为广大新闻采编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写作;文学手法;运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新闻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

对此,适当地在新闻写作中融入文学化手法,既能为其增添更多“亮点”,又能将新闻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凸显出来,从而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满足受众需求。

一、文学手法应用于新闻写作中的价值(一)提高写作的趣味性。

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运用文学写作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闻作品的趣味性。

尤其是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写作的方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加入文学性手法,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

同时,阅读 氛围也会显得更加轻松愉悦,使得新闻作品更具趣味性,并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群体的注意力。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文学写作手法,除了能快速吸引受众眼球之外,还能增强新闻报道内容的可读性,增加受众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新闻使用需求。

(二)提高新闻的竞争力。

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文学手法,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竞争力。

一方面,文学性新闻作品不仅要客观报道事实,还要融入文学色彩,以此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手法,要求新闻写作要具有创新性,并通过引入现代化媒体技术促使其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从而为新闻媒体的生存提供有力保障。

(三)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阅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接受和阅读新闻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浅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生命力

浅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生命力

浅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生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显得单调乏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让新闻更具生命力,采用文学语言和手法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文学语言对新闻生命力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用文学语言书写的新闻故事更富有情感色彩,更具有戏剧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一篇充满文学色彩的新闻报道,不仅可以简单地描述一个事件的发生,还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事件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这种情感冲击和共鸣,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生命力,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从而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学手法也是增强新闻生命力的重要工具。

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小说中常用的叙事手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使得新闻故事更加生动、真实,并且更富有张力。

运用象征、隐喻、对比等手法,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既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增强新闻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除了文学语言和手法,新闻报道的选题也是增强生命力的关键。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只关注事件的表面,忽视了事件背后的人情故事和社会背景。

而用文学语言和手法书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关注事件的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故事,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揭示,从而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接近读者的生活与情感,从而增强新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的生命力是一种必要的尝试。

这种尝试不仅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够增强新闻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需要用文学语言和手法书写。

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书写,从而增强新闻生命力,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希望未来在新闻报道的领域里,能够有更多的尝试者,用文学语言和手法增强新闻的生命力,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富有情感、更具有意义、更加有力量。

论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论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论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需要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内容。

下面将从标题、导语、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探讨新闻写作中的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首先,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它承担着吸引读者、概括主要内容的重要作用。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标题常常采用夸张、惊悚的手法,用尽可能少的字数传达出新闻的关键信息。

例如,通过巧妙的词语组合,制造悬念、增加新闻的吸引力,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

其次,导语是新闻开篇的一段文字,它通常用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概括新闻内容,增加整体的可读性。

导语需要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新闻的要点,同时尽量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导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比如对于重大事件,可以运用夸张、感人的手法来吸引读者。

第三,段落结构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也很重要。

在段落的安排上,新闻文章常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交代最重要的事实和信息,然后逐渐展开,细化细节。

这样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迅速获取核心内容,同时也符合新闻传播的特点,即先概括后详述。

此外,段落之间的过渡也很重要,它可以通过连接词、复句等手法来使段落之间更加连贯。

最后,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也是提升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可信度和记忆性。

譬如新闻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排比手法、设问手法等,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运用引用、举例、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向读者解释和说明复杂的问题。

总之,新闻写作中的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对于提升新闻的质量和吸引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标题、导语、段落结构和修辞手法,新闻文章不仅能够传递消息,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内容,从而实现新闻的宣传和传播目的。

浅谈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

浅谈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

浅谈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在新闻写作中,中文学性的应用对于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文学性是指运用中文语言的特有特点,包括词语、句法、修辞等,使文章更具有美感和表达力。

词语的运用是中文学性的重要方面。

中文词汇丰富多样,有时候一个词就能传达丰富的意义,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在新闻写作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鲜活。

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活泼的动词等来增强描写的力度。

注意使用文学性的词语,如典故、成语等,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

在应用中文学性词语时也要注意恰当运用,不过度华丽,避免影响文章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句法的运用也是中文学性的重要方面。

中文的句法结构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变换句型、倒装等来营造出一种艺术效果。

在新闻写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示事物的丰富多样性,使用排比句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对立的意义,使用设问句来引起读者的思考等。

这些句法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变化,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叙述。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中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文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在新闻写作中,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新闻更具有情感色彩和可感知性。

可以使用比喻来形象地描绘事物,使用夸张来突出事物的性质,使用拟人来赋予事物活力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在简洁准确的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中文学性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能够使文章更加美感和表达力,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灵活运用句法和巧妙应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新闻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在应用中文学性时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华丽和生硬。

只有合理运用中文学性,才能真正展现出中文语言的魅力和优势。

浅谈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

浅谈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

浅谈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新闻写作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专业技能,它将新闻报道这一传统领域与文学创作这一人文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新闻写作中,文学性的应用是无可忽视的因素,它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本文将就新闻写作中文学性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有所启发和帮助。

新闻写作中文学性的应用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一篇新闻报道语言的精练、准确、生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而语言的表达具有文学性的应用,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感染力、格调和思想深度。

在对待新闻事件的描述上,可以采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新闻报道更富有形象感和艺术感。

在新闻报道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古典诗词、文学名句,这不仅能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美感。

新闻写作中文学性的应用还体现在选题和题材的选择上。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必须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选题和题材的选择上,可以运用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方法,从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中发掘出感人、有趣的新闻题材,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情味。

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题材来源,通过讲述文学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阅读体验。

新闻写作中文学性的应用还体现在写作风格上。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进行叙述,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新闻事件中,适当运用文学性的写作风格可以让整个报道更具有戏剧性和叙事性。

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可以采用叙述文学的写作手法,从人物的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入手,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叙述,使得报道更加饱满、生动。

新闻报道也可以借鉴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让报道的风格更加多样化,更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新闻写作中文学性的应用还可以在结构和篇幅的设计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遵循“倒金字塔”式的写作结构,即先写重要的事实性信息,再逐渐展开讲述细节和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文学手法的优势
摘要:新闻与文学的渊源由来已久。

新闻的真实性是对生活原型的如实反映,新闻和文学的区别还体现在功能、语言、表现手法等其他方面,一言以蔽之,新闻与文学就是“再现”与“塑造”的区别。

新闻和文学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都需要通过文字或语言作为传播载体等。

新闻写作借助文学手法可以摆脱“易碎品”的特征,文学借助新闻题材丰富自身的创作内容,两者的边缘化与相互渗透已经显现出融合的优势。

关键词:新闻;文学手法;区别;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28-01
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就拥有英国文学的博士学位,他从来没有做过专职记者,人文学科背景使施拉姆在以后的新闻学教育乃至创立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中都如鱼得水。

在我国现代报业创世之初,新闻纸上就专门开辟了“副刊”。

“五四”时期的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北京“晨报副刊”和《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被称为当时的“三大副刊”。

那段时间活跃于报纸的新闻作者也大多是文学作者,如鲁迅、郭沫若等。

建国以后,文人写新闻的传统一直没有丢掉,如巍巍、茅盾、丁玲、刘白羽等,都在报纸上发表过新闻作品。

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夏衍的《包身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新闻与文学:再现与塑造的区别
新闻与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的本质是信息,要求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文字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的本质是艺术,虚构性、形象性、情感性是其特点[1]。

新闻的真实性是对生活原型的如实反映,新闻首先要强调事实的真实性。

新闻事件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

新闻只要如实记录这些事实,并及时把它传播出去,新闻活动就完成了。

所以新闻不允许夸大、贬低,更不允许虚假。

文学是源于生活,通过塑造文学形象揭示生活意义,探寻生活真谛。

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虽然也必须具有可感性和可信度,但是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通过虚构和合理想象塑造出来的[2]。

新闻和文学的区别还体现在功能、语言、表现手法等其他方面,一言以蔽之,新闻与文学就是“再现”与“塑造”的区别。

二、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优势
穆青在新闻作品中运用文学手法并非偶然,从历史来看,新闻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逐渐从文学体裁中分离出来并日臻完善、发展起来的。

新闻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我国第一本新闻学理论著作在1912年才由徐宝簧出版,这之前的近代新闻纸还谈不上新闻性,充其量就是一张“杂文纸”或者“言论纸”。

文学和政论是当时报纸的主角,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几乎没有。

所以,中国新闻业从一开始,就与文学接下来不解之缘。

新闻和文学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都需要通过文字或语言作为传播载体等。

新闻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与文学更是已经呈现边缘化发展、逆向式渗透的特点。

新闻写作借助文学手法可以摆脱“易碎品”的特征,文学借助新闻题材丰富自身的创作内容,两者的边缘化与相互渗透已经显现出融合的优势。

(一)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手法目的是丰富新闻的表现手法
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手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借助文学生动形象
的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融入文学手法的新闻的本质仍属于新闻,它强调的是表现的技巧。

引入文学手法可以打破新闻写作上死板僵硬的模式,新闻的本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一定得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或者“金字塔结构”,也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主体。

只要新闻的本质没有丢,丰富多彩的结构和表现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穆青一直倡导新闻写作要运用了“散文化手法”,就是为了打破“新闻八股”,丰富新闻的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像喜欢文学作品那样喜欢新闻[3]。

(二)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手法要注意“度”,新闻的本质不能丢
新闻与文学自古就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古今中外很多新闻人原本是文人出身或者有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但新闻与文学毕竟有本质的区别,新闻在尽情吸取文学精华的同时,也不能丢掉新闻的本质,要注意新闻性是第一位的,这个“度”要把握好。

我们提倡的新闻
借鉴文学手法,绝不是使新闻向文学靠拢,也不是磨灭新闻的个性,而是希望通过借鉴文学的“雨露”,使新闻这棵“年轻的幼苗”茁壮成长。

在新闻与文学结合运用方面,穆青堪称典范。

同样在鲁艺学习过的孙犁,也是新闻写作与文学手法成熟运用的楷模。

孙犁在1945
年《解放日报》的副刊上发表《荷花淀》,一举成名,开创了“荷花淀派”。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孙犁一生从事的工作却是编辑。

他在晋察冀通讯社和《晋察冀日报》当过记者、编辑,他编过边区刊物《山》、《鼓》、《平原》。

1949年1月,天津日报诞生,他是副刊负责人之一,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了53年。

孙犁和穆青在新闻与文学上各有侧重,都是把文学和新闻结合,只不过穆青的通讯作品新闻性为主,文学手法为辅,相对而言,孙犁的副刊则是文学性为主,新闻性其次。

新闻与文学都是通过文字符号表达思想,只要两者的本质不混淆,注意“度”,完全可以相互辅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汉奇,陈业邵.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268.
[2]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147.
[3]蒋晔,武京予.穆青[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8:4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