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课文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课文知识点复习(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课文知识点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课文知识点复习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段):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
第二部分(2-5 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第三部分(6 段):总结全文,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三、修辞手法
1. 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将小山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
2. 拟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将冬天人格化,突出了济南冬天的风和日丽。
3. 夸张:“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用夸张的手法赞美济南是个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文章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融入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2. 对比手法: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3. 语言准确生动: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等语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景色。
五、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点归纳

《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的特点。
二、字词积累1. 生字词-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
-安适:安静而舒适。
-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肌肤:肌肉和皮肤。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地毯(tǎn):铺在地上的毯子。
-宽敞(chǎng):宽阔;宽大。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澄清(chéng qīng):清亮;清澈。
-水藻(zǎ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2. 多音字-济:[jǐ]济南;[jì]救济。
-着:[zhuó]着落;[zháo]着急;[zhāo]高着儿;[zhe]看着。
-薄:[bó]单薄;[báo]薄片;[bò]薄荷。
3. 近义词-响亮-嘹亮:都指声音宏大。
“响亮”侧重于声音的响度大,“嘹亮”侧重于声音的清脆、高亢。
-温晴-温暖:都有暖和的意思。
“温晴”强调天气温暖而晴朗,“温暖”侧重气温不冷不热。
-安适-舒适:都表示舒服、惬意。
“安适”更强调环境的安静和舒适,“舒适”更侧重于身体或心理的感受。
-澄清-清澈:都有清亮、透明的意思。
“澄清”还可指弄清楚(认识、问题等),“清澈”侧重于水的清而透明。
4. 反义词-温暖-寒冷-晴朗-阴沉-安适-难受-狭窄-宽敞-澄清-浑浊三、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突出其“温晴”的总体特征,赞誉它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课文必备知识清单

《济南的冬天》知识清单一、字词积累1、字音暖和.huo 着.zhuó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 宽敞.chǎng 贮.zhù蓄澄.chéng清水藻.zǎo 看.kān 护济.jǐ南伦敦.dūn 响.xiǎng晴2、词语(1)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响晴:晴朗无云。
(3)设若:假若。
(4)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5)温晴:温暖晴朗.(6)安适:安静舒适.(7)秀气:文雅;斯文.(8)贮蓄:积存.(9)澄清:水清澈明净.(10)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二、文学常识1、作者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
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
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
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
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
2、写作背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老舍知识点

一、作品背景1.主要描写的城市:济南2.时间背景:故事发生在冬天,但具体时间未知二、作品主题1.冬天的美丽与独特之处2.济南城市的宜居与宜人三、情感表达1.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通过对冬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冬季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济南冬天的独特美丽之处的喜爱。
四、修辞手法1.描绘详细生动的景物描写:作者通过描绘冬天的景色、人们的生活场景等,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让读者能够形象地看到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
2.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冬天与夏天的对比,揭示冬天的独特之处,突出济南冬天的美。
3.夸张手法:通过夸张手法,揭示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增强了描写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比喻手法:通过比喻手法,把济南冬天的景色与广阔的画卷相比,形象地表达出景色的美丽和广袤。
五、描写技巧1.视觉描写:通过对济南冬天的白雪、白雨、白霜等景色的描写,让读者通过眼睛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丽。
2.听觉描写:通过对下雪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等的描写,让读者通过耳朵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氛围。
3.味觉描写:通过对煮鸡蛋的味道的描写,让读者通过味觉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味道。
六、语言风格1.平实自然的语言:老舍的散文语言风格以平实自然为主,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真挚感受。
七、思想与价值观1.爱护环境: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提出了深沉的思考。
八、作品特色1.积极向上: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
综上所述,《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济南城市的冬天进行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宜人生活环境,传递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思想。
这篇散文在语言风格上平实自然,描写手法上运用了描写详细生动、对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视觉、听觉和味觉描写等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要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要点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故事背景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与济南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他曾这样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济南这座朴实无华、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里,老舍的性格与当地淳厚的民风十分契合,耿直豪爽的济南人更与他意气相投,于是他广交朋友,这里很快便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片沃土。
本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三、理解词语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
单单: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安适:安闲舒适。
响晴:晴朗无云。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慈善: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肌肤:肌肉皮肤。
秀气:言谈文雅,举止优美。
宽敞:宽阔;宽大。
贮蓄: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
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
也指积存的钱。
空灵:灵活而无法捉摸。
地毯:常由羊毛织成的一种重厚的机织或毡合织物,铺于地面。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①段):总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②一⑥段):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美景。
五、问题解疑1. 作者要写济南的冬天,开头为什么要写北平、伦敦和热带?第一段作者拿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浓雾、无烈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为下文写济南的山、水、天作铺垫。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个重要的过渡句,在总写了对济南冬天印象之后,转到下文对济南冬天山、水、天的描写。
3.“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限喜爱,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点总结

《济南的冬天》知识点一、目标解读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二、能力提升1.开头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与其他地方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北平刮风与济南没有风声作比。
②伦敦雾天与济南响晴作比。
③热带日光与济南温晴作比。
作用: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引出“济南是个宝地”的结论,为下文张本。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去掉,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表明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第二自然段“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这句话的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济南冬天阳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4.试体会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山水比成人,赋予山水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趣味性。
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拟人修辞手法将小山拟人化,其实是作者对济南的山作想象的描写,赋予小山人一样的动作和语言-----“安放”“低声说”,体现小山温暖可爱的特点,表现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之情。
③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想象。
人们的遐想衬托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突出了“温晴”的特点。
5.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找出全段的中心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妙”字统领全段。
)②作者写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找出文中关键词)有什么作用?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增强时空纵深感)白天到傍晚的时间顺序(济南的冬天时时刻刻都是美丽的)③越发青黑——用“青黑”有什么效果?青黑凸显出了矮松的浓郁的生机、生命力,同时雪小,盖不住整个松树,侧面体现济南冬天的温晴。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重要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作者档案重点字词✧生难字伦敦.(dūn)发髻.(jì)水藻.(zǎo) zhù(贮)蓄镶.(xiāng)边狭窄.(zhǎi)huàn(唤)醒✧多音字着⎩⎪⎨⎪⎧zhuó(着重)zháo(着凉)zhāo(着数)zhe (沿着)济⎩⎪⎨⎪⎧ jǐ(济济一堂)jì(周济) 澄⎩⎪⎨⎪⎧chéng(澄明)dèng(澄沙) ✧ 形近字⎩⎪⎨⎪⎧髻(jì)发髻鬓(bìn)两鬓 ⎩⎪⎨⎪⎧贮(zhù)贮藏伫(zhù)伫立✧ 重点词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秀气:清秀。
空灵:课文中是光亮而透明的意思。
综合素养✧ 素材积淀:享受冬天(一)诗中的“冬景”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二)赏“冬”文人行道上积雪和尘沙混在一起,被践踏成坚实的硬块,马路两旁堆着累累的积雪。
由于气温上升,这些雪堆渐渐变成灰色,松软起来,表面也融化出一道道的小沟。
街道潮湿、泥泞,从灰色的三角屋顶上往下滴着融雪。
但是头顶上的天空是蔚蓝的,没有一丝云影,空气里好像有千百万个发光的原子,像水晶似的闪烁、舞蹈。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二、字词
撑(chēng)起肌(jī)肤水藻(zǎo)澄(chãng)清
伦敦(dūn)敞(chǎng)亮镶嵌(xiāng)贮蓄(zhùxù)
发髻(jì)
安适:安静舒适。
宽敞:宽大开阔。
慈善:仁慈,富有同情心的。
课文里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济南的冬天。
狭窄:课文中指范围小。
通常也指宽度小,或指人的心胸、见识等不宏大、不宽广。
贮蓄:储存,积聚。
澄清:清澈明亮。
精神: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本文意思是清净透明。
三、课文理解篇章结构:
本文的结构清楚,描绘景物有条有理。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没有重雾、没有毒日,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第二部分(第2段至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第2段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过渡,转而写山写水。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来写。
作者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概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呼应,并扣题。
主题归纳:《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山、城、雪、水等动人的冬景及其特有的魅力,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重点句子的理解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本文题目为“济南的冬天”,结尾又变成“冬天的济南”,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