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
瑞典文学院莫言颁奖词全文

瑞典文学院莫言颁奖词全文瑞典文学院莫言颁奖词全文北京时间12月11日0时16分许,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
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
颁奖词全文如下: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
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
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
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
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
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
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
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
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
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全文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2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身着一身中山装,在瑞典学院进行时长约37分钟的文学演讲,此次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本报讯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莫言来到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
演讲时间还没有到,400个坐席的瑞典学院三楼大厅已无虚席,与往年相比,现场观众可能多了一些中国面孔,但显然金发碧眼的人更多。
莫言身着深色立领中山装,一进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一分半钟。
莫言演讲的开场白是:“我说两句演讲稿之外的话,两个小时以前,我们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我相信在座的懂中文也懂外文的人,会把我刚才的话转译给大家,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
”莫言的演讲约37分钟。
他用浓郁的高密口音,回忆了自己的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和作品。
他演讲开头说:“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感动了众多观众。
演讲结束时,全场观众再次起立为他鼓掌。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

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北京时间今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以下为演讲全文。
莫言:讲故事的人2012年12 月7 日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 年,卒于1994 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莫言获奖感言(通用8篇)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莫言获奖感言(通用8篇)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如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8篇莫言获奖感言,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莫言获奖感言篇一20xx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高兴的事情。
莫言获得了中国先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魔咒。
不仅是我,乃至全中国人民得知这个消息都神采飞扬,为这位作家喝彩。
莫言知道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惊喜而又惶恐”。
“惊喜”是自然的,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惶恐”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伟大的作家跟大多数明星一样,会担心是不是有更多的人盯着自己找毛病,为难自己。
我认为莫言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
”倘若真有一些无聊的、钻牛角尖的人死盯着莫言,并挑一些毛病为难他,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事,但不能犯低级错误。
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我坚信作家莫言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吸取教训、改正毛病。
这样,人们也会谅解你。
莫言说:“果真颁给自己,那么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
”这句话流露出了莫言的谦虚。
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句话其实也是这位作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
他的谦虚使他不想去攀比,使他的作品的内容更加真实、感情更加深厚。
文学大家的背后缺少不了一种高尚的品格。
而这些品格正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道路上的指向标。
我们青少年从小就要具有良好的品格,从小就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莫言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也是我们青少年努力奋斗的目标。
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华儿女会拿到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读了莫言的过奖感言,使我感触很深。
莫言获奖让中国人民有信心拿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奖项,让青少年有一双梦想的翅膀,使他们有信心飞向胜利的彼岸……莫言获奖感言篇二莫言穿着一身中装出席了诺贝尔奖仪式。
获奖感言;对于感言是一种感悟,在莫言获奖感言中,我发现有二点重要之处特别打动我这打动也是具有普遍意义,要值得写出与大家感悟;一是莫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内疚深深地打动了我。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受奖演讲稿(全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感言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受奖演讲稿(全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感言尊敬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能够站在这里,收到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对我写作生涯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认可。
在这个光荣而庄重的时刻,我想把这个奖项分享给所有坚持在文字世界里探索的作家和读者们。
我出生在一个乡村,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从贫穷到奋发向上的巨大变化。
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文学作品。
然而,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却一直存在。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很早就有了写作的梦想,并且在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岁月后,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我的写作灵感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让读者们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喜怒哀乐。
我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更是整个社会的命运。
在我看来,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产生共情,从而使我们更加关心彼此,关心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文学世界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会被质疑和批评,这使我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怀疑。
但是,我坚持做自己,坚持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相信,只有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我的编辑和出版商,是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读者们,是你们一直关注和支持我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学没有国界,也没有限制。
作为作家,我们的责任是通过自己的笔触以及文字,捕捉和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无论我们的背景如何,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写作,用心去感受和表达,我们就能够创造出具有共鸣力的作品。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个奖项的获得,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文学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文学的光芒照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让世界因为文学而变得更加美好。
莫言获奖感言两篇

莫言获奖感言两篇【篇一:莫言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
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能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
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
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谢谢大家!”【篇二:莫言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作为一个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
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我同样意识到,文学对于政治争议和经济危机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古老的。
当文学存在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鄙而野蛮。
因为这个原因,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
最后,我想感谢我在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我永远都是你们中的一员。
”。
莫言获诺奖演说:当哭成为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全文)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北京时刻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身着一身中山装,在瑞典学院进行时长约37分钟的文学演讲,此次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本报讯北京时刻12月8日凌晨,莫言来到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
演讲时刻还没有到,400个坐席的瑞典学院三楼大厅已无虚席,与往年相比,现场观众可能多了一些中国面孔,但显然金发碧眼的人更多。
莫言身着深色立领中山装,一进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一分半钟。
莫言演讲的开场白是:我讲两句演讲稿之外的话,两个小时往常,我们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我相信在座的明白中文也明白外文的人,会把我刚才的话转译给大伙儿,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
莫言的演讲约37分钟。
他用浓郁的高密口音,回忆了自己的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和作品。
他演讲开头讲: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久无法看到了。
感动了众多观众。
演讲结束时,全场观众再次起立为他鼓掌。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差不多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久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差不多腐朽,母亲的骨殖,差不多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仿佛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讲,就是对母亲的诉讲。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小孩。
我经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经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足,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躯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无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寻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讲:"亲小孩,那个打我的人,与那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讲:"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如何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讲:"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罢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钞票。
算完钞票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非常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讲:"亲小孩,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峻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那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假如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寻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
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非常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讲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讲:小孩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可不能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
学校里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而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便对我讲:亲小孩,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都市,有一些非常有文化的人依然在我背后甚至当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只要我向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小孩,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搁了干活,她从来没有批判过我。
有段时刻,集市上来了一个讲书人。
我偷偷跑去听书,不记得了她给我分配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判了我。
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将白天从讲书人那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讲书人差不多上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慢慢吸引了她。
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安排活儿,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经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非常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讲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讲,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小孩,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苦恼。
我在小讲《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小孩,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讲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小孩。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讲话能力和极大的讲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讲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爱讲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非常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小孩--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后,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
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非常孤独,非常寂寞,内心空空荡荡。
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出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点流传着很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
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
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
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儿颤抖。
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榜样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讲心声。
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讲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讲。
许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讲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一辈子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讲书人讲书,仅仅是这本大书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
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
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差不多上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内,倾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小孩,静心地倾听着人们的讲述。
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
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
为了壮胆,我一边奔驰一边大声唱歌。
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
我的唱歌,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存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
以至于我的母亲咨询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一堆堆木头。
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离开故乡到外边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那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点,开始了我人一辈子的重要时期。
我必须承认,假如没有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展和进步,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也可不能有我如此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倾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小孩,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
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榜样,因此,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非常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闻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讲。
在《秋水》这篇小讲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那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如此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