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植物配置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园林树木园林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树木园林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树木园林应用分析——历史中的园林树木摘要:简要介绍不同时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园林树林应用,包括树木种类和简单的配置手法关键词:园林树木应用植景配置手法园林树木种类1.引言山,水,植物,建筑乃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园林树木随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不断丰富其种类,增加其配植手法,直至今日,已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历史中的园林树木2.1萌芽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此时贵族宫苑和皇家的宫苑园林兴起。

园林树木应用的萌芽期,主体为自然树,主要应用为生产,辅以景观使用。

商周的奴隶主贵族把树木看做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的象征。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对我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社即社木,也就是象征民族﹑部落的“社稷之木”。

分别把松树,柏树,栗树作为夏﹑殷﹑周的社木,足见古人对树木的重视和崇敬。

根据《诗经》等文字记载,至晚在西周时的观赏树木已有栗﹑梅﹑竹﹑杨﹑柳﹑榆﹑桐﹑梧桐﹑梓﹑桑﹑槐﹑楮﹑枫﹑桂﹑桧等品种。

周定王时已有两旁栽种行道树的做法,并且把它作为治国措施。

赵国的赵圃,广植松柏。

春秋时晋国鉏麑“触槐而死”,《家语》载“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乎苑囿”说明当时不特国君有园亭之乐,其中有树木,粗具绿化端倪。

秦“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表明当时行道树的种植情况。

汉武帝时期,上林苑“林麓泽薮连亘”天然植物极为丰富。

人工栽植了大量的树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松﹑柏﹑杨﹑柳﹑榆﹑桐﹑梧桐﹑梓﹑桑﹑槐﹑竹等用柴林,桃﹑李﹑杏﹑枣﹑栗﹑梨﹑柑橘等果木林以及桑,漆等经济林。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描写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崒丘陵,下平原,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钜野。

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攒立丛倚,连卷欐佹,崔错癹骫,坑衡閜砢,垂条扶疏,落英幡纚,,纷溶箾蔘,猗狔从风,藰莅卉歙,盖象金石之声,管籥之音。

寺院园林植物的配置

寺院园林植物的配置

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出现过诸多学术流派,而覆盖最广、传播最久、影响最深的是儒道佛三家。

研究这三家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把握住中国人对自然态度的关键。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以儒家的眼光看自然,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行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

植物变成人的品德、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坚贞的品德。

由这种“比德”思想指引而产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等,无不为植物赋予了人格的象征。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没有下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一)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一)

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功能的结合体;植物体是有⽣命的活体,有其⽣长发育规律,具有⼤⾃然的美,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

园林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如果处理得好,可互为因借、相得益彰。

1、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关系 1.1 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 园林建筑为植物提供基址、改善局部⼩⽓候。

建筑的外环境、天井、屋顶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同时,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园林建筑对植物造景起到背景、框景、夹景的作⽤,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为绘,加“海棠春坞”⼀景,⼀丛翠⽵、数块湖⽯、以沿阶草镶边,以⽩粉墙为背景,使这⼀粉壁⼩景充满诗情画意;各种门、窗、洞对植物起到框景、夹景的作⽤,形成“尺幅窗”和“⽆⼼画”,和植物⼀起组成优美的构图。

园林建筑、匾额、题咏、碑刻和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匾额、题咏、碑刻等⽂学艺术是园林建筑空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在它们和植物共同组成的景观中,蕴含着园林主题和意境。

1.2 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所起的作⽤ 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进⾏植物配置,使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主题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

植物配置软化建筑的硬质线条,打破建筑的⽣硬感觉,丰富建筑物构图,建筑物的线条往往较“单调、平直、呆板“植物的枝⼲则娜娜多姿,⽤“柔软、曲折”的线条打破建筑的“平直、机械”的线条,可使建筑物景⾊丰富多变。

植物协调建筑物使其和环境相宜,建筑周围植物配置往往要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综合考虑。

2、不同风格、类型、功能的建筑及其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类型多样,形式灵活,建筑旁的植物配置应和建筑的风格协调统⼀,不同类型、功能建筑,建筑的不同部位要求选择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配置⽅式,以衬托建筑、协调和丰富建筑物构图,赋予建筑以时间季候感。

同时,亦应考虑植物的⽣态习性、含义,以及植物和建筑及整个环境条件的协调性。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

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是形成园林整体风格的重要组分。

植物有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使植物与寺庙园林其他造园要素一样,成为景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植物的景观构成要素与寺庙人文环境中的空间构成要素相结合,按人们对植物环境的视觉审美需求,形成在特定寺庙园林空间内植物景观的多种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

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寺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区的寺庙发展、演变概括成四个阶段:六朝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时期(衰落时期);明清时期(繁荣期);近现代(复兴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地区寺庙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

南京寺庙园林从六朝至今,随着造园艺术的日趋成熟,植物景观也逐步形成了蕴涵悠久寺庙文化的特有空间配置模式和空间构成理念。

1南京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寺庙园林包括三种情况:毗邻于寺庙而单独建置的园林;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即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环境[2]。

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寺庙园林是二者或三者的综合。

目前南京地区,范围包括南京城区和周边郊县,仍在开展佛事的寺庙有三十余处,结合南京地区寺庙园林的具体情况,将南京地区寺庙园林分为“寺庙丛林”与“寺庙园林”两大基本类型。

“寺庙丛林”指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包括天然植被林、入寺前引导林、风水林、生产林等,而“寺庙园林”指毗邻于寺庙以及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包括寺园、寺庭、寺径、寺庙入口及外墙周围等园林空间。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寺庙园林艺术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形”的设计和创作,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因素的空间尺度关系、构造或配置艺术,用以“艺术”内容的表达,即“物质空间”构成;另一方面,在与通过艺术布局形成的一系列的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按秩序地将意念传达给观赏者,从而由“形”转化为“神”的意会,即“精神空间”构成。

浅议寺庙园林植物配置_徐东

浅议寺庙园林植物配置_徐东

园林规划与设计浅议寺庙园林植物配置徐 东摘 要: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植物的营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宗教对大自然的态度。

关键词:寺庙;植物;配置Abstract : Temple garden environment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ent on the atmosphere created plants, as a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one of the four typesof temple gardens, its natural plant configuration follow classical garden plant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there is still common outside itsunique personality,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 temples and plants, garden plants configuration temples, monasteries garden features plants choice,religious attitude to nature.Key words : temple garden, plant configuration1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园林植物是营造自然美、创造山花野鸟之间那种朴野撩人气息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

在园林这个“人化”自然中,植物营造出“生境”,美化着“生境”,也优化了“生境”,园林植物是自然美的象征。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栽植历史非常悠久,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养护等原因,早期的树木遗留下来的也很少,故显珍贵。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寺庙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其中寺庙园林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1-2]。

寺庙园林禀承了佛教(超尘脱俗、恬静无为)、道家(清净无欲、修养内丹)的主旨,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通过园林化而更加赏心悦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寺庙园林的选址中国寺庙园林的选址十分注重环境,多选择环境幽静、山林茂密、环境优美的自然山川(便于僧侣清修),且要水源丰富(满足僧侣生活需要),向阳背风,幽隐,交通方便(便于游人、香客通行)。

我国许多寺观依山而建,依据自然条件进行园林绿化,景观风貌优异。

因此,在许多名山名川中保存了大量的寺观,文献上有“天下名山僧(道)占多”[3]的说法。

寺庙园林在选址上还受到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影响,寺庙多隐于丛林中的幽深之处,三面群山环绕,一面视线敞开,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也有风景园林学和风水学中的围护与屏蔽的特征。

寺庙整体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临清水,符合中国风水学的负阴抱阳[4]的说法,“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水而媚”。

背山面水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基本吻合风水学中所说的最佳选址。

佛教寺庙园林来说,这种前朱雀、后玄武的布局观念作为寺庙选址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宗教精神与人工山水的完满结合。

同时,寺庙园林的选址还受到中国古典园林中昆仑、蓬莱神话仙境及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的影响。

在特殊时代的环境影响下,人们心目中的昆仑山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神仙居所,一种虚幻的境界,非常人所及,昆仑山已抽象为一个无比高峻且与外界隔绝的理想景观模式。

中国神话中的另一仙境是海上仙岛,既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实质上是海上昆仑,显示了人们对空间隔离结构和虚无飘渺的虚幻胜境的向往。

随着人们对梦寐以求的仙居环境的向往,神话仙境模式进一步发展,最终转化为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的理想化的隐密环境。

浅析寺庙园林的植物配置

浅析寺庙园林的植物配置

浅析寺庙园林的植物配置作者:陈文志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32期摘要:本文从寺庙的特殊环境入手分析了寺庙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以期对今后寺庙园林以及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寺庙;园林;植物配置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寺庙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类型,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它兼具宗教活動场所和园林游赏的功能,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环境的结合。

因此,它的植物配置除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之外还有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1]。

1 寺庙园林植物配置分析1.1建筑与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因建筑环境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寺庙园林主要殿堂的庭院多栽植松、柏、樟、银杏、七叶树等姿态挺拔,虬枝古干,叶茂荫浓的树种以烘托宗教的肃穆幽玄,同时也在客观上丰富了建筑物的立面效果,如北京潭石寺雄伟的大雄宝殿两侧植以高大的银杏树与七叶树,杭州灵隐寺影壁前配置的古朴参天的香樟,殿外高耸的枫香等,气氛肃穆而协调。

许多寺庙园林中设塔院,塔院的绿化应更好地表现其崇拜和寄思功能,因此,塔院内常以七叶树、龙柏、香樟等为基调树种,并适当点缀花灌木,如七叶树在寺庙塔院中经常被用到,其塔形的花序与塔院环境极为协调。

寺庙的次要殿堂、生活用房因宗教性逐渐减弱则多栽植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季花木,以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戒台寺的方丈院内,花木繁多,姿态各异,主要有丁香、牡丹、金银花、珍珠梅、紫薇、樱花等,此外还有粗壮高大的银杏树以及数棵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

杭州虎跑寺翠樾堂庭院以桂花、玉兰作为主调树种,并间以红枫等色叶树,下植书带草,突出了季相的变化,使庭院更富有自然风趣。

有的寺庙园林单独设置附园,其植物造景旨在创造雅致怡人的空间,如位于香山的碧云寺,北跨院为水泉院,清泉从山石流出,汇集池中,因水得景,开辟了水泉院园林,院内古木华盖,古柏参天,清泉叮咚、亭台、小桥点缀其中,形成了有变化的幽静的庭院园林。

凤阳龙兴寺建筑空间布局与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凤阳龙兴寺建筑空间布局与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凤阳龙兴寺建筑空间布局与植物景观营造分析连洪燕,王雪娟,吴燕,成彦丽,夏友勇(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00)作者简介:连洪燕(1982-),女,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与观赏园,硕士,讲师。

专业方向:园林植物应用。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项目(SK2020A0094)基于空间句法的皖北寺观园林景观特色研究;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项目(SK2020A0096)基于SBE法的皖北城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879075)蚌埠市寺观园林景观格局汇集整理与分析研究。

摘要:凤阳龙兴寺建寺历史悠久,为皖北地区著名的寺观园林。

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分析了龙兴寺的建筑空间构成与序列、主要建筑形制及布局形态等,归纳总结了其空间布局特征,认为凤阳龙兴寺具有因借地势而建、平面为主次双轴线模式、各类空间井然有序、园林空间具有特色等特征。

寺的观营造方式进行了分析归归纳了主要特‘:植物种类丰富,种植形式多样化,注重视觉景观效果,兼顾佛教文,但同时寺内缺少古树名木,平有。

关键词:龙兴寺;建筑空间;布局;植物景观盪眯卯卑圏恶换弭戦中图分类号:TU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1)03-0005-04D0I:10.16330/ki.1007-7359.2021.03.0021龙兴寺概况龙兴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北,依山而建,北靠凤凰山日精峰,东邻安徽机电工程学校,南接东华路,西依安徽科技学院凤阳校区。

建寺历史悠久,其前身为凤阳皇觉寺[11,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敕书重建,后屡经毁坏修缮,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国家AAA级风景区,皖北地区著名寺观园林。

作为明代著名皇家寺院,龙兴寺初建时规模宏大,占地多达85hm2,寺内建筑鳞次栉比、宏伟壮丽臥“上自为文记之佛殿、法堂、僧舍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出现过诸多学术流派,而覆盖最广、传播最久、影响最深的是儒道佛三家。

研究这三家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把握住中国人对自然态度的关键。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以儒家的眼光看自然,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行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

植物变成人的品德、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坚贞的品德。

由这种“比德”思想指引而产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等,无不为植物赋予了人格的象征。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没有下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传播广、信徒多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更是以顺应自然不失本性为悟道的首要,以自然之景为永恒的本真体现。

以禅的眼光看自然,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无不禅理,草木花叶皆是玄机。

宋代的黄庭坚就是闻木樨花香而顿悟禅旨的,木樨花香饱含着生命气息扑鼻而来,使人体会到自然界永恒的生机。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

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

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
中国的寺庙主要是佛寺、道观两家宗教的活动场所,也包括儒教的孔庙建筑等。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2.1 寺因木而古
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风雨剥蚀,难以久长,几十年或百年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

而名木古树不仅高耸巨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具有强力的形体美,且皴痕记流年,给人以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感。

“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指出了保护古树的重要性。

无论是入世的儒家孔庙,还是出世的禅宗、道教寺宇,无不珍护名木古树。

曲阜“三孔”之一的孔林,总面积200hm2,树木4万余株,“古柏森森聚虬龙,石麟含笑坐春风。

”古老的孔林,不仅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遗物扬名于世,而且也是一座博大、深厚、格调独具的园林。

佛教修行方法之一的“安静而止息杂虑”的禅定,需要修行者以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从而达到身心“轻安”,
观照“明净”的状态,修行的环境自然要安静。

植物不仅能远隔尘世,过滤噪音,产生静谧幽深的森林环境,而且还会给人提供一种神性的启迪、精神的慰藉和陶冶于广袤自然的乐趣。

因而“禅林”既是丛林,更是禅机。

无论戴叔伦的:“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还是皎然的:“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暝禅看松雪”,无不参禅佛于林中,因而名刹古寺皆翠色耸天,绿荫匝地。

北京卧佛寺内娑罗树“大三围,皮鳞鳞,枝槎槎,瘿累累,根抟抟,花九房峨峨,叶七开蓬蓬,实三稷陀陀,叩之丁丁然。

周遭殿墀,数百年不见日月”,几疑是释迦牟尼圆寂时所庇荫的娑罗树所迁移。

北京慈仁寺“殿前双松,当时已称数百年物,东一株高四丈余,偃盖三层,涛声满天;西一株仅二丈余,低枝横荫数亩,鳞皴爪攫,以数十红架承之”,松柏长青,佛道久远。

宁波天童寺,周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草丛等。

植被垂直结构为五个类型:山脚部分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和毛竹林,山腰部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山顶部分为阔叶矮林和灌木丛。

据鄞县林业局1985年调查,这里有种子植物112科580种,蕨类植物15科34种。

如此丰富的森林环境,不仅至清末成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之一,而且被誉为全国五大丛林之一。

2.2 木因寺而神
树木虽寿长千年,但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屡遭破坏。

庄子在寓言中描述“散木”因无用而保天年,高大悠古。

现实中能保存至今的名木古树多与寺庙有关。

由于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寺庙周围的树木神化而免遭破坏,历代相传,蔚为壮观。

如曲阜孔庙大成门内左侧有一桧挺立,高约10m,,粗可合抱,树冠如帷盖,青笼苍翠,旁有一树桩,饱经风雨而未摧,这便是驰名天下的“先师手植桧”。

此桧被视为孔子思想的象征,倍受敬仰。

明代钟羽正的《孔庙手植桧歌》将古桧视为孔学兴衰的象征:“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并与王朝的兴衰相联系:“恍惚枯荣关气数”。

孔庙中的另一景“杏坛”,其杏树不但凝固“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的历史故事,而且把红花摇曳的杏树提升到:“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在共春熙”的神化高度。

再如北京孔庙大成殿前的古柏,已有600多年历史,“凌寒翠不夺,还暄绿更浓。

”据民间传说,明代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来此祭孔,被柏枝掀掉了乌纱帽,严被罢相后,人们称此柏
为“除奸柏”。

清·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记叙了龙泉寺上之四松:“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

”北京西山八大处香界寺山门内的古松,“雪霜知劲质,今古占嘉名”,是寺庙悠久历史的见证。

北京大觉寺寺中有被誉为“大觉六绝”的奇景珍物,其中三绝是古木:植于400年前的白玉兰、抱塔松和6人方可合抱的古银杏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