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导游解说词
辛亥革命纪念馆讲解词

辛亥革命纪念馆讲解词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先驱们的英勇与智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列强的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受到侵犯,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内压迫百姓,对外屈膝求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认识到,要拯救中国,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
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先生早年目睹了中国的贫弱和人民的苦难,决心投身于革命事业。
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革命组织的兴起。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起义活动。
虽然这些起义在初期都遭遇了挫折,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这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开端。
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武昌城,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
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在革命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人物。
比如黄兴,他在多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还有宋教仁,他为了建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不懈努力,奔走呼号。
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巩固。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妄图复辟帝制。
但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他的复辟美梦最终破灭。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游词2

下面我们就要参观纪念馆的两个基本陈列了,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主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它按原貌复原了鄂军都督府初期的各个机构,以及会议和接待场所。透过陈列的实物,我们可以了解都督府辉煌的历史。都督府会议厅布局典雅庄重,原为咨议局议场,后来因为在这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所以就改为都督府会议厅。1912年4月,孙中山访鄂期间,曾在此发表演讲。主席台正中布置的十八星旗,即武昌起义时革命军的军旗,红底黄星,寓意为全体汉族同胞团结起来,以“铁血精神”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十八星旗后定为中华民国陆军军旗。民政部 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原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曾出任民政部改称政事部时的部长。 接下来的是传达员室,它是传达员负责都督府来访者的安排接待事务的地方。这里就是外交部了,大家都知道只有一个主权国家才有外交部,可见他的重要意义。 外交部顾名思义,主掌外交行政事宜。革命党人胡瑛曾任外交部部长。此时的鄂军都督府,开始在军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军政府的职权。该部的成立是鄂军都督府开始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那么接下来我们去游览另一个陈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历史人物脸谱图,很明显,中间这位就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左边就是拜将台上的那位黄兴先生了,右边这位也许大家不是很熟悉,不过他可是在革命过程中对孙中山先生帮助不小的宋子文先生。我们继续往前走,那么这里就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和他的兵工厂了。面对中国的内忧外患,张之洞力挽狂澜,推行震惊中外的湖北新政:办工厂,练新军,兴教育,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接下来的都是与武昌起义相关的具体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观看。
红楼导游词(精选3篇)

红楼导游词(精选3篇)红楼篇1红楼共两层,砖木结构,面阔73 米,进深42米,门窗制作精致,墙壁装饰各种图案亦颇精巧,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楼矗立,颇具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
其四周环以矮墙,院内佳木布秀,繁花织锦,益显瑰丽壮观。
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
院门外塑有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仪表庄严安详。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有:鄂军都督府大门、鄂军都督府礼堂、黎元洪住房和会客室、谋略处、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处等。
人们通过纪念馆陈列的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可以了解辛亥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
在武昌,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中心,方圆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尚存有一大批辛亥革命的名胜古迹。
如坐落在武昌紫阳湖东畔的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位于武昌首义路的起义门,武昌造船厂内彭、刘、杨三烈士纪念碑,武昌桂子山东北麓黎元洪墓,龟山东麓的黄兴铜像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保存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红楼导游词篇2“红楼凝碧备,黄鹤绕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东。
”红楼—这个不能也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名字。
作为“民国之门”的它是武昌首义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由抵抗侵略走向崛起的伟大的里程碑。
怀着一颗崇敬与激动的心, 我向这幢屹立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建筑走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大铜像,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不由得停下急切的脚步,仰视着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高大的身影:他身着黄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坚毅的眼神凝视着远方。
此刻的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驱除鞑虏,解救历尽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民众的豪情壮志。
一百年前,就是这个身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我情不自禁地深深的鞠上一躬,向这位“国父”表达崇高的敬意。
接着就到红楼门口了。
二面铁血十八星旗不得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
革命初期,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号召关内十八省的全体炎黄子孙都联合起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武汉红楼导游词.doc

武汉红楼导游词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武汉红楼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各位来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
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
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年建成。
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
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
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
湖北红楼导游词范文(2篇)

湖北红楼导游词范文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阅马场,因为它红墙红瓦,故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____年____月____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宣传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由于红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被____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楼前的广场中央耸立着孙中山铜像,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
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
红楼的主楼平面呈“山”字形,为红色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典雅庄重。
我们面前的这幢建筑就是鄂军都督府的旧址,也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
它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建筑风格是模仿西方议会大厦的。
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新,和平统一”;楼后是议员公所;还有东、西配楼,其中东配楼专管陈列辛亥文物____余件,许多都是世界罕见的珍品。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鄂军都督府的会议厅,它原来是咨议局的议事堂。
主席台上布置有一面旗帜,即十八星军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星象征着山海关内汉族居住的十八个省份。
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即武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陈列分为七个部分、九个展厅,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和影响。
这是序厅,正面弧线是一组武昌起义的领导人物,副线上是一组十八星旗,民国成立后,十八星旗被颁定为民国陆军军旗。
这是第二厅,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
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也未能幸免。
自____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后,其它各国也相继而来。
他们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侵略,与此同时,封建统治的危机也日益加深。
面对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在湖北推行耸动中外听闻的“湖北新政”,主体思想就是“中体西用”,以西方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湖北武汉红楼景点导游讲解词_导游词

湖北武汉红楼景点导游讲解词武汉红楼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湖北的有名景点之一,很多游客都会去参观,导游也要给游客做好景点的讲解。
下面是带来的武汉红楼导游词,欢迎欣赏。
武汉红楼导游词篇一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游览观光,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是著名的辛亥革命首义旧址——红楼。
趁现在还没到达红楼,请允许我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红楼的概况。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在军事上具有扼险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从武汉开始改变中国历史的行程,武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
近一个世纪前的1920xx年是中国旧历的辛亥年,一年伊始,反清起义便接连不断。
继4月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后,5月四川发起了保路运动,以孙中山、黄兴为领袖的同盟会在武汉秘密建立了中部总会,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
10月9日,负责军事组织的孙武在俄租界配制炸药不慎引爆,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名册、印信被抄,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出走。
十日晨,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遇难。
在此危急关头,新军中革命党人主动联络,决定按原计划立即起义。
晚上8点多钟,新军工程营、辎1 / 28重营首先发难,首先是工程第八营的几个士兵拒交子弹,打死了前来镇压的反动军官,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工程营夺占了楚望台军械库,推左队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各营革命党人纷纷响应。
当晚,起义军兵分三路向总督署及第 8镇司令部发起进攻,炮击总督署,湖广总督瑞徵、第8镇统制张彪仓皇出逃。
11日天亮后起义者便占领了武昌全城,革命党人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在黄鹤楼上。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汉口、汉阳的新军也起义占领了两镇,同日,武昌成立了军政府。
当时孙中山还忙于在海外筹款,黄兴也未赶到,由于变起仓促,群龙无首,起义士兵们硬把一个毫无革命思想的协统(旅长)黎元洪搜出来——民间称作“床底下拖出个黎元洪”——用手枪逼着他当了都督。
武汉红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我叫XXX,非常荣幸为大家服务。
100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此次革命,武昌首揭义旗,各省响应,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让我们共同在100年的岁月长卷中细细品读这段历史。
在我们正前方看到的这座红墙红瓦的建筑便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如果,没有那风云际会的1911,它可能还是清政府为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
可是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成功的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并将它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革命先贤们的业绩熔铸成了不朽的史诗。
今天,我们带着满腔热血重读辛亥革命,因为首义功绩彪炳千秋。
今天,我们满怀感恩重读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因为首义精神千古传承。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
”首义精神,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透过这些史记陈列,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革命党人大力发展革命组织,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扩充革命武装,有力抓住历史时机,主动出击,发动首义,才有了后来武昌首义的成功。
“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首义精神,就是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我们正面是一组与武昌起义相关的人物群像。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革命党人熊秉坤率先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拉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
城内外的新军竞相响应。
这些革命烈士斗志昂扬,雄赳赳地托举长枪,拿着大刀,毫无畏惧地向前冲去。
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起义军旗十八星旗终于插在了武昌的城头,武昌首义取得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首义精神,就是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
武昌首义的成功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反清怒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烈焰迅速地席卷了全国。
短短两个月内,已有湖南、山西、陕西、云南等14个省份相继宣告独立,统治中国长达260余年的清政府顿时瓦解,结束了中国延绵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中国20世纪历史剧变的序幕。
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导游解说词

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导游解说词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导游词1911.10.10辛亥年-推翻2000多年封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铜像-红楼由来-匾额宋庆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清政府咨议局-展馆2主题-19世纪近代工业文明与中国半殖半封-武汉打响第一枪的经济政治基础-导火索保路运动-孙武暴露汉口总机关,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杀-提前起义-扩大影响鄂军都督府会议厅推举黎元洪-文告-革命胜利首义之区民国之门-黎黄陂路-鄂军都督府会议厅2旗-民国五色旗汉满蒙回藏-铁血九角十八星旗提起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我想各位一定不会陌生,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的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一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
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前方,广场中间这位长袍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持帽的就是孙中山先生。
先生身后这座红色砖木两层的建筑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因整个建筑为红色,所以我们武汉人便习惯称它为红楼。
“武昌起义军政府”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两块匾额是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所题写的。
大家会发现纪念馆的整个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不同,它采用的是西式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修建此楼的历史背景说起。
最初的红楼,是清朝政府为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旧址。
在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迫于外界压力,也为了应付革命,做出了立宪的姿态。
于是在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宣称在北京设立咨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咨询、议事的机构。
湖北咨议局于1910年建成。
建筑风格于西方国家议院的风格基本一致。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到里面去看一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导游词
1911.10.10辛亥年-推翻2000多年封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铜像-红楼由来-匾额宋庆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清政府咨议局-展馆2主题-19世纪近代工业文明与中国半殖半封-武汉打响第一枪的经济政治基础-导火索保路运动-孙武暴露汉口总机关,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杀-提前起义-扩大影响鄂军都督府会议厅推举黎元洪-文告-革命胜利首义之区民国之门-黎黄陂路-鄂军都督府会议厅2旗-民国五色旗汉满蒙回藏-铁血九角十八星旗
提起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我想各位一定不会陌生,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的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一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
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前方,广场中间这位长袍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持帽的就是孙中山先生。
先生身后这座红色砖木两层的建筑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因整个建筑为红色,所以我们武汉人便习惯称它为红楼。
“武昌起义军政府”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两块匾额是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所题写的。
大家会发现纪念馆的整个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不同,它采用的是西式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修建此楼的历史背景说起。
最初的红楼,是清朝政府为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旧址。
在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迫于外界压力,也为了应付革命,做出了立宪的姿态。
于是在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宣称在北京设立咨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咨询、议事的机构。
湖北咨议局于1910年建成。
建筑风格于西方国家议院的风格基本一致。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到里面去看一看吧。
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前者以旧址主楼鄂军都督府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历史。
19世纪,是世界近代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西方列强用炮弹和鸦片打破了清朝政府的大门,中国由一个统一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一批批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的努力着,整个神州大地即将迎来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
那么辛亥革命又是如何在武汉打响第一枪的呢?关于这一点呢,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武汉的情况:从经济基础看,武汉在当时是最繁荣、最具新思想和经济实力的地区之一;从政治角度看,当时湖北的革命分子当中大部分很早就参加了各种革命团体,接触革命思想,并有付诸行动的勇气和意志。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展厅中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展览”,让我们一起翻阅历史的长卷,去了解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这段历史吧。
整个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为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路权为抵押,卖给英、法、德、美四国,激起了川、鄂、粤、湘四省民众的反对。
6月革命党人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联名请愿却遭到镇压。
9月清政府急调督办川粤汉铁路的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的一部分入川镇压,使清军力量西移,造成湖北统治力量的空虚,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联合发动武装起义。
10月9日下午,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为准备起义试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孙武负伤,汉口总机关被暴露。
军警随之在汉口三镇进行大搜查,凌晨13:00,清军得到密报,立即派兵将机关重重包围,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三十余人相继被捕。
10月10日凌晨,彭、刘、杨三人被杀,武昌城门紧闭,清军继续进行全城搜捕,形势十分危急。
革命党人决定破釜沉舟,于当夜发动起义。
晚上八时许,革命党人熊秉坤开枪打死一名巡哨排长,城内各营听见枪声纷纷响应,迅速占领蛇山等制高点,兵分三路进攻湖广总督府和第八镇司令部。
战斗打得很艰苦,直到11日凌晨,革命军才占领武昌全城,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鲜血的九角十八星旗终于在黄鹤楼上迎风飘扬。
1911年10月11日,部分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聚集于咨议局大楼,革命党人认为,只有武昌起义是不行的,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
他们希望有一位名望更大的人能代表他们通电全国,号召力和影响力就会更大。
于是,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鄂军都督府会议厅,也就是原咨议局议事堂集会,推举原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同旅)统领黎元洪被推为鄂军都督,并组成湖北军政府。
这里便是当时的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
在主席台左边是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这份布告的发布,对稳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
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
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
黎元洪是黄陂人,在汉口有条路叫黎黄陂路,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这里陈列他的书法和生平介绍。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收藏了很多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物。
让我们再次回到主楼鄂军都督府会议厅,主席台后挂着的2面旗帜,右边是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
左边便是十八星旗,是1911年武昌起义时革命军的军旗。
全称铁血十八星旗(也称九星旗)。
图案寓意着铁血精神,表示九州大地民众觉醒,联合关内18个行省的炎
黄子孙,坚决用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十八星旗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这一伟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战斗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