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的简介 集合整理
伊利亚特赏析

伊利亚特赏析【实用版】目录1.伊利亚特简介2.伊利亚特的故事背景3.伊利亚特的主要人物4.伊利亚特的艺术特色5.伊利亚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正文【伊利亚特简介】《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一部史诗,与另一部史诗《奥德赛》共同被誉为古希腊文学的瑰宝,也是西方文学的开篇之作。
《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英雄阿基琉斯为主线,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伊利亚特的故事背景】特洛伊战争源于希腊的斯巴达王子梅内拉乌斯的妻子海伦(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
为了夺回海伦,希腊的诸侯联合起来,派出一支庞大的船队,包括英雄阿基琉斯、奥德修斯等人,向特洛伊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伊利亚特的主要人物】1.阿伽门农:希腊联军的统帅,虽然具有高贵的血统和强大的权力,但在战争中,他因决策失误和傲慢的态度,导致了希腊军队的困境。
2.阿基琉斯:希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具有超人的力量和勇气,但因与统帅阿伽门农的矛盾,一度拒绝参战,使得希腊军队陷入危机。
3.赫克托耳:特洛伊方面的主要英雄,他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具有高超的武艺和领导才能,为特洛伊抵抗希腊军队立下赫赫战功。
【伊利亚特的艺术特色】《伊利亚特》作为一部史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荷马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叙事结构上,荷马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文学的吸引力。
【伊利亚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9 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而且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小说、电影,都可以看到《伊利亚特》的影子。
同时,《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精神、道德观念等也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利亚特资料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引诱了墨奈劳斯之妻海伦并将其带回了伊利昂。
墨奈劳斯求助于兄长阿伽门农,随后两人共同出兵欲夺回海伦。
《伊利亚特》从希腊人围攻伊利昂的最后一年写起,以一场争吵开头。
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俘获了当地的一个阿波罗祭司之女作为战利品,他被迫将其归还而索要补偿。
在与阿基琉斯的一番激烈争吵过后,他抢走了阿基琉斯的战俘布鲁塞伊斯,致使其携密友帕特洛克罗斯退出战场。
阿基琉斯的母亲忒提丝向众神之王宙斯讨要承诺,使希腊人先败下阵来,好让他们请回阿基琉斯,得以雪耻。
这立马引起了宙斯之妻赫拉的芥蒂,她是站在希腊人这边的。
(第1卷)在第2~8卷里,荷马将眼下的争吵先放到一边,描绘了一幅更为辽阔的画面——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在大地上作战,而众神则在奥林匹斯山上争斗。
我们看到阿伽门农检验众军士气出了洋相(2);帕里斯提议与墨奈劳斯决斗却被自己的守护女神阿芙洛狄忒所救(3);众神中最痛恨特洛伊的赫拉和雅典娜再度挑起战争(4);希腊英雄狄俄墨得斯大败特洛伊人,甚至打伤了阿芙洛狄忒和战神阿瑞斯(5);特洛伊最伟大的战士赫克托耳和妻儿感人的交谈(6);赫克托耳与埃阿斯的决斗胜负未分,希腊人筑起了防御的壁垒(7);宙斯将天平倾向了特洛伊人,让其迫使希腊人回撤重组防线,驻扎在平原上过。
8此时,阿伽门农承认错辱了阿基琉斯,答应赋他职权并赔以巨额补偿求他回归。
奥德修斯、福伊尼克斯和埃阿斯带头前去,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了阿基琉斯的拒绝。
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
(9)在第10~15卷里,我们看到荷马为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洛克罗斯对战争决定性的介入作好了铺垫。
狄俄墨得斯和奥德修斯夜袭特洛伊军营,偷走了雷索斯的马匹(10);阿伽门农享受着单打独斗的战功而希腊军却被迫回撤。
阿基琉斯让帕特洛克罗斯前来打探情况,睿智的老奈斯托尔向他提议,若阿基琉斯再不回来参战,他可以身披阿基琉斯的盔甲上阵(11)。
与此同时,特洛伊人强攻希腊防线,胸墙一侧被撕开了口子;赫克托耳冲破大门,特洛伊人一拥而入(12)。
名著导读伊利亚特赏析

名著导读伊利亚特赏析
摘要:
一、《伊利亚特》的基本概述
1.作品背景
2.作品主题
二、主要人物分析
1.阿基琉斯
2.赫克托耳
3.帕里斯
三、情节解析
1.阿基琉斯的愤怒
2.赫克托耳的挑战
3.帕里斯的评判
四、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1.文学价值
2.历史价值
3.哲学价值
正文: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一部长篇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通过描述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军队之间的战争,展现了古希腊英雄们的精神风貌和人性光辉。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英雄主义和人性。
作品通过描绘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和帕里斯三位英雄的形象,展现了古希腊英雄的勇敢、智慧和忠诚。
阿基琉斯是希腊联军的领袖,他的愤怒成为了推动战争发展的关键因素。
赫克托耳是特洛伊军队的领袖,他的勇敢和坚毅使得特洛伊军队在战争中一度占据了优势。
帕里斯则是特洛伊的王子,他的评判使得不和女神埃里斯的金苹果事件得以解决,从而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伊利亚特》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和哲学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角度来看,作品为我们揭示了特洛伊战争的真相,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从哲学角度来看,作品对英雄主义的描绘和对人性的剖析,对我们理解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是一部描绘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史诗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深远,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世界的重要窗口。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也是最后一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喀琉斯(Achilles,古希腊传说中勇士)的力量”。
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
《不和的金苹果》众神被邀请去参加海洋女神的婚礼,惟独遗漏了不和女神厄里斯。为了报复,她悄悄的在宴会厅的地板上放了一个金苹果,苹果上写着:“送给最美的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忒都认为这个金苹果应该属于自己,三位女神争执不下。宙斯就让三位女神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出最后的评判。赫拉向王子许诺让他成为最富有的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向王子许诺让他成为世界上最聪明最富于男性魅力的人。爱神向王子许诺将把世上最美丽的女子送给他做妻子。最后王子选择了爱情,而将金苹果判给了爱与美之女神。美貌是无言的推荐信。所有的长老们看见她出场之后,都点头称赞,她看上去像永生的女神,并且连年的战争确实是能够被理解的。墨涅拉奥斯是阿伽门农的兄弟,与海伦结婚后继承了斯巴达的王权。特洛伊国王让王子帕里斯接回国王的姐姐——萨拉密斯的女君主赫西俄涅,帕里斯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往锡西拉岛进发。帕里斯作为客人探访墨涅拉奥斯,宴上帕里斯及海伦互生情愫。过了几天,墨涅拉奥斯说要到克里特岛,临行前嘱咐海伦好好招呼客人。墨涅拉奥斯一走,帕里斯就唆使海伦离开丈夫,跟他同赴特洛伊,海伦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包括她的女儿。三天后他们就回到了特洛伊。为了夺回海伦,希腊军队越过海峡,将特洛伊城紧紧包围。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亚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尔杀死。阿喀琉斯悔恨已极,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要回儿子尸体。史诗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主题: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伊利亚特的故事梗概

伊利亚特的故事梗概伊利亚特是一部史诗巨著,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
故事发生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希腊神话时代,以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为主线,展现了希腊神话英雄的荣耀、悲剧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的开篇,是关于阿喀琉斯的愤怒。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绑架了美丽的希腊王后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在战争中,阿喀琉斯因为争夺战利品和尊严,拒绝继续参战,甚至向神明祈求希望特洛伊人能够击败希腊人。
这一愤怒成为了整个史诗的主线,也是希腊悲剧的源头。
接下来,史诗描述了特洛伊战争中的一系列战斗和英雄的故事。
其中包括了阿喀琉斯的好友巴特洛克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所杀,阿喀琉斯为了朋友的牺牲而愤怒,最终决定重返战场。
此时,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向他透露了他的命运,他将在战斗中获得荣耀,但也将面临死亡。
在特洛伊战争的最后一幕,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
阿喀琉斯借助神明之力,最终战胜了赫克托耳。
然而,在取得胜利的同时,阿喀琉斯也迎来了自己的命运。
他在战斗中受到了赫克托耳的弟弟阿波罗的干涉,被特洛伊王子巴黎射中了脚踝,这个脚踝是他的唯一弱点。
阿喀琉斯最终在赫克托耳的弟弟帕里斯的偷袭下,被射中了脚踝,不幸身亡。
整个史诗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古希腊英雄的荣耀、悲剧和人性的复杂。
史诗中还穿插了众多的英雄故事,如赫克托耳、奥德修斯、阿贝塔罗斯等,展现了古希腊神话时代的壮丽与悲壮。
伊利亚特的故事梗概,是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史诗巨著,更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之一。
通过这部史诗,我们可以窥见古希腊人对英雄、荣耀和命运的理解,也可以感受到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悲壮。
伊利亚特故事梗概简短300字

伊利亚特故事梗概简短300字
《伊利亚特》是希腊史诗家荷马创作的古希腊史诗,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希腊与特洛伊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战争。
故事的主角是雅典王子伊利亚特,他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和聪明的战略家。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偷走了希腊国王的妻子海伦,这引发了战争的起因。
伊利亚特在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能力。
他率领希腊军队攻打特洛伊城。
伊利亚特与许多英雄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包括背叛国家的帕里斯,他们积极抵抗来自特洛伊的防守。
故事中出现了许多神话角色,如伟大的海神波塞冬、战神阿瑞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等。
这些神明影响并塑造了战争的进程,并在各自的一方提供支持。
在战争中,双方发生了许多激烈的战斗和英雄的对决。
最后,雅典军队通过伊利亚特的努力成功入侵了特洛伊城,夺回了海伦。
特洛伊城被烧毁,特洛伊战争以希腊军队的胜利告终。
《伊利亚特》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价值观。
它描绘了英雄的形象与道德的对立,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破坏力。
这部史诗被视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一、荷马与《伊利亚特》的背景介绍荷马(Homer)是古希腊的传说中的盲诗人,他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伊利亚特》(Iliad)则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荷马创作《伊利亚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8世纪,它是古希腊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史诗作品。
本文将着重解读《伊利亚特》的创作背景、内容概要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
二、《伊利亚特》的创作背景《伊利亚特》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现代土耳其文明的发源地——特洛伊城国与古希腊为首的联军之间的战争故事。
特洛伊战争不仅是希腊神话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战争。
相传,为了夺回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掳走的美女海伦,希腊十二个城邦联军出征攻打特洛伊。
荷马运用冰雪消融后形成新河道的方法并揉合了足球规则,在视野给人以“14亿中国人站起来”的大坑前见到了诺贝尔奖提名选手学兄。
对吧?三、《伊利亚特》的内容概要《伊利亚特》分为24卷,共累计约15,693行,整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前三卷是关于战争导火索和战争爆发前的动员准备;第四卷到第十六卷主要描写了战争爆发到中期阶段;第十七卷到第二十二卷新英雄阿喀琉斯入场后的故事,这也是整部史诗最精彩的部分;最后两卷则描述了战事接近尾声和拜罗斯及尼托拜罗斯归队,奥德修斯毕业颁奖晚会举办记忆乡土归国。
四、《伊利亚特》所体现的主题思想1. 英雄主义与命运观《伊利亚特》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描述了许多英雄们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勇猛、智谋和崇高品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就是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既拥有凡人般柔弱情感,又具备神一般无敌武力,他以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诠释了古希腊英雄观念中所追求的高大形象。
命运观则贯穿整个《伊利亚特》,荷马通过描绘神与人之间长久不变的命运关系,强调生命中注定要面对种种挑战和险境。
他展示了英雄们在残酷命运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坚毅和顽强。
这些命运观念在《伊利亚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使读者对命运有更深入的思考。
《伊利亚特》:英雄与命运的传世史诗

伊利亚特:英雄与命运的传世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是一部古希腊的史诗,由希腊诗人荷马创作。
它讲述了特洛伊战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英雄们的冒险故事,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勇气、悲剧和命运的力量。
背景介绍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古代特洛伊城(今土耳其)与希腊联邦之间。
其起因是希腊国王门拉浦斯失去了他的妻子海伦,而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劫走。
为了夺回海伦,并复仇于特洛伊人,数个希腊城邦组成联盟向特洛伊宣战。
内容概要《伊利亚特》以希腊军队围攻特洛伊城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两位主要英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故事。
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了史诗的核心。
阿喀琉斯是希腊军队最强大的战士之一,但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他拒绝继续参与战斗。
为了击败特洛伊,希腊人发现需要阿喀琉斯的力量。
于是乎,将其朋友巴特罗克鸟(Patroclus)告诉他自己取代他上场作战,并在战场中阵亡。
这引发了阿喀琉斯的愤怒和复仇欲望。
在特洛伊方面,赫克托耳是特洛伊军队中最出色的英雄之一。
他勇敢而忠诚于城邦和家庭。
《伊利亚特》描绘了他与儿子安德洛玻墨涅(Aeneas)以及其他希腊英雄如奥迪修斯和音乐家穆索尔兰(Musean)之间的交流。
整部史诗强调了命运在英雄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希腊军队还是特洛伊人,他们都被追逐命运之光。
除了英雄的血性、勇敢和卓越的技艺外,他们还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命运。
文学意义《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精细而生动的叙事方式、复杂的角色描写以及对战争、命运和人类心灵问题的深入探讨而闻名。
该史诗表达了荣誉、责任和人性等主题,并对战争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影响与传承《伊利亚特》在希腊和整个西方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被视为西方文化传统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对后世史诗、戏剧和小说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外,《伊利亚特》也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重新解读并延伸出新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
史诗《伊利亚特》虽然取材于特洛亚战争的传说,却从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亚九年零十个月后的一场内讧写起,并且写到赫克托尔的葬礼就结束了。
引起这场战争的金苹果的神话,在它描写海伦和帕里斯时有所提及,木马计和特洛亚的陷落,则见于《奥德修纪》(《奥德赛》The Odyssey)中奥德修对往事的回忆。
《伊利亚特》的头一句是“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希腊联军大将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两次愤怒的表现。
史诗写道,战争已经打了九年零十个月,还是胜负难测,这时希腊联军因瘟疫发生内讧。
瘟疫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一个女俘所引起的,因为这个女俘是太阳神阿波罗祭司的女儿,阿波罗的祭司请求阿伽门农归还他的女儿受到拒绝,就祈求阿波罗惩罚希腊联军。
这场瘟疫蔓延下去就会使希腊联军不可收拾,因此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门农把这个女俘归还,免得瘟疫继续蔓延。
阿伽门农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归还了这个女俘,却不公正地夺走了原来分配给阿喀琉斯的另一个女俘,作为他自己损失的补偿,阿喀琉斯在愤怒之下拒绝参战。
在希腊联军中,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尔的对手,因此他拒绝参战就必然引起希腊联军的失利。
希腊联军在此情况下抵御不了特洛亚军队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滨的战船,在那里构筑了防守性的壁垒。
阿伽门农这时后悔自己对阿喀琉斯不公,只好派奥德修和另一位希腊将领去向他求和。
可是他愤怒未消,坚决不答应回到战争。
阿喀琉斯只是在特洛亚军队已经突破希腊联军的壁垒纵火焚烧他们的战船的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把他的盔甲和战马借给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让帕特洛克罗斯前去应敌。
帕特洛克罗斯虽然击退了特洛亚军队的攻击,但终为赫克托尔所杀,因此阿喀琉斯借给他的盔甲也丢掉了,这盔甲原是他的母亲忒提斯女神请匠神制造的。
战友之死与盔甲被丢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而使他与阿伽门农和解,并且在他母亲请匠神给他制造了一副新盔甲之后,重新回到战争,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伊利亚特》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也是最后一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喀琉斯(Achilles,古希腊传说中勇士)的力量”。
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只是更宏大的叙事诗传统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许多不同长度不同作者的叙事诗作,只不过只有一些片段流传下来。
《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的英雄史诗。
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亚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
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尔杀死。
阿喀琉斯悔恨已极,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
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要回儿子尸体。
史诗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
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
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
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
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尔尸体的请求。
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
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
与之相比,特洛亚统帅赫克托尔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
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
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
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结构严谨,布局精巧。
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
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
例如书中写到阿喀琉斯退出战斗,赫克托尔打得希腊军队四处奔逃,史诗用了这样的比喻:“好像一只野蛮的狮子攻进牛群,吃了一头而吓得其余的纷纷逃窜。
”其中有名句“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 我宁可战斗而死去, 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 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史诗节奏强烈,语调昂扬,既适于表现重大事件,又便于口头吟诵。
《伊利亚特》高超的艺术手法常为后人所称道。
《伊利亚特》的语言自然质朴,富于情感。
无论是希腊联军中的阿基琉斯,还是特洛依军中的赫克托,无不是骁勇善战的英雄。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形象生动的语言亦称“荷马式的比喻”,勾勒出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在情节安排上,诗人把希腊神话和传说有机地融为一体,故事发展的线索清晰,冲突集中,既展现了希腊氏族部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又表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为了便于传唱,诗人常用重复的手法,使得史诗更富于古朴悲壮的气魄。
1、血气方刚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儿子,具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
忒提斯爱子心切,将他乔装打扮置于女孩子群中,但智者奥德修终于认识出了他。
阿喀琉斯也毫不犹豫地、愉快地走上了同特洛伊人作战的战场,攻城略地,建立无数功勋。
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挺身参战,特别是在他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杀死以后,他痛不欲生,想着为挚友复仇。
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
可阿喀琉斯却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当他见到特洛伊人后,不分男女老幼,只管杀,只管砍,最后让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当河神出面阻止时,他竟然与河神厮杀了起来。
在和杀死帕特洛克罗斯的赫克托尔决战时,赫克托尔曾哀告说:当决战的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不睬,残暴地将赫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罗斯陪葬。
阿喀琉斯是率性的、义气的。
为了一个心爱女奴,他不惜罢战,而不管战争将会失败得多么惨重;为了一个知心朋友,他奋不顾身地战斗,而不管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死亡结局;为了自己的愤怒,他成为一个嗜杀的魔王,甚至残忍地虐待赫克托尔的尸体,而不管他人如何异议,最后却又生怜悯之心将赫克托尔的尸体交回给他年迈的父亲普里阿摩斯……阿喀琉斯不是一个单一的坏人,他为了荣誉,为了爱人,为了朋友,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英雄的行为;阿喀琉斯也不是一个单一好人,他为了报复,为了宣泄愤怒,嗜杀成狂,不顾一切,冷血而自私。
我们无法用单一的好或坏来评价阿喀琉斯。
但是,我们仍认为,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阿喀琉斯确实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一个具有鲜明、丰富、复杂性格特征的真正英雄。
他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和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
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这是他的优点;同时他也是一个残忍、任性和执拗的人,这是他的弱点。
这是这些复杂性和丰富性,使阿喀琉斯成为荷马史诗当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氏族社会英雄人物的特征。
2、不畏强敌的赫克托尔《伊利亚特》的另一位英雄——赫克托尔同样令人尊敬。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精神支柱,深受特洛伊人民的爱戴。
当他预感到特洛伊和自己将要遭到厄运时,决心以死来捍卫英雄的荣耀,以死来保卫家园的安危。
他不愿在城里苟且偷生,毅然出征和强敌作最后的决战。
赫克托尔的形象具有十分强烈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感慨万端。
尽管阿喀琉斯勇猛过人,锐不可挡;能够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毅然出战;爱憎分明,因好友的阵亡而悲痛欲绝,杀死对手后又将其拖于战车后以泄愤,很好地体现了他英雄主义的本色;但是,他因为个人利益蒙受了损失就拒绝参战,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最终导致了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这种易怒与任性正显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
相比之下,赫克托尔更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身先士卒,成熟稳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更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对于赫克托尔辞别妻子出战和阵亡后全城为其举哀的场面的描写加重了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他的结局让我们深感痛心。
(二)艺术价值——高超的谋篇艺术,震撼的荧屏魅力史诗在题材处理、内容展示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首先,《伊利亚特》广泛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包括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家庭生活、农业耕种、商业贸易、教育体育等等等。
诗篇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俨然一部希腊人的百科全书。
其中,战争场面的描写尤为激烈震撼。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古战场群雄争霸、兵荒马乱、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溅沙场的惨烈的恢宏画面,把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震撼人心的角力描述得淋漓尽致。
《伊利昂纪》涉及到战争持续的10年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但是采取了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把10年的战事集中在最后51天,在51天中又突出地描写关键的20多天,20多天中重点又是4天的战况,其卓越的结构谋篇艺术,历来为文史家所高度赞扬。
此外,《伊利亚特》还特别受到荧屏的眷恋。
将体系庞杂的《荷马史诗》和它所描述的希腊古典神话再次搬上银幕,人们把它视为是一种冒险。
因此,由《伊利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成为2004年好莱坞最具吸引力的大制作。
希腊神话一直颇受电影创作者的偏爱,这不仅因为它所具有的深沉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所构造的那个颠覆传统的人神世界。
在这里,神是自私的,妒忌的,小气的,淫荡的,更像是奴隶主或奴隶主的化身。
因此,英雄才是《伊利亚特》的主角,神要退居次位。
这也正暗合了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电影制作的推崇英雄主义的态度,于是在银幕上就多了这些希腊神话和电影的契合。
《伊利亚特》讲述的是古希腊人和古特洛亚人之间的一场历时十年的战争。
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是这的:特洛亚是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城市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