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
即时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即时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由于其快速、便利、易操作等特点,非常适合急诊急救场景中对于高危患者的快速诊断与筛查。
本共识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在急诊规范开展必要的POCT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和效率。
经会议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10余个具体临床问题,检索相关数据库,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将共识的证据等级分为三级,并组织40余位国内急诊医学、循证医学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推荐意见框架,将推荐意见强度分为强推荐、中推荐和弱推荐,并通过专家投票确定共识程度。
1POCT的概念和分类1.1POCT概念POCT是指在患者附近进行的、其结果可能对患者的处置发生改变的检测。
POCT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从时间上讲,快速检测缩短了标本周转时间;二是从空间上讲,不受固定检验场所的限制,可以在患者和被测对象身边的检测;三是检测的实施和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对象本人。
POCT可在不同条件下更快地获取与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检测指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效率,在全球范围获得广泛应用和认可。
1.2常用POCT类别POCT可应用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以及突发事件和应急救援等多个急诊医学相关场景,通过快速检测,协助迅速评估病情状态,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常见的POCT应用场景包括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心脏标志物和凝血功能的快速检测;严重创伤循环和容量的即时评估;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快速检测;以及各种急危重症血气分析、电解质和乳酸等的快速床旁评估等。
2POCT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POCT在急诊医学应用范围广泛,从最初血糖检测,发展到血气分析、心脏标志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药物毒物检测等,通过即时的结果反馈,协助急诊医生进行快速的诊断和精准的治疗决策。
2.1心血管急重症2.1.1POCT在胸痛绿色通道中的应用胸痛是院前急救和急诊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占非创伤性急诊就诊10%。
重症监护脑卒中患者的高血糖控制

重症监护脑卒中患者的高血糖控制摘要:目的:针对脑卒中患者采取重症监护措施控制高血糖指标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血糖指标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收集脑卒中发生高血糖的20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其中死亡组患者11例,存活组患者189例。
对两组患者之间控制血糖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对其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
结果:临床中发生低血糖比率、血糖漂移度、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升高明显,目标血糖达标率显著降低。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脑卒中同时发生高血糖患者中,年龄、平均血糖值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生高血糖比率较高,血糖指标较大幅度波动,特别是在死亡患者中较为显著,应对血糖指标管理提高重视。
年龄、平均血糖指标等是增大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脑卒中;重症监护;高血糖控制1. 前言因危重症患者通常存在创伤、感染及休克等应激状态,更常见的就是较非危重症的高血糖患者,主要是应激性高血糖。
在重症监护中脑卒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日益增多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高血糖可使发生卒中的比率升高,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导致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针对血糖指标控制及血糖指标波动,针对脑卒中患者采取重症监护措施控制高血糖指标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血糖指标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2. 资料与方法2.1 患者资料收集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脑卒中发生高血糖的200例患者有关资料,患者血浆葡萄糖指标不低于7.8毫摩/升。
由于患者采取较为复杂的营养方式,大部分为肠内或胃肠外持续管饲营养液,因此,血糖指标检测为随机血糖。
2.2 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有糖尿病史比例、血糖检测次数、控制血糖指标、发生严重高血糖及低血糖比率等进行分析,并对其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
2.3 统计处理应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21.0统计处理患者有关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患者计量资料,对数据正态分布进行检验,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间的数据,应用秩和检验方法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医院需要组建专业的动态葡萄糖监测团队,包括 医生、护士、营养师等,提高监测和治疗水平。
3
培训与教育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动态 葡萄糖监测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国际交流合作加强
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
合作研究项目开展
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推动动态葡萄糖监测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
当前医保政策对于该技术的覆盖范围和报销 比例不明确,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费用问题及解决方案
降低设备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医保政 策改革和完善,增加政府补贴和社会支持。
患者接受度和推广难度
01
患者对于动态葡萄糖监测技术的 接受度
由于技术新颖、操作复杂、费用较高等因素,部分患者对 于该技术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
02
推广难度及应对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和宣传,提高医生对于技术的认可度和推广 积极性,建立示范中心和培训基地,拓展技术应用领域和 适应症范围。
0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技术创新方向及前景展望
智能化监测技术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葡萄糖监测技术将实现更高水平 的智能化,提高监测准确性和便捷性。
糖尿病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
识别血糖波动模式
动态葡萄糖图谱(CGM)可以连续监测血糖水平,帮助医生识别患 者的血糖波动模式,包括高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变异性等。
辅助诊断标准
CGM数据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的辅助标准之一,提供更为全面和准 确的血糖信息。
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
通过CGM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 准的人群,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解读

《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解读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监测病理性的应激常导致危重症患者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等血糖异常以及血糖变异性增加,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监测、管理,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与低血糖相关的不良事件。
问题1:重症患者血糖监测推荐哪种方法?声明1:如果有动脉导管,首选动脉血来监测血糖。
如果没有动脉导管,建议从静脉导管采血(2+级,弱推荐)。
连续血糖监测可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危重症患者(2+级,弱推荐)。
在重症患者中,血糖监测采血的优先级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问题2:提高血糖监测准确性需要哪些因素?声明2:动脉血气分析仪比血糖仪检测动脉血糖更准确(2+级,弱推荐)。
问题3:多久监测一次血糖?声明3:建议对于新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或接受持续胰岛素输注的重症患者,血糖监测间隔不应超过1小时,直至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注射速率稳定(2+级,弱推荐)。
当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注射率稳定后,增加间隔时间到每2-4小时一次。
如果发生低血糖事件,应每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水平稳定。
问题4: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对监测重症患者的血糖是否有用?声明4:建议在转入ICU时常规检测HbA1c水平(2+级,弱推荐)。
HbA1c代表发病前4-12周内的血糖情况。
在危重患者中,HbA1c可用于识别应激诱导的高血糖,HbA1c水平反映内皮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
除了测量血糖水平外,重症患者转入ICU时还需检测HbA1c水平,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发病前代谢状态,这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问题5:血糖变异系数对危重患者有用吗?声明5:建议监测危重患者的血糖变异系数(2+级,弱推荐)。
血糖变异系数(GLUcv)是指血糖水平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可以反映动态变化。
多项研究表明,血糖变异系数越高,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也越高,与低血糖、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无关。
血糖变异系数也与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密切相关。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2-22
目录
CONTENCT
• 引言 •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概述 •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的临床应用 • 报告解读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报告背景与目的
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与挑战
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评估血糖控制水平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可以作为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重 要指标,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和控制效果。
发现血糖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分析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医生可以发现患者在血糖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方面的问 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加强动态葡萄糖图谱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动态葡萄糖图谱作为一种先进的血糖监测手段,应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以提高糖尿病的诊疗水平。
提高医生对动态葡萄糖图谱的解读能力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对动态葡萄糖图谱的解读能力和应用水平。
探索动态葡萄糖图谱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研究动态葡萄糖图谱在糖尿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 有效的管理手段。
熟悉动态葡萄糖图谱的生成原理、监测方法和技术特点,有助于准确解读报告内容。
注重动态血糖监测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动态血糖监测能够提供连续、全面的血糖信息,解读时应注重整体血糖变化趋势和波动规 律。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解读报告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 断。
对临床应用的建议与展望
100%
指导临床实践
《2023年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_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摘译

·指南与规范·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10.010《2023年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摘译周晓东1a,田娜1b,郑明华1b,2,3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 b.感染内科,浙江温州 325000;2 温州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浙江温州 325000;3 浙江省慢性肝病重症化精准诊治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325000通信作者:郑明华,***************.cn(ORCID: 0000-0003-4984-2631)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口。
MAFLD特征是肝脏脂肪变性和代谢紊乱共存。
作为一种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MAFLD与心血管疾病(CVD)有着相似的发病机制。
这两种疾病都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等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MAFLD与CVD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CVD危险因素,MAFLD与传统的CVD危险因素不同,仍待进一步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本共识使用德尔菲法则,通过两轮调查就MAFLD和CVD风险之间的联系达成一致意见,并探讨了MAFLD与CVD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监测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共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0588);浙江省卫生厅高层次创新人才项目(2032102600032)Excerpt of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AFLD and the risk of CVD (2023)ZHOU Xiaodong1a,TIAN Na1b,ZHENG Minghua1b,2,3.(1. a.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The Heart Center,b.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00,China;2. Institute of Hepatology,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00,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in Zhejiang Provinc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G Minghua,***************.cn(ORCID: 0000-0003-4984-2631)Abstract: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is a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round the world, affecting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worldwide. MAFL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occurrence of hepatic steatosis and metabolic disturbance. As a metabolic disorder, MAFLD shares a similar pathogenesi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and both diseas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ll-establish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such as obesity,type 2 diabetes,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MAFL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VD; however, as a new risk factor for CVD, MAFLD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CVD, which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In this context,this consensus statement used the Delphi method to achieve a consensu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FLD and the risk of CVD through two rounds of surveys and discuss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FLD and CVD in terms of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Key words: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nsensus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2070588);High Level Creative Tal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Zhejiang Province (2032102600032)亚太肝病学会官方杂志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2023年在线正式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1]。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摘要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葡萄糖图谱(AGP)报告已成为临床及研究应用中评估和分析CGM数据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AGP报告进行系统性分析,能够全面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可以持续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为了临床更好地了解AGP报告中各项指标的临床含义,掌握根据AGP报告进行临床决策的方法,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关于CGM和AGP的共识、指南和文献综述进行了系统复习,并结合临床实践的经验,经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内容主要包括AGP报告的定义、AGP报告及CGM核心指标、AGP报告的五步法解读及决策周期、AGP 报告的临床应用等。
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是通过软件对葡萄糖数据分析,并以图表和指标形式生成的报告[1]。
AGP 最初因受限于当时的血糖数据获取技术,只能呈现有限的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blood glucose,SMBG)数据。
然而,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技术的问世及不断发展,通过持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并每隔几分钟记录一个数据点生成的AGP报告,“可视化”地展现了CGM获取的大量葡萄糖数据,从而呈现出更全面直观的葡萄糖信息,已成为临床及研究应用中评估和分析CGM数据的重要方法。
国内外多部指南均推荐将AGP报告作为标准化葡萄糖报告。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远期预后至关重要。
与SMBG提供血糖“快照”的局限性不同,通过14 d佩戴CGM和AGP报告的回顾式数据分析,可以让医护人员看到更全面的血糖信息,反映高、低血糖变化及血糖波动情况,弥补传统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 1c,HbA 1c)等监测指标的不足,可以协助医患双方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存在的问题,提高糖尿病诊疗的精准性。
评估血糖控制的新指标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

现代实用医学2020年9月第32卷第9期•1023••专家论坛•评估血糖控制的新指标: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冯中原,石勇锂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0.09.001【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实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明了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我们了解血糖控制与微血管及大血管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自此HbAlc的测定一道被用作评估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随着对血糖管理研究的深入,发现HbAlc存在很多局限性。
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不断发展,CGM可以跟踪从几天到几周的血糖状况,可以随时提供血糖波动、低血糖及高血糖等信息,为治疗的个体化和调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017年《CGM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确定评估CGM数据的14个核心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患者特有的血糖变化,2019年专家组精简到10个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指标,其中就包括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的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1TIR定义TIR通常指24h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lOmmol/L,偶尔为3.9〜7.8mmol/L)所占的时间或百分比,这里值得强调的是3.9〜10.0mmol/L的目标值比非糖尿病的人群更宽泛,非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血糖范围通常在3.9-7.8mmol/Lo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纳入847847名非糖尿病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显示,5%和95%平均随机血糖中位数分别为4.6和6.8mmol/Lo因此,TIR的上限和下限并不等同于正常葡萄糖值的上限和下限,而从定义中理解,似乎选择正常血糖标准的上限和下限来确定TIR是更作者单位:200003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通信作者:石勇桂,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主任委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规范应用和临床研究,2017年2月在法国召开的第10届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国际会议(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 Treatments for Diabetes)上,各国专家商讨并制定了CGM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
共识于2017年12月发布在Diabetes Care上,代表当今对CGM技术的最新认识和应用规范,其主要针对七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建议:(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局限性;(2)应用血糖监测方法[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CGM]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3)CGM系统性能的最低要求;(4)低血糖的定义和评估方法;(5)血糖波动的临床评估;(6)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的定义和临床应用;(7)CGM结果报告。
该共识重点强调了CGM相关定义及报告标准化的重要性,以下就其中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一、HbA1c的局限性该共识指出,定期检测HbA1c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的经典方法。
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均证实HbA1c水平升高可导致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风险增加[2,3]。
但HbA1c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HbA1c仅反映既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无法反映日内和日间血糖波动的情况;(2)不能反映患者每日低血糖或高血糖情况;(3)无法准确反映贫血、血红蛋白病、缺铁性贫血及妊娠期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4,5,6,7];(4)不能及时反映血糖水平的快速变化;(5)当患者的HbA1c水平升高时,无法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具体建议。
因此,虽然HbA1c是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及人群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仍存在不足。
该共识建议,在评估血糖控制和调整治疗方案时,应联合应用HbA1c 检测与CGM这两种不同监测手段;若实测HbA1c水平与根据CGM数据计算出的估算HbA1c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联合使用其他血糖监测方法,如检测果糖胺、糖化白蛋白及进行SMBG等。
同时提出,在评估低血糖和血糖波动时应使用CGM。
二、应用血糖监测方法(SMBG和CGM)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该部分中,共识分别指出了使用SMBG和CGM这两种不同血糖监测方法在指导患者进行血糖管理以及血糖评估时的特点和定位,并针对CGM的使用进行了推荐。
其中,CGM主要为实时CGM(real-time CGM,rt-CGM)和瞬感CGM(intermittently viewed CGM,iCGM,又称为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1.SMBG:该共识强调,尽管SMBG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糖尿病管理,但仍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它需要通过刺破手指的方法来获取血液样本,而且,它仅能提供单个"时点"的血糖水平,不能提示血糖的变化方向或速率,因此,单独使用SMBG可能会导致处置不当(例如在血糖水平下降时立刻进行校正胰岛素注射)。
其次,因为SMBG获取的血糖数据取决于患者是否进行血糖监测,所以SMBG通常无法发现夜间和无症状低血糖。
2.iCGM:是监测葡萄糖的又一"新型武器",被视为SMBG与CGM的混合体,包括一个植入患者上臂皮下的探头和一个单独的触屏阅读器两部分。
目前仅有雅培公司的iCGM系统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
当阅读器装置靠近探头时,探头将瞬时葡萄糖水平和8 h趋势图发送给阅读器,可以让人们获得实时葡萄糖值和变化趋势等信息。
该设备可持续监测14 d葡萄糖水平,费用更少且不需要佩戴者通过毛细血管血糖进行校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设备并不具备低/高血糖预警和警报功能。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iCGM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低血糖、血糖波动、TIR,且使用者满意度较高[8,9]。
同时共识也指出,目前尚缺乏应用iCGM能改善T1DM和T2DM患者HbA1c水平的研究证据。
3.rt-CGM:rt-CGM可以实时显示即时葡萄糖水平及葡萄糖变化方向或速率的实时数值和图谱信息,同时具有高/低血糖警报/预警功能,有助于高/低血糖的预防和及时处理。
大量研究显示,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使用rt-CGM,可以显著降低其HbA1c水平、减少患者处于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且这些益处主要见于规律使用该设备的患者。
但是,该共识指出,这些研究大多为针对儿童和成人T1DM患者的试验,而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T2DM患者,特别是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来证实使用rt-CGM对该部分人群的获益。
4.推荐:该共识建议,对于所有T1DM患者,以及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尤其是出现不明原因低血糖的T2DM患者,应考虑联合CGM 和HbA1c来评估血糖状态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三、CGM系统性能的最低要求平均绝对相对差(mean absolute relative difference,MARD)是目前用于评估CGM系统性能最常用的指标。
MARD是所有CGM值和匹配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的平均值,该值越小表示CGM读数越接近参考葡萄糖值,反之则表示与参考葡萄糖值之间有较大差异。
该共识指出,尽管关于CGM准确性的切点尚存争议,但当MARD≤10%时,其水平的进一步降低并不会为胰岛素剂量调整带来更多益处。
同时强调,仅有传感器准确性在可接受范围的CGM系统才能被推荐使用。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10],也将MARD作为评估CGM系统准确性的指标之一。
四、低血糖的定义和评估方法共识指出在定义低血糖时,应考虑检体(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全血和组织间液)、最低血糖测量值、事件持续时间和相关症状等多个参数。
共识中将低血糖分为低血糖预警、临床显著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3个等级(表1)。
同时,该共识指出,在评估低血糖风险时,不仅要评估反映低血糖风险的指标——低血糖指数(low blood glucose index,LBGI),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不良结局,具体如下:(1)对再发低血糖的警戒能力降低;(2)合并心律失常、意识混乱、行为失常等;(3)体重增加;(4)低血糖恐惧。
其中,LBGI计算公式如下:共识推荐,在使用CGM定义低血糖事件时,事件开始要求,CGM 测定值<3.9 mmol/L至少15 min;事件结束要求,CGM测定值≥3.9 mmol/L至少15 min。
当CGM测定值<3.0 mmol/L持续≥120 min时,应考虑为第二次低血糖事件。
在评估低血糖时,低血糖应该通过以下方法量化:(1)CGM测定值<3.9 mmol/L或<3.0 mmol/L的比例或时间;(2)CGM时间段内,低血糖事件发生的频次。
同时共识也指出使用CGM 监测较低血糖范围时,要考虑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血糖波动的临床评估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波动幅度增大和波动时间增加均会导致与糖尿病相关的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风险的增加[11]。
常见的量化血糖波动的指标有葡萄糖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平均葡萄糖波动幅度(MAGE)。
其中,变异系数为标准差与平均葡萄糖值的比值,其排除了平均葡萄糖水平的影响,与标准差相比更适于进行血糖波动的评估。
由于研究结果显示,当变异系数超过36%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增加,故暂将36%作为变异系数判定血糖稳定与否的参考标准[12]。
而对于中国人群,Zhou等[13]既往的研究表明,标准差、MAGE 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1.4 mmol/L和<3.9 mmol/L。
共识推荐,使用CGM监测的数据统计报告时,应包括血糖波动指标,其中评估血糖波动的主要指标是变异系数,而临床医师熟悉的标准差为次要指标。
同时该共识指出,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研究,以针对血糖波动(如葡萄糖波动的短期评估或HbA1c变异的长期评估)的理想测量方法制定相关共识。
六、TIR的定义和临床应用1.TIR的定义:TIR指葡萄糖水平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 mmol/L,或为3.9~7.8 mmol/L)的时间,为评估血糖控制水平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中仅使用TIR并不能充分评估患者的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因此还需要对低于和高于目标范围的时间进行定量,从而为临床评估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指标。
为反映事件的紧急性和需要处理的方法,该共识将处于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时间分为1级和2级两个等级标准。
具体而言,血糖介于3.0~3.9 mmol/L属于1级低血糖,血糖介于10.0~13.9 mmol/L属于1级高血糖,出现1级低血糖/高血糖时,需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并根据需求采取相应改善措施;血糖<3.0 mmol/L和血糖>13.9 mmol/L分别属于2级低血糖和2级高血糖,针对此类患者,则需立即采取相关措施以改善低/高血糖状态。
2.TIR与其他指标的联合评估:在改善血糖控制的同时也应减少或至少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故将TIR数据与其他评估指标结合应用更具临床意义。
该共识指出,可联合HbA1c与2级低血糖时间,或TIR联合2级低血糖时间,作为临床试验指标以评估治疗方式的有效性。
此外,该共识还提出了其他糖尿病管理的联合应用方案,如HbA1c+低血糖+体重增加、HbA1c+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HbA1c+血压+LDL-C+心血管疾病高危者服用阿司匹林+戒烟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糖尿病综合管理方案强调在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同时,也要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基于以上证据,该共识推荐在使用CGM监测血糖时,需要评估和报告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目标血糖、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并指出TIR联合不同的血糖监测指标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CGM结果报告标准化葡萄糖报告对于优化糖尿病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该共识对这部分推荐主要包括:(1)应使用14个关键参数来进行血糖评估和记录(图1);(2)用于可视化分析和报告14个关键CGM指标的标准化软件,应被视为血糖评估和记录的附加部分[建议使用可视化血糖分析报告(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3)严重低血糖(3级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级高血糖)事件也需进行报告和记录;(4)为了研究的目的,所有测量值都应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形式表现;(5)对于特定人群(包括儿童、孕妇、肾功能不全以及老年患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可接受和具有可行性的TIR以及可接受的低血糖发生率(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