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详解
第二单元-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字词梳理与专项精练(部编版)(原卷版+解析)

第二单元重点字词梳理第六课《藤野先生》1.挟【xié】:本意为用胳膊夹着。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
2.樱花【yīng huā】3.绯红【fēi hóng】:深红色。
4.宛如【wǎn rú】:好像;仿佛。
委曲顺从的样子。
5.掌故【zhǎng gù】:原指旧制、旧例,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6.落第【luò dì】:科举考试未中。
又指输掉。
7.畸形【jī xíng】:生物体某部分在发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形状。
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8.不逊【bú xùn】: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9.匿名【nì míng】:是指的是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即指隐瞒身份、个人特征或不说明是什么人物。
10.诘责【jié zé】:诘问谴责11.呜呼【wū hū】: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
指人丧命。
12.凄然【qī rán】:凄凉悲伤。
13.教诲【jiào huì】:教导训戒。
14.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jiàn】: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5.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ī】:没有一点儿音信。
杳:无影无踪。
16.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17.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
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18,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í】:恶:厌恶;痛:痛恨。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1.溺【nì】:淹没。
八年级语文下《藤野先生》内容概括

《藤野先生》内容概括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特别是在仙台医专学习的经历。
文章中,鲁迅讲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经历,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
在文章开头,鲁迅描述了自己在东京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
不满和失望。
他觉得这些留学生在东京过着恶浊庸俗的生活,不思进取,因此决定离开东京前往仙台。
在仙台,鲁迅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人,他对鲁迅非常关心和照顾。
藤野先生替鲁迅改了讲义,“自始至终,都用红笔补了一遍,不但有疏漏之处,而且语法上的疏漏,也一一改正。
”他还
指出鲁迅语法上的一些错误,可见他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解剖学实验非常热心和真诚,甚至在鲁迅因对清国留学生的歧视感到愤慨而想放弃医学时,藤野先生仍然鼓励他继续前进。
然而,鲁迅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医学,转而投身文学事业。
这是因为他在一次观看电影时,发现中国人非常容易被杀戮和欺凌,这使他意识到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比治疗身体上的创伤更为重要。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在离开仙台后,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他深深地感激藤野先生的教诲和关心,认为藤野先生的品格是伟大的。
他甚至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藤野先生》鲁迅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PPT课件

悲 伤 惋 惜
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
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怀 念
通过以上学习, 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
鲁 迅
《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 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 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 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 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 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藤 野 先 生
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 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1902年2月鲁迅 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 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上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鲁迅 的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
一位严谨、 朴素、古板 的老师
典型事例表现思想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 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 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初二阅读理解藤野先生及答案详解

初二阅读理解藤野先生及答案详解(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二阅读理解藤野先生及答案详解(—初二阅读理解藤野先生及答案详解)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初二、这就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课文详解(含课后习题)

《藤野先生》课文详解一、作品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
二、作者简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主题概述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线索结构1、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2、结构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交代转到仙台学医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经过以及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五、重点字词畸(jī)形不逊(xùn)绯(fēi)红发髻(jì)芦荟(lúhuì)驿(yì)站教诲(huì)芋梗(yùgěng)汤杳(yǎo)无消息油光可鉴(jiàn)抑扬(yìyáng)顿挫六、鉴赏品读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藤野先生》教案:三大教学目标详解

《藤野先生》教案:三大教学目标详解。
一、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位老师,藤野先生首先肩负着教育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责任。
而他则采用了一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激起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并不是传统意义下的“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发现知识的场景。
藤野先生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的思想,他不断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同时他会从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中寻找认知上的错误,然后通过讨论和解答,引领学生正视问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通过不断问问题和思考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情感与态度除了教授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藤野先生还在教育学生中强调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在他看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藤野先生会尝试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束缚,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有一些真正自主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是一件乐事”。
他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态度的培养,藤野先生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和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藤野先生有个著名的名言:“只有真正想做某件事情时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 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藤野先生给学生输送情感与态度培养的核心思想。
三、自主与合作藤野先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
在他看来,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为了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性,藤野先生会策划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地探究和发现,让他们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从日常生活和观察中获得知识。
同时,他也很注重团队共同合作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如何在不同观点交锋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件

作品强调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呼吁读者在面对外来压迫时,要坚 守民族尊严,奋起反抗。
《藤野先生》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手法
作品以鲁迅自己的留学生活为蓝本,通过细腻的描 写和刻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物塑造
藤野先生作为主要人物,其形象饱满、立体,展现 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人形象。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件
授课教师:
2023-12-30
目
CONTENCT
录
• 藤野先生简介 • 藤野先生作品分析 • 藤野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和影
响 • 藤野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 • 藤野先生与中日文化交流
01
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的生平
藤野先生出生于日本福井县,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藤野先生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
藤野先生的作品涉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多个领域,包括文学、 历史、哲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广度
藤野先生的作品被广泛传播,不仅在日本和中国出版发行, 也在。
藤野先生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80%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 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提 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00%
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 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80%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 出疑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社 会的变革和发展。
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品质,对中国 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文详解 2021—2022学年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意为“只,不外乎”,“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不满之情,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鲁迅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运用比喻的修辞和环境描写,把“樱花”比作“绯红的轻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樱花的美丽、上野环境的优雅。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为“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
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将“清国留学生”头上盘着的辫子把学生制帽顶得高高耸起的形态比作“一座富士山”,还把还把潘得平的辫子说成是“姑娘的发髻”,这些都突出了“清国留学生”打扮的怪异、庸俗。
并且,他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更突显其滑稽可笑。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以游逛为务、附庸风雅行为的厌恶和嘲讽。
)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标致”就是丑陋的意思,强烈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辫子已经成为清朝臣民愚昧、落后象征,这些留日学生有的依偎于新思潮和旧势力之间,用帽子遮挡自己的辫子,却又不肯真正剪掉;有的更是招摇过市,丑态毕露。
作者抓住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本质,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随文探究】“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下文哪些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呼应。
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失望、痛苦、厌恶等复杂的感情,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 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 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 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 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 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 弃医从文.
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
回忆起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 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 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 本人——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藤野先生
鲁迅
⑴《狗· 猫· 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 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 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 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 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 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 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 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就被他们怀 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 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 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 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 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 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 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 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3、(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 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 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 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 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 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 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 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赞美老师的诗句: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 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 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来?)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 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 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 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 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 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严谨求实)
藤野先生品质: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民族偏见。
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 哪些内容?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爱 国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去 仙 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
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
《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
《乙亥杂诗》
爱国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 杜甫《春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过零丁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牧《泊秦 淮》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 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 的尖锐矛盾。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 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 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 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 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 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 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 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
藤野先生塑像
藤野先生及亲人对他们交往的回忆
1、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 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 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 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 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 另眼看待。
2、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 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 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 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 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 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 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 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 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小结内容 把握主旨
课文以与 藤野先生的交往 为明线, 爱国思想 以 为暗线, 藤野先生 赞扬了 的高尚品质, 抒发了对他的 之情; 真挚怀念 追述了自己 弃医从文 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学会 整理
课后练习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 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背景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 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 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 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 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 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去仙台
爱 国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水户:
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 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 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 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 族自尊心。
爱国
在仙台
匿 名 信 事 件
看 电 影 事 件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 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弃医从文的原因
到极 看 严大 电 重震 影 挫动 伤, 事 民件 族 自 尊思 心想 受受
——
爱 国
祖匿 国名 的信 尊事 严件 受 到 侵个 犯人 与
——
1. 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失望、厌恶
2. 途经日暮里和水户:敬仰、忧国
3.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4.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宋· 文天祥
作 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 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 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多年后,鲁迅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请你 代他写一封信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 历程。
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作者一 直怀念藤野先生,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则使作 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 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写“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请 作概括。并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有 4 件事 ①为“我”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热诚、正直) ②为“我”纠正解剖图: (治学严谨)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 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 谈你的看法。)
(1)藤野先生帮作者添改讲义,可见他教学认真, 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 国的学生; (2)他纠正作者的解剖图,还向作者了解中国女 人裹脚的事,可见他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求实; (3)他还关心作者思想意识的进步,对作者给予 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藤野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 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 的。
huì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记 一 记
烂 熳: 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绯 红: 红色 鲜 红。 顿 挫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 转折和谐悦耳。 宛 如: 好像。 标 致: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流 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驿 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休 息,住宿的地方。 客 死: 死在异国他乡。
物以稀贵: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解 剖: 破开。
记 一 记
疑 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畸 形: 生物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 瞥 见 : 很快地看一下。 决 意: 拿定主意。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 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喝彩hè: 大声叫好。
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在东京
极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