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的几何概念,对数学的基本运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物体的运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运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解释运动的概念。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计时器等,用于进行实验和观察。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然后,通过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小车在直线轨道上运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小车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变化,以及小球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的植物食用部分不同,要掌握各部分部位。
9.请写出鸡蛋各部分的名称。
【答案】
【解析】【解答】鸡蛋各部分的结构从外到内是蛋壳、蛋黄和胚。
【分析】鸡蛋中的蛋壳起到保护的作用,蛋黄起到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而胚是发育为新生命的结构。
10.判断以下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
【答案】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5.下列动物中不是产卵繁殖的是( )。
A.鸡 B.青蛙 C.老鼠
【答案】C
【解析】【解答】A、鸡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B、青蛙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C、老鼠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像青蛙和鸡这种,先产卵再经过孵化,变成动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卵生;像猫、狗这样的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胎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胎生。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解析】【解答】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和胎生的分类。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也有滚动。
研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还有像开足马力上坡的小轿车、传送带上的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上搬运货物等等。
探索:制作斜面。
用右边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斜坡较小的斜面。
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相同的小木块。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相比,的位置(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4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4课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植物重生命的开始【讲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不一样样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面特色各不一样样。

2.种子有自己特其余结构,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和方法: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面形态特色。

2.依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展望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要点难点】要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踊跃思虑,能用适合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能否正确。

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 课时安排 ]1 课时【讲课方法】本课主假如采纳解说法、察见解、着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时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讲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小狗、小猫的图片。

发言:在我们身旁,每日都有新的生命出生,他们的到来,给这个世界增加了活力。

2.发问引出植物的一世小狗哪里来的,小猫呢?小羊呢?小狗是狗妈妈生的,小猫是猫妈妈生的是啊,小动物们都是由他们的妈妈生出来的。

那么幼小的绿色植物呢?他们从哪里来呢?出示向日葵幼苗的图片。

学生回答,由种子长大萌芽而来的。

3.我们知道了,植物的一世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生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那么它的一世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思虑。

二、记录我们的想法1.画图和记录是啊,植物一世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你能用图画和文字将你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一世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学生图画和记录3.组织交流,学生登台演示。

4.我们来看看向日葵一世的生长变化过程。

5.小结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生殖后代,比方说地瓜、草莓等,(出示图片)但是我们熟习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但是,也有一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等器官生殖后代。

三、观察植物的种子1.发言:方才我们知道了,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他们新的生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本课和第5课主要指向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内涵下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两节课都是初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比较快慢的方法不同,这节课的方法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区分快慢。

本课的探索活动主要有3个:①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比较;②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

这3个活动都是在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上是层层递进的:第1个活动不需要测量时间和距离,只通过不同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排序,让学生直观的知道相同时间内比较距离的判断速度快慢的方法;第2个活动,则指向具体的操作,其中需要借助软尺测量距离;第3个活动,不仅需要软尺测量距离,还需要通过秒表来计时。

拓展活动由“追及跑”游戏和“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内容不仅是速度的应用,同时还承担着激发起学生运动速度比较的热情,还引出“速度”这个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一些游戏活动中会涉及到你追我赶的速度比较,另外对身边一些常见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动车等)的速度快慢也是有一定感知的。

因此他们对速度的认识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甚至能准确判断一些简单的速度比较。

同时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相同距离比时间长短的方式比运动的快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使用秒表和软尺。

这些都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活动较多,每个活动都各自独立,且都有各自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按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不难,但重要的是各步骤在速度比较中的作用,以及实验后的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短跑比赛视频,分析谁快谁慢,认识到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运动的距离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科学思维]能基于实验中数据的测量,运用对比、分析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通过归纳概括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先选定校园中的参照物,再看自己处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可以这样描述:我在校长室西南方向85米处,或我在体育馆南方80米处,或我在操场东南方向35米处等。

探讨1.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出示图片,男同学以站台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动;女孩以其他运动的火车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

探讨2.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建筑工地上甲、乙两人分别乘坐在两台升降机上,甲看见楼房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下降,则相对地面甲是下降的,乙是上升的。

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拓展:标出汽车的位置。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1.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

从图示上看,东方在右,应该是向右行驶。

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学生在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2.汽车因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

用尺子以车站为起点,找出1500米的位置。

应该在1000米与2000米刻度线正中间的位置。

3.用圆点标注。

GPS全球定位系统(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活动一: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活动二: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性质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纸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力活动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引起学生对力作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作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等。

-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活动二:力的转换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转换。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转换现象,引起学生对力转换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精品教案科学公开课专用第一单元目录1.1 运动和位置(教案) (3)1.2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 (6)1.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12)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17)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23)1.6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28)1.7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32)1.8 测试“过山车”(教案) (39)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1《运动和位置》教案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1)首先选择参照物;(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

(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例: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50米处。

交流、讨论、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描述自己的位置。

熟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步骤。

4. 科学拓展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离:1500米。

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 运动和位置板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课题运动和位置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重点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难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展示课件图片轮胎秋千前后摆动摆钟摆锤左右摆动汽车雨刷器左右摆动跷跷板上下摆动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比如羽毛球、跳绳、火箭发射、旋转木马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运动形式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运动形式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论:圆点贴在不同位置,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形式。

3. 交流研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教师总结:学生交流、谈论、回答。

认真学习,思考,记录。

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总结,告诫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中总结,发现其中的运动规律,这样才能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足球绕过“人墙”,划出一道弧线,破门而入!由于足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俗称“香蕉球”。

香蕉球又称“弧线球”,足球运动技术名词。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再让学生说一说。

这个环节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让我提供的器材也能做以上的运动形式,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纷纷动手试了起来,效果很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1)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滚下来。

(2)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科学词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

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

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

如车轮在地上的运动。

探索四、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圆柱体)、文具盒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有滚动。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知道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实验内容,观察不同形状的几种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动手实验,观察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找出运动规律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研讨一、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对实验内容总斜面的高度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随着高度的增加,物体的运动方式趋向滚动。

坡度高,运动快;坡度低,运动慢。

光滑的斜面上,小立方体沿斜面滑动下去;粗糙的斜面上,小立方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小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情况;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觉得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很重要,可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好。

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当然,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在相同的距离内,猎豹的速度最快,鸵鸟第二,羚羊最慢。

展示课本上面的图片,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说出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课题。

2. 科学探索探索一、给动物排名次动物王国进行赛跑,请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动物的快慢排名次,并记录下来。

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

动物奔跑100米需要的时间和名次记录表:猎豹用时最短,是第一名。

大象用时最长,是最后一名。

按奔跑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猎豹、羚羊、斑马、兔子、黑熊、大象。

结论: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越慢。

科学资料现在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由牙买加著名短跑健将博尔特创造的,他于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创造的记录是9秒58。

在全世界几千种哺乳动物中,运动最快的时速可达100多千米,而运动最慢的是分布在美洲热带森林中的一种三趾树懒。

它每小时只能走100米左右,比乌龟爬得还要慢。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根据图表,填写时间和名次记录表。

学生表达自己的以动物王国进行赛跑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从原有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迁移评判方法,按所用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出名次。

知道人类在百米赛跑中的最快速度。

知道树懒是哺乳动物中时速最慢的动物。

拓宽知识面。

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

实验步骤:(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

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轨道长度相同,同时释放,先到达终点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距离内,红球用时短,所以红球运动的快。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操作步骤:(1)将轨道的一端垫高,使轨道成为一个斜面,上端是起点,下端是终点。

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观察两个小球的快慢,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动手实验,亲自体会两个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

尝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动手实验,亲自体会两个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

(2)几个同学分工合作,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测量3次(为了减少误差)。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在同一条轨道上,黄球用时2秒,红球用时3秒,用时短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运动相同距离所花时间较短的小球,运动的较快。

完成实验内容,观察两个小球的快慢,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的快慢?教师点拨: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