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和特征;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分类和特征;3. 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综合原因;2.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地图、图片和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工业地域,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域?2. 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工业地域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研究,调查该地区的形成原因,并列举相关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
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三、工业地域的分类与特征(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和特征,如重工业地区、轻工业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
2. 分组讨论:学生继续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业地域,调查该地区的工业分类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四、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讲解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改善基础设施等。
2. 分组讨论:学生继续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调查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分析其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分类和特征,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郑明进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课时。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本节课教学重点1、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2、工业集聚的优点和地域联系的意义。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教学难点: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
1、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把翔安区火炬开发园区、“三资企业”等,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分析本地工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相互讨论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总结地理原理,并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内化并与旧知识整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讲解:1.工业分散的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工业分散的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减少交易费用。3.工业地域联系的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四)总结:
1、依照板书串通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 掌握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分类。
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历史因素等。
3. 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初级工业地域、二次工业地域、高级工业地域。
4. 工业地域的分类:重工业地域、轻工业地域、高新技术工业地域等。
5. 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6.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工、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Step 2: 提供基础知识讲解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Step 3: 带领学生理解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分类利用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Step 4: 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和限制。
Step 5: 探讨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开展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工业地域发展的看法和预测。
Step 6: 总结和评价通过总结回顾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理解程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工业地域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图片、地图和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 视频、多媒体资源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 学习成果: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分类。
3. 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认识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2.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典型工业地域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工业地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运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新课导入: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认知水平。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工业地域形成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准备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资料,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第二课时: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特点3.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4. 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5.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地域的现象。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3. 总结工业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工业地域的特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 分析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4.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2. 思考如何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促进工业地域的发展。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工业地域的实例图片。
2. 案例资料:国内外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
3. 视频素材:工业生产过程的视频。
4. 地图素材:展示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地图。
八、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设计: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关注。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掌握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3.分析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工业地域的定义与特点;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3.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4.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5.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工业地域?你所知道的工业地域有哪些?请简要描述一个你了解的工业地域。
Step 2:分享知识通过讲解PPT或演讲形式,介绍工业地域的定义和特点,并让学生记录关键点。
Step 3: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寻找并列举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所得的结论,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Step 4:研究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学生阅读指定的资料或课本,了解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归纳。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所学,进行整理和总结。
Step 5: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每组通过海报展示、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展示所得结论。
Step 6:讨论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全班进行讨论,探究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人口流动等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
Step 7:概念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念总结,梳理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Step 8: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拓展延伸,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的工业地域发展。
Step 9: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Step 10: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工业地域的发展与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3.学生对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分析能力;4.学生小论文的撰写能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Ⅱ)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赤水三中:李泽洪【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具体要求是学生需要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能表述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和概述工业地域的布局状况,并能正确地进行评价。
【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有两大知识点:知识点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首先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各类型对应的优势,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知识点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条件。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虽然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混淆难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要本着“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易于理解的地理案例,以引起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类型。
②、掌握工业集聚的优势。
③、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单位: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姓名:陈闽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教版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
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
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习方式:本节课具体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发现—推理式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协作学习。
这教学方法的实施,其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人人参与、面向
全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进一步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
的个性化思维。
2、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
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
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
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设计思想《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
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
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突破口: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联系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根本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2、工业分散的实现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实际,自
己举例,在课堂上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工业区相关资料的搜集,
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欠缺之处: 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很多突发的因素,学生在课下所做的准备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环节把握得不够好,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没有很好的体
现分层教学,没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来布置作业,反馈的效果不是太好
改进措施:本节课以案例教学为主,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可再作适当的调节,让学生从案例中充分理解本节知识点,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发展方向: 设计最大特点是体现新课程“人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的“案例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先以典型案例为依托,通过解决问题,诠释和概括规律和原理;然后又以案例实证分析促
进拓展和提高;最后再以案例应用达成巩固和深化。
本设计对“案例的运用”的特别之处
还在于是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统整教学过程,其意义更有:(1)突出“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落实;(2)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思维力度,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3)能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提高”等合为一体,真正提高教学效率。